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我为什么认定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真相是频繁进进出出?

[复制链接]
破解大爆炸 发表于 2024-6-21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先放上两张用日常生活现象类比的运动图片,一张是牵线网球(lined tennis ball),也叫牵珑球。另一张是蜂巢图片,分别用于说明氢原子概率云图像与多重子原子的电子运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破解大爆炸 发表于 2024-6-21 16: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电信
回顾历史上的原子模型,最早是道尔顿于1803年就提出了原子概念,但是他没有区分原子核与电子的概念。100年之后,1904年,汤姆逊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破解大爆炸 发表于 2024-6-21 16: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电信
1909年,卢瑟福在α粒子实验基础上萌发了原子行星模型,在1911年,卢瑟福首次公布了这个模型。卢瑟福认为:原子不是坚不可摧的,原子中间是一个极小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外面是绕着它高速旋转的电子。

1913年,玻尔提出了定态能级概念。这个概念主要是解释原子的一系列发射光谱曲线。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不论是质子还是中子,内部都是有一片夸克海,但是,夸克海概念是在1980年代之后才发现的,是通过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发现的,这是在他们的工作完成60年之后才有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破解大爆炸 发表于 2024-6-21 20: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电信
现在稍微了解一点粒子物理学常识的朋友都知道,电子的质能为0.511Mev,质子的质能为938.2Mev,中子的质能为938.7Mev,自由中子不稳定,容易衰变成为一个质子加一个电子还有一个中微子。

网上检索一下就可以知道,质子与电子之间的作用力以电磁力为主,引力非常微弱,电磁力相当于引力的2.7*10^39,相差了39个数量级,引力可以忽略不计。

1965年,量子电动力学中的带电粒子捕获光量子机制获得了诺贝尔奖,实质就是为前面论述的电子频繁进出原子核提供了动力基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破解大爆炸 发表于 2024-6-21 20: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电信
网上经常会看到有网友提问,电子为什么会围绕原子核旋转,不掉进原子核?

从理论上说,假设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会导致基础物理动力学各种失效,也会导致各种悖论,十分难以解释的合情合理。

那么,基于辩证法思维,换个角度想想,掉进去不行吗?掉进去再穿越出来不一样吗?

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交合万物生的奇妙之处。

之所以本贴开头放了两张图片,其中的第一张就是在解释自由中子不稳定,容易衰变的原理和机制。在一定的环境温度条件下,自由中子内部的夸克海与电子之间存在着捕获光量子机制,也就形成了碰碰船性质的游戏。

电子的质量小,带有的电荷又比较大,那么,在夸克海中,那些夸克们就相当于胖子,撞来撞去就把电子撞飞了。夸克们的电荷分别是±1/3和±2/3,质量最小的是u夸克,也达到了2.7Mev,这样,电子被撞飞了,就是动力逻辑的必然结果。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破解大爆炸 发表于 2024-6-21 20: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电信
引入电子围绕原子核频繁进进出出机制,在应用物理学中有它的合理性和逻辑必然性。

这种假设每一个原子核都是一个蜂巢,电子的通常运动方式就是在不同的蜂巢之间跑来跑去。

这种机制,就合理解释了化学键的形成原理,合理解释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面对的分子内在粘性力的问题,比如披萨饼上的奶酪拉丝现象。

这种机制也合理解释了凝聚态物理结构,乃至各种物态变化机制,无非就是温度不同,导致的单位空间内的光量子能量密度不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破解大爆炸 发表于 2024-6-21 20: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电信
粒子物理学中有一个常识,排在元素周期表后面的元素很多都是不稳定的,用这种电子频繁进进出出原理,还有原子核蜂巢原理,也能合理解释。

当然,排在元素周期表后面的元素的稳定性并不是完全一致,其中一个比较靠后的区间相对来说又比较稳定,这就是本人的新观点解释不了的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破解大爆炸 发表于 2024-6-21 21: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电信
其他能解释的疑难现象还有爱迪生效应,也就是一块烧红了的铁块周围会笼罩一个电子云。当然,这就是高温导致电子的能量过高,离开了铁块。所以,高温的金属闻起来会有怪味儿。等冷却下来,它又好了。

手机发热的时候,有辐射感觉,或许也是类似的原理吧。

另外,半导体工业中有所谓的势垒现象和隧穿现象,用本文的新观点也能合理解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破解大爆炸 发表于 2024-7-31 19: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邯郸 联通


甚至在天体物理学中,天体的各种拉丝和网状现象,乃至各种正向反向激波(forward and reverse shock wave),也都需要有这种电磁力作用机制。

比如蟹状星云中的网状结构,还有仙后座a脉冲星遗迹星云的正向与反向激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破解大爆炸 发表于 2024-8-4 16: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电信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小行星和陨石都不是理想球体,它们的形成原理,也就是所谓的星子(planetsimal)的形成原理。

前面论述的网状纤维结构,是在正向反向激波基础上,在原子核与电子的电磁作用力下,相互吸引,与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的湍流原理相结合形成的。

这些纤维网状结构,在电磁作用力的吸引力与爆炸膨胀力两方面作用下,就容易形成各种不规则的陨石和小行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破解大爆炸 发表于 2024-10-25 12: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邯郸 联通
本人最初萌发这个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真相是频繁掉进夸克海然后又被弹射出来的idea是在2022年8月,是在本人以对立统一思想破解光子波粒二象性和内部一对正反光微子相互反向圆周旋转结构以后,进一步以阴阳交合原理审改现代物理学之后的探索。

本人最初的想法就是镇楼图中的牵线网球模式,用来代替氢原子概率云。几个月前,本人改进这个模型,认为氢原子概率云不是普遍现象,普遍现象应该是类似于蜜蜂与蜂巢之间的关系,电子在不同原子核之间跑来跑去。

现在做最后一次修正,是基于对现有原子内部电磁作用力机制、带电粒子捕获光量子机制,还有不同元素原子发射频谱和吸收频谱推敲综合之后的最后完善。

元素的不同频谱,尤其是实验室中的发射频谱,充分说明了我们周围环境下的光子频率分布很宽广,那么,带电粒子与原子核之间的运动就更加复杂。大量电子的运动方向与原子核之间有各种夹角关系,也有速度高低的能级关系。

这就导致了电子有可能掉进原子核(这种情况适用于电子携带有比较低的光量子),也有可能并不掉进去,而仅仅是掠过原子核附近,然后逃逸(这适用于电子携带更高能级光量子的情景)。

这样,就把极低温度下各种原子分子都要凝固,还有很高温度下,所有的分子原子都会汽化,甚至在恒星中分子会崩溃,原子会电离的现象有机统一起来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破解大爆炸 发表于 2024-10-29 09: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联通
既然讨论原子模型,就需要面对电子为什么不能量耗尽掉进原子核,既然电子的电荷为-1,质子的电荷为+1,它们为什么不结合在一起。

这又必然要涉及质子内部结构,也就是夸克结构。

现在的原子模型已经进入了夸克时代,最早的夸克模型是在1964年分别由默里·盖尔曼与乔治·茨威格于1964年独立地提出。1969年,盖尔曼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是最早的简化版本,质子和中子的3夸克模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破解大爆炸 发表于 2024-10-29 09: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联通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不论是质子还是中子,内部都是有一片夸克海。在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中,发现夸克的质量相当小,3夸克模型的合计质量只能解释质子质量的约1%。

但是,夸克海概念是在1980年代之后的实验中才发现的,是通过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发现的,这距离卢瑟福和玻尔的工作完成已经过去了60年。

原始的夸克模型过于简单化,存在严重缺陷。

例如,当涉及到质子的自旋时,它就失效了。质子有半个单位的自旋,它的上下夸克也是如此。物理学家最初假设两个上夸克的半单位减去下夸克的半单位必然等于整个质子的半单位。但在1988年,欧洲Muon子合作组织报告称,夸克自旋加起来远远不到1 / 2。同样,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的质量只占质子总质量的1%左右。这些缺陷充分说明了物理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的一点:质子远不止三个夸克。

【最近,科学家窥视了质子的内部,得到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质子图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破解大爆炸 发表于 2024-10-29 09: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联通
这样,带电粒子捕获光量子机制,还有质子内部的夸克海机制,就构成了原子模型的新的动力基础,而夸克与电子之间的引力太太太渺小了,可以忽略不计了。

在质子内部夸克海结构,还有电磁作用力的作用下,就必然是导致电子会坠落入原子核。

至于电子为什么会被弹射出来,应该是由于电子本身的质荷比问题,它的质量只有0.511Mev,电荷却达到了-1,也就是说,它的质荷比特别小。相比之下,上夸克的质量为2.01Mev,电荷为2/3,也就是说,上夸克的质荷比相当于电子的5.9倍。下夸克的质量为4.79Mev,电荷为-1/3,质荷比达到了电子的28倍。这样,电子过大的电荷,就导致它捕获高能级光量子的能力更强,加上它过低的质量,就导致电子很容易被排挤出来,被踢出来。

这个机制也合理解释了夸克禁闭。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1 20:15 , Processed in 0.053306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