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讲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镜: 高质素折射镜.
其实我觉得有时人们把高质素折射镜神化了, 认为它是完美的镜. 基本上现时每一支折射镜都有剩余的色差, 萤石镜都不例外, 问题是多与少. 消色差的设计是把光谱中的两个颜色, 通常是红和蓝focus在同一点, 而复消色差的设计就能把红, 绿和蓝focus在同一点. 现在的光学设计师更会利用电脑分析去minimize整条可见光谱的剩余色差来设计镜头. 今天的低色散玻璃(ED, LD, SD等)及萤石镜加上CAD的确已把色差大大减低了.
折射镜的最大问题就是贵! 但它有很多优点系其它设计好难做到的:
1. 光路无遮蔽: 一般反射镜是需要利用副镜放在光路上把光线反射到合适观测的位置, 如以前所讲副镜的遮蔽会影响diffraction pattern的energy distribution, 降低反差. 而且, 如果遮蔽率大及在低倍时, 你会见到这个遮蔽的影, 在日间观测很不方便. 折射镜就无呢个问题.
2. 可以利用不同玻璃的特性及镜面曲率设计出专长于某一方面的镜, 如拍摄用的镜可以利用多组镜片设计出平坦的视场及达到拍摄要求用的色差矫正.
3. 一般来讲, 折射镜的结构都比反射镜坚固, 校好了光轴之后再歪的情况很少会发生, 除非整支镜掉在地上! 所以非常之适合用来作长时间曝光. 它也不需要像反射镜那样经搬运后要再check及调校光轴, 非常适合香港这个分秒必争的环境. 另外, 封密的镜筒除了偶尔要清理镜面的灰尘之外, 基本上都没什么特别保养工夫要做, 当然要把它放在干爽的环境! 而且观测时受筒内气流的影响是极之轻微, 一set好镜后马上就可以用. 非常方便.
以前一般人的折射镜通常都是用三寸f/11的, 四寸f/15可谓是顶级货. 现在不同了, 光学玻璃和设计都多了很多选择, 我看折射镜的潮流都是向中等口径(三至五寸)的短焦比设计走. 一方面打大众市场的厂家会造一些平价的细口径短焦比镜去打入门级市场, 而Hi-end厂家就造一些中口径的短焦比镜去打天文摄影的市场. 所以我觉得现在的折射镜已经不是细细长长, 而是越来越肥及短! 和以前心目中折射镜的影像很不同啊!
讨论:Oldfield:
个人觉得如果要选一支小口径方便四处带, 高质短焦折射镜就是最理想的, 因为影相得, 低倍得, 高倍亦得, 又易 mount, 反差又高, 又不需要 cool down... 如果钱不是太大问题, 上到 ~4" 都是折射好..
中间就折反都不错, 例如 Maksutov Cassegrain, Schmidt Cassegrain, Maksutov Newtonian 之类... 因为镜筒短, setup 时间少, EQ mount 得 (影相), 经纬仪又得...
大镜方面 (10"+) 当然是越大越好, 当然, 折射就比不了了, 一方面贵, 二方面难 mount... dobsonian 就最适合啦...
答: 完全同意, 我都好想有支四寸高质素折射, 不过四寸的ED都不便宜, 印象中最便宜的都好似近万, 萤石镜就更加不用说了! 所以我都是不如买支便宜的Celestron三寸短焦折射casual用用就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