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初由 SST 发表
校正色差通常是在入瞳的0.707环带,在0.707环带将色球差校正为0后,+/- 差值将大体上相互抵消掉...
非常喜欢专业人士这种认真详细的贴子. 要是有更多插图就更好了.说实话, 我是在网上查了相关的辅助材料才看懂贴子的90%.下面的网页提供了很不错的预备知识, 但是E文的.
http://nsm1.fullerton.edu/~skarl/EM/Microscopy/Aberration.html
但就开头引用的一短话我还不太懂:
1. 0.707 这个数字是怎么定的? 入瞳的0.707环带究竟指的是啥? 是不是人眼最大瞳孔直径 (约7MM) 的0.707倍, 用它来衡量偏轴光成象性能?
2. 是否有必要增加一个在光轴, 也就是0点的约束? 因为光轴上的性能对目视很重要啊? 是不是在理想情况下, 色球差仿真曲线中所有颜色都应重合于纵轴?
3. 从色球差曲线上看, 四种方案中最好的一种也只是在0.707这一点上所有颜色汇合, 此点左右所有颜色都发散开去, "+/- 差值将大体上相互抵消掉" 是啥意思?
4. 既然偏离0.707点后颜色开始发散, 那发散的速率是否也应该是设计标准之一, 而且应该是个相当重要的标准.
5. 设计用于摄影的折射镜时, 0.707的标准是否还适用, 要做哪些相应的修改? 其实这已超出话题, 跨到像机镜头的领域, 又牵涉到其他问题...., 不谈也罢.
6. 针对目视优化的折射镜是不是不一定适合摄影? 而反之亦然? 也就是在购买好的折射镜时, 如APO之类, 也要问清楚到底镜子是目视优化还是摄影优化?
望解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