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南京!南京!》首映:《电影世界》公开揭批导演陆川

[复制链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9-4-24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宝坻区 联通
我觉得有的电影完全是为了制造噱头而去拍摄,毒品工厂的管理者完全可以像边防安检的工作人员一样配备专门特训的警犬就可以分辨哪怕是极少量的毒品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henqi41271 发表于 2009-4-24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9-4-24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宝坻区 联通
就如同天朝政 府面对“8的平方”事件一样。。。

大家可以对照来看看,东亚文化圈的人民和国家都是很重视面子和形象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littlePig 发表于 2009-4-24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八的平方是对付自己人... 性质更为恶劣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9-4-24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宝坻区 联通
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最河蟹体现。。。。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Eldghost 发表于 2009-4-24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电信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9-4-25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还声称“不带走一片云彩”。。。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9-4-29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宝坻区 联通

陆川:把日本人拍成人才能与世界交流

网易娱乐独家报道(图/吴少彬 文/3pinky) 《南京!南京!》全国公映只有三天,但围绕影片的评论早已铺天盖地。因为南京大屠杀这道敏感的伤疤,观众寄予了特别的期待,随之而来的褒奖或者质疑也都显得尤其尖锐。有影迷为复现在银幕上的尸横遍野落泪、为南京城拼死挣扎的军官、教师和妇孺感动,也有无数板砖向陆川砸来:为什么要美化日本侵略军?为什么抵抗那么快就结束了?为什么象征希望的小豆子要靠日本人才得以幸存?为什么唐先生突然就被枪毙了?......陆川在接受专访时回应了这些质疑,也再次陈述了这次全新视点的目的,“只有把日本人写成人,我们的电影才能跟外部世界去交流”,“让日本人从人的角度观察南京大屠杀,并不意味着我爱他们”。


谈主题:
“不是给日本鬼子迎头痛击才叫‘抵抗’”
“小豆子是被所有善意的人拯救的”

网易娱乐:你曾说过《南京!南京!》“不是在写中国人的耻辱和伤疤,而在写中国人的抵抗。”但观众理解到的抵抗在陆剑雄和他的战友被屠杀后就结束了,你是如何理解“抵抗”这个主题?

陆川:如果大家想看到一个狂欢式的抵抗,就不应该看“南京大屠杀”这个题材。因为在那段史实里,我们确实是战败了,但是我说的“抵抗”不是我们要胜利地走出来,去给日本鬼子迎头痛击;“抵抗”是在困境中间依然不屈服,是一种抗争的精神。在过去的教科书里,中国人在南京大屠杀里就是待宰的羔羊,30万人默默承受。《南京!南京!》里如果只是打仗表现的抵抗,当然只有陆剑雄,但是我想,姜淑云换衣服救自己的同胞算不算抵抗?小江在教堂里举起自己的双手,那算不算抗争?唐先生临刑前对伊田说他太太又怀孕了,这些都算是抵抗。我觉得大家不应该在和平时期去想“抵抗”这件事,而是设身处地在那个死亡的绝境当中,能够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不屈服于死亡,这都是抗争的精神,这些恰恰都是教科书没有告诉我们的,我自己看来,这些就是“抵抗”。

网易娱乐:影片结尾“小豆子还活着”的图像让人感动,但反观全片中国人为争取存活做的努力大多是无用功,这也是很多网友观影后不得理解的一点,为什么让一个日本兵促成小豆子的幸存?
陆川:我觉得这么看问题就太窄了,小豆子的存活是被三个人传递的,首先是刘烨扮演的战士,在屠杀中,有一个动作暗示了他会保护小豆子,把小豆子按在他的身下;其次在难民营里面,姜淑云舍身去救赵胖子,她的死震撼了角川,最后角川是在带着赵胖子和小豆子去枪决的路上决定完成姜淑云的心愿,把小豆子放了,他只是做了最后这一扣,但小豆子的生命是穿越了这座死亡的城市,而且没有姜淑云的舍身赴死给角川一个震撼,我觉得他最后也放不了人。其实在我看来,生命就是在战争当中,在一个一个心中存有善意的人手上传递的。我并不觉得最后一下,让日本人做了有什么大不了,这不是问题所在。


谈日本人视角

“角川的原型是真实的”

“把日本人塑造成人,是为了让影片走出中国”

网易娱乐:你在极力还原历史原貌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用角川这样一个个性理想化的日本兵来看待这场战争,而有他这样善良的角色同时又有伊田这样邪恶的角色,你是不是有意把伊田塑造成角川的对照面?
陆川(去他博客看看):其实我是把角川作为一个个例塑造的,而在整个叙事里,除了角川一个是善良的,其他日本侵略军都在肆无忌惮、青春无限地干着坏事,但就是这一个善良的人,说明在战争里有良知的人还是存在的,但这个有良知的人在战争里还是避免不了崩溃的命运,而他崩溃后,剩下的人,该洗澡的还在洗澡,该走回城里继续战争的还是继续战争,这就是剩下那些日本侵略军的命运,我觉得这也是个寓言。

网易娱乐:作为一个日本兵,角川的善良让不少观众觉得不可置信,这个角色有具体原型吗?

陆川:这个具体原型确实存在,大家如果有兴趣翻翻资料的话,可以去看下《魏特林日记》,大约是(1937年)12月13日,魏特林连续记了三篇日记,其中有记载几个日本兵,第一篇我记得她记录道,有两个日本兵来他的办公室借圣经,其中有一个人跟他讲,他是教会学校的,他懂一点点英语。魏特林专门写了一句话:“这两个日本兵很有礼貌”。她之前写了大量文字都是日本兵疯狂屠杀、疯狂劫掠、疯狂强奸的,却专门写了一个日本兵很有礼貌;他又有一篇日记,写道:那个日本兵又回来找他,他跟她喝了下午茶,就在她的办公室里,这个日本兵跟她说,他很讨厌这场战争。然后他们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来讨论这场战争的性质,日本兵认为这场战争是错误的,后来日记里记载,这个日本兵又来找魏特林,表示愿意帮魏特林拯救一些关押在监狱里的中国男性战俘。
其实我看到这些书的时候,第一次感到震动,因为这时候的日军的士气是最高涨的,如果在1945年发生这样的事,我觉得不奇怪,因为那个时候军国主义已经走向末路了,广岛原子弹已经投了,可在1937年底和1938年初正好是日本军事力量最强盛、最不可一世的时候,但它的军队里已经有这样的士兵了;后来我又看到了一批日军的日记,在不同的日记里颇有几个人有强烈的反战情绪,我就在想,我们在70年后拍这部电影,用一个日本人的角度去讲大屠杀,它能带来几个好处,首先能够让中国以外的世界更加相信这个事件,这是个叙事策略的问题;其次我们要认同,在日本军队里确实有反战的人,你不能把整个日本人群体都否定了,那样就是拿民族主义对民族主义。
其实这部电影里日本人只有一个好人,可是我们连这一个好人都不愿去承认的话,那这部电影只能在国内发生它应有的效应,去狂欢一下,去自娱自乐一下,没有机会拿到国外去影响海外的观众。我看过很多资料,我觉得角川这种善良的角色的存在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甚至一些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接受采访的时候,也会告诉你在大屠杀时,有些日本兵会偷偷释放一些已经被圈到俘虏圈的孩子。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冷静地去看待这个事情,这些都是真的,不是我们编造的。

网易娱乐:你也曾表示过,《南京!南京!》恢复了当时中国人的面目,通过刘烨、高圆圆、江一燕、范伟等人扮演的角色,我们确实看到了过去同类电影没有展示过的不同身份的中国人在南京大屠杀里所做的事情,但相比角川与伊田这两个日本人,影片里的中国人只是群像,为什么不在人物塑造上更用心去刻画有血有肉、体现人性变化的中国人形象?

唐先生就很有人性的变化,建国60年我们已经看惯了从自己视点拍的电影。其实日方的戏占1/4都不到,大家可能会觉得把日本人写成人(是不对的),可我觉得日本人就是人,只有把日本人写成人,我们的电影才能跟外部世界去交流,不管是对手还是自己,我们都要承认他们是人,而且只有承认他是人,展现他人性变化的时候才有可能说服这个世界去接受中国人的观点:一、大屠杀是存在的,而且是由日本人干的;二、到现在为止日本人还没有向我们道过歉。说实话,这些观点用中国人的角度去说没有意义,我们拍了60年的抗日题材都没有走出过中国。所以我还是想说,去承认日本人是人,让日本人从人的角度观察南京大屠杀,观察他自己人性在大屠杀里的变化直到崩溃,并不意味着我爱他们,而是一个叙事策略;如果我们还是一再地发泄、倾诉、哭诉,这个电影还能走出去吗?还能走到日本吗?

谈公映

“日本影业有意让电影上映”
“场景小是因为缺钱”



网易娱乐:在之前的采访里,你曾表示要把《南京!南京!》带到日本上映,更希望让日本人来中国道歉。为这些目标做了什么努力,有收获吗?
陆川(去他博客看看):我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这个人又在痴心妄想”,但我有种感觉:做这件事的难度不会比拍这部电影更大。四年前我开始做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只是两部戏的导演,所有人都说我疯了,四年后我们已经在讨论这部电影能不能走出这个国家、去影响这个世界。有这样一部戏,我坚信什么都会发生。现在在美国有很多家发行公司在抢,法国也是;在亚洲,韩国也在要这个片,现在只缺日本;我今天刚下飞机,就接到一个电话,说日本很多媒体都在关注这部影片的上映,其中有一些媒体看到国内的片花,还有日媒也派了人在中国看片,今天早上已经有一家日本公司在跟我们联系,他们觉得这是个有争议的片子,想在日本放映,所以我们已经在跟日本接触了。至于说能不能让某些人过来道歉,我已经努力了。

网易娱乐:不少网友表示不能适应晃动不稳的镜头,为什么要频繁使用这种纪录片风格的拍摄手法?

陆川:商业片就是一个超市,里面什么都有,没有什么是不能用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就是要大家感受真实,要身临其境,所以我采用了一些这样的拍摄手法。但是也就是在前面的战争部分用的比较多,到后面就基本不用了。

网易娱乐:影片以一座城市为题,但片中出现的场景大多在安全区以及发生巷战的一片废墟,为什么把场景缩在这么小的范围?

陆川:因为没有钱啊。我们的钱不够。美术费已经花了4000多万。我们搭的这个城,看着不大,但是在里面走就会觉得还挺大的。如果钱多一点,我会把场景做的更加开阔一点的。

谈人物

“唐先生重要台词被删”
“刘烨角色早死比不死更出彩”

网易娱乐:范伟扮演的唐先生曾选择做汉奸求得苟活机会,可在有机会逃出生天的时候,却性格转变,牺牲自己拯救了另一个人,有网友质疑这种性格转变太快了。

陆川(去他博客看看):这里我不得不删掉了一场戏,唐先生跟伊田有一句台词,这句台词被要求删掉的。这句台词会把这件事交代得很清楚:他在决定留下来往回走的时候,伊田问他,你为什么要救这个人,我们知道这个人是谁;活着不好吗?唐先生说了一句话:我留下来是为了救自己。
在我看来,唐先生是一个旧式的知识分子代表,他也是个买办,他的习惯是要在自己身边找一个救世主;开始拉贝要走了,他就觉得没有安全感,在生死面前他要去找日本人,但国破家亡,侵略军怎么可能给一个诚信的保证,所以女儿被摔死,妹妹被强奸、沦为慰安妇甚至被杀害,当他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幻灭的时候,在他内心会有一种东西长出来,就是中国旧式士大夫对自己进行精神拯救的意识,换句话说,这也是我对他的一个希望,我不希望他就这么没有担当地走掉,我觉得他应该留下来拯救自己,他可以不在乎自己拯救的是谁,只要是个中国人,他就要把他换出去。

网易娱乐:唐先生回去难民营后,为什么就安排了枪毙他的戏?
陆川:伊田跟唐先生说,活着不好吗,这里已经在警告他,不走就要死。

网易娱乐:唐先生枪决那场戏,为什么给伊田安排一个意味深长的长镜头?
陆川:当时扮演伊田的木幡龙不愿意这么演,他觉得自己是个杀人魔王,当时我给他看了几张日本当时的军官在杨靖宇墓前行军礼的照片,其实日本军人对我们抗联高级军官的忠勇是非常尊敬的,日本人对特别勇敢的战士会有崇敬之情,他们特别厌恶胆小怕死的人。所以,唐先生最后的救赎、抗争精神征服了伊田。

网易娱乐:早前曝光过陆剑雄被砍头的场景,但影片里他和战友是在喊着“中国不会亡”的口号时被机枪扫荡而死,死状也处理得比较温和。为什么有这种改动?哪种效果是更符合你创作初衷的?

陆川:其实砍头那场戏他也是被救出来的,他先是在大屠杀里幸存了,然后砍头的时候又幸存了,又有一次屠杀又幸存了,拍到那儿我蛮绝望的,因为他是主演,我要让他不断幸存,可陆剑雄那个样子不太可能幸存的,即使我让他幸存下来也会遭骂,我觉得还不如让他英勇地死掉。

网易娱乐:这样的删减会不会弱化这个人物,变得不完整、不丰满?
陆川:这部电影是要恢复中国人的群像,保了一个刘烨,他就会挤占其他中国人的面孔,而且现在刘烨的形象已经是他从艺以来最有光彩的一个角色,让他活下来则未必,所以我坚信我的选择是对的。

网易娱乐:这些删减的镜头还有浮出水面的机会吗?
陆川:现在很多观众都呼吁要看到被删除的镜头,被删掉的戏里面有很多高圆圆的戏,还有刘烨的。那我会考虑把整个故事的完整版本放到一个DVD里,让电影爱好者自己去剪。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rjxie 发表于 2009-4-29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联通
上周在北京的万达影院看过了,就是没明白范伟为什么没跟拉贝走就被枪毙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神雕二侠 发表于 2009-4-30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湖州 电信
顶了再说!!!!!!!!!!!!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9-5-2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宝坻区 联通
看仔细了再顶!!!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凯撒独行 发表于 2009-5-2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云南–昆明 电信/王家桥冰点网吧
不忘国耻,知耻而发奋
支持国产,抵制日货!!!!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凯撒独行 发表于 2009-5-2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云南–昆明 电信/王家桥冰点网吧
还有想说一下,“《南京!南京!》上映怕与日本擦出火种”
我想说的就是,说这句话的人不要幼稚了,日本人亡我中华之心不死,看看“日向”,看看F22进驻,看看日本现在大力发展得军备和与中国的东海大陆架与钓鱼岛之争吧,隔壁都在磨刀了,你们还在粉饰太平!
所以不要怕与小日本擦出火花,更不用怕小日本的挑衅,如果有朝一日日本敢向中国开战,我会义无反顾的参军,做一个中国人该做的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e.t. 发表于 2009-5-2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平顶山 联通/烟草公司
还没有看,不知道怎么样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9-5-4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本帖最后由 meteorobs 于 2009-5-4 09:09 编辑
还有想说一下,“《南京!南京!》上映怕与日本擦出火种”
我想说的就是,说这句话的人不要幼稚了,日本人亡我中华之心不死,看看“日向”,看看F22进驻,看看日本现在大力发展得军备和与中国的东海大陆架与钓鱼岛之 ...
凯撒独行 发表于 2009-5-2 21:49


有请这位爱国的朋友看看以下文章:

小偷扇学生耳光时爱国者哪里去了?

http://www.xxcb.cn/xxcba/html/2008-05/09/content_31116.htm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凯撒独行 发表于 2009-5-13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云南–昆明 电信
35楼你说的情况我没遇到过,不过在学校逮过一次小偷,我跟我同学都是把他往死里打的,你说的那种情况我遇上估计也会上呢,我还想说的是,要做一名真正的爱国者,就应该枕戈待旦,居安思危,将自己该干的事做好,就是最好的爱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iamkey 发表于 2009-5-13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浦东新区 电信
前两天看过这部片子了,报着很大的希望,冲着“抵抗”的主题去的。结果——非常失望!——除开头几分钟的战斗场面可称作亮点外,几乎没什么能超过十几二十年前《南京大屠杀》的了,主线不清晰,情节太牵强,小日本主角的表现也并不比当年演相似角色的陈道明好。感觉导演功力不够,百姓受到屠杀几乎没有影子,总体就是一帮被屠杀的中国军人+几个被强奸的中国女人+几具尸体+几处残墙断壁+一个“好”的日本人——太俗套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9-5-14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发信人: realamos (心里有树), 信区: Movie
标  题: 《南京!南京!》(6/10)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May  6 23:08:30 2009), 站内

南京!南京!

《南京》是一部刺眼的电影。南京大屠杀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题材,而《南京》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将这种争议性放大了。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你很难做到思绪平静,很容易会被它所感染、迷惑或者激怒。批评《南京》的文章很多,但多是被激怒后的情绪之文,鉴于民族情感,试图跳进这个争论的努力大多是徒劳的,很难不成为唾沫横飞之中的炮灰。我认为《南京》无论从立意的角度还是技术上的角度都
值得批评,但要小心地剔除出不必要的偏激情绪(这基本上很难),而这些不能绕过的巨大缺陷,和这部电影值得称道之处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混乱又刺眼的电影。

令人窒息的开场
从电影开始日军攻入城,到刘烨扮演的陆剑雄等国军与角川小分队激战,直到45分钟时的大屠杀,是迄今为止内地所有描写战争的电影中,最令人窒息的片断。我所看的那一场,大概开场30分钟左右,就有一位年轻女士痛苦地说“我受不了了”然后退场。在战争场面方面,《南京》承接了《集结号》的做法,那就是模仿《拯救大兵瑞恩》这种外国大片,通过身边人物的突然死亡,营造战场的残酷性;通过对战争场面采用跟拍的方式,同时大量采用主观视角,将镜头代入现场交战的某一方,尽量少采用全景式的、带有导演评价色彩的大镜头,营造强烈的现场感。因为观众能预计到后面的大屠杀,这给战争的残酷性加上了压倒性的一笔。但频繁切换的主观视角,又让观众产生一种怪异的、似乎不应该产生的抽离感。
影片开始45分钟处,大屠杀开始。在描述屠杀的时候,《南京》没有直接描写刺杀、剖腹、火烧等微观的屠杀镜头,而着重描写机枪扫射、活埋、火烧等大规模的屠杀手法,并且采用了平行剪辑,将这场屠杀中的放任自流、个人施暴、群体疯狂的一方面抹去,强调一种集体性的、制度性的、高效率的屠杀,有将日式屠杀转化为德式屠杀的意味。这一点可能受描述屠杀犹太人的电影的影响,同时也是陆川在这部电影中存在的问题——太多借鉴,有时候是无原则的借鉴——的表征之一。

似是而非的故事和人物
大段落的屠杀场景结束,观众被压在凳子上的屁股可以稍微放松,各式人物也正式登场。陆川不停地标榜这部电影的平衡性、客观性,试图用世界化的语言讲述一个故事,描写了一幅被战争机器毁灭的人物群像。然而在追求国际化语言的同时,未能扎根于时代背景进行创作,使得故事和人物只是在最表面的层次上成立,而不能退后一步去推敲。例如日本兵角川。角川自然是最受争议的人物形象,但关于他是否具有代表性,我认为并不重要,有伊田等背景的存在,只要观众不是存心挑刺,都知道具有角川这样爱心、正义和良知的日本兵仅此一人。重要的是,他从侵略者的一员到最后自杀,其中的变化是否经得起推敲。角川的思想变化与他在战争中的施暴有关,但主要是由其对慰安妇百合子的感情推动的,因为看到战争对百合子和酷似百合子的妓女小江的摧残,他对战争心生厌恶,于是最后放走了战俘胖子和小豆子并自杀。但在其他日本兵在南京自得其乐(那句厌战的“我要回日本”是在国军的火力下说的,不是在完全控制南京后说的)的同时,角川显得像一个异类。他为什么会这样?陆川给角川安上教会学校学生的身份,除了剧情需要角川会说英语以外,显然是为了暗示角川具有自我救赎的基因,说明陆川想到了这一出,在这描了一笔,但如何把这个背景填满,显然超出了陆川的能力范围。另外角川和日本兵群体之间的关系也是面目模糊。周围的日本兵对角川是怎么看的?从前面来看,显然是不太理解,例如对他想流露出想娶百合子的想法时大加嘲笑,以及对老师被他枪杀感到万分惋惜。但角川自杀前,部下的那一句充满理解的“角川兄”又代表了什么呢?可以说,角川这条线,在故事上大体是圆的,我们能想象存在这么一个人,但这条线与日本兵群体的关系却是游离的。陆川讲故事的能力是过关的,影像上描写人物也是过关的(并且屡有值得称赞之笔),但作为编剧的他设置的人物和故事不怎么经得起推敲。

两个人的救赎和新生
前面提到,角川的教会学校教育背景,暗示着角川自杀的“救赎”意义,这还可以从剧情的设置反推:胖子和小豆子最后被角川带出城放走,在仿佛生命赞歌的幸福笑容中奔向希望之地。他们能活着的原因是日本人角川的良心发现吗?只要不带有有色眼镜,都知道陆川作为一个中国导演,不可能存心表现“中国人的活着依赖于日本人的仁慈”的主题,这恰恰说明了陆川的创作意图中,没有把角川当日本人看,而把角川、胖子、小豆子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描写“人”在战争中的自我救赎,丑恶的一部分随着角川的自杀而消失,善良的一部分因为恶的消灭和人的救赎而得到新生。最后点出小豆子“还活着”,是电影对生命的最重一笔礼赞。点出救赎和新生主题的还有唐先生。唐先生为了一家之利而告密,把所有伤兵推向死亡的境地,最后为了赎罪,甘愿替换军医赴死,并且通过老婆怀着的孩子得到新生。从观众的反应来看,唐先生和角川的救赎引起了激烈的批评,很多观众怀疑,和30万亡灵相比,救赎和新生的故事,是否把那场真实的历史架空,是否对历史不负责任?我认为这个批评应该谨慎。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已经拍了不少,以后肯定还有,为什么一部2个小时的电影必须面面俱到,为什么不能从各个侧面进行思考和探索呢?要检讨的是,救赎和新生这个形式不属于我们的文化范畴,陆川是否为了追求更加国际化的电影语言,沉迷于概念的营造,而忽略了故事和人物的丰富?等电影在嘎纳上演,或许我们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概念化的舞台
电影的英文名字是The City of Life and Death,将生与死浓缩在一座城池之中,这是一个舞台化的名字,而《南京》也的确是一部舞台化的电影。和《色戒》这种通过在人物周边设置大量的时代细节,包括表演细致的背景演员、精心布置的一草一木,力求还原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氛围的电影相比,《南京》塑造了一个概念化的南京。城中绝大部分是绝对的废墟,基本上看不到具有真实感的被破坏的街巷,只有无差别的残垣断壁。在废墟和灰色天空围绕下的安全区,是人能赖以生存的仅有一小块小空间,孤立的空间营造出异常的压抑感。高大的城墙是真正的生与死的边界,在这个边界外繁花开放。可以说,导演在客观上把具有历史感的南京抽离了,变成一个生与死的舞台。我相信即使在已经变成人间地狱的南京,真实的社会图景必然不是这样的,肯定有更加复杂的活动。《南京》这么做,是导演的能力不够,还是故意而为之?陆川在各大媒体上接受采访时并没有提及这一点。从他在访谈中习惯迫不及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点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种抽离是由人力物力或者陆川能力的局限造成的,但这种抽离恰恰与影片所选择的概念化的方向是一致的,藏住了陆川的拙,使电影成为一个更加可以玩味的整体。
但陆川把南京的真实抽离的同时,也把具体的民族性抽离了。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内,确切地说是入城仪式开始之前,我们只看到了作为战争中的胜利者的一方与战败者的一方,施暴者的一方和受害者的一方,而看不到中国人的一方和日本人的一方。换句话说,陆川顺应近来国内文艺作品的“人性化”潮流的同时,只想到了还原“人”性,而没有能力去还原中国人的人性和日本人的人性。这让希望看到《鬼子来了》那样具有深刻反思精神的电影的观众失望,同时也给愤青留下攻击的口实。

侵略者的舞蹈
有人说《南京》和《叶问》都反映了近几年电影创作的一条路线,那就是摒弃过去单纯讲述依靠武器或者武术抵御外侮的思路,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追求知己、知彼。如果说《叶问》只重知己,不重知彼,那《南京》显然是希望知己、知彼的。但由于陆川的能力问题,直到入城仪式之前,我们都没有能触摸到一群真实的日本人。而通过入城仪式,陆川扳回一城。即使影片前面部分对日本的民族性缺乏刻画,使得这场入城仪式在逻辑上是生硬的,然而这种巨大的、压倒性的形式强迫观众接受了这一逻辑,也就是前面屠杀的这帮人和现在跳舞的这帮人是同一帮人。这种极具形式感的场面并不是陆川的原创,早在《现代启示录》甚至更早就有,然而能在《南京》里面采用这个,不能不说极度冒险,但又具有眼光。在一部描写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里面,能不能表现大和民族的力量?如果不能去表现这个力量,那30万的人是怎么死去的?如果不能认识这种力量,那我们未来如何面对这种力量?所以我认为电影这么结尾并无问题,也没有必要展示中国的力量去平衡它,就让这一结尾让人带着一种情绪离开电影院吧。

--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9-5-15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电影世界》卷首主编评论公开揭批导演陆川

转载自天涯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563943.shtml

不哭不行
    
      在某网站扫了一眼,知道那哥们又当众哭了。文章没看,不知道具体为什么。但他拍了南京大屠杀,想必有很多理由哭上一场。我能为他想到的最崇高的理由是,他在为七十多年前死于大屠杀的同胞们而哭。如果是这样的话,他拍这片的时候应该天天在哭,于是他得这样哭哭啼啼地过四年,一直哭到首映式的现场,当着一群狗仔队他还要继续哭。我琢磨着,等片子上映了,人们都知道他这件事了,那他这件事就过去了,他大概就应该可以不哭了。所以我的想法是,甭管因为什么,就让这件事快点过去吧,别让挺大一个人老在那儿当众哭了。
      
      我和他不熟,但坐在一起喝过一次酒。那时他刚拍完上一部片,深更半夜打电话请我出去聊聊,口气似乎很仗义,不过因为我都脱衣睡了,也没太听清楚那意思,只觉得盛情难却,不去有点不识抬举,所以就起床赶过去了。在使馆区的某个露天酒吧,他与好些个气质不俗的善男信女正喝酒,那些人我不认识,但熟悉他们那种造型,就是那种把电影当作巨大一件事的文艺男女。他坐在那里很惬意,姿势很明确地表明他是个人物。
      
      他给我弄了一杯什么牌子的红酒,然后我坐下来等他说事。我认为他深更半夜找我来一定有事,可是坐了半天我也没挺出来他究竟有啥事非要跟我聊不可。直到快散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我终于听明白了他那意思,也可能是我弄错了,但我确实在他的话里闻出了一种怪味——原来他在等待我表达一种欣赏,然后准备恩赐我一个接近传奇的机会。我自以为看明白了这个意思之后,就感到很不好意思,我当时就觉得这顿酒他白请我喝了,因为我其实不喜欢他的电影,也不喜欢有人既媚雅又装酷,还不喜欢跟气质太文艺的男女喝酒,尤其不喜欢喝红酒,更加不满深更半夜地被叫出来谈论一部没有性关系只有文艺腔的哭穷电影。我的脸想必拉的老长,心说你丫又不是麦当娜,你这样在后半夜占用我的睡眠时间让我看你吟风弄月自我陶醉太他妈把自己当回事了。
    
       我因此得到了一个再确切不过的结论,某些搞文艺的人应该正经八百的先拿出一点才华来掩饰一下自己的自恋。比如说这导演,如果你从来没有见过他,他的电影可能给你的印象还好点,但如果你见过他那做派,再看他的电影就很尴尬。因为你到处都能看出装酷的秀才、自恋的文人以及不顾一切向上拍的野心家的狐狸尾巴。他认为使出浑身解数来表现最崇高和最时髦的命题就能征服世界,但其实他暴露的都是自己的渺小,而且暴露的还不少。我不明白他们身边为什么没有朋友告诉他一声,有些投机的动作太明显,以至于不用看他的作品,一看他摆出的姿势就令人发笑。
          
       他在宣传上一部片子的时候就当众哭过一次,他说那电影是用命换来的。我知道他的剧组不幸死人的事,单卧看到他当着一拨又一拨的记者像书里写的刘备似的说哭就哭还是很诧异。哭泣应该是男人最隐私的一件事,把这拿出来当众传播太像撒娇,要是用这种广告的方式悼念战友也有点太良苦用心。
          
       这些话也许说得太刻薄,或者他真的不哭不行,天生就有自我表演的真诚,就像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她因为自己想要忧伤的愿望而忧伤起来”(大意);他的哭也许同样是被自己感动了,但是也确实应该有人告诉他,其实事情没那么巨大,至少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这事值得一哭。
          
       早前,我很尊敬的一个制片人打电话让我看看这个大屠杀的电影,他说,想跟我讨论一下。我下了一整天的决心,但在看了预告片和几个我信任的朋友的评论后,我就决定不去看了。不过我似乎可以史无前例的写出一个我没看过的电影的评论:这是一个具备足够才气的电影,那位曾请我喝红酒的人已经成为一个可怕地角色,他有足够的顽强坚持他必须要坚持的东西,也有足够的聪明妥协他肯定要做的妥协,他还有足够的鉴赏力判断什么是文艺,什么是崇高,什么是牛逼,他几乎知道所有那些看似高级的东西,因此他煞费苦心的向这一切进取,他掌握了达到各种目的的手段,他把这些面上的东西做得有声有色,就像引诱浮士德做交易的梅菲斯特……但唯一的问题是,我们看不见他自己灵魂里的东西,但只看到一个野心勃勃并且过于懂事的聪明人的一揽子目的,他为此拍了一个人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大屠杀电影,他想用震撼世界的苦难,谄媚这个世界的崇高。
          
       这本来跟我没球关系,但我得向那位我尊敬的制片人解释一下我为什么没去看那电影——就这么回事,我有一次很坏的喝红酒的记忆,此外我不得不承认,我觉得他哭得实在太烦人了,这至少是第二次了,当众哭哭啼啼,哭得好像他是世界之子。个人对此不予支持。
    
    尚可
    转自《电影世界》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9-5-26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南京!南京!》的理想化历史

本帖最后由 meteorobs 于 2009-5-26 10:23 编辑

发信人: liyeqian (antibuaa), 信区: BUAA
标  题: 《南京!南京!》的理想化历史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May 21 16:54:48 2009), 站内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南京!南京!》从上映之日开始注定会引来人们的关注。导演陆川在接受公开采访时屡次表示拍摄的目的是还原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提醒人们莫忘历史。然而比起影像资料更真实,拍摄手法更写实的纪录片相比,作为一部电影,《南京!南京!》一方面努力向历史真相靠近,另一方面却又不可避免地加入了导演本人的历史观。

传统观念而言,对于这场对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的历史定性为:法西斯国与反法西斯国之间的矛盾;半殖民半封建国家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矛盾。而导演却极力地希望从每一个个人的命运来探讨整个民族与国家的命运,这固然是一种新颖的解读视角,但是却也给导演在拿捏电影的定位,在对历史观的阐述上造成了巨大压力,以致影片的结尾给人以突兀和不可理解的之感。不难看出《南京!南京!》的历史观有强烈的理想化倾向。这正与导演原本的拍摄初衷正好背道而驰。

中国人与日本人是这场战争的主力双方,也是电影中主要表现的两类人。而在中国人中又分别塑造了两类人。一类国难当头,视死如归。比如刘烨扮演的国民party士兵,高圆圆扮演的女知识分子姜老师;另一类苟全性命,明哲保身。比如范伟扮演的唐先生。在日本人中也塑造了两类人。一类嗜血如命,杀人如麻。比如伊田将军;另一类拷问良心,获得救赎。比如角川。

  其中,唐先生和角川是两个与众多脸谱化和概念化的人物形象不同的两个角色。他们两个的性格和行为在影片的情节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是导演尝试去发掘比二元对立的历史论更为复杂的历史观的体现。

  唐先生虽然是一个中国人,但是却是德国人拉贝的助手,也是利用这个身份,唐先生保护了自己的妻儿老小。但当年幼的女儿被日军从高楼摔下,妹妹被日军掠走,唐先生一家才从声色犬马的生活中清醒过来,感受到战争与死亡的威胁。于是为了他为了个人与家庭的安全向日军告密,致使拉贝社里的难民营也毁于一旦。电影前期时,他可以为个人的利益牺牲无数中国同胞的性命,而在后期,他竟然可以为一个共事的同伴而放弃逃生。这无疑是前后矛盾的。而造成唐先生变化的而原因影片中却没有明确交代。如果说是因为个人与家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而对日军不再唯唯诺诺,何以在女儿被摔死以后唐先生变得更自私和懦弱?如果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无限悲凉与沉痛之感,何以自始自终他只是想保护自己的家人的安全呢?与其说是主人公内心的良心发现,不如说是导演个人的理想的一种寄托。导演想要全面展现人性,准确来说,在南京大屠杀这样残酷的历史背景下,导演想捕获并表达人性中的善。从而使沉重的历史题材不至于让人产生绝望之感。可导演忽略了一点,血腥,暴力,残酷,这些东西本就是人性之恶放大到了极致的后果。人性之善早已被剔去,至少是隐藏起来了。一个向来不善的人突然弃恶从善,难免是突兀的。所以比起煞费苦心地塑造这样一个角色去表现人性的善,那些为国捐躯,用赴国难的士兵,老师,妓女,千千万万的中国百姓们早就诠释了人性善的极致。

  角川这个角色无疑是导演又一想要用其去诠释人性之善的角色。我们固然相信在历史上会有角川这样的人,但我们更心知肚明,角川只有一个。更多的日本士兵来到中国时候,带着满腔被煽动起来的民族主义,怀着强烈的忠君忠天皇的武士道精神,并坚定地以为这场战争与他们来说是正确的。所以当最后日本兵败,许多日本士兵剖腹自杀。角川在日军攻下南京,节节胜利时自杀不仅让中国怀疑更会使日本某些民众觉得不可思议。在他们眼里,角川这样的角色估计是会让日本民族蒙羞的。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角川的自杀是因为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性,看到了站长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痛苦也给日本带来了痛苦。比如他爱上了的日本慰安妇百合子,最后凄惨地病逝。这应该也是人性的善,至少角川同样感念同胞,同样有纯洁的爱。而我们很难去接受角川这样的一个角色,恰恰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着和日本人一样强烈的民族主义。在战争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凸显,共同性退隐。作为全人类共同的善早就被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分割到两边。所以角川这样的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一个人不能代表全部的历史真相。残酷还是消灭了温柔,战争还是吞噬了和平。导演把少数个列放大,体现了导演美好的理想。

  而在如今的世界里,人类不再因为各种标签:民族,国家,宗教,性别,种族而发生冲突几乎是不可能的。理想的天下大同的社会还在遥远的未来。

  现在的我们,面对这段历史。唯有铭记历史,了解历史,吸取教训。我想说,历史就是那么残酷和疼痛的。《南京!南京!》的历史观实在有些理想主义。也或者,电影的功能也就如此:表达一种美好的理想。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1-27 10:28 , Processed in 0.06800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