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lumblade (松卿竹友 奋斗在内蒙草原), 信区: Nostalgia
标 题: 为了忘却的下午——《正大剧场》影忆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pr 12 17:17:02 2009), 站内
曾几何时,快乐对于我们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比如,并不遥远的N年之前,那个有《正大综艺》的周日下午;一家老小齐聚电视机前,一听“不看不知道”,顺口就接道“世界真奇妙”,或者执着于“是真,是假”的猜想,兴致高时彼此之间还要比一比正确率。而当翁倩玉姐姐“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一曲终了时,喜欢电影的人们就该兴奋了,因为几分钟的小广告后(记得有“甜麦圈儿”、“东芝”、变形精灵和果珍,等等),《正大剧场》就开幕了。然后,那个下午,就只属于电影了:
《侠胆雄狮》——其实这不是电影了,而是电视剧,记得是《正大剧场》开播的第一部剧目。说实话,这部剧没怎么看,主要是太小,确实被主角文森特那个狮子头、还有剧里阴沉的气氛吓到了。一开始还以为是像《神探亨特》那样的破案剧呢,后来大了才知道,是那种美国式的孤胆英雄题材。里面的男女主演,在今天来说也是“老熟人”了,“雄狮”朗·普尔曼,看过他的不少片子,最近的是《地狱男爵》。至于“女律师”琳达·汉密尔顿,一说就知道的应该算是《终结者》吧。
《80天环游地球》——这是电影,可那时我却以为是电视剧,完全是拜《正大剧场》一周一次不紧不慢“拆着放”所赐,估计现在没有哪家电视台敢这么放电影了,也是时代特色。“007”皮尔斯·布鲁斯南当年之所以能那么快就为中国观众所接受,多半是要谢谢《正大剧场》。最喜欢的就是影片结尾,福克先生那一句“先生们,咱们接着打牌吧。”太帅了!这个是从头看到完的,故事并不陌生,老爸就是凡尔纳迷,家里有一整套国内编译的凡尔纳小说。看完电影后又专门把小说重读了一遍,告诉自己:实际上福克先生是用了79天就环游地球了。
《金玫瑰洞》——小时候看多了王子救公主的童话,自然对这种题材情有独钟。这是一个系列,不知道《正大剧场》引进了几集,反正自己就看到了两集:公主遇到王子;公主去女巫那里救王子。特别喜欢那位公主的“帅气”,也经常女扮男装,但有一场她被迫恢复真容在土匪窝里跳舞的戏真是女人味儿十足,当时还不会“性感”这个词呢,也不知如何形容。比较郁闷的是看到最后也不知道“金玫瑰洞”到底在哪儿,第二集里好像提到是一条神龙的大嘴。片中也有“角儿”,比如法国老牌影星让-皮埃尔·卡塞尔。还有演王子的那位,在后来国内引进的电视剧《红与黑》中饰演于连,而且这个更有名。
《浪漫之旅》——无论遭遇了怎样的惊险,男女主人公总能在结尾赶到摄制现场,“你好,我是路易莎·菲利普,我是迈克·特伦特,欢迎收看《浪漫之旅》栏目……”一个美国大姐,一位英国绅士,一对儿分分合合的冤家夫妻,还是一档国际旅游节目的主持人搭档。这部喜剧电视剧当时看得那叫一个如醉如痴啊,从动画式的片头开始,顺带还能浏览一下各国风光。里面有不少经典搞笑台词,现在记住的也不多了。“他们两个不会出事儿吧?”“放心,谁也不能把路易莎和迈克怎么样,除非他们两个自相残杀。”后来这两位在《正大剧场》播的其它片子里也出现过,但印象就不深了。
《简和失落的城市》——战争喜剧,二战,寻宝,非洲,美女,可看的元素太多了。最难忘的就是英国美女特工简动不动就来个意外的“脱衣秀”,不是被什么东西扯烂,就是被顽皮的小猴子顺爪扒下来,反正总是穿不住。也对,毕竟,那是在非洲嘛。
《误闯亚瑟王朝》——自从马克·吐温写了小说《亚瑟王朝的美国人》后,“山
寨版”就一堆一堆的了。这一个是儿童版,主角是个黑人小姑娘,影片一开头是她上天文课,学了日食的知识,看到后面才知道,这个知识最后救了她一命:日食来了,她骗亚瑟王朝的古代人说是自己用魔法遮住了太阳。印象比较深的是亚瑟王册封小姑娘为“头爵士”,因为她想当“头儿”。照相机也成了法宝。最后,看似误闯亚瑟王朝是小姑娘做的一个梦,可相机里却掉出了一张古人的照片,呵呵。
《简爱》和《雾都孤儿》——都是英国的BBC版,浓厚的剧场范儿,很贴近原著的感觉。这版《简爱》里的罗彻斯特先生是另一位“007”,蒂莫西·道尔顿,酷劲儿自不用说了,而里面的“简爱”比曾经引进的老电影版漂亮一些。《雾都孤儿》里的小奥利弗不是很出彩,倒让那些反派们抢了风头,尤其是那个坏老头,对于当时还是小男孩儿的我是很有“恐吓力”的。
《魔术奇缘》——如果有现在的传播环境,估计这部片子引发的“魔术热”比刘谦同学还要厉害。著名魔术师爱上了来采访的女记者,为了追姑娘,使尽了浑身“魔术”。最后,他和女记者的养父约定,成功表演了一个高难度戏法,抱得美人归。但我更难忘的还不是这场扣人心弦的高潮,而是其中一个小细节:魔术师经常让女记者任意摸牌,每次摸出的都是象征“爱情”,最终,姑娘干脆“投降”了,摸了一张看也不看就投到魔术师怀里。镜头跟上那张飘落在地的纸牌——还是“爱情”。演魔术师的这位男主角后来又有一部片子上了《正大剧场》,讲美国一对儿夫妇请人代孕,魔术师演其中的丈夫,结果受雇代孕的妈妈舍不得生下的孩子,违约不给他们了。双方争孩子。这部片子取材的也是当年的真人真事。当时还颇感慨了一番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
《紧急营救》——也是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一个一两岁大的小女孩儿掉进了自家的排水管里,只有大概一天的时间吧,必须把她救出来,否则就有生命危险。无数人在行动,无数人在关注。现在还能一下子想起小女孩儿的名字:杰茜卡,因为在片中被叫的次数太多了。有两处情节至今回想还很感动:一是有一阵儿杰茜卡在下面突然没声了,所有人都不知所措,妈妈趴在管口,通过设备向下面唱着经常给女儿唱的儿歌,不一会儿,下面传回了稚嫩的童声,和着妈妈的歌。营救人员流下了热泪,重新振奋。另一处就是结尾,载着杰茜卡的救护车到了医院门口,结果已有数万人在这里欢呼着相迎。那个时候自然是不懂美国式的社团精神的,可看到这里,心里也涌起了暖意,于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又有了另外的认识。
《霹雳五号》——由于Wall.E的热播,让很多人想念起了“五号”,这哥俩儿长得确实挺像的,但性格截然相反。Wall.E太深沉,而“五号”是多么活泼好学啊,一袋烟的工夫,就是把女主角家的书全看完了,还一个劲儿嚷着“数据,数据”。“五号”又是纯真的,毫不脸红地就闯进了女主角正在洗澡的浴室,不解地问:“你的颜色怎么变了?”。“五号”还是个诗人,对空兴叹:天上星儿亮斗斗。旁边的男主角懵了:啥意思?女主角一笑:他是想说“今夜星光灿烂”。噢,可爱的“五号”!
《老人与海》——《正大剧场》放的这版是很经典的一版,演“老人”的是著名的安东尼·奎因,和彼得·奥图尔一起演过《阿拉伯的劳伦斯》,得过两次奥斯卡最佳男配。有意思的是,他的儿子也在这部片子里,演年轻时的“老人”。在这之前,已经看过了原著小说,影片则把我带回到了小说的感觉里。大金枪鱼跃海而出的场景记忆犹新。那个时候还不怎么能看到“特效”,很容易被震撼的。后来《正大剧场》又放了一部《海明威的故事》。
《费城试验》——改编自历史事件,但还是有些科幻色彩。二战时期,美国海军在费城军港进行了一次“特别试验”,结果让两个小水兵超越时空来到了1984年。当时知识储备不足,看不太懂,剧情啊结局啊都忘了,光记得男主角“穿越”后的一句话,“我不敢相信,现在德国和日本成了朋友,苏联反倒是敌人。”那时“冷战”结束未久,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年少的我对这话别有滋味。
《费舍尔医生》——又是看不太懂的片子,却倒很有印象,大概就是因为看不懂的缘故。片子有点儿文艺,讲一位人生经历大挫折的老先生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嘲弄和报复所谓的“上流社会”。演员们都很酷,就记得这些了。
《飞向太阳》——类似于阿汤哥的《壮志凌云》,男主角都有点儿像阿汤哥,一样是空战加爱情,多了个来部队体验生活的好莱坞影星。里面的战斗机“主角”是我最热爱的F16。不过战斗场面不是太过瘾,大概影片的重点还是爱情,也不在军事上。
《爱情与王位》——电视剧,或者是电视电影,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传奇。原来国内引进过一部英国电视剧《温莎之恋》,已经多少了解了那段历史。影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开头是老年的辛普森夫人终于再次踏上英国的土地,可她仍心有余悸地对朋友说:英国人是不是还在恨我?因为我抢走了他们的国王。比较感触的场景是爱德华国王通过广播向全国宣读退位诏书,辛普森夫人守在收音机前失声恸哭。从此以后,就成为了这段故事的粉丝。
《二战三巨头》——主题很宏大,却没多少大场面,以人物行动和历史会议的室内戏为主,还经常跳出来进入到纪录片的情境。最后的结尾,就是丘吉尔站在银幕前面色凝重地发表着内容类似于“铁幕”的演说,银幕上是一排排红军战士昂首阔步——意境颇足。
《逆风而行》——二战片,有点儿“女版辛德勒”的意思,讲纳粹占领下的法国,一位贵妇人如何营救被击落的英国飞行员的故事。当时老妈比我还爱看这部片子(伊个性使然,特别爱看女强人当主角的影片),到头来成了我陪她看了。
《魔鞋》——“灰姑娘”故事的现代版,很惊诧于女主角在“穿鞋”前后的反差之大,其实是个大美女。不久之前还在电视上看到了这部片子,多少又拾起了当年那个下午的点滴。
《卡拉姆一家》——丹麦系列喜剧片,《正大剧场》放了三集,“小鬼当家”的模式,小男孩儿斗两个笨贼,没事儿的时候再谈点儿小恋爱,锲而不舍地追求着班上最漂亮的小女生。里面有一场赛马的戏很爽,小卡拉姆赢了冠军,还有姑娘的垂青,听着他那自豪的旁白“我就这样得到了小公主的芳心”,已经上了初中的我联想自己的尴尬状况,不觉悲凉。
现在,享受电影,早不再奢侈,专守一个时刻和一个频道,已无法想象,但是对于我这样的“怀旧派”而言,仍然难以轻易忘怀《正大剧场》,忘怀那个把片子“拆着放”的单纯的下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