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记载的英仙座
流星雨的有关研究
。庄天山
(华侨大学人文社科系,福建泉州362011)
摘要:本文搜集中国史书和地方志记载的32次英仙座流星雨的贷料,首先对这些资料进行认证、校订和说
明,其中有3条是笔者最新发现的 其次对这群古老的流星群做了一些新的研究和探讨,得出五项结果,其中
活动间期是根值得再研究的一项。另外,对中国记载的斯威夫特一杜特尔慧星也做了评述。
美键词:英仙座漉星雨;卡尔曼公式;活动周期;斯威夫特一杜特尔(L Swift—H.Turtle)彗星
中图分类号:P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一l39s(2002)0l一0085—11
英仙座流星雨是古老的流星群之一, 早在东汉初期中国就已经有记载, 西方和日本近年蕹集
的有关这个流星雨资料的历史部分, 多数来之于中国史书。欧洲最早提到的是1762年的一次活
动记录,但是真正做系统观测已是1800年以后。
管现代对这群流星群的观测研究巳相当深入,但是事物毕竟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今日的
状态是从昨天演变而来, 所以要掌握这群流星群的活动规绅, 追查研究历史情况仍然是非常重要
的, 下面我们从中国历史资料的角度出发,对这群流星雨做一些内在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这一
流星雨,也许仍有作用。
一 中国历史上英仙座流星雨的记录资料
(方括弧内的时间是相当于2000年春分点的时问)
序号 记录原文 资料来源 时 间
N 年月 日 备注
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六月戊戌,晨。小 I 《后汉书·天文志》, 36.7.17
流星百枚以上。四面行 卷l0 【36.8.12J
收稿日期:2001—09—24
作者简介:庄天山(1934一),男,福建泉州人,华侨大学^支社会科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古天文学和自然辩证
法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06 华侨大学学报c哲学社会科学版)-Q0二年第一期
序号 记录原文 资料来源 时 间
N 年月 日 备注
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四(六)月己卯, 《宋书
· 天文志》卷 《宋书·天文志》
竞夜有流星百余,西南行。一大如瓯2 , 26 466 7 21 原文有脱漏。《开
, 尾长丈杂《开元占经 卷
, 黑色, 从河鼓出(南行至尾 71 “流星占”
。
[466.8.12】 元占经》作“六
没) 月”,正确。
唐睿宗景云元年六月庚子顾炎武《日知
. 向二鼓,天 《资治通鉴》卷第 7l0
. 3 星散落如雪 剂幽求日7.2l 录》, 《涉日缩》
: “天意如此,时 209
。不可失” “唐纪”=十五 [710.8.11] 卷6,均只记“六
月”无日期。
唐玄宗先天二年六月丙辰,夜,小流星 《开元占经》誊71 7l3
.
7.2l 旧本《开元占经》
4 四面交流,极多,不可胜记,所流者不 ”流星占” 【713
. 8. 11 J
作“大宝二年六
过二尺。 月丙辰”,误:
唐文宗太和四年六月辛末,夜, 自一更 《旧唐书·文宗纪》
至五更,大小流星旁舞, 观者不能数。 卷17。 83o. 5 7 22
自昏至戊夜,流星或大或小,观者不能 《新唐书·天文志》 [83O 8 12]
数 卷32
6 唐文宗太和七年六月虎子(午),自昏及 《新唐书·天文志》 鹳3 7 23 本年六月无戊子,
曙,四方流星,太小纵横百杂。 卷32 [站3.8.13】 子系“午”之误。
唐文宗太和九年六月丁酉,夜一更至四 《旧唐书 天文志》
更,流星纵横旁舞,约二十余处,多近 卷36
天汉 8
. 7 7. 22
自昏至丁夜[835.8.12]
, 流星二十余,纵横出设, 《新唐书·天文志》
多近天汉。 卷32
唐武宗会昌元年六月二十九日(戊辰), 《旧唐书·天文志》
从一鼓至五鼓,小流星五十余,交横流 卷36
散 841 7 2l
8 [841. 《新唐书 天文志》 8.11]
自昏夜至戊夜, 小星数千,纵横流散 卷32
9 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六月甲申,众星 《新五代史·司天考》 924.7 21
交流。 卷59 [924 8 10]
10 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六月丙戌,众星 《新五代史 司 :考》 924 7.23
交流。 卷59 [924.8 12]
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六月庚寅,窳星 《新五代史·司辛 考》
流. 自二更尽三更而止 卷59 925. 11 7.22
夜[925.8.11 , 一鼓后,西南有流星,约七十余, 《五代会要》卷0
皆有尾迹 西南流
l2 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六月辛卯,众小 《新五代史 司j:考》 925.7 23
星流于西南: 卷59 [925 8 12]
l3 五代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六月乙末。众小 《新五代史·司置考》 926.7.22
星交流。 卷59 [926.8.11j
i4 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六月庚午,众星 《新五代史·司王考》 933 7 ∞
交流。 卷59 [933.8.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英仙座流星雨的有关研究87
序号 记录原文 资料来源 时 间
N 年月 日 备注
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四年七月乙亥朔,众 《l5 新五代史·司天考》 933 7 25
星交流 卷59 [933 8.14】
16 五代后蜀盂昶广政二十四年六月初八日, 盂昶《玉楼春》,苏 961.7.23
时见疏里渡河汉。 轼《洞仙歌》 [961.8.12
明景帝景泰二年六月丙申,夜,太小流 《明英宗实录》卷
星几八十有五。 205 145l 7 27
17
《明史·天文志》卷 [1451.8.12】
太小流星八十余 27
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夜分, 顺治,山束《登州 1556 7 26 康熙,山东《济
IS 群星三十余南奔南府志》作“光
, 光 异常。 府志》卷1= [1556.8 I1】 耀烛地
19 明神宗万历十八年七月七日,夜,星陨 乾隆,甘肃《独道 1590 8.6
如雨,逾时乃止 州志》卷i1 [1590 8 I2]
清世祖顺治二年闰六月十五,夜,星陨 晦熙,江苏《通州
如雨。 志》卷1 1645. 20 8.6
乾隆,上海《嘉定 [1645 8 11]
夜,众星南流 县志》卷3
清世祖顺治二年闰六月十六日, 焱星流 道光
. 移江苏《潢泾 乾隆,江苏《吴
, 纵横络绎,各有光芒。(一作“夜半 志稿》 】645. 2l 天星散落如雪”) 8.7 县志》记“闰六
[1645 8 I2] 月每夜星陨如雨,
闰六月丙申(16日)月食既,星流竟夕。 、腆纪年附考》 七月渐稀
22 清宜宗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四日,子时, 光绪.上海《 汇 1846.8.5
星陨如雨。 县志》卷22 [1846 8.7】
民国,上海《蓖 汇 1846
23 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六月望. 8 6
, 星陨如雨。 县二区旧五团乡志》 l】846
卷16 . 8.85
清文宗咸丰元年七月十五日,夜,星南 光绪, 天律《宁河
走如箭 二时许乃止。 县志》卷I6 河北《晋县志》
24 夜民国,河南《光山 185】.8 l1 作“成丰九年七
. 星陨如雨。 [1851 8 13】 月十五日”,
县志》卷1 “九
民国. 河北《晋县 系“元”之误。
夜,流星如织。 志》卷5
25 清文宗成丰十一年辛酉七月五日,夜, 宣统,江苏《 仓 186l 8.1O.
流星自北而南,络绎不绝。 州志》 [1861.8.12】
精穆宗同治元年七月十四日,流星如雨, 同治,河北《盐山 本记录尚有河北
自东北面西南。 县志》卷5 《太城县志》等。
26 午夜光绪,山东《 民 1862.8.9
. 星自东北向西南纷流,陆续不断。 县志补遗》 [1862 8 11]
夕民国.山东《济阳 本记录尚有山东
, 流星南渡,相连~夜不止。 县志》卷2 《济阳县续志》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8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oo-年第一期
序号 记录原文 资料来源 时 间
N 年月 日 备注
清穆宗同治元年七月十五日(中元),亥
时,众星纷纷自东北流于西南,不可计 同治, 《续天律县
数志》卷1
。
夜同治,河北《昌黎
, 流星如织。 县志》卷1
夜民国,河北《交河
, 流星无数,散入西南方。 县志》卷10
夜,向西南,流星似箭,直至天明。 光绪,河北《新城 全国尚有山东,
县志》卷浙江、广东等三
10 1862 8 10 十多部地方志有
27
同治, 山西《河曲 [1862 8 12] 类似的记载.本
有垦乱落如雨,自北向南。 县志》卷5 文仅录少数记录
作代表。
黄昏后光绪,山西《平遥
, 流星如雨,向西南,二更止。 县志》卷l2
夜光绪,陕西《大荔
, 有众星纷纷西南驰,声如裂帛。 县续志》卷l
夜光绪,河南《叶县
, 有群星向西南流,数刻始止。 志》卷1
清穆宗同治元年七月十六13,初昏,众 光绪, 山东《叠州
28 交陨,多趋西南,纵横如织,夜分始 府志》卷∞,光绪 1862.8.】1
息 山东《蓬莱县续盅》 L1862.g.13—
卷I
清穆宗同治元年七月十七13,众垦向西 光绪,河南《南阳
南急行,如矢甚伙。 县志》卷12
29 1862 8 12
满无流星自东北向西南,交射中天,更 民国,河南《立城 [1862 8 14]
余始息。 县志》卷5
30 清穆宗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四日,夜,东 宣统 江苏《藉.山 1871 8.10
北星陨如雨。 县志》卷28 [1871.8.12]
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七月七日,夜, 有 光绪
, 31 大星如斗浙江《南昌 1899.8.12 本记录存疑
, 自西北飞至东南,其光烛天, 县志》卷l1 l1899
. B_13. 旁有无数小星随之。
32 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六月二十三,夜, 光绪,广东《浸迈 19(}6 8 13 光绪,广西《台
众望飞走如雨,自北飞南。 县志》卷12 [19(}6 8 14] 浦县志》记录同。
二 历史资料的校订和说明
1.N 2,《宋书-天文志》 原文作:
四月壬午, 荧惑八太微, 犯右执法。月在, 丙子, 岁星昼见南斗,度中。占曰: 其
国有军容大败。其月己卵, 竟夜有流星百案, 西南行 一大如瓯 尾长丈余, 黑色, 从
河鼓出。占曰:“有兵” 其月壬午, 太白在月南⋯ ⋯
此段文字显然有脱漏 壬午在丙子、已卯之后,在同一月中,不可能先敏述壬午再反记述丙
子、己卯。史书记事向无此例, 又同一个月中也不可能有==个壬午; 又“月在” 之后无地方状
语,不成句。所以 月在” 之后显有脱漏字。又本年五月无丙子、已卯, 故此段断句应是: “四
月壬午, 荧惑人太微,犯右执法, 月在口口口⋯ ⋯ ,六月丙子,岁星昼见南斗⋯ ⋯ 其月己卯,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英仙座流星雨的有关研究89
夜有流星百余⋯ ⋯ ”。即丙于之前应加“月在” 的地方状语和六月二字。新版《开元占经》作
“六月己卯”,又最后多一句: “南行至尾没。” 但也声称出=y-《宋书·天文志》。1988年出版的
《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未经校正。按四月壬午推为5月2日,实误。本资料予以更正。西方
的《目视流星观测手册》也承认这一条, 日期与本资料同o L2 2
2.N.3,《1日唐书》《新唐书》景云元年六月庚子皆不载有“天星散落如雪”, 但载庚子这一
夜,临淄王李隆基率薛崇简、刘幽求等人北军诛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武延秀等则与《资
治通鉴》同。可知“天星散落如雪” 确在庚子夜。清顾炎武《日知录》和《涉日编》年代皆作
“唐中宗景龙四年六月”, 唐睿宗于唐中宗景龙四年七月改元:灯景云元年七月, 所以年代实相同。
这条资料是最新发现之一。
3 N.4, 旧本《开元占经》记为“大宝二年六月丙戌”. 《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据 大
宝” 判断为粱简文帝的年号, 推为551年8月1日, 实误。现据近年(1994) 岳麓书社出版、李
克和校点的新版《开元占经》校正, 是“先天二年六月丙辰”。又最后多一句“所流者不过二
尺。” 先天是唐玄宗的年号,本资料据新版更正, 推为713年7月21日。这一条资料, 中外均未
见。
4.N 6,原载是“唐文宗太和七年六月戊于”,本年六月无戊子日,按常规. 以字形相近推
知子系午之误文, 资料据以更正。
5.N 8.《旧唐书·天文志》记“一鼓至五鼓,小流星五十余,” 相当一更鼓十多个流星, 也
即一小时不过五、六个,又能见其“交横流散,” 似乎很不相称.《新唐书·天文志》记为“数千,
纵横流散”,从观测上说,数量与活动现象较为相称, 当以 新唐书》记载为准.很可能《旧唐
书》的“五十” 是“五千” 之误。
6.N.16,本条取之于五代蜀后主孟昶的《玉楼春》和宋苏轼的《洞仙歌》。苏词脱胎于盂
词. 前人谓之“隐括”。两词录之如下。
盂昶的《玉楼春》: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毁风来暗香满。绣帘一点月窥人,欹枕龊横云鬓哉。起来庭户
悄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不道流年暗中挟。
苏轼的《洞仙歌》:
玉骨冰肌, 自清凉无汗。永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 一点明月窥人, 人束寝, 欹枕
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 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 盎波
液, 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 暗中偷换
苏轼词前有一自序说:“仆七岁时, 见眉山老尼,姓朱, 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曾随其师
人蜀主盂昶宫中,一日,大热, 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 词. 朱具能记之。今四十
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 独记其首两句。暇日寻昧.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
对此词的辨析和证明“时见疏星渡河汉” 是英仙座流星雨.我们已有专论 但此次本文确
定的年代和日期与原定有差异, 原定为962年8月l3—14 E.但当时没有考虑到儒略历和格里
历之间的时问差, 和恒星年与回归年的时间差。故本文予以更正。这里再简要地说明一下:
(1)肯定“时见疏星渡河汉” 是盂昶根据当晚所见的天象实况的记实, 不是文学修辞的需要
写人的, 苏轼词是回忆盂昶的词而写的。
(2)“疏星渡河汉” 与本资料N.7 “多近天汉” 台,也与英仙座流星雨的运动方向台。
(3)年代的判断:(a)孟昶宠花蕊夫人是在广政十六年(953)之后,又盂昶于广政二十八年
卒于宋都, 所以年代当在953—965年之间,(b)据苏轼自序,他七岁遇见老尼,老尼当时90岁,
苏轼生于1036年, 七岁应是1042年, 那时老尼90岁. 以此推断老尼应生于952年。她随师人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90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0二年第一期
昶宫中, 且能记孟昶的词, 至少其时年龄应不低于7—8岁, 因此盂词应写于959年之后
(4)日期的判断和确定。(a)从词中对月光的记述:“夜已三更”,“绣帘开, 一点明月窥人 ,
“金淡(月光)淡” 几甸推测,三更时,月光浅淡, 且能透过绣帘照人房中窥人. 可以肯定是地
平高度较低的斜月, 即上弦月。(b)从“一日,太热” 和“屈指西风几时来”. 可以推断当时的
日期当在太暑至立秋之问。(c)从三更时“玉绳(天龙座a和K二星)低转” 即玉绳转向极下
区, 可以断定日期须在七月下旬。
根据 上三点, 查959—965年, 满足 上条件的年代和日期应是961年农历六月初八日.
即公历961年7月23日(正当大暑),相当于2000春分点的8月12日,恰是英仙座流星雨的极
盛期1
7.M 2l,备注栏中, 江苏《吴县志》记“顺治二年团六月, 每夜星陨如雨 七月渐稀 ”
因为英仙座流星雨的极盛期就在此月正中旬,所 无论记录是专指英仙座流星雨还是夹有别的流
星雨. 总有英仙座流星雨的一份在其中。
三几个研究结果
1. 关于公元36年的记录(即N 1) 是否英仙座流星 f的最早记录问题。
公元36年这次记录载于中国的《后汉书》,第一个确定它是英仙座流星雨的世界最早记录的
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日本学者长谷川一郎等(1958)【 ,六十年代笔者(]966) 又一次确认。
但近来有人提出异议,说它“不像是属于英仙座流星雨” 一,他们认为,英汕座流星群的轨道是
从公元830起才横过地球轨道。就是说.他们认为830年7月22日(即N.5)这次才是英仙直
流星雨的第一次记录。他们之所以有此看法,很大倾向是么元36年这次记录如果是英仙座流星
雨,为何一直到830年才出现第-0zi~录? 中问何 断了800多年而无一次记录 其实是他们没
有发现资料, 仅就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在830年之前,至少还有466年、7l0年和713年3次.
可见不是830年地球才横过英仙座流星群的轨道 我们认为,还可能有些资料未被发掘出来。36
年这次记录是英仙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没有疑问
2.从中国资料看卡尔曼的t—m,M—m关系。
上世纪五十年代,H. 卡尔曼(H K 磁曲mnn)根据英仙座流星群的速度、粒子密度和发
光效率(t)等因子, 总结出三个经验公式 一:
lgt= 一0-25—0.30m ‘‘’‘‘⋯ ‘‘‘⋯ ‘‘⋯ ⋯ ⋯ ‘‘‘‘⋯ ‘‘‘‘ ⋯ ‘‘‘‘⋯ ⋯ ‘‘’⋯ ‘‘‘‘’‘⋯ ⋯ ‘‘‘ ⋯ ‘‘‘ (1)
1gM: 一1.41—0.7m (对弱流星)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0 46—0.7m (对非常弱的流星) ⋯ ⋯ ⋯ ⋯ ⋯ ⋯ ⋯ ⋯ ⋯ ⋯ ⋯ ⋯ ⋯ ⋯ ⋯ ⋯ ⋯ ⋯ ⋯ (3)
式(1)中的t是观测到的流星飞行的持续时同,式(2)、(3) 中的M是流星粒子的质量 -u
是目视星等。对何谓“弱流星”. 卡尔曼是用目视星等。等作为划分强弱的界线. 即星等亮于。
等的称强流星.暗于。等的称弱流星。但“弱” 与“非常 ” 则无明确界定。不过由于公式中用
的是目视星等,而目视最多只能看到6.5星等, 因此“非 弱” 太致估计是暗于4星等。
结合中国的资料分析, 中国古代流星的亮、暗不用强弱表示.而用太、小来描述,大致有三
个等级, 即太、一般(中)和小。太流星大致为亮于负2星等.~ 般流星不书太小,但称流星,
亮度在负2星等到1星等左右, 暗于1星等的才称小流星. 亮度在2—4 5星等左右。5星等及
更暗的基本不录。因此可以说, 中国古代基本上没有非常弱的流星。这样. 卡尔曼的第(3)公
式. 在中国基本上没有用。
但这样划分是带有比较性的. 即“一般” 这个层次, 在流星雨中常被掩盖, 即如与太流星在
一起. 则“一般” 流星被称为“小”.而如与小流星在一起, 则 一般” 流星被混入“太”。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咩国历史上记载的英仙座流星雨的育关研究91
我们注意到,在我们的资料中,地方志绝大多数无大小的记录,仅偶而有明亮的描述 正史
记载的17条中, 明确记是小流星的有6条,记大小流星的有3条,这里的“大”,
如上所说.仅
是一般流星。不书大小的有8条。其中N.2虽不书大小,但目击者特地提出“一大如瓯
, 尾长
丈余 的流星,此星在百余枚流星中应就是大星,但却是“黑色”,据《晋书》记载‘ 黑比奎大
星”,即黑色星的亮度只如奎宿大星, 即奎宿9 (口And),不过是2星等而已,所以这百余枚应是
小星。
看来英仙座流星群中的流星.
根据公式(1 J、(2),把M—m,
般是小流星。适用卡尔曼公式(2)。
t—m 关系式面成图, 即得目I和图Ⅱ
。三
l ’
l
l
芸(f~- \ 一
t
差 一
图I 圈Ⅱ
图I接近一条直线,但由于纵坐标是以lO 标数, 因而质量随星等亮度的增加是以l0的指
数倍增加。当n>0时,质量的增加将是相当利害的,将会远离实际观测值。即公式不可用 例
如当121= 一6, 则M在l02级, 实际计算为616 7克,显然与实测不符。但英仙座流星群确有m
=一6的流星,中国古今都有报导。所以n只能≤O,按卡尔曼弱流星的定义,n最大只能等于一
2 而按中国小流星的概念,则11最大只在[一3, 一2]。
从图I还告诉我们,n每增亮3等, 则M大致增加2个数量级。
从图Ⅱ可知,英仙座流星群中的流星大多数飞行的持续时间在0 02~0 5秒之间。而以0.
02~0.2秒更多。N.4文中记载的那些小流星, “所流者: 过二尺”,相当于光程行1.6度左
右,估算时间大致在0 04~0.1秒。
图Ⅱ还可看出, 当m≤ 1, 则t急剧增大, 而当m: 一6时, 则t:35秒. 完全不台事实。说
明公式确实只适于m≥I,而更适于m≥2,即更适于中国的小流星。
对m>5,本文都不作考虑
3 流星数与流星的运动方向
中国古代记录流星雨的数量也有三个层次,~ 是有相列明确的大致数目,如 百余”、“八十
有五”、“七十余” 等。一是极量, 常用“不可计数”、“不可胜数”、“观者不能数”、“无数” 等
另~ 种是笼统的提法,如“众星交流”、“星陨如雨”、“流星如织” 等,这种记法多数也属较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92 华侨大学学报c哲学社会科学版)二00二年第一期
量。正史除五代和清代是笼统记法外,其余各朝代都是第一和第二种记法,地方志则几乎全是笼
统的记法。第一种记法可大致看出接近常年流星雨活动的一般数量,第二种记法可为极盛期的周
期提供参考依据. 笼统提法可作为极盛期的次一级参考。如N.1、N.2、N.6记“百余”,N,
11记“七十余”,N.17记总数80等.这些数字可以看成是英仙座流星雨在相对活跃期间, 一夜
中出现的流星数大致在8O~130枚之间。这个数字和1920年E.奥匹克(E.J.Op )在爱沙尼
亚观测到的ZHR值为196枚,和1921年的250枚比较.看起来似乎相差近一倍, 但实际上奥匹
克是经过修正的值,不是观测值。据报导,实际观测值只有一半_2_【 所以从实际说是颇为符合
的。同时这个数字也与1841~1851年.以及1975—1986年《目视流星观测手册》中所记载的数
字相接近。因此可以说8O~130这个数字可以代表英仙座流星雨正常年一夜中的活动数 至于第
二、第三种记法, 我们将在下一节用以讨论其周期。
另一个少被人注意的是英仙座流星雨的活动方向,在中国的资料中, 除不书运动方向以外.
有方向的则要么“四面行”.要么“向西南” (包括南). 而以向西南更多. 尤其1869年记录更为
明显。从视角原理上说. 在辐射点地平高度不太高时, 流星光迹在天球上的投影应该多偏向某一
方向. 辐射点愈近中天, “四面行” 和“纵横如织” 的情况应该愈多. 所以“四面行”、“纵横如
’
、“交流旁舞” 的流星数应更接近于ZHR值 而向西南,除了视角原理之外.我们怀疑可能
还有其他物理意义, 如流星尘粒自身的运动方向或与轨道伯 角有关。
4.周期
这是一个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 《目视流星观测手册》记载这群流星群的轨道要素中a=
28A.U.而与之相关的母彗星斯威夫特一杜特尔彗星, (L.Swift—H_Turtle) 即1862Ⅲ ,a=24.
3A.U?P=120y~? (问号原有), 表示母彗星的周期尚有疑 。但从二个a的数值看,流星群的周
期显然要大于母彗星, 可在同一篇文章中,插图却画如下囤:
Fig.431"he orbits ofthe Pet~elds and ec~2t S~4ft—Tutde
图Ⅲ
图中英仙座流星的a反而小于母彗星的a, 就是说英仙座流星群的周期应短于斯威夫特一杜
特尔彗星的周期。所以要素数值和图在周期方面是矛盾的 89,92】。1973年著名的彗星学家马斯登
(Ma,sden)根据1862年斯威夫特一杜特尔彗星的观测资料.定出这颗彗星的周期是120年,他因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英仙座流星雨的有关研究93
此预告这颗彗星将在1980年3—11月, 或1981年4—6月,或1982年5—12月回归。由于1862
年这颗彗星回归时,8月1O一15 El相应出现了大量荚仙座流星雨,光中国至少就有三、四十个
地方志记载了流星雨的活动情况 所以世界各地在准备观测彗星的同时,也以极大的兴趣等待英
仙座流星雨, 但结果双双失败。彗星没有回归, 流星雨也没有出现。失败促使马斯登重新考虑这
颗彗星的周期。在中国记载的清乾隆二年(1737年)六月 一卯至丙子出现的彗星的启发下, 重
新计算这颗彗星的周期,结果得出其周期应为135年, (a=26A.131)但他预告彗星将在1992年
11月26 El回归,与他所计算的结果不甚相符 但结果却果然在1992年9月26 El回归。1991~
1992这二年, 英仙座流星雨的数量也骤然大增, 有点类似于1862年的情况。
从马斯登对186211I彗星周期的计算和实际情况看, 这颗彗星的周期性很可能是不恒定的,
即变动的, 因此, 我们认为荚仙座流星雨的极盛周期也是可变的, 而且变幅还不是很小 试把我
h
们资料中流星雨出现极盛的年代排列如下:(记号 >=a—b)
4x 10 5
2x 12王5
236= 2x
208= 2x
105
89
217= 2×
130
118
104
10& :;
由于中国自宋荚宗治平元年(1O64)至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371年中, 流星雨全部失录,
故此段时间我们借用外国二次记录, 即1007及1243年,又1556年一次, 原二个地方志仅录三十
宗个光可烛地, 即负5星等以下的大流星, 而略去大量小流星不录, 实际上一次流星雨绝不可能
只出现几十个大流星而无小星。所以这次记录我们用作极盛处理。
我们把周期定在19.20年左右或稍小,如466—36:430, 我们看成是4×107.5年的周期, 而
不是3 X143.3或5 X 86年是根据原马斯登对186211I的计算周期为120年及参考图Ⅲ荚仙座流星
雨的轨道a略小于1862Ⅲ 的a, 同时也考虑到周期的变幅不可能太大而拟定的。
根据以上排列的数字,英仙座流星雨的极盛周期,历史上仅一度超过120年, 而多数在9o~
120年之间, 平均108.7年。把这个数列分成= 组,按顺序排列:
1组:2 x123.5, 117,95,82
2组:2x118,2 x104, 105,89
似乎还可看出有这样的一个规律: 先一长周, 次逐渐缩短, 至第5、6周则又变长, 次又渐短。
如果按照这个规律. 下一个周期将是一个中长周, 即不是1:30年, 也不是110年, 而是120年左
右。
5 中国所见的斯威夫特杜特尔(186211I)彗星。
斯威夫特一杜特尔彗星最早是1862年7月15日由美国的业余天文爱好者路易斯·斯威夫特
在鹿豹座首先发现, 三天后. 哈佛大学天文台的贺拉斯·杜特尔又再次独立发现, 因此被命名为
斯威夫特一杜特尔彗星。按彗星命名常规又称1862Ⅲ 。其饕, 根据El本天文学家长谷川一郎的
研究,这颗彗星最早见于公元前68年。他又证明,188年、1737年都出现过 公元前鹋年不知
出于何典, 中国《汉书-五行志》和《汉书·宜帝纪》曾记有“汉宣帝地节元年正月有星孛于西
方, 去太白二丈所”。地节元年正月初一是公元前69年1月27 El, 不知是否就是这颗彗星。188
年这次见于《后汉书·天文志》,原文是“汉灵帝中平五年二月(188年3月16日—4月13日)彗
星出奎.逆行人紫宫. 后三出, 六十杂El乃消”。1737年进次载于《清史稿·天文志》, 原文是
“清乾隆二年, 六月丁卯(1737年7月8日)异星出右更东.色白,属娄, 向西南行,丙子,仍
见。” 这次是马斯登重新计算这颗彗星周期的依据。如果按原周期推算,那么, 我们怀疑公元
h
∞ “
恤拼m蝤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94 华侨大学学报c哲学社会科学版)二00二年第一期
668年这颗彗星很可能也是载于《旧唐书·高宗纪》和《旧唐书·天文志》,原文是“唐高宗总章
元年四月丙辰(668年5月18日),有彗星见于毕、昴之问⋯ ⋯ 乙亥,彗星灭”(高宗纪) “彗见
五事⋯ ⋯ 星虽孛而光芒小⋯ ⋯ 星孛于东北⋯ ⋯ 二十二日星灭”(天文志)。不久,天文学家卓万尼
一斯嘉帕烈利发现这颗彗星的轨道和英仙座流星群的轨道几乎相同,证明英仙座流星群是斯威夫
特一杜特尔彗星喷发的物质粒子形成的 这颗彗星在中国,脒中央天文台有记录外, 全国还有五
十个地方志都有记载 日期明确的最先记录是陕西《蒲城新志》记的: “同治元年七月初~
(1862年7月27 E1)彗星见西方”。官方《清史稿·穆宗纪》记“同治元年七月丙午(1862年8月
20 Et)夜. 彗星见西北方”。《清朝文献通考》记“同治元年七月二十五、二十六日(1862年8
月20~21 E1)夜中,彗星见于西北”。记载最详细的是广东《饶平县志》记的“同治元年七月二
十四Et, 夜. 长星见北方. 色青自如烟, 长五、六尺, 向南射下,至八月初七夜,见自辛向乙而
没”。次是山东《惠民县志》记 同治元年七月二十四Et, 彗星起西北, 长数丈, 直冲紫微垣,
八月渐移入天牢,遂灭”。广东《电白县志》和贵州《平坝县志》还记载此彗星“初起有声”, 或
“若有声者”。彗星有声是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未必是荒唐。我们已有证据证明1861Ⅱ和l910
Ⅱ (即哈雷彗星), 当它们在近地点, 彗尾扫过地球时, 确实可听到声。 ·
为说明中国见到这颗彗星的情况,我们把计算的这颗彗星星历表的片段录之如下:
1862Ⅲ 轨道根数:(据《B (2-. 马斯登彗星表》)
1861.08 23 4229 『0 962658 f 0.962798 f 】 .7737 I39.3714 f 113 5664
T L02(?00 D do0o ~20C0
】862 07.11 00 l10 3O4 l 0l656 1.20848 98.5蛔 l 62 81 816 65 646
1862.07.16.O0 】15 07】 】,01631 1.16l】5 103.42.8 1 5∞ 11 83.380 66.886
1862.07.21.O0 l19.843 1.01597 1.11m 108 654 1 37245 85.321 68.389
J862.07.26 O0 124 620 l 01550 l 07749 】】4 2宴5 】.23488 87.931 70.235
l862 07 31.O0 129 403 l 0l489 1 2 l20.3加 1.O9l40 91 838 72 529
借62.08.05.O0 134. J90 J.01415 1.0l307 】26.742 0 94343 98 6l3 75 400
1862.08.10.00 138.983 】.01333 0.98985 133 507 0 79344 1】3.196 78.84l
1862.08 l5 o0 l43 784 】01243 0 97349 140 546 0.64549 151.444 81 346
】862 08 20.00 】48 596 1.Ol】47 0 96446 147.768 0.50746 2[)3 615 76 289
1862 08.22.00 150.524 t Olj嘶 0 96297 】5o.690 0 45819 215 536 71 I97
1862.08.24.00 】52.453 1.01063 0.96271 153.E14 0 41473 223.449 64.389
1862.08 26 o0 I54.385 1 010l8 0.96368 156 537 O.3 228.883 55.82l
】862 28 15 O0 】56 3】8 】00972 0 96587 1凹.447 0.354卯 232.770 45 594
】862 08.30.00 】58 253 】OO924 0 96927 】62. 42 0 34250 235 660 34. 】48
】862.09.O1.00 】60. 】89 1.0(~74 1 0.97387 165 :。13 0.34503 237.880 22.336
1862.09.03 O0【162 127 l 0(~24 0.97965 】68.054 0.36坫5 239.633 1I.136
L0 :太阳平黄经 r: 日地距离 If彗El距离 u: 彗星轨道角(彗星距升交点的度数)
D: 彗地距离 :彗星赤经 6:彗星赤纬
根据星历表, 陕西蒲城首见也在鹿豹座. 观测时问当在初昏, 以方位I兑,实在西北而非西
方。清钦天监所见则在小熊座与天龙座之间, 这个位置正是彗星接近近Et点, 又向近地点趋近的
位置, 当是亮度最亮的时期, 最适于观测。广东饶平初见与钦天监同,八月初七(8月31 Et),
消失在猎犬座牧夫座一带; “自辛向乙” 是头在西北偏西, 黾向东南偏末, 照此位置判断,观坝j
也应在初昏。与星图对照, 正丰日符合。山东惠民初见也与铁天监同。但“移入天牢”(属大熊座)
应在七月二十八日, 而非八日。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英仙座流星雨的有关研究95
照以上这些记载, 中国目视这颗彗星的时间,最长可达38天。
中国的记载说不定还可提供对这颗彗星的周期再作计算的资料。
诚如《目视流星观测手册》所说,中国虽然同时观测到逸颗彗星和与之相关的英仙座流星
雨,但并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r lc 。西方首先提到英仙座:宽星雨的是1762年谬斯陈布劳厄克
(Musscheaabroeck),之后,为逐年的观测所证实, 并订出其辐射点,人们这才注意查阅历史记录,
结果中国资料首居第一,公元1O世纪以前都只有中国记录。欧洲文献,l9世纪以前记载甚微。
中国资料对研究这群流星群无疑地将可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四 上面研究的结果可归纳如下
1 肯定公元36年《后汉书》记载的一次记录是英仙座流星雨的第一次记录
2.对H.卡尔曼的二个公式一t_m 和M—m关系式, 中国资料作出鉴定,求出英仙座流
星雨流望飞行的持续时间和质量范围。
3 定出英仙座流丛雨稍活跃期的大致流星数,并对流星活动方向有否物理意义提出质疑。
4.对英仙座流星雨的极盛周期做出估算,认为这个周期很可能不是恒定,变幅在90一i20
之间, 预告下一次极盛周期应在120年左右。
5 中国记载的斯威夫特一杜特尔彗星可补充西方记载 不足。
参考文献:
[1] 二十五史 宋书·天文志[M] 上海上超古藉出版社.1986.1720
[2] Paul Rogge~Lans HmTdbook for~sua/Meteor 0bsemd∞s[M].sky R 出Jlg( p。 i0丌。1989 94.
[3] 庄天山.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科学信息[Jj.华侨大学学报(哲孳 社会科学顺).1987:95—105
[4] [日]Imots.s.And i~asegawa.I。SmJth~on Contr Astror~ys,V.Z 1958.131.
[5] 庄天山.中国古代流星雨记录[J].天文学授,1966,(2):37--58.
[6] [苏]I.S Asbp c arId A K.Tcrenteva:《Fi1eball Ra 删 of啊H 1st一15th Ceatur;es)316 Kresak and Millraan
(eds)Physics and DyllanlJ~ of Meteors 308—309 C I AU.
[7] [美]H.K Kall腿脚 Re]afiomhip Bet~,een Masses arid~sual Ma~Jtudes of meteom[ T R.Kai Meteors
[c].LONDON&NEW YORK:Pergam onpress.LTD 1955 47—55
[8] [日]长谷川~郎.我国的流星观测[J].游星人.第2卷第i期
[9] 庄天山 试沦方赢记载的彗星的声[J].自然科学史研究,260;(3):266—277.
A Study Concerning Perseids in Historical Records of China
Zhuang Tian—shan
(L~wt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 HuⅡ 帅Univ,Qu卸d州3620l1)
Abs删:The daIa on 32 tlme~0f pemei~ 一September Il1ete are gatbemd from ~stccy books and local chronicles 0f 越
These data areidentifiedfitsa
.
v,threeitems among se dma are discovered the author reemldy.Andthen,fiveitems 0f【_e—
suits o/t tht~se ancient rrszteors are ohtalred n studies and ex#oraUon,in which the 0d of aefi~qty is 0ne merits furfi~
erm .Andl'/lo/l~wcer,a comtne/'t!is耻 出o13s 旺f—T~tle eo~el 0Li哪e record
K~ywords;Petseids;Kamlma formula;revolve period;L S1 m —H Turtle cofllet
【责任编辑鲁锦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