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史上的今天

[复制链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1-26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7年——我国第一幅月图公布。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1-26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曾国藩出生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
富厚堂(曾国藩故居)
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蜡像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government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government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government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左宗棠、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编辑本段]
文学成就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编辑本段]
军事功劳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咸丰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很盛;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party,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曾国藩入南京后,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实十余万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军一面,则溃败后之虏掠,或战胜后之焚杀,尤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其惨毒实较『贼』又有过之无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李圭:《思痛记》),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有详细记载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曾国荃于南京抢得大量财物,曾国藩对朝廷奏称「伪宫贼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赋库者,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物,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见之事」。曾国藩处死李秀成,是为杀人灭口。 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格,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故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编辑本段]
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通过对家庭成员的八本三致祥教育,曾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好儿女,尽管是侯门大族,100多年来未见有纨绔子弟,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教育思想的成功。 曾国藩家教理论体系为:以八本为经,以八宝为纬,以四字要诀、三致祥、三不信穿插其中,经纬连贯,脉络相通,形成的一套治家的完整可师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不同中国传统的关于教育后代的核心理念,反对孔孟朱子颜氏等著名家训所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学说,并付诸实施。它对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编辑本段]
生平年谱
   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 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20年)5岁在家识字读书。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6年)16岁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岁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13年)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岁春,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冬,入京准备会试,途径长沙,始与刘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岁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 (道光16年)26岁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长沙,与刘蓉、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18年)28岁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岁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永丰。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本年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

  1840年(道光20年)30岁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岁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吏治。

  1842年(道光22年)32岁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1843年(道光23年)33岁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1844年(道光24年)34岁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派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岁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26年)36岁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夏秋间,养病城南报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岁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11月,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岁3月,子纪鸿生。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

  1849年(道光29年)39岁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岁4月,上《应诏陈言疏》,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1852年(咸丰2年)42岁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县小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10月初抵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沙,10月取决岳州。

  1853年(咸丰3年)43岁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30日,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9月,奏准移驻衡州练兵。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派人赴广东购买洋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4年)44岁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发布《讨粤匪檄》。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7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抚。7天后收回成命。改赏兵部侍郎衔。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5年)45岁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856年(咸丰6年)46岁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7年)47岁2月27日,其父去世,偕弟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是年建“思云馆”。

  1858年(咸丰8年)48岁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弟国华入李幕。7月13日,接上谕命其出办浙江军务,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饷之策。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死于三河之役。12月,作《爱民歌》以训湘军。

  1859年(咸丰9年)49岁1月,李鸿章来建昌进谒、留营襄办军务。是月,曾国葆改名贞干入湘军,为其兄国华报仇。2月,作《圣哲画像记》。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10年)50岁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7月,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0月18日与胡林翼、李续宾商筹北援之策。上疏请求带兵北上扫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愤”。12月,祁门大营两度被困,太平军距大营仅20里,“危险万状”。

  1861年(咸丰11年)51岁8月23日,是《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25日,移住安庆。11月20日,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12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岁1月31日,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7月18日,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陈利害:“岛人借助剿为图利之计......而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决不能让洋人以助剿来“蹂躏中国之土地”。9月,为死于战乱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东树、戴钧衡6人立石修墓,妥为安葬。12月,其弟曾国葆病死于雨花台湘军大营。年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曾国藩见后,于当天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岁1月28日,安庆军械所造出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喜而命名“黄鹄号”。5月7日,致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谓“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处可怯之地”,反对购买要由海军上校指挥控制的船舰。9月,与容闳见面,商筹建立一个可以灾圃旎器的工厂。12月3日,交容闳68000两银赴美购买机器。

  1864年(同治3年)54岁1月,派李凤苞测量江浙外海各岛屿沙线。5月,江浙藏书遭兵动多有毁损,定刊书章程,即于安庆设书局,刊刻各种经史。6月3日,洪秀全病逝天京,其长子继位。7月19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10月,行辕移驻安陵。11月,奏准停征厘舍、亩捐。12月,主持修复江南贡院,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1865年(同治4年)55岁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接上谕: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10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湘军总领曾国藩奉令进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权身份,督师剿捻。

  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后来,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企图借此天堑消灭捻军。

  一天,曾国藩从《商水县地图》上看到曾庄、曾楼村的村名,随修书差人送至商水城西曾庄,邀了几个老翁赴周口议事。议事间,曾庄来人知道是曾国藩的用意是与他们认宗。这也是求之不得的事,能有这么威武的同族亲近人,曾庄人还愁什么光不能沾到呢,于是他们齐跪在地拜见曾国藩。

  宴餐三日,曾国藩随曾庄曾氏族人至曾庄曾氏祠堂祭拜了先祖曾参肖像,又去曾氏坟茔洒酒扫墓。之后,他把一面上书“全权钦差大臣曾国藩”的黄绸旗子留作纪念。直到解放初期,这面黄绸旗子才被查禁销毁掉了。

  1867年(同治6年)57岁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6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1868年(同治7年)58岁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师,陛见那拉氏与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岁2月27日,奏陈直隶应办事宜,以练兵、饬吏、治河为至要。6月,奏请按湘军制改造直隶练军。8月,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提出儒学有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科,唯义理为治学根本。12月,奏陈:“直隶清理积狱......计审结并注销之案四万一千余起,多作尘牍,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岁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准病假一月。5月续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发生, 奉命前往处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据实检举揭发。23日,法国公使罗叔亚来见,要求杀天津道员、知府、知县为法领事抵命,并以战争相威胁,曾国藩严词拒绝。24日,奏陈:挖眼剖心,全无实据;津民生愤,事出有因。8月,奏陈:本案凶犯已拿获九名,惟罗叔亚意欲“三员议抵”,断难允求。府、县本无大过送交刑部已属情轻法重。9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曾国藩调任两任总督,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月3日,六十大寿,御赐“勋高柱石”匾额。24日,作家训日课四条:一曰慎读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说,四曰习劳则神钦。

  1871年(同治10年)61岁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9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11月抵上海。

  1872年(同治11年)62岁2月27日,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

  3月1日,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3月12日,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县)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1-26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杨虎城诞辰
  杨虎城[1](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著名抗日爱国将领,陆军上将。原名忠祥,号虎臣,后改为虎城。陕西蒲城人。1910年在家乡组织以打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率会众参加陕西民军与清军作战。1912年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1915年率众参加陕西护国军,在华县、华阴等地截击袁世凯军。次年所部被编为陕西陆军第3混成团第1营,任营长。

  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先后任陕西靖国军左翼军支队司令和第3路司令。1922年拒绝直系军阀收编,被迫率部由武功退入陕北。

[编辑本段]
1924年-1927年杨虎城主要事迹
  1924年,加入国民party,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北京政变后,任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先后率部击败镇嵩军和陕西督办吴新田
杨虎城将军戎装像
部。遂任国民军第3军第3师师长,聘共产party员在其举办的三民军官学校和所属部队任职。1926年,与国民军第2军李虎臣等部联合坚守西安孤城达8个月之久,以不足1万兵力抗击7万镇嵩军,从战略上策应了北伐战争。1927年初就任国民军联军第10路军司令,旋改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10军军长,率部东出潼关会攻河南。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21师师长。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拒绝在所部“清party”。1928年11月就任第二集团军暂编第21师师长。次年蒋介石冯玉祥关系濒于破裂,率部附蒋,任新编第14师师长,驻防河南。先后参加蒋冯战争和蒋唐(生智)之战。1930年蒋冯阎战争中,相继任蒋军第7军军长、第17路军总指挥,率部攻击冯军。同年10月兼任陕西省government主席。

[编辑本段]
九·一八事变之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积极主张抗日。次年1月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

  1933年曾请缨抗日,遭冷遇。同年6月,所部与川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达成互不侵犯默契。1935年任陕西绥靖公署主任,奉令调兵在陕南阻截红25军,遭到痛击。同年4月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

  此时担任陕西省government主席的杨虎城多次向蒋介石进言,要求停止“剿共”,团结御敌。蒋不但不听,反而疑忌倍生。

  在中国共产party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逐渐倾向联共抗日,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并与东北军张学良消除隔阂,从而在抗日救国的基础上在西北形成红军、东北军、第17路军三方合作的局面。1936年12月趁蒋介石亲临西安督逼东北军和第17路军“剿共”时,在与张学良多次向蒋进谏无效后,于12日同张发动兵谏(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并以八项抗日救国主张通电全国。经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参与谈判,与蒋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六项协议。由此为蒋所忌恨。

  1937年1月被南京国民partygovernment撤职留任。6月被迫出国“考察”,游历美、英、法、德等国,宣传抗日主张。“七七事变”,卢沟桥抗战爆发后,多次向蒋介石发电,要求回国抗日,遭拒绝。1937年11月底由法国回到香港,准备参加抗日工作。随后被诱至南昌囚禁。在此以后的12年中杨虎城一直被监禁,先后关押于湘、黔、川等地。1947年妻子谢葆真死于重庆狱中。1949年9月国民party兵败溃逃时,杨虎城被蒋介石下令杀害于四川重庆戴公祠,同时被害的还有杨虎城的二儿子杨拯中,不满十岁的小女儿杨拯国,杨虎城的副官阎继明、警卫员张醒民,杨虎城的秘书宋绮云夫妇及孩子宋振中。

[编辑本段]
杨虎城出国前给子女的信
  
杨虎城将军纪念邮票
1937年,杨虎城被蒋介石逼令出国考察,5月27日,杨虎城由西安到达上海,等待出国。

  6月6日,接到儿子杨拯民、女儿杨拯坤来信,6月8日给儿子、女儿回信,内容写道:

  “民坤两儿,见上月廿八日的信我前天收到,你们近况我知道也放心了。你们对我所要求我定如你们的志愿,但我的行期还未定,大约是在廿几已后去函通知。可是不让你们送我,我因为担搁事也不便,惟我有两事常在心上耽,总觉不放心。就是你母亲的心境和她的身体,我现在是无法尽力责任就全靠你兄妹。你们的一切都应注意到,在你们今后读书一时一刻都不敢荒唐,祝你母亲和你们的健康。 六、八”。

  6月29日乘船出国。杨拯民、杨拯坤接信后交给母亲张蕙兰(杨虎城前妻)保管。

  解放后,张慧兰将此信捐给陕西省政协,1964年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从陕西省政协征集到该馆收藏,该信为国家二级文物。

  重视文教水利事业

  杨虎城是国民party地方将领,出身行伍,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在主政陕西时期很重视发展文化教育和水利等事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长期的军阀混战使陕西教育濒于凋敝,教育经费几乎被挪用一空,已无力支付教师工资的省财政厅也只能以“打白条”的方式,向各地县府转嫁困难。杨虎城决定缩减军费开支,将商税、棉花捐、卷烟特税全数拨归教育厅,建立“教育基金”,并组建了一个教育基金保管委员会以监管经费使用。

  为了培养高级农业人才,杨虎城与国民party监察院院长于右任、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等十五人发起设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结束了西北没有正式高等学府的历史。杨亲赴咸阳、兴平、武功等地踏勘校址,划定校园范围。在土地私有制情况下,运用government力量,促使校园征地顺利完成,并经常与筹建主任王子元商定筹建事宜,为学校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还为校刊《西北农林》创刊号题词:“立国之基”。

  当时,受杨虎城资助出国的留学生不在少数,许多人成为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他在给留日学生的信中曾说:“我完全相信,我拿‘地皮剩余’供给你们青年上学,绝没什么错误。你们拿到‘地皮剩余’,要加倍努力学习。”

  杨虎城还自己出钱,在家乡孙镇、蒲城县创办了很多学校,其中东槐院小学、尧山中学最为驰名。尧山中学当时占地180亩,包括教室十二间,师生宿舍八幢,办公室、食堂、走廊一百多间,是当时西北地区最先进的学校。至今仍是陕西省重点中学。考虑到学校的经费来源,杨虎城还筹办了咸阳炼油厂补充学校的经费,另外还在蒲城的洛河边购置了三千多亩水田作为学校的资产。开业之日,杨虎城与国民party元老张继、邵力子等出席典礼,并亲题“教育救国”的校训。

  1935年,杨虎城将军夫人谢葆真,与宋美龄、邵力子夫妇等社会知名人士捐资,扩建陕西培华女子染织科职业学校,并报请教育部备案。1956年教育部为支援东北建设将学校迁往吉林,更名为长春统计学校。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government批准,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姜维之教授在恢复原培华女职的基础上创建民办公助的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当年纳入国家计划内统招,成为国内首家以专门招收女性学生的、开展女性教育的普通高等院校。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习仲勋同志亲自推荐原全国政协常委傅学文女士担任培华女大的第一任名誉董事长,并请赵朴初先生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后于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高校,并更名为西安培华学院(男女生兼收)。杨虎城还聘任著名教育家、水利专家李仪祉担任陕西省government委员兼建设厅长、省水利厅长及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省教育厅长、西北大学校长等职,倡办水利工程专校、中国第一个水工试验所及设置黄河水电站,提出治黄构思及理论。1934年至1937年基本修成了洛惠渠主体工程,1935年到1936年底又完成了渭惠渠一期工程。梅惠渠也于1936年开工,到1938年完成。

  辛亥革命后近二十年,由于军阀混战,政局动荡,陕西的医药卫生事业几乎一片空白。杨虎城在参加北伐后,就改组了部队军医机构。入陕主政后,他除了进一步充实了十七路军军医处之外,还克服经费困难,设立了现在的省人民医院。1931年3月24日,该医院正式开诊,第一年全部免费诊断。并聘用省内知名专家姚尔明、吴济棠等,斥巨资从国外买回X光机等设备,建立了检验室,开展胸部透视、拍片和四大常规检查,使得省立医院成了西北首屈一指的医疗机构。同时,他还兴办药厂和助产学校,1932年陕西霍乱时期从军费中拨出专款购买设备自主研制疫苗。

[编辑本段]
将军后代
  
妻子谢葆真与孩子们合影
杨虎城将军一生曾经有过3次婚姻,生有4个儿子和6个女儿。如今女儿杨拯英、杨拯美、杨拯汉健在。

  原配夫人罗佩兰于1916年与将军成婚,1926年病逝,生有儿子杨拯民和女儿杨拯坤。

  第二位夫人张蕙兰是杨虎城母亲孙一莲为儿子定的亲,1919年与杨虎城成婚,她与杨虎城将军惟一的儿子杨拯仁在6岁就不幸夭折,后杨家幸存的儿女及12位孙子孙女都由她一手拉扯大。张蕙兰于1993年病逝,享年90岁。弥留之际,张蕙兰对子女们说想葬在杨虎城身边,又怕自己不够格。子女们含泪而泣:“娘的恩德照千秋,我们感激您,人民感谢您。活着您不能跟父亲在一起,死了一定要葬一块!”陕西省government批准了张蕙兰子女的请求,张蕙兰葬在了杨虎城烈士陵园里。

  谢葆真夫人生于1913年,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party,后担任西北各界妇女救国联合委员会会长。1928年与杨虎城成婚。陕西西安人,生有儿子杨拯中、杨拯亚,女儿杨拯美、杨拯英、杨拯汉、杨拯陆和杨拯国。1938年为营救杨虎城而入狱,于1947年死于狱中。

  长子杨拯民(1922-1998),其名字来源于杨虎城非常的喜欢的一句孙中山名言,“拯斯民于水火之中”。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party,19岁为关中军区副司令,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将门虎子”,杨拯民在西安事变后,于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从1942年到解放前夕,杨拯民先后担任过陕甘宁边区米脂县统战部长、县委书记、一野骑六师副师长、关中军和大荔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务,曾参加过著名的智取华山战役。建国后,杨拯民任玉门石油管理局局长、陕西省副省长、天津市副市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委员会常委、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等职。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至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次子杨拯中(1930-1949),1930年7月出生,曾随父出国考察欧美,1937年随母探父时被监禁,1949年与杨虎城同时遇害。

  三子杨拯亚,早年夭折。

  幼子杨拯仁(1931-1937),生于1931年。“西安事变”后期病殁,时年仅6岁。

  长女杨拯坤(1924-1994),又名周盼。13岁的杨拯坤就投身到革命之中,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party,任中共陕西省西乡县县委委员。1941年回到延安,主要从事party的宣传和学校教育工作。建国后,在中宣部工作,她负责编辑的《读者来信》及《宣传通讯》两个刊物深受party内读者的欢迎。后调北京市丰台区party委、北京市government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杨拯坤进入旅游部门工作,担任中国国际旅行社北京分社party委委员、副总经理,北京旅游局party委书记、副局长等职,是第四、五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妇联第四、五届执委,北京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北京市政协常委。

  二女儿杨拯美(1932— ),16岁时杨拯美就秘密加入共青团组织,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她开始从事party的地下工作,积极发展革命力量。建国后,任甘肃省轻工业厅处长、甘肃省祖国统一联谊会主任、甘肃省政协常委。

  三女儿杨拯英,现任陕西省杨虎城研究会秘书长。西安高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当过中学校长,在陕西省政协文史馆退休。

  四女儿杨拯汉(1935— ),于抗美援朝中参加军干校,此后一直在中央party政机关从事机要工作。1958年被下放基层,改行做企业管理,1963年调到新疆石油管理局经济研究所退休。

  五女儿杨拯陆(1936.3.12—1958.9.25),毕业于西北大学石油地质系,同大哥一样,她选择了石油事业为祖国建设,主动要求到新疆石油管理局进行地质勘探工作,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队117队队长,1958年在三塘湖地区勘察石油地质时,遇到风暴雪,气温骤降至摄氏零下20多度,寸步难行,不幸冻僵牺牲,年仅22岁。杨拯陆牺牲后,中共称她为“party的优秀儿女,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坚强不屈的模范共产party员”,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2年中国地质学会把她勘察的三塘湖盆地的一个含油地质构造命名为“拯陆背斜”(包括新疆准葛儿盆地东部克拉玛依与北塔山之间的二塘湖旷野的地质构造)。

  幺女杨拯国(1941—1949)(亦称杨拯贵),1941年出生于狱中,1949年6日与将军及哥哥杨拯中一同遇害,1950年2月与将军等同葬长安杨虎城烈士陵园。

[编辑本段]
杨虎城将军纪念馆
  蒲城县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位于县城东槐院巷二十九号,坐北向南,分东西两院。东院为正院,西院是花园。属杨虎城将军的故居。



  杨虎城将军,幼名长久,曾用名 (音忠),号虎城,一八九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陕西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一户农民家里。父亲杨怀福,母亲孙一莲,以农业为主,家境贫寒。他仅读过两年私塾,便为人佣工。一九0八年,杨父怀福被清government绞杀于西安,使杨更加仇视清廷,他便联络贫苦农民,抗御暴政。 一九一一年,他投身于辛亥革命运动,一九一七年,参加陕西民主革命早期仅有的一支武装力量——靖国军,后又参加国民军。一九二四年参加国民party,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先后担任师长、军长、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government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国民party中央监察委员等职。综观其一生,由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讨袁护法,转战关中,坚守西安,出师北伐,回陕主政,被迫内战,直到呼吁抗战,张杨合作,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同其他许多人一样,经历了曲折、复杂的道路;但他也有不少超过前辈和同时代许多人的地方。他特别伟大处,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同张学良将军联合一起,拥护中国共产party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抗日,反对内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后,他被迫辞职出国。回国后,过囚禁生活达十二生之久。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七日,被蒋介石下令杀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终年五十六岁。

  中国共产party中央委员会,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六日致杨虎城家属的唁电中指出:“杨虎城将军在一九三六年与中国共产party合作,推动全国一致抗日,有功于国家民族。”“杨将军的英名,将为全国人民所永远纪念”。

  为了纪念杨虎城将军及其诞辰九十周年,向广大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九八三年,中共蒲城县委决定,将杨虎城在县城的故居,改为杨虎城将军纪念馆,迁走林业局机关,拨了专款,进行整修粉刷,使其面貌焕然一新。 整修过的故居正院,南北总长七十五米,宽十米,面积七百五十平方米,建筑面积五百平方米。从门前到后院,有门厅、两侧外厢房、大厅、女厅(带券棚)、两侧内厢房、后楼房。 花园南北总长五十米贮藏十米,面积五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二百五十八平方米。有门房、花园、书房、两侧厦房和后上房。 东西两院都是公元一九三四年三月十二日(古历)开始修建,十月底以后完工的,均系关中地区民间传统式土砖木结构,花窗格门,制作精良,浮雕讲究,油漆光滑,色泽明快,秀而不俗。另外,正院的东北角通向墙外,还有南北长二十一米,宽六米,面积为一百二十六平方米盖有三间厦子伙房

(现北半截为空院)。原为平板房,房下箍有石囤。 正院的对面,马路南边,座南面北,原为杨故居的马房。一九五七年已卖给私人,其建筑情况改组较大,未作考查。 现在故居收藏的有杨虎城将军生前用过的部分桌、椅、床、柜等家具和杨虎城母亲孙老太太六十大寿时亲朋赠送的部分礼品九十多件。同时,还展出杨虎城将军生平事迹照片和连环画一套,介绍了杨虎城将军的一生和他的战斗历程。 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起,开始对外开放,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学生、游客络绎不绝,达三万人之多。他们对杨虎城将军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敬仰和钦佩,作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题诗留言,要“挥泪继承先烈志,誓将遗愿化宏图”,为祖国统一大业,为四化贡献终身。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1-26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贝蒂尔·林德布拉德诞生
贝蒂尔·林德布拉德(Bertil Lindblad,1895年11月26日1965年6月25日),瑞典天文学家,银河系结构和星系动力学方面的先驱。
林德布拉德1895年出生于瑞典的厄勒布鲁,1914年进入乌普萨拉大学学习,1920年取得博士学位。1921年至1927年期间在乌普萨拉大学天文台工作,1927年任瑞典皇家科学院天文学教授,创建了斯德哥尔摩天文台并任首任台长,直到逝世。此外,他还于1948年至1952年期间担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主席,还曾两次出任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院长。1965年林德布拉德在斯德哥尔摩去世。
林德布拉德主要工作是在银河系和星团的结构等方面,是星系动力学的先驱。他发现恒星有在星系的旋臂中聚集的倾向。1926年,林德布拉德提出银河系由许多子系统组成,解释了银河系中恒星的速度分布,提出银河系自转中心在人马座方向。1927年发表了著名的关于银河系较差自转的论文,为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进一步建立银河系自转的理论奠定了基础。1942年,他首先提出了密度波理论,用于解释旋涡星系的旋臂结构。他还在1920年代进行了辐射研究,解释太阳的临边昏暗现象
林德布拉德曾于1948年获得了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1954年获得了布鲁斯奖章。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及第1448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林德布拉德”。
取自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1-26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罗荣桓诞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罗荣桓生平简介 罗荣桓,中国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从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协均中学和青岛大学读书,曾参加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爱国活动。1926年秋在青岛大学预科毕业后赴广州,旋回家乡组织农民协会,进行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 1927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转入中国共产party。同年7月被派往鄂南通城从事农民运动,参与组织通城、崇阳农民武装,任party代表。这支武装在江西修水编入武昌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他任特务连party代表,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经三湾改编到井冈山,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4军的连、营、纵队party代表。积极建立军队基层的共产party组织,实行民主制度,尊重爱护士兵,反对军阀作风。 1929年底参加中共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被选为4军前敌委员会委员。1930年8月任第4军政治委员。1932年3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在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领导部队的政治工作,同时组织部队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筹粮款,扩大红军队伍。第四次反“围剿”后,改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曾兼任扩大红军突击队总队长。领导扩红工作成绩卓著。 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获红星奖章。同年9月任第8军团政治部主任。长征中8军团撤销,他先后任总政治部巡视员、第1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到陕北后,参加了东征战役。1936年6月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并兼任培训高级干部的第一科政治委员。1937年1月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7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9月,率师政治部和少数部队,在晋冀边界的阜平、曲阳、灵寿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到吕梁山地区,与代师长陈光指挥午城、井沟和薛公岭等战斗,保卫了黄河河防。同年秋参加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随后任115师政治委员。1939年3月初与陈光率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入山东,参与指挥樊坝、梁山等战斗,重创日伪军。他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强调团结抗日的友军和爱国进步人士,孤立和打击制造摩擦的国民party顽固派。他率领的115师部队,与山东人民抗日起义武装组成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并肩作战,先后在鲁西、鲁南、冀鲁边、鲁中、滨海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人民武装,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1941年8月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同年冬,日伪军5万余人“扫荡”鲁中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115师师部等领导机关被日伪军合围于沂水留田一带。他准确地分析敌情,掌握时机,出敌不意地率部向日军占领区临沂方向转移,跳出敌人重围。后又返回根据地中心地区,领导军民坚持斗争,挫败日军在山东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扫荡”。1943年3月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party政军工作。他重视party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领导了整风运动。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领导山东军民进行精兵简政,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加强连队基层建设,开展分散性、群众性游击战争,针对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提出“敌人打过来,我们就打过去”的“翻边战术”,扭转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被动局面。 1944年开始组织一系列战役,实行局部反攻,巩固、发展了山东抗日根据地。1945年指挥部队在山东进行大反攻,控制山东境内的津浦、胶济、陇海铁路,收复除济南、青岛少数城市之外的山东大部地区。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山东主力部队6万余人进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他强调打破和平幻想,准备长期作战,积极贯彻中共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曾提出发动群众,创建东北根据地的建议。他组织领导了东北地区大兵团作战中的政治工作。1947年在部队中推广第3纵队诉苦教育经验,增强指战员的战斗意志,提高部队战斗力。这一经验后经毛泽东批示在全军推广。 在辽沈战役中,他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先打锦州把国民party军封闭在东北予以全歼的战略决策,对夺取战役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他还曾主持组建二线兵团,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兵员。 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他作为中共平津前线总前委委员和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津战役,主持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工作。1949年6月以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华中局(后为中南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后为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1950年4月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government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11月任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他在领导全军政治工作中,强调发扬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保证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并主持制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领导“向文化大进军”,提出“系统的、联系实际的、稳步前进的”部队政治理论教育方针。 1952年领导筹建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兼任院长。他善于团结和使用各方面的干部,领导建立干部工作制度,加强干部工作建设。60年代初,他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强调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反对林彪把学习毛泽东思想庸俗化。从1959年12月起,他在中共中央军委还分管民兵工作,曾任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强调民兵工作要在地方party委领导下,围绕生产,结合中心任务进行,进一步明确了和平时期民兵建设的方向。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从1942年起经常带病指挥作战,1946年曾切除一侧肾脏,以后长期抱病工作,1963年12月16日病逝于北京。毛泽东作诗《吊罗荣桓》给予评价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一九七八年九月九日《人民日报》。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1-27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历史上的今天11.27

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于洛阳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1-27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1895年——孙中山在伦敦遭绑架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1-27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1902年
梁启超等人的《新小说》在日本创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梁启超

         1902年11月,《新小说》日本横滨创刊。该刊附设于《新民丛报》,由梁启超、韩文举、蒋智由、马君武等主办,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文学刊物。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光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学生,必新小说;及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阐述了小说必须改革的主张,将小说看成改良社会的有力工具。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1-27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1925年
叶挺独立团组成
11月27日1925年
叶挺独立团组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叶挺独立团

  旧1925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成立。该团的基础是原“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又招收黄埔军校和滇军干部学校部分学员,战士多为招募的新兵,全团共2千余人。叶挺任团长,称“叶挺独立团”。该团干部的任免、调动由共产party决定,不受国民party第四军的约束。干部绝大多数是共产party员。团设party支部,直接由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领导。这是中共第一支可以直接约束的部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1-27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1948年
中共部署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入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48年11月中旬,中共中央军委为防止蒋介石将平、津地区之嫡系军队南撤,加强其长江防线,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作战方针,并决定提前发起平津战役。为此,令东北野战军立即结束休整,夜行晓宿,隐蔽入关,首先隔断平、津和津、塘间国民party军的联系,将其分割包围,然后各个歼灭;令华北第一兵团停攻太原,第三兵团撤围归绥,以免攻克该城后,使傅作义感到孤立而早日撤逃;令华北第三兵团茵先在平绥路中段发起攻击,包围张家口地区之守军,吸引傅作义部西援然后出击平张线,以抓住傅系,拖仲蒋系,为东北野战军主力前出平、津、塘、唐之间,争取时间;并通过与傅作义进行接触,将其稳住。中共同时指示新华社、广播电台多发东北部队在东北祝捷庆功、练兵、开会及林彪在东北活动的消息,造成解放军在东北休整的假象以麻痹傅作义。

  东北野战军主力在22日开始南下入关。主力部队包括12个纵队和全部特种兵共约80余万人。各纵队分3路从喜峰口、冷口等处进军关内。林彪、罗荣桓等也于30日,率指挥机关从沈阳出发追赶部队。东北野战军越过长城,进入关内以后,被傅作义部发觉;为了争取时间,各纵队全部改为白天行军,取捷径进山海关。傅作义部没有料到解放军入关这样迅速,慌作一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1-27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1960年雷锋荣立二等功,作为立功代表在全团授奖大会上发言
  雷锋荣立二等功,作为立功代表在全团授奖大会上发言。团长吴海山,政委韩万金分别向雷锋颁发二等功奖状和“模范共青团员”奖状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1-27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1962年
波音727飞机试飞
11月27日1962年
波音727飞机试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波音727发动机喷气飞机
     1962年11月27日,波音公司在它的试验中心,对727三发动机喷气飞机进行试飞。这一巨型飞机被指望在不久后得到联邦航空行政当局的飞行证书.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1-27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1-27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本帖最后由 东方红1号 于 2009-11-27 21:27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埃及巨大地下河谷

    1981年11月27日埃及沙漠下发现巨大地下河谷
    1981年11月27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第二次试飞时,通过遥测系统发现了淹没在埃及西南部沙漠下的一个巨大地下河谷。这一发现引起了埃及科学家的极大兴趣。    这一沙漠地区四十多年才下一次雨,航天飞机遥测系统的信号能穿透4.6米深的干沙层,因而获得了这一发现。根据这一发现,这块目前荒无人烟、世界上最干旱的大沙漠,远在二万至五万年前曾是土地肥沃,风调雨顺,人畜两旺的地区,在那里曾有一些巨大的河流把埃及和苏丹联结在一起。在这片沙漠地下,有一块比尼罗河流域规模大25倍的地下河谷,河谷的宽度达25至3 0公里。随着年代的变迁,沙漠逐渐覆盖了这些河流和河谷。有些科学家认为,古埃及人的生活是从这片沙漠地区开始的,后来才迁移到尼罗河流域。!*éá★ネù
    科学家还认为,在这片沙漠下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和稀有金属,这将对埃及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人们传统的观点认为埃及地下水是吸收了苏丹的地下水,但这个新发现却把这个假设颠倒了过来,苏丹的地下水是从埃及的地下水得到补充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1-27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前日本首相(第71任、72任、73任)(1982年11月27日~1987年11月6日在任)。1918年5月27日出生于群马县一个富裕的木材商家庭,194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日本海军尉官参加战斗。1947年当选为国会众议员,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国会议员之一。在以后的历次选举中,他都保持了议席,并连续在内阁任职,先后担任运输(1967~1968)、防卫(1970~1971)、国际贸易与工业 ( 1972~1974 )等部门要职。1982年当选为自民party总裁,1982 年11月出任首相。

  在几乎经历了内阁和自民party内所有重要的职位之后,中曾根于1982年起就任并蝉联日本第71、72、73届首相,共计执政1806天,是日本战后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长命政权之一。应该说,在当代日本政坛,无论是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还是任内政绩与任后影响,鲜有出其右者。其高大俊朗、侃侃而谈的个人魅力不仅在日本政界显得卓尔不群,而且声名溢出了国界,被公认为日本最“国际化”的政治领导人。

  早在1973年1月,时任田中内阁通产大臣的中曾根访问中国,受到周恩来总理连续三次接见,会谈时间长达8小时。最后一次会谈结束时,周总理执意送客至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的台阶下面,并亲自为中曾根披上了外套。后来,周总理对夫人邓颖超说,此人“今后会当上日本首相”。中曾根在其回忆录中,对周恩来作为东方国家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大加赞赏之余,颇感激后者的知遇之恩。

  不仅如此,中曾根与罗纳德里根、撒切尔夫人和胡耀邦均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人们还记得,1983年的威廉姆斯堡八国首脑峰会上,在拍纪念照的时候,中曾根堂而皇之地站在了美国总统里根的身边,甚至比“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离里根还近。这个精通英文、与里根互以昵称相唤的日本人,其实是以这种强势的姿态向国际社会表明:“日本要成为西方成熟的一员。”

  1985年,中曾根成为第一个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的在任首相,引发了中韩的强烈抗议,并直接构成了中国1986年学潮的导火索。在这种情况下,中曾根与胡耀邦之间的协调机制及时启动,并发挥了“减压阀”的作用,使前者在首相任内没有再次参拜。

  作为日本鹰派保守重镇,中曾根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与美国总统里根、英国首相撒切尔、德国总理科尔一起,共同构筑了“保守主义”战线,并承担了其在东亚的一翼。以“星球大战计划”奉行对苏强硬政策的美国里根government要求日本成为其在远东遏制苏联、在亚洲安全保障上起更大作用的同盟国。对此,中曾根深孚所望,在访美之际,与《华盛顿邮报》女老板凯瑟琳共进早餐时,竟有“日本是所谓不沉的航空母舰”的惊人发言,令世界舆论哗然的同时,却轻易拂拭了美国心中因贸易摩擦等因素对日本的不信、不快,使日美关系再度升温。这等亲美的姿态,直到10多年后才有小泉government可与之媲美,但后者的疏远对象却不幸地由苏联换成了中国。

  新世纪以来,中曾根的外交思路逐渐跟不上“接班人”小泉的急进步伐。2003年10月,小泉借解散众院、提前举行大选之机重组自民party,并要求中曾根和另一位元老级政治家宫泽喜一“退阵”,以腾出众院席位给小泉拔擢的年轻实力派“国防族”政治家。尽管在一番抵抗后,中曾根不得不让出了议会的位子,但作为天生的、真正富于政治“自觉”的政治家,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念,而是继续以自己的形式,对日本政治,特别是面向21世纪的日本国家战略保持着不懈的关注。

  在中曾根漫长的从政生涯中,留下了近50部著作。其中,出版于2000年6月的《日本21世纪的国家战略》,是诠释“中曾根流”政治理念和国家战略的集大成者。在书中,作者检讨了“屹立于20世纪与21世纪分水岭上”的日本包括“大东亚战争”在内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对政治、经济、外交、安保、教育和科技等关乎日本在21世纪命运的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一整套战略构想。

  首先,中曾根认为,日美安保体制和东亚集体安全保障应当成为日本外交战略的基轴。对于前者,随着日本“普通国家”化进程的深化和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调整,这种体制还有可能进一步强化。而对于后者,中曾根提出,美国在亚洲的驻军及以美国为中心的、在东亚地区呈放射状的同盟条约网(日美、美韩、美泰、美澳)是维持东亚地区和平与繁荣的基础之一,正是这种安保网络,构成了亚太经合组织及东亚各国间经济合作的强有力的基础。在中曾根看来,这种状况就好像在欧洲,欧盟和通用货币欧元存在于北约的背景中一样。他甚至设想,有朝一日,中国和朝鲜也会加入到这一机制中来。联想到15年前,日本不主张“孤立中国”,并在西方国家中率先宣布解除对华经济制裁,再次给中国经济注射了强心剂,直接促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回归”的史实,多少能感受到以中曾根为代表的日本鹰派战略家在后冷战时代的“统战野心”。而对朝鲜,他主张加强美日中对话,给朝鲜以安全感,使其通过改革,尽早加入到“普通国家”的行列。从小泉上台后不久即启动日朝邦交正常化谈判,并通过六方会谈客观上酿成有利于朝鲜门户开放和社会转型的情势来看,中曾根设定的对朝统战的“中期目标”遥远归遥远,但并没有偏离轨道。

  其次,对于关系到战后日本将走什么样道路的改宪和行使集体自卫权问题,中曾根也不乏一以贯之的思路,用他在其回忆录《自省录——作为历史法庭的被告》中的话来说:“我从日本刚刚独立后的1952年起,就一向提倡宪法改正和自卫军创设。”他反复强调,根据government对宪法的解释,集体自卫权虽然是一种权利,但却不能行使,这完全是自相矛盾的,无论是日美安保条约,还是联合国宪章,都承认集体自卫权。而作为现在日本government自卫权论的思想基础,就是要确保日本防卫时“必要的最小限度的战斗力”,但何为“必要的最小限度”?其边界并不清晰,“这种暧昧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宪法应当明确这种界限,规范地行文,正确地作出解释,包括对行使集体自卫权条款的具体化。看一下日本最近的民调结果就会明白,对于这一敏感而复杂的问题,无论国际上反对、批判的声浪有多高,事实上,改宪已然被提上了政治日程,剩下的几乎只是程序和时间的问题。

  最后,在已成为日本与邻国关系中难以逾越的“恶障”的历史问题上,中曾根的“检讨”与“反省”颇具代表性。他一方面承认过去的战争“是一场错误的战争”,另一方面却从结果出发,为战争寻找合理化解释,“从世界史来看,作为战争的结果,可以说以大东亚战争为导火线,在亚洲和非洲的独立国家都急剧增加了……从结果论的观点来看,或许也是在借日本之手使民族运动高涨,导致了独立国家的剧增”。在谈到“大东亚战争”前夕的状况时,他认为:“人们曾对希特勒有过幻想。希特勒的思想哲学是肤浅偏狭的东西。而且希特勒从内心轻视日本。我想如果能冷静地预测到德国和希特勒的失败,就不会参加那次悲惨的战争了。”这里,我们看到一种类似成王败寇式的阴冷算计的背后,是历史正义、道义立场的缺失,而这种貌似“冷静的学术研究”的态度,正是典型的日本右翼保守的所谓“自由史观”的写照。

  中曾根康弘下台后不久因利库路特案件的牵连一度脱离了自民party。现在他仅担任世界和平研究会会长一职,可依然活跃在国际国内政治舞台的台前幕后。他的爱好是绘画、俳句和高尔夫。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1-27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1899年11月27日
董其武将军诞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董其武将军

    董其武将军,1899年11月27日(农历10月25日)出生在山西省河津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救国救民,于1919年赴太原考入学兵团(又名斌业中学)。1924年参加胡景翼国民二军,开始了戎马生涯,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第九混成旅副官长。1927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先遣纵队支队长,转战豫皖。1928年秋,到天津投效傅作义部队,先后任上尉、少校参谋、干部政治训练所队长。1930年4月,任中校副团长、团长,1931年任35军团长,驻防绥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董其武拥护中国共产party提出的“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正确主张,民族大义凛然,积极投身抗日民族战争。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他一面给傅作义将军写信,要求到东北抗击日寇;一面率领部队厉兵秣马,枕戈待旦。1933年5月中旬,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在怀柔、石厂一线阻击日寇,率领全团官兵浴血奋战,打退日寇十多次的猖狂进攻,直至丧权辱国的《塘沽停战协定》签定后才被迫撤出阵地。1936年,任218旅少将旅长,在傅作义将军指挥的“绥远抗战”中,他率领部队星夜行动,出其不意,分路抄袭敌后,一举将红格尔图的日伪军歼灭,为百灵庙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抗日民族英雄”。“七·七事变”后,他率部转战平绥一线,其后与八路军紧密配合,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他率3000精兵,深入日军腹地,身负重伤,坚持指挥奇袭板垣师团前线指挥所,取得了辉煌战果。1937年底,任101师中将师长,转战晋西北,历史上的今天。中國结识了贺龙、南汉宸、程子华等八路军领导人,坚定了国共合作的信念。1938年,率部参加了“绥南战役。”同年底,随傅作义将军回到绥远地区,整军练武,寻机对日作战。1939年冬,率部参加了“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连续苦战100多天,三战三捷,沉重打击了日寇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救国精神。1940年起,他先后担任暂三军中将军长、骑四军军长、35军军长、第12战区政治部主任兼晋陕绥边区副总司令期间始终坚持对日作战。1946年底,他任国民party绥远省government主席兼绥远省保安司令。以后又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在此期间,他坚持拥护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张,积极扩大生产,治理黄河,改善民生,兴办教育,搞好蒙汉团结。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他审时度势,毅然接受中国共产party和毛泽东同志以和平方式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在傅作义将军的帮助下,冲破重重阻力,于1949年9月19日率绥远军政人员通电起义,首创当时著名的“绥远方式”。接受中国共产party的领导,为和平解放绥远和新中国的建立,对我军集中力量打击国民party的残余势力,迅速解放全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其武被任命为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government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远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司令员。在华北军区聂荣臻司令员和薄一波政委的关怀指导下,积极团结军政人员,认真整顿社会治安,平息残匪叛乱,严惩不法分子,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稳定绥远局势竭尽全力。1951年,他率部赴朝作战,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司令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授予他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3年后,董其武同志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9军军长,致力于我军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他多次组织部队进行实兵实弹演习和全军示范性的演习,率领部队圆满完成了军事训练、国防施工、营建生产等任务。1963年河北省遭受特大洪灾,他亲自指挥了抗洪抢险。1973年,他随中国government代表团访问日本,为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他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五届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及第三、四届常务委员,全国政协五、六届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胜利功勋荣誉章。    1989年3月3日13时55分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1-27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1893年11月27日
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诞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誓死抗日血沸腾——续范亭

    续范亭1893年11月27日出生于山西崞县(今原平门),早年参加同盟会后即献身民族民主的革命事业。1937年2月下旬,续范亭在西安接受了周恩来和南汉宸的劝说与杨虎城的委托,以杨虎城代表的身份前往山西,推动阎锡山抗战。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后,周恩来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前往山西,就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抗战问题同阎锡山谈判,续范亭陪同阎锡山参加了这次谈判,会谈告一段落后,续范亭陪同周恩来一行前往大同、雁门关一带的前沿阵地视察,会见了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歷史上的今天。中國
    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成立后,续范亭肩负起主任委员的重担,团结各界人士日夜紧张工作。他真诚拥护共产party的抗战纲领,和共产party人融洽相处。周恩来对战动总会的工作十分关心,在太原的一段时间里和续范亭长谈两次。他和中共晋西北区party委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大力支持区party委的工作,坚持团结抗战的坚定立场和光明磊落的态度,受到大家的尊敬,成为统一战线的一面旗帜。
    有共产party、八路军代表公开参加领导的战动总会,阎锡山始终视为心腹之患。当山西抗战形势逆转的时候,阎锡山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向战动总会,续范亭坚决进行抵制。此间,周恩来也为取消战动总会的事,致电质问阎锡山,进行驳斥。由于周恩来的质问,续范亭的抵制,战动总会又得以继续战斗了一年。1940年1月,为统一晋西北新军领导,成立了新军总指挥部,续范亭任总指挥,11月晋西北军区成立,续范亭任副司令员。晋西北新军在军区领导下,一直战斗在抗日前线,直到抗战胜利。
    晋西北斗争的胜利,为建立全边区的抗日民主政权创造了条件。1940年1月15日,在兴县召开了晋西北军民代表会议,决定成立晋西北行政公署,并推举续范亭任行署主任。其后,他的主要精力用在政权工作。9月11日,续范亭主持召开了晋西北行署第二次行政会议。会议确定了晋西北地区的三大中心工作,即健全新政权,开展生产建设,加强教育工作。这时,续范亭的病体已经难以支持工作,但他以惊人的毅力靠在病榻上批阅公文,处理紧急事宜。由于他病情不断恶化,中共中央决定让他到延安医治。1941年3月离开兴县赴延安。    1947年9月12日,续范亭与世长辞!中共中央根据他临终前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partyparty员ù毛泽东主席为他亲题挽词:“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誓死抗日血沸腾——续范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誓死抗日血沸腾——续范亭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1-27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1997年11月27日
历史学家证明爱因斯坦清白无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97年11月,历史学家终于找到了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爱因斯坦是广义相对论的惟一创立者,从而结束了一场长达80年的争论。国际科学界一般认为,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上又于1916年创立了广义相对论。但国际史学界有些人却一直坚持, 爱因斯坦不是第一个提出广义相对论的人,至少他不是惟一创立这个二十世纪最伟大物理学说的科学家。这些史学家的观点是,爱因斯坦在酝酿广义相对论的8年中,曾经常求教于德国大数学家达维德·希尔伯特。他最后在1915年11月25日将广义相对论的手稿呈交给普鲁士科学院。普鲁士科学院于同年12月2 日将他的论文公开发表。而希尔伯特的广义相对论虽然是在1916年3月1日发表的,但他已于1915年11月20日将他提出的理论要点归纳在一份手稿里递交给普鲁士科学院,比爱因斯坦早5天。有的史学家甚至认为,爱因斯坦在建立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中剽窃了希尔伯特的大量研究成果。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德国麦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和美国波士顿大学三名历史学家在最近这期《科学》周刊上说,他们发现了以前从未公开发表过的爱因斯坦和希尔伯特两名科学家的几份手稿,终于可以了断这个80年来的历史悬案。这几份手稿中最说明问题的是1915年12月6日希尔伯特手写的一篇关于相对论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尚没有出现几个关键性的数学方程式,而这些数学方程式正是从牛顿力学演进到关于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关系的广义相对论必不可少的基础。三名史学家认为,只是后来在对这篇论文进行修改时,希尔伯特才加入了上述几个重要的数学方程式。然而此时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已经发表。三名史学家写道:“这份手稿排除了爱因斯坦抄袭希尔伯特的可能性,倒是相反,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对希尔伯特最后完成自己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他们的结论是:爱因斯坦并未剽窃希尔伯特的成果,倒是希尔伯特剽窃了爱因斯坦的成果。
希尔伯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1-28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历史上的今天11.28

柳宗元逝世

柳宗元概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 “唐宋八大家” ;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河一带)。汉族。唐太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柳宗元出身于 宦官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纪念柳宗元:

  1 在山西省永济市为纪念柳宗元,特建设柳园公园,柳园位于永济市城西区,东临河东大道,南隔富强路与永济电机厂世纪花园小区毗邻。

  右图1为永济柳园局部图

  
永济柳园


  2 在湖南省永州市区,为纪念永州司马--柳宗元,特建设柳子庙,又称柳宗元纪念馆,现在为永州市区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柳子庙位于永州城西愚溪北岸的柳子街上.

  右图2为永州市区的柳子街上的 柳子庙和柳子桥
永州---柳子庙


  3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区,为纪念柳州刺史--柳宗元,特建设柳侯祠 

  右图3为柳州市区的柳侯祠(在柳侯公园内)内柳宗元塑像。

  
柳宗元塑像

[编辑本段]
柳宗元生平
  家世

  在北朝时,柳氏是著名的门阀士族,柳、薛、裴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3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在玄宗天宝末曾做过太常博士,安史之乱后又继续为官,官职一直很低。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身于著名的士族范阳卢姓,但家道早已没落。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两个女儿分别配山东崔氏、河东裴氏,都是没落的旧士族。

  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

  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先“德风”与“功业”的向往。他常常以自豪的语气,叙说祖上的地位与荣耀,表现出强烈的重振“吾宗”的愿望和对功名的追求。

  早年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20年。虽然已有20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party相争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卢氏带领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卢氏信佛,聪明贤淑,很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十四首。正是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卢氏勤俭持家,训育子女,在早年避乱到南方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供养亲族。后来柳宗元得罪贬官,母亲以垂暮之年,跟随儿子到南荒,没有丝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古代妇女的美德。母亲的良好品格,从小熏陶了柳宗元。

  贞元元年(785),柳镇到江西做官。在这以后一段时间,柳宗元随父亲宦游,到过南至长沙、北至九江的广大地区。这段经历使柳宗元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从这以后,他已经开始参与社交,结纳友朋,并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少年受到人们的重视[注:刘禹锡《河东先生集序》“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见《柳宗元集》附录]。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闻见和感受。他九岁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爆发了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诱发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镇李宝臣病死,其子李惟岳谋继袭,得到河北其它两镇和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的支持,企图确立藩镇世袭传子制度。新继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镇就联合起兵反抗朝廷。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但由于夏口是一个军事要冲,这时又成为李希烈叛军与官军激烈争夺的目标。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除了母亲外,父亲柳镇的品格、学识和文章对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响。柳镇深明经术,“得《诗》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惩劝,以植于内而文于外,垂声当时。”可知他信奉的是传统的儒学,但他并不是一个迂腐刻板、不达世务的儒生。他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他还能诗善文,曾与当时有名的诗人李益唱和,李益对他很推崇。父亲和母亲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这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出仕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同时中进士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伐论》,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伾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柳宗元在永州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区地处湖南和广东\广西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柳州柳侯祠


  

  衣冠墓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后一年,灵柩运回京兆万年县栖凤原(今陕西西安)。《柳州县志》记载:“宗元原厝于古州治,其榇虽扶归,而封土尚存。”这封土就是现在的柳宗元衣冠墓。原毛石砌墓是清代重建的,墓碑题“唐刺史文惠侯柳公宗元之墓”,有对联“文能寿世,惠以养民”。文革时墓被毁平。1974年修复,郭沫若题碑:“唐代柳宗元衣冠墓”。(如右图所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侯祠内)
柳宗元衣冠墓


  柳宗元生平事迹,参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载五百家注柳集卷首,别有《粤雅堂丛书》本)。今人著作,施子瑜《柳宗元年谱》(载《武汉大学学报》1957年第一期,有湖北人民出版社本),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柳宗元年谱初稿》(载《山西师院》1974年第3期),可供参考。关于柳宗元的研究论著,章士钊《柳文指要》,取材详博,为论柳著作的巨帙,但其中多扬柳抑韩之论。

  


[编辑本段]
文学成就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

  柳宗元的集子,为刘禹锡所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四库全书》所收宋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 2卷、新编外集 1卷,为现存柳集最早的本子。宋童宗说音注、张敦颐音辨、潘纬音义的《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别集 2卷、外集2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为现行影印本之最早者。宋童宗说注《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宋魏怀忠编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外集2卷、新编外集1卷、《龙城录》2卷、附录8卷,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文渊阁本。宋廖莹中编注《河东先生集》45卷、外集 2卷、补遗、附录等,为宋人注本中最后的一种,有□隐庐影印宋刻世□堂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据以排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重印本。明蒋之翘辑注《柳河东集》45卷、外集 5卷、遗文、附录等,虽采辑旧注,中多蒋氏自注的部分;有明

三径藏书刻本、《四部备要》排印本。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诗歌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另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古文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主张。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

  论说

  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

  他的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在《天说》《天对》《非国语》《封建论》中集中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1)否定神秘的天,宇宙是混沌的,运动的元气构成的,所谓的天是大自然构成的冤死,根本不存在至高无上可以支配人的命运的天,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元气运动的结果。不存在神秘的外在力量。(2)天人不相预说。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天和人是互不相干涉的,主张重视人事而不空谈天命鬼神。(3)对鬼神迷信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做出了解释,人们迷信鬼神是力量弱的表现。如果人们掌握了规范和瑰丽,人力足以支配自然,就不会相信鬼神了。

  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寓言

  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传记

  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

  山水游记

  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永州八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那时,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即今湖南永州。文章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状形、传神、布影、设色,笔墨经济,手法高超。结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

  骚赋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旧唐书》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户乙)。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

[编辑本段]
代表作
  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蓑笠]蓑衣和笠帽。蓑衣用草或棕皮制成,笠帽用竹篾.竹叶或棕皮制成,都是雨具。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袁家渴记》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钻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为“渴”。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而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词,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奇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飃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石渠记》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涧记》

  原文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译文

  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指激撞的水声,皆在床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奇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貎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的政治、哲学思想
  文学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一个积极投身于政治革新的人,必然是一个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把董仲舒这样的大人物斥为“淫巫瞽史”,指责他“诳乱后代”。他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这在一千多年前神学迷信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封建论》是柳宗元最著名的政治论文。针对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制度之争,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分封制暴露出种种严重弊端,而新的郡县制能克服分封制弊端,有优越性和进步性,因而极力支持郡县制。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反映出柳宗元政治思想的进步性。《六逆论》、《晋问》等政论文,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世袭特权,甚至认为天子在用人问题上有了错误,也应改正。他重视农战的思想也比较突出,重视劝农耕,修水利,以利民、安民。柳宗元推崇儒学,但不主宗一家。他的不少言论,往往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这是他思想异于其他思想家之处。

  柳宗元在柳州

 

  



  唐宪宗元和l0年(公元815年)6月,柳宗元被贬官来到柳州任刺吏,至元和14年(公元819年)11月8日,病逝于柳州。他在柳州的时间虽然仅有4年,但却为柳州黎民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如重修孔庙、兴办学堂书院、破除巫神迷信、开凿饮用水井、释放抵债奴婶、植树造林等,促进了柳州地方文明的发展,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柳州的百姓非常怀念他,给他立祠,千百年来一直祭祀他。有关他的传说广为流传。

  福民驱鬼的《龙城石刻》

  柳州的柳侯祠,现在《龙城石刻》(“剑铭碑”)复制品,是一块长一尺多、高六寸的残缺石碣,上面刻有“龙城柳,神所守;驱厉鬼,出匕首,福四民,制九丑。元和十二年。柳宗元。”相传这块《龙城石刻》从土里挖出来时,旁边还有一把短剑,所以又称“剑铭碑”。

  这是柳宗元逝世前两年,在一次向其部下魏忠、谢宁、欧阳翼等人交代后事时,写下的一篇铭文。当他挥毫时,在场的围观者都认为笔法苍劲、雄健,内容也是表达他爱护百姓,诅咒邪恶势力的不可多得的佳作。大家提出为了使它传之后世,不如镌刻在石块上,经柳宗元同意,叫来石匠,将这篇铭文镌刻成碑,连同他佩戴的一把短剑一起埋入土中。历经千年人世沦桑后,被一位百姓无意挖掘到,可惜不久即失落,只留下拓片。

  由于这是一件被认为埋入土中可以镇宅,携带身上可以护身的神物,所以清代南方赴京应考的士子和长年经商在外的商贾,多有随身收藏《龙城石刻》拓片往来于旅途,以求逢凶化吉的。

  失而复得的“荔子碑”

  “荔子碑”是过去每年祭祀柳宗元时用的祭歌,摘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的《柳州罗池庙碑》中的《享神体》,此碑是公元1217年(宋代嘉定10年)刻的,因开头有“荔子”二字,所以叫做“荔子碑”。由于碑文是韩愈写的绝好文章,又是宋代名书法家苏东坡写的绝好行书,歌颂的是柳宗元绝好故事;因而叫做“韩诗苏字柳事碑”,又被人们美誉为“三绝碑”。

  此碑现巍然耸立于柳侯祠堂内,我们可以看到碑身为断裂合拼而成。柳州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嘉清年间,在战乱中,“荔子碑”被毁坏。后来在筑柳州外城时,有军士捡得半截“荔子碑”,拿来砌城墙,但是每次砌进墙内,城墙就崩塌,后来才发现是“荔子碑”的一部分,在场的人终于醒悟过来,知道拿来砌墙是对柳侯的不敬,受到崩塌的惩罚。只好把断碑抬回柳侯祠,与残留原处的“荔子碑”拼合在一起,使这一珍贵的文物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柳宗元在柳州做的四大好事

  柳宗元致力改革的都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最明显的成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释放奴婢,开凿水井,兴办学堂,开荒建设,等等。

  首先是释放奴婢。柳州原先是一个原始的荒蛮之地,当时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相当于欠钱不还则沦为奴婢,而一旦为奴则终身为奴。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生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动受到广大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柳宗元在柳州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大力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由于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区域,远离文明发达的都市,柳州一直以来处于封闭落后的环境里,弊风陋俗长期控制着人民的思想和心灵。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并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在政事之余,柳宗元还耐心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对他们循循善诱。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同时推广医学,培养出当地自己的医生为民众服务。柳宗元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更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这不能不说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喝水的方式改变是生活方式改变的反映,从而也带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 。

  而后,柳宗元又把目光投向农业落后的问题上。当地是丘陵地区,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看到百姓艰苦贫困的生活,柳宗元下决心改善这样的面貌。他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饥饿和贫穷。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仅大云寺一处开出的荒地就种下了竹子三万竿,种菜百畦。他为改造一方水土,立下了不灭的功勋。

  此外,这位柳刺史还十分注重城市美化。他重视植树造林,虽然身体不好也亲自参加植树活动。当时城里、河边都种了许多柳树。他的文明观念还渗透到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上。柳宗元在位期间,整治了不少街巷,修筑了一些庙宇,并开发了不少自然景观。

  水井:传说柳宗元到柳州以前,柳州找不到一口水井,千户人家,万余人口,吃水用水都背负着小口大肚子的罂瓶,极其艰难地沿着狭窄的崖路上下往返到柳江边汲水。如果天旱水浅,到江边的距离就更远了;到了雨季,路险泥滑,汲水更加危险,稍有不慎,脚下一滑,汲水的人就会从陡坡上翻滚下去,轻者跌断手足,重者还会送命。

  柳宗元到柳州后,体察民情,决定凿井供居民饮用。他命令部下蒋晏,率领数十名军士,在城北隍上开凿第一口水井。经过一段时间不分白天黑夜紧张的施工,一直凿到66尺深,才打出井水来。这时,柳州城里的百姓,都扶老携幼跑来观看这一奇迹。在这些百姓当中有的活到七、八十岁都还没有见过井的,当他们喝到清冽的井水时,都不禁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

  柳宗元凿井之前,也曾有人试挖,但都崩塌,说是伤了“龙脉”,破坏“风水”,因此,都不敢继续开凿。柳宗元不信“讹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终于凿井获得成功,做了一件流传千古的利民好事。从此柳州才有了冰井。

  在柳州度过的余生最后的风雨四年里,柳宗元作为一个地方官,鞠躬尽瘁,用自己毕生的才华和心血,为当地人民铺筑了一条通往文明社会的大道。柳宗元在柳州的四年,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是他政治生涯中令人叹息的结尾。但作为柳州历史上名垂青史的好官,他付出的精力和做出的贡献,却是令人怀念,不能遗忘的。柳宗元就像一根风中的残烛,顽强地燃烧自己,尽其所有的光芒,照亮了一方荒芜。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1-28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恩格斯诞生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生平】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820年11月28日诞生于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的巴门市。他的父亲是纺织厂老板,母亲善良贤惠,很有教养。恩格斯自小表现出了非凡的语言才能。中学时他就掌握了法语希腊语拉丁语等多种外语,成年后他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写作,能阅读二十种文字。恩格斯本想进大学深造,但他是长子,其父一心想叫他继承父业,因此1837年他被迫中途辍学去学经商。这时离他中学毕业尚有一年。

  恩格斯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刻苦自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钻研哲学。1841年他去柏林服兵役,常抽空去柏林大学旁听,用心研读黑格尔哲学。1842年他去英国曼彻斯特他父亲的工厂办事处工作,和英国工人运动发生联系。到英国不久,他成了社会主义者。1844年,恩格斯回德国途经巴黎,会见了在这里的马克思,他们合作写了《神圣家族》一书,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二年恩格斯发表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第一次科学地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

  1848年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共产party宣言》。1848年革命失败后,他着手总结革命经验,写了《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德国农民战争》等著作。

  1849年 5月德国西部和南部为保卫帝国宪法举行了武装起义。恩格斯赴爱北斐特领导该地起义人民的防御工事构筑,在巴登 -普法尔茨起义期间,参加志愿部队的战斗。事后,他撰写了《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和《德国农民战争》,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探讨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他深深体会到军事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意义,开始长期、系统地研究军事。他阅读历代军事家浩瀚的军事理论和军事史著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探讨军事问题,对当时的重大军事行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1850年他重返英国,1850年11月至1869年6月,恩格斯完成了许多重要军事著作。

  恩格斯在英国从事长时间的经商活动,其主要原因是为了从经济上支持马克思完成《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对此十分了解,深受感动。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说,“我的良心经常象被梦魇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面,才让它们荒废,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忧患。”

  1883年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中断自己的研究工作,集中精力从事整理、补充、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工作。他整整花了十二年时间去完成这个工作,但是可惜的是本来要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出版的《剩余价值理论》没有能够完成(这个工作由卡尔考茨基完成,但是他对马克思的原作进行了大量删改。)。从《共产party宣言》到《资本论》,以至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都浇灌着马克思、恩格斯两人的心血。这个理论之所以用马克思一个人的名字命名,恩格斯是这样虚怀若谷地说的:“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

  恩格斯除了从事繁重的理论工作以外,也十分重视和关心国际共产主义的革命实践活动。他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第一国际。马克思去世后,他独立肩负起国际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他用通信、发表文章和私人交谈等方式对各国工人政party给予指导。1889年,在恩格斯的直接领导下,各国社会主义者在巴黎成立第二国际。1893年,七十二高龄的恩格斯亲自出席了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二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们以暴风雨般的掌声向他表示欢迎和致敬。恩格斯在会上发表了简短讲话,提醒各国无产阶级在斗争中对议会主义和政治改良不可有过高的估价。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癌症逝世。10日,在威斯敏斯特桥的滑铁卢车站大厅举行追悼会。根据他生前的意愿,他的骨灰被撤在波涛滚滚的大海里。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主要思想】
  恩格斯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建立的基础,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将恩格斯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等同起来。其主要思想亦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主要作品】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生的著述很多,其中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的部分作品的有:

  1.《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书中第一次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

  2.《共产party宣言》:全面阐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资本论》第二、三卷:恩格斯花了12年时间对二、三章进行了补充、整理、出版。

  4.《1852年神圣同盟对法战争的可能性与展望》:是恩格斯的译本军事著作,其中论述了军事组织和作战方法的发展决定于生产方式的发展,并预言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也将有它自己的表现,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

  5.《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总结历史经验,提出革命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动力,起义是一种艺术。

[编辑本段]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对后世的影响】
  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在军事理论领域造诣很深、建树卓著。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在批判地继承以往军事理论遗产和总结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战争、军队、军事学术和军事史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奠定了基础。为列宁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同时,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并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5 05:20 , Processed in 0.087990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