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我可以将世界劈开,但我永远不会那么做——尼古拉·特斯拉

[复制链接]
 楼主| 紫月霓裳 发表于 2010-1-2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网宿科技天津联通与北京鹏博士共用CDN节点
于是,他发行了一本题为《当心》的小册子,书中详细地列举了交流电的所谓种种危险,并把交流电的使用令人难以置信地描述为“枉费心机”。爱迪生还在《北美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电灯之危险》的文章,攻击交流电的使用。他说:“与我保持联系的一家电灯公司前些时候购下了一整套交流电系统的专利。对此,我表示抗议,内容都记在了公司的备忘录上。迄今,我已成功地说服他们不向公众推广这种系统,今天即使是我同意推广,他们也不会这样做。”


     爱迪生除了在舆论上压倒对方以外,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他还专门建立起一座巨大的试验室,雇用小学生们到街上去抓小猫小狗等牲畜做实验,残忍地将它们置于交流电下电死。他还疏通了纽约州监狱的官员,让他们答应将绞刑改为电刑,即改用特斯拉专利所提供的交流电的电刑。1890年8月6日,一名杀人犯威廉·凯姆勒在奥本坐上交流电椅死去。由于没有经验,当局所使用的电荷太弱,犯人只被电得半死。据当时媒体报道,这种恐怖的景象,比绞刑可怕得多。从此,交流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引起了恐惧,便成了死神的同义语。


     但是,实践证明交流电具备很多优点,所以特斯拉并没有被爱迪生的一连串攻击所吓倒。为了改变公众对交流电的印象,他聘请匹茨堡的记者E·H·海因希斯作为他的新闻顾问。在E·H·海因希斯的安排下,特斯拉在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的记者招待会上,用电流通过自己的身体,点亮了电灯,甚至还熔化了电线,使在场的记者一个个惊讶得目瞪口呆,取得了极大的宣传效果。由此改变了公众对交流电的看法,使世界步入了交流电时代。


     1912年,由于特斯拉和爱迪生在电力方面的贡献,两人被同时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两人都拒绝领奖,理由是无法忍受和对方一起分享这一荣誉。


     特斯拉除了在电力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就之外,在其他方面的发明发现也相当惊人。他一生致力于研究非线性(即输入和输出不成正比)问题,曾经说过他可以将地球一分为2。早在1912年特斯拉提出:“若把物体的振动和地球的谐振频率正确地结合起来,在几个星期内,就可以造成地动山摇、地面升降。”1935年,特斯拉在其实验室打了一个深井,并在井内下了钢套管。然后,他将井口堵塞好,并向井内输入不同频率的振动。奇妙的是,在特定的频率时,地面就会突然发生强烈的振动,并造成了周围房屋的倒塌。当时的一些杂志评论说:“特斯拉利用一次人工诱发的地震,几乎将纽约夷为了平地”。这就是著名的特斯拉实验。这种小输入强输出的超级传输效应称为特斯拉效应,是地球物理武器的关键,所以特斯拉也是超距武器的奠基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紫月霓裳 发表于 2010-1-2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网宿科技天津联通与北京鹏博士共用CDN节点
不仅如此,特斯拉还发明了特斯拉变压器,交流电摩打,现代电脑基础,无线通信,太阳能系统,雷达装置,机器人,死光,测谎仪,提出电磁射频武器概念... 这些发明和发现超越了当时的科学技术几个时代,有的理论就连现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无法完美解答。特斯拉死后,美国FBI将他的所有设计图纸与实验作品全部没收,美国军方对他的论文研究至今也没有停止。这也更为特斯拉造就了一份神秘色彩。


     天才出于勤奋,为了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特斯拉终身不娶。他说:“电给我疲乏衰弱的身躯注入了最宝贵的东西一一生命的活力、精神的活力”。他为了把构思转变成现实发明,他舍不得睡觉,每天只睡2个多小时,最终独自获得1000多项发明专利。特斯拉的专利是他个人独自构思和撰写的,是名副其实的专利发明人;而爱迪生的专利是靠他创立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庞大的实验队伍完成的,爱迪生因为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老板而拥有专利,爱迪生并不是真正的专利发明人;特斯拉于布拉格大学毕业,爱迪生小学未毕业,因此,一对一比较而言,独行侠特斯拉个人的科学与发明成就比完全依赖于商业研发团队的爱迪生个人的纯商业发明成就要伟大许多倍。


     虽然特斯拉天生奇才,但是命运弄人,特斯拉的际遇比较坎坷,而且他的性格比较乖僻,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明显地低于了他的历史成就。特斯拉于1943年孤独地死在酒店。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bearcat 发表于 2010-1-3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科罗拉多州–布鲁姆菲尔德–布卢姆菲尔德 Level3
赞!
特斯拉的经历很有意思,不过更有意思的是紫月和电子的争论。

不过紫月的确在概念上错了,虽然中央台也错了,但咱们别跟中央台这种无知媒体一般见识嘛。

科学和技术的确是两个词,在中文和英文中都是如此。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科学更接近哲学,是认识世界的学科。
技术更接近经济,是改造世界的学科。

我们经常把科学和技术连起来说,这是中央台等喉舌的误导。他们往往很精细的推敲国家领导人的出席次序,但是对于科学或者技术的领域却往往混淆概念。
中央台把特斯拉称作“科学超人”,就像把牧夫称作“著名摄影论坛”一样荒谬。
所以,特斯拉只能和爱迪生、福特相提并论,正如和牛顿一争高下的应该是莱布尼兹、胡克一样。

由于“科学”这个词往往被神话了(比如熊就不懂啥叫科学发展观……),所以说一个学科不科学,往往会引起贬义的暗示。
所以这里得声明,技术虽然不是科学,但它实际上比科学更重要。
从这个角度上讲,在目前看来,特斯拉为人类社会作出的贡献也许不如牛顿,但显然是比爱因斯坦要多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0-1-3 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电信
CCTV10的那个早就放过了,那篇内容基本就是胡扯,毫无科学道理可言。
特斯拉在交流电、无线电方面的贡献,谁都不能抹杀。但是把一个用于远距离无线电通讯的高塔居然说成是与通古斯大爆炸有关,只有认为孔子是韩国人的“棒子”们想得出,没想到北极熊也是这样,这也说明他们现在没落了。

关于科学与技术,毫无疑问,与我们生活真实相关的主要是技术。科学,尤其是前沿的、理论的科学,那需要经济高度发展才能支持得起,因为这些研究在现在都是没有产出的,它们属于人类为未来所储备的技术,它们也许10年后有用,也许100年后才能指导实践工作,也许这些“未来技术”一文不值,但我们人类的发展必须有前瞻性,不能临渴掘井。所以,理论科学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特别讨厌在理论与实践上争论哪个重要。有这些时间争论,何不把自己的事做得更好些?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bearcat 发表于 2010-1-3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科罗拉多州–布鲁姆菲尔德–布卢姆菲尔德 Level3
24# gohomeman1

显然,熊没打算把话题引到科学和技术谁重要这种问题上,只是澄清一下它们之间的区别而已。

那个片子有通古斯爆炸的内容?
哦……只看了一眼标题就做评价,这就是我的不对了……
看来,熊错误的高估了CCTV编导的智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紫月霓裳 发表于 2010-1-3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本帖最后由 紫月霓裳 于 2010-1-3 09:45 编辑
24# gohomeman1

显然,熊没打算把话题引到科学和技术谁重要这种问题上,只是澄清一下它们之间的区别而已。

那个片子有通古斯爆炸的内容?
哦……只看了一眼标题就做评价,这就是我的不对了……
看来,熊错误的高 ...
bearcat 发表于 2010-1-3 07:12

      "我可以将世界劈开,但我永远不会那么做"这句话是特斯拉亲口所说.

      其实CCTV10的编导并没有错,那只是一些来自国外的记录片与翻译,在当时那个年代如果通古斯是人为制造的话整个世界的确只有特斯拉一个人可以做到(虽然很多人怀疑是特斯拉所为,却没有找到直接证据,间接证据却真的有不少呢).并且特斯拉当时在纽约的确做过一些震惊美国的骇人实验.不过我们都没有生在那个年代,也没有亲眼目睹,只能看前人对当时实验情景的记录了.
      其实以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信息与知识来讲谁都没有资格肯定或否定通古斯爆炸究竟是不是特斯拉做的,但特斯拉当时的梦想的确就是从地球与大气电离层之间摄取能源,以便让世界所有人都可以用到完全免费的电能,并且实验获得过某些成果,只是那样的做法侵犯了很多商人与资本家的利益,所以没有人助资帮他进行最重要的实践阶段。

下面的资料是出自《光电帝国》
“ 特斯拉在1903年6月15号满负荷的测试了他的发射器。实验精确在午夜进行。这夜纽约市民目击了预示着未来科学光明前景的事件。无数条延续数百英里的夺目耀眼的电流束连接着Wardenclyffe塔和天空。第二天《纽约太阳报》写到居住在长岛特斯拉实验室附近的人们对他的无线能量传输试验非常感兴趣。他们是前天晚上奇怪现象的目击者,看到了特斯拉制造的多彩电光在不同高度的广大区域的大气层燃烧了起来,“黑夜突然变成了白昼。有时候人们的身体周围集中了发光的空气,所以人辐射出迷人的光彩,看上去像鬼魂一样。”      按照特斯拉原始的计划,应该建造五个像Wardenclyffe塔一样的塔。第二个应该建在阿姆斯特丹,第三个在中国,第四、五个建在南极和北极。但这个计划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搁浅。如果最后这一切能得以实现,可能会发生些什么呢?地球将成为一个统一系统,它将由一些振荡器的预定设置所控制,这些振荡器能传输可变频率的电磁波。机械共振系统将用同样的原理建造。机械系统是由建在实验室地下充满水或油的管道和泵组成的振荡器。基于同样精确数学计算的同时动作的两个系统能激起稀薄同温层、电离层、对流层和地球液固结构的同步振动。”

“根据特斯拉的说法未来行星交流的所有能量有用之不竭的免费来源。他指出地球是一巨型发电机的核,它的旋转和慢速旋转的电离层的配合能产生数十亿伏特的电势差,人类其实居住在具有巨大电容的球形电容器里。这个电容器不停的自我充电和自我放电。在这个电容器中,电离层是“正极”,大气层时“电介质”而地球是“零级”。这样全球范围的电过程不停地进行着。电能自动做功又回到自然界里。 ”

“特斯拉能在实验室条件下产生复杂的能量结构,他称之为“火球”。俄罗斯学者Peter Leonidovich Kapiza也研究它,但少了特斯拉的共振器他不能在可控模式下产生它们。现在物理学家(美国Corum兄弟)开始重做特斯拉的一些实验并取得初步成果。他们能在三千米的直径范围内接收“火球”,但其生命周期很短。特斯拉制造的这些“火球”能拿在手里,然后装在箱子里,盖上盖子,然后又从箱子里把它们拿出来。这些火球好像有固定的结构,能保持数分钟之久。当然,特斯拉比当代的科学家更了解这些现象,他知道了冷等离子体在自由空间的熔解的秘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紫月霓裳 发表于 2010-1-3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赞!
特斯拉的经历很有意思,不过更有意思的是紫月和电子的争论。

不过紫月的确在概念上错了,虽然中央台也错了,但咱们别跟中央台这种无知媒体一般见识嘛。

科学和技术的确是两个词,在中文和英文中都是如 ...
bearcat 发表于 2010-1-3 01:27


搜了一下下面是百度百科对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不断揭示真理的过程,它可以分为物质科学与非物质科学两大类。物质科学属理性范畴,具有可重复验证、可证伪的特点,如物理学等;非物质科学属心性范畴,具有难以重复验证或不可重复验证、不可证伪的特点,如社会学等。


  科学的定义: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


  科学的特点: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

      其实我觉得特斯拉是一位科学巨匠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或许他不是很注意理论研究。比如特斯拉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即便他没有给出科学解释,但实践可以证明其发明是有理有据的,虽然在理论上或许没有那么严谨,但他至少要了解那些事物的法则。那些发明物其运作的原理难道不正是科学本身么?如果特斯拉没有这些知识我想他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发明,那些更不可能是误打误撞拼凑出来的东西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bearcat 发表于 2010-1-4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科罗拉多州–布鲁姆菲尔德–布卢姆菲尔德 Level3
26# 紫月霓裳

看了顶楼给的连接的前半集,抓狂了……
真想写张大字报贴出去:炮打伪科学司令部!
可惜熊现在不在北大,而且北大的三角地也已经被拆除了……

中央台的编导不是智商低,而是弱智。
制作这个节目的外国团队不是无知,而是无耻!
他们在故意混淆视听,指鹿为马,打着科学的旗号,却完全抛弃了科学的客观实证的精神。
这个节目简直是伪科学的定义。

他们故意混淆了“电能的传输”和“信息的传输”、混淆了“功率”和“能量”、混淆了“变压”和“能量放大”、混淆了“发明”和“设想”、混淆了“证据”和“指控”……
而且更可恶的是,他们采用了高超的说谎技巧:
1、把谎言夹杂在事实的叙述中间,虚虚实实、实实虚虚;
2、给虚假的论点做逻辑上不沾边的“论证”,貌似有理、实则胡说;
3、对已无法考证的历史人物的想法做有利于谎言的猜测,并言之凿凿;
4、使用强烈的暗示性语言,把本来清楚的事实故意神秘化,让人产生错误的联想;
5、和大部分民科一样,突出强调“被打压陷害”、强调“个人道德”,从而获取观众对其个人的支持。
这5点都在视频中有确实所指,而且有的不止一处。
紫月啊,给你留个家庭作业:找出这五条罪状在视频中的出处。嗯,前面说到的五个“混淆”也都是有出处的,一并找出来吧~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hangding 发表于 2010-1-4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重庆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武夫 发表于 2010-1-5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 电信
本帖最后由 武夫 于 2010-1-5 18:33 编辑

感谢楼主让我们认识这么一位伟大的天才奇人!详见http://www.teslasociety.com/index.html

Tesla Biography

NIKOLA TESLA

THE GENIUS WHO LIT THE WORLD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Nikola Tesla symbolizes a unifying force and inspiration for all nations in the name of peace and science. He was a true visionary far ahead of his contemporaries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New York State and many other states in the USA proclaimed July 10, Tesla’s birthday- Nikola Tesla Day.

Many United States Congressmen gave speeches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n July 10, 1990 celebrating the 134th anniversary of scientist-inventor Nikola Tesla. Senator Levine from Michigan spoke in the US Senate on the same occasion.


The street sign “Nikola Tesla Corner” was recently placed on the corner of the 40th Street and 6th Avenue in Manhattan. There is a large photo of Tesla in the Statue of Liberty Museum. The Liberty Science Center in Jersey City, New Jersey has a daily science demonstration of the Tesla Coil creating a million volts of electricity before the spectators eyes. Many books were written about Tesla : Prodigal Genius: The Life of Nikola Tesla by John J. O’Neill and Margaret Cheney’s book Tesla: Man out of Time ha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his fame. A documentary film Nikola Tesla, The Genius Who Lit the World, produced by the Tesla Memorial Society and the Nikola Tesla Museum in Belgrade, The Secret of Nikola Tesla (Orson Welles), BBC Film Masters of the Ionosphere are other tributes to the great genius.



Nikola Tesla was born on July 10, 1856 in Smiljan, Lika
, which was then part of  the Austo-Hungarian Empire, region of Croatia. His father, Milutin Tesla was a Serbian Orthodox Priest and his mother Djuka Mandic was an inventor in her own right of household appliances. Tesla studied at the Realschule, Karlstadt in 1873, the Polytechnic Institute in Graz, Austria and the University of Prague. At first, he intended to specialize in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but soon he became fascinated with electricity. He began his career as an electrical engineer with a telephone company in Budapest in 1881. It was there, as Tesla was walking with a friend through the city park that the elusive solution to the rotating magnetic field flashed through his mind. With a stick, he drew a diagram in the sand explaining to his friend the principle of the induction motor. Before going to America, Tesla joined Continental Edison Company in Paris where he designed dynamos. While in Strassbourg in 1883, he privately built a prototype of the induction motor and ran it successfully. Unable to interest anyone in Europe in promoting this radical device, Tesla accepted an offer to work for Thomas Edison in New York. His childhood dream was to come to America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Niagara Falls.



......


Tesla died on January 7th, 1943 in the Hotel New Yorker, where he had lived for the last ten years of his life. Room 3327 on the 33rd floor is the two-room suites
he occupied.



A state funeral was held at St. John the Divine Cathedral in New York City. Telegrams of condolence were received from many notables, including the first lady Eleanor Roosevelt and Vice President Wallace. Over 2000 people attended, including several Nobel Laureates. He was cremated in Ardsley on the Hudson, New York. His ashes were interned in a golden sphere, Tesla’s favorite shape, on permanent display at the Tesla Museum in Belgrade along with his death mask.



In his speech presenting Tesla with the Edison medal, Vice President Behrend of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s eloquently expressed the following: "Were we to seize and eliminate from our industrial world the result of Mr. Tesla's work, the wheels of industry would cease to turn, our electric cars and trains would stop, our towns would be dark and our mills would be idle and dead. His name marks an epoch in the advance of electrical science." Mr. Behrend ended his speech with a paraphrase of Pope's lines on Newton: "Nature and nature's laws lay hid by night. God said 'Let Tesla be' and all was light."

  


The world will wait a long time for Nikola Tesla’s equal in

                     achievement and imagination.”E. ARMSTRON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武夫 发表于 2010-1-5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 电信
Reminiscent of Mach's principle, Tesla stated in 1925 that:
“ There is no thing endowed with life—from man, who is enslaving the elements, to the nimblest creature—in all this world that does not sway in its turn. Whenever action is born from force, though it be infinitesimal, the cosmic balance is upset and the universal motion results. ”

Tesla was critical of Einstein's relativity work, calling it:
“ ...[a] magnificent mathematical garb which fascinates, dazzles and makes people blind to the underlying errors. The theory is like a beggar clothed in purple whom ignorant people take for a king ... its exponents are brilliant men but they are metaphysicists rather than scientists ...[76] ”

Tesla also argued:
“ I hold that space cannot be curved,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it can have no properties. It might as well be said that God has properties. He has not, but only attributes and these are of our own making. Of properties we can only speak when dealing with matter filling the space. To say that in the presence of large bodies space becomes curved is equivalent to stating that something can act upon nothing. I, for one, refuse to subscribe to such a view.[77] ”

Tesla also believed that much of Albert Einstein's relativity theory had already been proposed by Ruđer Bošković, stating in an unpublished interview:
“ ...the relativity theory, by the way, is much older than its present proponents. It was advanced over 200 years ago by my illustrious countryman Ruđer Bošković, the great philosopher, who, not withstanding other and multifold obligations, wrote a thousand volumes of excellent literature on a vast variety of subjects. Bošković dealt with relativity, including the so-called time-space continuum ...'.[78]

英文WIKI上有他的一些观点,这些在中文WIKI是看不到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紫月霓裳 发表于 2010-1-6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网宿科技天津联通与北京鹏博士共用CDN节点
28# bearcat
      熊GG的是带着个人偏见去看那段视频的,所以是为了挑毛病去看,而不是因为想了解这个人物才去看的,如果要任何人像你一样带着相同的眼光去看那段视频一定可以挑出同样的毛病来~

      另外从这点上想到一些事,熊GG看看我的想法有没有道理:我在想每个人对待同一件事物都可能有不同的眼光,这个个人偏见来源于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来源于个人信念吧,而信念来源于个人生活中所经历的事物得来的经验,但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内心信念也不同,想让所有人的观点全部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信念的原因任意两个人看待同一事物的眼光与看法也不会完全相同。如果强廹所有人的信念都相同,那样就是专治的宗教与政治啦。熊GG对CCTV10的偏见可能来源于某期的节目内容与自己所相信的信念相违,所以之后看其它视频便带着这个偶然的信念再去其它节目甚至不再相信所有的节目。CCTV10的节目中可能也有作者本身的偏见在里面,这点是不可能避免的,就像同样学习一个理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解,但谁对谁错又有谁来评判呢?恐怕只有创始这门学问的人才有资格吧,但这个创始人自己就一定是客观的么?他所创始的理论中难道就没有他自己的信念搀杂在里面么?我觉得不一定喔,我认为科学精神本不应是专治的,就像有人觉得牛顿了不起,有人觉得亚里士多德更伟大,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比较,因为他们都是伟人,尼古拉-特斯拉也一样,因为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要比我们多得太多了,我们有什么权力去批判谁比谁更强呢?我觉得看一段视频重要的不是里面有多少虚假与夸大的成份,更重要的是这段视频想告诉我们什么。熊GG只看了上段视频的一半,怎么可能真正了解其人呢?不了解才会有误解,误解可能造成永远的不了解。所以熊GG根本就不想看那个视频,即使带着个人偏见看了也只会看到与自己信念相合的东西,否认与自己信念不合的内容,从而可能错过更正确的东西了。所以不带个人信念,用最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不下个人判断,不执着于对错,这样才可以保证自己不会错过真理,虽然可能接收到虚假的东西,但如果自己不下判断也不去误导别人,这样也就可以避免错误的发生了。

      我觉得每个人对不了解的事物都不该妄下判断,很多学理论的人都应该知道对与错其实也是相对的概念,从前经典力学是对的,之后又变成相对论,再之后又换成量子力学,现在又是成量子场论,谁知道之后还会不会有更正确的理论,谁又真正知道最正确的是哪一个呢?但我相信宇宙中一定有一个绝对的真理存在着,它可能化作千百个不同层次的次真理,我们只能一阶阶逐渐认识它,在认识到最终的真理之前谁都没有权力否定别人的认知,这样才可以更全面的发展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知识与眼界吧。熊GG认为我说的有没有一点道理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bearcat 发表于 2010-1-6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科罗拉多州–布鲁姆菲尔德–布卢姆菲尔德 Level3
28# bearcat
      熊GG的是带着个人偏见去看那段视频的,所以是为了挑毛病去看,而不是因为想了解这个人物才去看的,如果要任何人像你一样带着相同的眼光去看那段视频一定可以挑出同样的毛病来~
      另外从这 ...
紫月霓裳 发表于 2010-1-6 08:51


这个讨论就开始有意思起来了:如何排除个人偏见?如何更“客观”的看待不同观点?

熊的方法是:保持怀疑的态度看待任何观点。包括对别人的观点、自己的观点,甚至对教科书都要仔细挑毛病。在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下,偏见无处藏身,只有逻辑是无懈可击的。
而很多人(也许包括你)秉承着“兼听则明”的信条。这的确会排除自己的偏见,但也很容易接受其他人的偏见。对于信仰和文化,“兼容并包”、“百花齐放”很好;但是对于严肃的科学问题(以及“真相只有一个”的历史问题),不加筛选的接受别人的观点是危险的。

正如你所说的,“如果要任何人像你一样带着相同的眼光去看那段视频一定可以挑出同样的毛病来~”。是的,就是这样。
所以,“怀疑”的原则带来的是每个人(在仅依靠逻辑和公认事实的情况下)都可以看到的同样结果(这恰好正是“客观”的定义),而不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汉姆雷特”的“偏见”。

同样的,熊发帖子的时候一般也会对自己的观点仔细推敲。
比如在这个帖子,熊列出这些罪状之后,还要考虑一下这些罪状是否有确实的证据(基于视频内容)。如果有人提出反驳意见(熊假设其他人也都会像熊一样挑毛病),是否能把熊驳倒。
这就是对自己(发布的)观点的怀疑和挑毛病。在这一点上,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苛刻眼光原则上应该没有区别。
这是一个尽力追求客观的习惯,也就是所谓的“科学精神”。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bearcat 发表于 2010-1-6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科罗拉多州–布鲁姆菲尔德–布卢姆菲尔德 Level3
本帖最后由 bearcat 于 2010-1-6 10:16 编辑

关于这个视频,熊补充一下。

如果仅是讨论一些哲学的、文化的、社会的……观点,熊不会这么激烈的批评央视和作者。
但是它讨论的是“真相只有一个”的历史和“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科学。
所以,如果一个观点是正确的,那么另外一个就必须是错误的。我们无法既接受这个观点,又同意那个观点。

除了央视的这个片子的上半集以外,熊还看了你转载的百度百科的内容和wiki中文的内容,英文wiki还没有细看。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个人物,有很多冲突的观点。
某些观点——比如央视的——有无数漏洞和错误,论证非常草率,可信度很低。
一些平庸的观点:比如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而已。也没有板上钉钉的证据,但是至少没有严重的漏洞。(即使如此,也不该轻信)

所以,对于这个人物,熊的观点是:
等待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更多的认真工作,去发掘更明确的证据来判定。
我们目前只能给出这样两个几乎无懈可击的观点:
1、央视在信口胡说,招揽收视率。
2、证据太少,不足以判定特斯拉的“伟大实验”是否存在。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南宫飞云 发表于 2010-1-6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
这家伙要是世界上多几个的话我们可能早就出太阳系旅行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ositron 发表于 2010-1-6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BGP
34# bearcat

近日忙于计算,无暇灌水,继续围观。元旦偷闲灌了点……

只说一句:基本上完全认同熊的观点。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后心发冷 发表于 2010-1-6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哈哈,大家喝咖啡,都喜欢很什么口味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物换星移 发表于 2010-1-6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龙岩 电信
后心你都有些什么样的口味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bearcat 发表于 2010-1-6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科罗拉多州–布鲁姆菲尔德–布卢姆菲尔德 Level3
本帖最后由 bearcat 于 2010-1-6 12:55 编辑
哈哈,大家喝咖啡,都喜欢很什么口味的?
后心发冷 发表于 2010-1-6 10:53


这个问题很体现发散性思维……

熊就是在超市里随便买咖啡豆,不识字,就捡写着espresso的豆子(因为猜测可能会比较浓),当场磨碎了。
回来用咖啡壶煮,然后舀一勺whipped topping放进去。
嗯,大概如此,不知道算是什么口味。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紫月霓裳 发表于 2010-1-6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网宿科技天津联通与北京鹏博士共用CDN节点
关于这个视频,熊补充一下。

所以,对于这个人物,熊的观点是:
等待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更多的认真工作,去发掘更明确的证据来判定。
我们目前只能给出这样两个几乎无懈可击的观点:
1、央视在信口胡说,招揽收视率。
2、证据太少,不足以判定特斯拉的“伟大实验”是否存在。
bearcat 发表于 2010-1-6 10:11

不用麻烦别人,你自己就将自己驳倒了~

      那么你说会用怀疑的眼光看待所有观点,包括自己的~那么上面你自己这两个“无懈可击”的观点有没有怀疑过呢?
      你也说“要等待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去发掘证据来判定”,可是证据有没有还不能确定你的结论就已经作出来了,这是否科学呢?特斯拉的伟大实验是否存在也不是随便熊GG一句话就可以抹去的喔,按照你的逻辑所有间接证据几乎都可以被无视掉了,只有找到100年前亲眼看到那个实验的美国人去确认才行,并且即使还有那样的人活在世上从心底不相信的人还是会说那个人做伪证。一个人要怎样做才能看到事实呢?现在的法律即使是间接证据只要达到一定标准也可以为犯人定罪,这是为什么呢?是逻辑的结果还是人类面对现实直觉的判断?应该说两方面都有吧,我认为逻辑并不是想像得那样严谨,比如很多律师(逻辑思维的典范)帮助罪犯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这点很多人都不可否认吧。逻辑一定是正确的么?可能纯粹的逻辑思维也是一种信仰吧。我觉得对待客观事实的真相逻辑与直觉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5 04:59 , Processed in 0.05765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