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找回密码
 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探访酒泉发射测试站:宇航员将从这里飞向太空 ![重要]

[复制链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3-6-16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天津市南开区 联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x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是卫星发射中心科研试验的一线部队,驻扎在内蒙古额
济纳旗境内绵延50多公里的大漠上。45年来,这支神秘的英雄部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
、第一颗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和第一艘飞船。如今,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发测站———
举世瞩目的“神舟”五号飞船将从他们手中升空,中国人的航天梦将要实现。


  为了“三垂一远”,不知多少人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在发测站的“神舟”飞船测试厂房门前,记者有幸目睹了一次飞船与火箭组合体的转
运演练:上百米高的运载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大门缓缓开启,活动发射架承载着数十米
高的“神舟”飞船火箭的组合体,沿着1500米长的轨道平稳地驶向发射架。

  火箭的所有零件都垂直立起来组装、垂直立起来测试、垂直立起来整体运输,发射时
实行远距离测试控制,被称为“三垂一远”新模式。

  而载人航天工程实施前的几十年,我国航天发射一直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将火箭分
成很多部分,在地面组装、测试,组装好后运到发射架前再竖起来。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
组装、检测时,火箭平放在地面上,发射时才竖起来。由于位置不一样,很多已经检测好
的性能在火箭竖起来之后发生了变化,导致可靠性不高。

  经过对世界航天发达国家的调查,大家一致认为,“三垂”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
火箭和飞船的状态不变,提高测试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但建立这种模式技术难度大,在这
一领域,我国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发测站在载人航天发射场总设计师徐克俊等专家的带领下,按照《我国载人航天发射
场工艺流程》,历时多年创新并掌握了一套适应“三垂一远”要求的发射技术模式和方法
。接着,技术人员又用3年时间,研制成功新一代发射场自动指挥系统。

  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各种功能和技术日益完善。今天,这里已成
为我国技术最先进、设施设备最齐全的现代化航天发射场。以前,发射一颗卫星需要占用
发射架10天至15天,可现在只需要3到4天。

  为发射“神舟”五号做准备的这支部队,科技人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9岁

  发测站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正紧锣密鼓地为发射“神舟”五号做准备。这支部
队中,科技人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9岁。这些年轻人引起了记者的极大兴趣。“我是偷偷来
发测站的。”1994年大学毕业的张永双,如今已是火箭控制系统的指挥。“当时家里不让
我来,我干脆就没回家,一毕业就直接登上了到兰州的火车。当时还以为发测站就在兰州附近,没想到还要走
1000多公里路。下了火车,我问了好多人,幸亏遇到一个当兵的,才把我送到这里。”

  火箭控制系统在发射中一旦出现失误,后果将是致命的。张永双永远记得,第一次担
任该系统指挥是发射“神舟”二号。发射前几天,他心里紧张,连做梦都在喊着发射口令
。每天他都要重复上百遍口令,总怀疑自己说错了。

  “发射时,我看着倒计时牌,愣了好久,突然不相信火箭会在自己的指挥下上天。”
而对于当时才28岁的张永双来说,这种幸福的感觉实在太好了。从那次起,他养成了发射
后基本不参加庆功宴的习惯,更喜欢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把自己的口令再细致地检查一次


  也正是从那时起,每次发射完,张永双都要大病一场。“每次执行任务都是高度紧张
,一旦发射成功,松懈下来了,就病倒了。每次都这样,习惯了。”

  从浙江大学毕业的祝亮是很多人最羡慕的。今年29岁的他是发射控制台操作员,“神
舟”三号、四号发射时,都是他摁下发射按钮的。“29岁不结婚,在我们这里恐怕很少了
,可我有自己的打算,从大学毕业起,我就想着能用自己的手把宇航员送上天,我一直都
在为此努力。现在,这个理想很快就要实现了。”“只有小说中的紧张情节才能让我忘记工作。”今年39岁的王
学武是发测站副站长,也是发射场火箭系统的总指挥,由于工作太忙,他把仅有的空闲时
间都给了小说。“别人喜欢通过散步来放松自己,可我不行,每次散步,走着走着又想起
了工作。”

  这群在戈壁滩上种植理想的年轻人,用青春和汗水让理想在荒漠上开花结果。2000年
,该站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突出贡献奖”。同年,中央军委主席江泽
民签署命令,为他们记集体一等功。

  每一位官兵都不敢忘记:航天发射必须“零失误”

  如果让你从1数到1000,你肯定觉得很烦,可是在庞大的发射程序里,工作人员几乎每
次都要从1数到好几千,不但要数,还要一边数一边检查,要达到“零失误”。

  2001年8月,技术人员在对“神舟”三号飞船进行测试时,发现船舱里有一个插座的
一个接点信号不通,立即引起大家的警觉。

  “插座接点都有备用的,坏掉一个还有一个,不会影响测试,一般不影响发射。”协
作单位的技术人员这样解释。

  “航天发射没有‘一般’,地面上的问题必须在地面解决!”没有人情可讲,发测站
要求进行全面复查。这就意味着,地面发射系统的94个专业的2700余台(套)设备,必须重
新按标准检修一遍,工作量整整增加了1倍。结果,所有不合格插头全部重新设计、生产
,重新进行了安装。

  近乎苛刻的工作作风,给成功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
号飞船进入30分钟准备程序,发射塔架缓缓展开。突然,发控台操作手祝亮发现,火箭精
瞄显示仪表指针出现左右微摆。精瞄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火箭射向。如果方向偏了,飞
船就无法进入预定轨道。祝亮连忙向指挥员报告,并凭借实践经验提出自己的分析:发射塔架打开后出现的电磁
干扰,影响了精瞄电路的稳定,请求立刻对火箭进行人工精瞄。

  刻不容缓,发测技术人员立刻进入岗位,通过肉眼观察,手动调整,终于抢在发射前
10分钟对火箭实现了精瞄,确保了飞船发射成功。

  不远的将来,中国的宇航员将从这片大漠飞向遥远的太空,而发射中的“零失误”,
是宇航员安全的重要保证。发测站的每一位官兵都须臾不敢忘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事
关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