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赏月观星 于 2010-4-8 14:51 编辑
如果我们的经济条件并不是那么宽裕,但是又深陷双望的泥坑。我们想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一个最让我们满意,可以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下使用,最大限度的让我们感受到双望镜的魅力的望远镜。在这种前提下,我们最需要的,是一支什么样的望远镜呢?
这一次,我想用先给出答案,然后再逐层论述说明的办法,告诉大家,我们在购买手持双筒望远镜的时候,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另外,请大家注意,我在这里谈论的,是一支日常用镜。既不是天文爱好者的观星专用镜,也不是航海者用的航海专用镜。当然,有防抖功能的双望,也不在这次的探讨范围之内。我在这里谈论的,是作为我们普通的望远镜爱好者所需要,那一支便于携带、使用和收藏的,可以长期地给我们带来观赏镜子的乐趣的望远镜产品。
答案如下:
口径:42mm(如果是女性,或者是身高在165mm以下的比较瘦弱的男性,可以选择32mm)。
倍率:7倍→8倍
视场角:7.5度→8度
结构形式:带有中调焦手轮结构的直筒防水型。
下面,我将从望远镜的功能谈起,然后跟大家探讨应该如何使用(更方便的使用)以及收藏望远镜,最后,再从望远镜的发展方向等等方面,来推论出,为什么我们需要上述的望远镜。
一、功能
说到望远镜的功能,我们就要回到望远镜的原点。为什么我们需要望远镜?望远镜能够满足我们什么样的需求呢?
想象一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坪上,周围有郁郁葱葱的树,我们在草坪上或卧或坐,或在野餐或在眺望远方大山。这个时候,一只色彩鲜艳的小鸟儿,落在了远处的树枝上,它的优美的鸣叫声让你不能自己,你的手伸向你面前的包,从包里掏出了那支望远镜。对,就是它!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就是我们要在这里谈论的主题了。
当我们伸手拿出这支望远镜,我们的主观愿望,当然就是要看清楚那只美丽灵巧的鸟类歌唱家了。但是,通过各种镜片的折射和棱镜的反射,我们的那个想要清楚地看清细节的愿望,会难以避免的被打了折扣。一个有经验的负责任的设计师或者设计团队,一个有激情的有商业道德的品牌经营商,会给我们做出一些取舍,在尽量维持各种取舍关系平衡的前提下,提供一些可供我们选择的产品。
1〉口径。
首先,是口径。口径带给我们什么?有些刚刚入门的朋友,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亮度!没错,口径和亮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口径越大,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亮度。物镜的有效直径除与倍率,就是出瞳直径。而出瞳直径越大(7mm以下,超过了7mm,就没有意义了),就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亮度。
但是,可能一部分的朋友还不知道,还有一个指标,可能是更重要的一个指标,跟物镜口径有着直接的联系。他就是分辨率。
在制造手持双筒望远镜的时候,行业要求,中心可以分辨的角秒数,必须小于420/物镜口径mm。在目镜视场小于65度的情况下,其2/3处的可以分辨的角秒数,也必须小于中心分辨率乘上系数2.4。
也就是说,口径越大,就意味着望远镜必须给我们提供更好的分辨率,来帮助我们看清细节。这一点,是跟倍率没有关系的(尽管事实上高倍率的产品比较容易让我们看清细节,但这并不意味着倍率低的产品就可以不给我们提供更好的分辨率)。遗憾的是,随着物镜口径的增加,双望的重量也会有很明显的增加。同时,对像散的控制也变得越来越难(特别是色差和球差。因为我们不想把望远镜做的太长,那样,就更重了。我们在压缩镜筒长度的同时,也在面临着更多的色差和球差的困扰)。
一般来说,口径超过50mm口径的直筒双望,其重量都在850克以上了。比如说Zeiss 8x50 T,重量905克。这样的重量,对于我们一般亚洲的成年男子来说,不太适合长期携带,把玩的。而42mm口径的直筒,其重量都在750→780克之间。这样的重量,就算吊在我们的脖子上3到4个小时,也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42mm的口径,我们的一只手刚好饱满的抓握住,双望的长度合适,我们没有必要通过压缩长度(同时增加像散的程度)来减少重量和尺寸。
32mm口径的双望,当然更轻便,更加便于携带。但是,在阴天的时候,就会因为它不能给我们提供足够的亮度而烦恼了。同时,这样也不能满足我们在可能的范围内获得更高的分辨率的愿望。
说到口径和分辨率的关系,我还想再补充一点。当你用同一个厂家生产的同一个系列的产品来看景的时候,如果10x32可以很清楚地看清的细节,但是用6x32就看不清的话。你完全有理由质疑这家厂商的水准!
2〉倍率。
什么是合适的倍率呢?有些朋友在这个问题上可能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只要在不抖的前提下,倍率越大越好。这个想法的错误基础,在于更高的倍率可以让我看得更清楚这种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首先,我个人觉得,这种模糊的认识,来自于一些朋友自己的亲身感受。而这些所谓的亲身感受,很多来自于摆弄便宜镜子带来的体会。
远处有一块广告牌,用一具很便宜的8x42看不清上面的文字,换了同系列的12x42,可以看清了。于是,高倍率=高分辨率的模糊认识也就在脑子里自然形成了。
事实上,正确的理解方法是,更高的倍率,比较容易让我们来辨别细节,更容易达到设计上对分辨率的要求。就像一个高个子更容易摘到高处的苹果一样。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能摘到苹果才是我们的目标和要求,不能因为个子小就降低要求,个子小的必须要有足够的弹跳力来够到高处的苹果。否则,就是不合格的采摘手。
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理解。倒过来想一想。倍率越低,手持时的稳定性就越好,同时亮度也更高。如果,分辨率跟倍率没有关系,那么,在口径相同(在上一段中,我们已经选定了42mm)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选择倍率低的产品才对呀!
因为呈像越稳定,就越是便于我们捕捉更多的细节。难道不是么?
这时候,我们要引进另外两个概念了。设计难度和制造难度。
大体上,我们可以按照这两个原则来理解。
①倍率越高,设计难度越大。色差,像散,周边畸变,良像范围等均会受到伤害,特别是对色差的控制更是不容易。
②倍率越低,越难制造。为了在低倍率的状态下,实现跟高倍率相同的分辨率。就对镜片的研磨精度,零件尺寸的加工精度,装配精度,调整能力(员工的素质)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在42mm口径的双望镜里,除了欧洲的几个大品牌以外,几乎看不到6倍的影子(现在也慢慢消失了)。原因是制造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市场需求少(识货的人少)。看看Zeiss 6x42 Classic,估计国内的朋友,见过的不多。
12倍的双望(42mm口径),则不论是在世界顶级的欧三家,还是在Nikon,Vixen,Kowa这样的著名品牌中,都几乎难见踪影(中高档以上的系列,特别是直筒防水系列)。10倍的双望,在色差控制上,依然要比8倍的难度大。为了得到更好的像质,厂家们不得不采用牺牲视场角的办法。
所以,在这种利弊的权衡和取舍下,只有7倍和8倍的42mm双望,更容易满足我们对它的期待。不管是Zeiss 742 FL,SW 8.5x42 EL,Nikon 8x42 HG,Kowa 8.5x44,8x33,Nikon 750 SP,莱卡820 BL, 海白菜830, 742,还是在国内被炒得很热的Nikon 830 EⅡ, 以及Nikon832SE,或者是国内的西光战神830, 云南的MS750等等等等。大家可以看到,这些从中档到高档的镜子里,那些炙手可热的型号,几乎没有例外的,都在7倍到8倍的范围。它们的销售量,也是同系列中10倍产品的数倍以上。
在7倍和8倍之间,又该如何取舍呢?
我觉得,这就要看工厂的底力了!工厂的制作能力越强,精度保证能力越高。我们就越倾向于采取7倍(,比如说Zeiss 742 FL,因为倍率低,手持像面更安定,色差及像散更容易控制。同时,又能保证足够的亮度和分辨率)。但是,如果是一家中国工厂的产品的话,就目前的国内整体加工水平而言,我建议还是取8倍为好(考虑到加工难度。虽然设计简单,但是生产过程中能否完全达到设计的精度要求呢?)。
3〉视场角。
视场角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另外,视场角的演变过程,也很值得玩味。
当然了,在不损失像质的前提下,我们都喜欢更大一点的视场角,以及它带给我们那种更开放的临场感。视场角,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角度概念。而是隐藏在这个概念后面的那个视场环扑面而来,我仿佛置身其中的那种临场感觉。
视场角的演变过程,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几十年前的很狭窄的视场角,到20年前各家品牌纷纷推出超广角的双望,到后来渐渐没落,视场角回落中庸。然后,近几年,特别是最近两年,视场角又开始有抬头趋势。各大品牌的新产品,在视场角上,大都或多或少的有扩大的趋势。比如说SW的42mm口径的新EL,还有Kowa 的Genesis 33,比44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视场角的扩大。
我们可以从产品视场角的变化上,看到人们对双望的认识,也在经历着变化。从原来盲目的追求超广角,到后来沉迷于对色彩和锐度的追求,然后,随着新材料(比如消色差玻璃)的使用,新技术(比如镀膜技术的提高)的采用,设计水平的提高(电脑技术的提高功不可没!),我们对视场角的野望也又一次开始膨胀了起来。
我个人觉得7.5→8度,是目前双望设计生产水平可以达到的一个台阶,在不伤害像质的前提下,通过采用消色散玻璃的方法,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一个数字。
二、如何使用双筒望远镜?
看到这个标题,有些人可能认为不以为然。这还不简单么?
没错,真的也没有什么难的,的确是很简单。但是,当我第一次到某个论坛参加讨论的时候,却发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我看到有很多人在收集双目调焦的大保罗型望远镜,我感到有些疑惑。
如果,对一位军事用品收藏爱好者来说,收集一些军用镜,虽然并不是很适合观赏景物,但是作为一件军用品来收藏的话,我还是可以理解的。又或者,你是想购买像Nikon 750 SP那样的专门用来观看星空的手持双望,那又是别的话题了。然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望远镜的爱好者来说,购买双望的主要目的是日常使用,旅游,户外活动,观看体育比赛,等等。光学效果以及使用上的便利性,可携带性,保管上的随意性,耐久性,才是我们要关注的焦点。
1〉使用上的便利性。
一般来讲,双目调焦的望远镜,最难以驾驭的一点,就是很难找到合焦尖峰的位置,如果左右的视力再不一致的话,就更难把握了。关于这一点,想跟大家做个有趣的实验,来帮助大家了解我的观点。
如果你的手上有一具光学效果不错的带有中央调焦手轮的双望(直筒,大保罗,小保罗均可),我们都可以来做这个实验。首先,我们闭上右眼,用左眼对着左目镜,通过调整中央调焦手轮,直到看清前方某一个目标为止。然后,我们闭上左眼,用右眼对着右目镜。这次我们不动中调手轮,我们通过调整右视度环,直到右眼也看清楚那个目标为止。这个时候,我们的两个眼睛,都清楚地看到了目标了。然后,我们睁开双眼,用两个眼睛,同时对正左右目镜,这时,我们会发现什么呢?会不会感到没有完全合焦呢?是否还需要再稍稍调整一下中调手轮?
不仅是我,我的好几个朋友均有同感。大家可以试试。我不敢说每个人都会有这种现象,但是有这种感觉的绝对不在少数。
双目调焦望远镜的优势,在于结构简单,故障率低,更容易实现防水功能,气密性能好。所以广泛被采用在使用环境恶劣的场合(比如说军用,航海,观星,等等)。另外,双目调焦的缺点在于,对于是否合焦的判断困难,同时一边调焦一边寻找目标那就更困难了。虽然在观星的情况下,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一旦把焦点对到无穷远处,就不再去动它。随手拿起来就可以使用。还有,航海也是一样,总是看目之所及的最远处,我们一旦调好,也就不再动视度环了。
但是,对于我们在一般场合使用双望的普通爱好者而言,我们使用双望的范围要广泛的多,观鸟,看景,观看体育比赛,等等等等。我们用双望捕捉运动中的目标,随时根据距离要做出调整,没有中调手轮机构的双望,很难满足我们的使用要求的。
所以,首先从使用上的便利性来说,我们需要的是一支有中央调焦手轮机构的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