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找回密码
 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揭开获奖照片《挟尸要价》 的真实“底片”(组图)

[复制链接]
meteorobs 发表于 2010-8-22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天津市 联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x
2010 年 8 月 22 日 星期 日 今晚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由张轶拍摄的获得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的作品《挟尸要价》。






一边是一张曾引起极大轰动的照片获得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惹人瞩目,一边是结果刚一公布这张照片的新闻真实性受到有关媒体和人士的广泛质疑。获奖照片《挟尸要价》一时间引发了图片背后真假新闻的争论以及对摄影评奖更广泛的关注。

“挟尸要价”还是“牵尸靠岸”?




《挟尸要价》获奖消息一出,长江大学party委宣传部部长李玉泉便在网上发文,质疑这张照片被“误读”。

李玉泉说,照片的文字说明对事实进行了“误读”,照片的准确事实应该是打捞者在“牵尸靠岸”。

随后,照片作者张轶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重申照片就是说明打捞者在“挟尸要价”,并公布了一组照片。

但是,就是这一组照片,让人产生了更多的疑问:由张轶提供的连续拍摄的这组照片中,牵着尸体的船只明显地是在向某个目标靠近,船尾的船夫很明显显示在不断划桨,在照片固定的参照物如河中沙洲、站立的人等,都显示牵尸体的那艘船在不断向拍摄人靠拢而不是静止,更切合李玉泉所说的“靠岸”的物理运动。

而据记者查实,那名被猛烈抨击的穿白衣的捞尸人不是被转载的许多照片说明中所说的姓陈,而叫王守海。有网友据此指出,即便有“挟尸要价”的事实,也不是照片所反映的船上这些从事打捞的人。

实际上,早在2009年11月3日,这张署名“真真”(本名张轶)的照片在媒体发表后,长江大学party委宣传部就向有关部门写下了近万字的“声讨信”,提出被媒体和网络广泛引用的打捞英雄遗体中的照片,被媒体误读为船主“牵尸谈价”,背离了事实真相。

评委:评好作品,不是评假作品



据记者了解,张轶拍摄这张照片后,他所供职的《江汉商报》由于种种考虑并未刊发。张轶以个人名义在2009年11月3日的《华商报》首发该照片,署名“真真”。

事实上,照片刚一刊出,就有不少媒体对照片反映的事实进行质疑,认为没有一个当天的学生能够回忆证实,执行打捞任务的捞尸人曾经在那一刻“手牵绑尸绳与学生谈价钱”。

但是,就是这样一张争议很大的照片,却在随后屡屡获得中国各类摄影评奖的各种奖项,直至最终获得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

“参赛人员都是新闻从业人员,规矩应该懂,要自己负责任。新闻摄影的评选和任何的评选一样,我们只是评好作品,不是评假作品。” 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评委会负责人说。

如何摊明那些模糊的“底片”?



在这起“质疑门”出来之前,中国摄影的一些评奖已经遭遇了一场不小的危机。频频造假的照片,让中国摄影的“底片”越来越模糊化。

不久前,经广泛质疑和举报,摄影照片《明天的现实》被证实造假,从而被取消了“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组委会金质收藏作品资格”。而在更早前,《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等一系列被广泛质疑而最终被证实造假的获奖照片,一次次让社会沸然,人们记忆犹新。

在这种情形下,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照片在评审环节都能安全通过而不遭受任何质疑呢?

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大赛的评委、《人民摄影》副总编辑尹玉平说,一般来说,大赛的主办方不能随便质疑参赛摄影师的诚信。但大赛在机制上对造假是有所防范的。但评委不是电脑专家,也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鉴别照片的真假,尤其是图片文字说明的问题,评委是不可能知道具体的详细情况。

不少摄影奖评委认为,任何评奖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是在不断完善的。这些年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地补充到评奖标准和要求中去。比如“PS过度造假”“画面中添加、删除”“片面截取画面”“片面语言阐述”等肯定属于违规,随着技术手段的革新,这些造假的情况已经补充到各大奖项的评奖要求中。但是,究竟PS到什么程度算造假,色界、影调到底到百分之多少算造假,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比赛说到底是一个游戏规则,虽然基本要求不会变,但主观性的确较强。

有专家指出,这次事件也反映出,评奖应具有更完善的体制。摄影作品涵盖、反映了社会上方方面面的问题,评奖机制应跳出照片本身,杜绝只在技术层面上评奖,而要考虑从社会层面进行规则设置,保证评奖的权威性。

新华社记者 熊金超 周劼人 万一

(据新华社北京8月21日专电)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10-8-22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联通
《挟尸要价》质疑者发新图 调查有望今晚出结果

2010年08月22日13:35法制晚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玉泉在博客上公布了新照片,并标注着“打捞到第三位英雄的遗体,向岸边牵引”的图说

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组委会对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的作品《挟尸要价》的调查结果有望今晚公布。参与调查人员表示,目前证据显示,照片没问题。

昨天,首个质疑该照片的长江大学宣传部部长李玉泉再次发表博文,称不捞尸上船是因为“晦气”,并公布了一组新照片。

该照片作者对本报记者表示,“挟尸要价”是一个持续几个小时的过程,争执那一刹那间是“挟尸要价”还是“牵尸靠岸”根本没有意义。

最新进展

质疑者公布新照片

第一个站出来质疑《挟尸要价》照片的李玉泉再次发表博文,回应为何尸体一直在水里泡着,李玉泉公布了之前没有公布的一组照片,来“证实真相”。

《挟尸要价》的系列照片,获得今年“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后,李玉泉就发文质疑称该摄影作品与真相不符。

李玉泉在博文中表示,媒体当时在报道此事件时,对照片的解读为:船头着白色衬衫者与老师、学生牵着尸体谈价。事实是:在打捞中,两条船共同作业,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牵尸靠岸”。

金镜头大赛评委之一、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文澜认为,评委会对照片的画面内容进行了分析,大家认为如果同意打捞尸体,尸体便不应被绳子拴着胳膊一直在水里泡着,而应给捞起放于甲板。

李玉泉在昨日最新公布的博文中回应了这一质疑:捞尸业就像殡仪业一样,是一个大家认为很晦气的职业,在这个行业中也有很多禁忌,比如,如果把尸体捞上船,就认为这个人的灵魂一直会呆在船上,从而对船主人带来不利。这就是他们不愿意把尸体直接捞到船上的原因之一。

李玉泉还强调,捞尸老人就是“城市里的农民工”,打工赚钱。李玉泉还表示,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还事实以真相。

今日上午,记者拨打李玉泉办公室电话,但一直无人接听。事发至现在,李玉泉甚少接受媒体采访,均是通过博文发表自己的意见。

组委会回应

目前证据显示《挟尸要价》照片没问题

记者在人民摄影网上看到“金镜头”组委会发布的调查声明。声明中称,本着对作者及所有当事人负责的原则,8月20日,“金镜头”组委会决定立即成立调查组,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当日上午,已收集到有关此事的大量素材。同时,希望事发现场目击证人或知情人士能主动与之联系,提供有力的证据。

今日上午,本报记者致电“金镜头”组委会参与《挟尸要价》调查的相关人士,该人士透露,组委会已经派记者到荆江进行深入调查,上午已经拿到最新的第一手调查资料,评审专家正在研究中,“据目前证据显示,照片没有问题”,该人士还表示,调查结果今晚将会在人民摄影网站上公布,“公布的最迟时间是23日零点左右”。

作者回应

“挟尸要价”是一个过程

8月21日,张轶首度回应质疑,将自己所拍的全套照片发布在网上。张轶告诉记者,除了《挟尸要价》照片所表现的画面,全套照片中还有打捞公司谈价、中途没谈好、等钱等过程。

张轶对本报记者说,对于目前的事件能演变成现在这样,确实出乎他的预料,并强调,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他绝对遵守了新闻道德,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对所有的读者负责,更对逝者及其家属负责。

张轶说,其实“挟尸要价”是一个持续几个小时的过程,并不光是获奖作品那一张照片上反映的那一刹那,因为打捞船是在跟长江大学的师生们讨要价钱后才开始打捞,“挟尸要价”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争执那一刹那间是“挟尸要价”还是“牵尸靠岸”根本没有意义,获奖的那张照片只是反映“挟尸要价”这一过程中信息量最足的一张。

今日上午,张轶告诉本报记者,因为质疑照片真实性一事,让他本人最近十分苦恼,工作亦受到困扰,目前已离开原先所居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10-8-24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联通
中国年度最佳新闻照片掀起道德风波

2010年 8月 23日 记者: 陈苏 | 北京

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8月18日颁发的2010年度最佳新闻照片“挟尸要价”被指造假,“金镜头”组委会正在对此展开调查。不论是照片摄影者本人、还是有关学者,都对美国之音表示,有人对照片、对新闻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是件好事,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清醒,一种进步。

*“挟尸要价”照片引发社会哗然*

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组委会原先计划将于8月23日凌晨在网上公布获奖照片“挟尸要价”是否造假的调查结果。但时至星期一下午,该网站仍然没有给出最后的结果,只是在一份声明中说,调查小组到达荆州事发地点,对当事人进行了采访,但是“基于情况的复杂性,截至目前为止,调查资料还在核实整理中。”

这张获得中国摄影最高荣誉的照片是由青年摄影师张轶拍摄的,反映的是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渔民打捞大学生尸体的情景。三名长江大学的学生见义勇为,为救助两名落水少年不幸被江中暗流吞没。从照片可以看到,打捞公司在捞到一名大学生的尸体后,用绳子绑住这名同学的一支胳膊,身体仍然浸泡在水中。

照片指称,站在船头身穿白衬衣的渔民王守海要求在岸上等候的长江大学师生交纳打捞费,然后才会交出尸体。这张震撼人心的照片激起了中国网民对人性丧失、道德沦丧的又一波口诛笔伐。该照片曾获得多项摄影奖。

*获奖照片的新闻真实性遇到质疑*

然而,“挟尸要价”照片的新闻真实性受到长江大学party委宣传部部长李玉泉的质疑。他在他的个人博客上撰文,指称照片弄虚作假,把船头站立的渔民王守海挥手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牵尸靠岸”,说成是“挟尸要价”。他要求“金镜头”评委会撤销该照片获奖资格。

“挟尸要价”照片摄影者张轶在受到造假指称后,为表明其“挟尸要价”照片的真实性,日前发表了这张照片定格前后的数十张相关照片。张轶对美国之音记者说,这些照片只是他在现场拍摄的一小部分,为了不给三名献身大学生的亲人造成再次伤害,他还保留了很多照片。

张轶说,他是在事发40分钟后赶到现场的,目睹了之后3到4个小时的事件全过程。他说,目前中国媒体对照片真实性的报道,组委会对其照片的调查,对他来说应该是件好事,因为他的照片是真实的,经得住调查。

张轶说:“对我是有利的,我这些照片的的确确是真实的拍照,反映了挟尸要价。”

*质疑官员反遭网民“人肉搜索”*

张轶发出的更多现场照片中,有坐在船头据称是在等着老板命令的打捞工王守海、有岸上焦急等候的大群学生,有前去现场交涉的长江大学工作人员,还有打捞队老板陈波点数捞尸费等景象。

张轶说,质疑他造假的长江大学谠委宣传部部长李玉泉当时并没有到场,赶到现场的是级别较低的工作人员。

星期一,经中国网民“人肉搜索”后,李玉泉的电话号码被贴到包括百度贴吧在内的多家贴吧上,他的电话已经无人接听。这位长江大学谠委宣传部部长在“人民摄影”网站上刊登声明,说明质疑是他的个人行为,是在他本人“广泛采集有关当事人的基础上,对照片新闻的真实性作出的判断。”

*社会诚信问题受关注*

“挟尸要价”照片被广泛视为反映了中国社会道德层面的问题,而对照片真实性的质疑又涉及新闻道德领域的问题。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王东成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中国社会缺乏诚信、造假成风正是“金镜头”获奖照片受质疑的起因。

他说:“当下中国最大的精神危机、道德危机,一直到政治危机都涉及到一个诚信问题,就是从中央政 府到地方政 府,一直到普通民众,都有一个诚信的问题。不诚信是现实中国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论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都有一个言而无信的问题,所以造成许许多多中国人对许多东西都不相信。”

王东成教授说,新闻照片造假更有历史,从当年的亩产万斤,到周正龙的华南虎,还有藏羚羊穿越青藏铁路桥洞的获奖照片都是造假。

他说,新闻造假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人们不再相信任何新闻,王东成认为这是一种悲哀,一种无奈,与此同时,人们质疑新闻真伪的本身也是一种清醒、一种进步。

他说:“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啄木鸟,就把我们树木上的病虫给啄掉。人们对金奖照片发出质疑,没问题。如果它是真的,对各个方面是个锻炼和教育。如果是假的,它又一次证明了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是多么需要诚信。”

*学者称单靠记者无法根本解决诚信问题*

王东成教授说,中国一批有良知的新闻从业者正在以新闻手段来揭露造假,比如假疫苗,毒奶粉等案子,都是靠一批有胆有识、不惧打压的记者揭露出来的。不过他认为,单靠一些记者当啄木鸟无法根本解决中国社会的诚信问题,只有启动政治制度的改革,实现新闻自由、媒体自由才能推动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化。

据目前正在荆州参与调查的记者对美国之音说,现在他们正在把王守海等当事人的证词发布在网站上。他说,基本可以肯定,星期一晚些时候,中国“金镜头”组委会将就“挟尸要价”照片是否涉及造假做出最后的认定。



编辑按人民摄影“金镜头”组委会调查关于《挟尸要价》的小结报告:根据以上陆续公布的调查内容及当地政 府对事件的定性公告,“挟尸要价”在这个事件中是存在的,并已成事实,所有被访对象均无异议。

来源: 人民摄影报社     时间: 2010-8-23

有关人民摄影“金镜头”的链接:

http://www.peoplephoto.com/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wlbx 发表于 2010-8-24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柳州市 电信
事件过程基本有定论了。

但是我不认为这样的作品可以获奖。从45分捞到死者,到51分把人送上岸。作品起的名字明显与事实不符。

还有就是当我们在可怜摔倒老奶奶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今后如果自己的奶奶摔倒了会没有人去扶。今后江面会找不到一个打捞队。


很难想象一个看客不去参加救人,不去帮助打捞,忙着捞新闻,最后回过头来指责打捞的人,一群看客还在旁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