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6月17日08:47 来源:《重庆晚报》
三大优点 让中华文化活下来
前晚,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为重庆市委中心组作了《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的专题演讲。余秋雨阐述了中华文化的三大优点,这让中华文化得以延续至今。两个半小时的演讲时间里,余秋雨完全脱稿,他纵论古今中外,力求实证,观点新颖,博得到场的900余位听众的热烈掌声。
3大优点:不远征 不极端 重秩序
一,不喜远征。中国人不会举一国之力去攻打远方的国家。
余秋雨特别引用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说法。利玛窦明朝万历年间在中国传教30年,欧洲人曾反复问他,当时强大的中国会不会攻打欧洲,利玛窦回答:“我所知的中国人对占领欧洲毫无兴趣,他们只喜欢耕种好自己脚下的土地。”而历史上成吉思汗虽然好远征,但他那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体系,是他孙子建立的元朝,而在元代一切都遵循着汉制。汉武帝也曾攻打到中亚一带,但他对占领土地没有兴趣,他只是喜欢当地的汗血宝马。
二,不喜极端。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会努力寻找一个中间点,规避极端。“离魔一尺即是佛”。
中国文化讲究中庸,这并非是圆滑,如孔子讲“中庸是一种智德”,对任何各方总有一条适合大家的道路,它一定存在,只是人们没有发现它。唐朝时波斯国将被阿拉伯帝国灭亡,波斯国王求助唐朝,唐王于是在边界附近划地建一个波斯都督府,以让波斯民众栖身。这样与两国的关系都保持正常,从而避免了一场更大的战争灾难。
三,不喜无序。中国一直处于集权统治的状态中,这种状态下人们习惯性地希望所有的事务都在管理之中,中国失控的时候是很少见的。
从秦朝起,统治者对一切都进行有序管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官员服饰等,后又建立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一直到今天,大多数中国人是喜欢有序的生活方式。但要实现管理的秩序,需要一个庞大的文官机构,因此又实行了科举制度。无数的中国男性奔波在科举考试的路上,许多经典的诗章就是在路途中写成。为了考试他们背诵大量古代文化的经典,使这些文化典籍得以一代代传播下来。
3大弊病:缺少公共、实证、创新意识
一,缺乏公共空间的意识。中国人观念里有朝廷和家庭,但却忽略了这中间有广泛的公共空间,从而导致缺少公德心。
他说,在欧洲常会遇到有中国游客在公共场合不拘小节,随意抽烟吐痰,而让外国人侧目。他经常为此解释,说这是他们的生活习惯造成,并不是他们的人格道德有问题,他们一样的善良友好,一样收养孤儿扶助贫困。
二, 缺少实证意识。假货、谎言很多,数据不真实,多数中国人习以为常不在乎。
余秋雨举例说,老祖宗的菜谱就让外国人不懂,盐、姜、蒜放“少许”,这个“少许”就很模糊。甚至明朝皇帝的造币厂,记载的每天生产数量完全是个天文数字,今天都无法达到。而在《二十四史》里,几乎没有当时的经济统计数据,更多是宫廷的争斗、权贵的绯闻。今天,假商品、假文凭、盗版书横行。当市面上余秋雨的盗版书比正版书多出10倍时,一位他尊敬的老领导还拍拍他的肩头说:“小余呀,就别去追究了吧,好书印得越多也不是件坏事吧。”
三,不喜欢创新。中国人过于重视过去,在收集、整理、校订过去文化成果的同时,别的国家已经在不断地进行科技、文化创新。
而中国人对创新也不感冒。乾隆时期花了9年时间修订《四库全书》,全是在整理、修订。而同时期的9年,资本主义国家却突飞猛进,水分子被分解、第一根铁轨建成、美国科学院成立,这些科技上的创新直接决定了今后几百年的世界格局。 (记者 钟斌)
观点一
中华文明世界第三 唯一活着
“中华文化是什么时候经过文明的门槛的?现在是公元21世纪,我们翻一翻公元前21世纪,是我们中华文化踏进成熟的文明门槛的时间。”余秋雨说,中华文化从公元前21世纪一步踏入了文明,踏入的标准就是:一有文字,二有城市雏形,三有青铜器。中华文化踏进这样的门槛是比较晚的,因为在这之前已经走向衰落的文明还有两个,比如埃及文明,比如巴比伦文明,他们大约要早一千年左右。但我们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当中唯一还活着的。美国人写的《中华文明史》,翻开第一句话就是:“中华文明在世界古文明当中是比较年轻的,但一上台就不下台了。”
观点二
重庆独钓中原38年 欧非受益
余秋雨在讲演中表示,这次来渝将特别去合川钓鱼城访问,他认为,合川钓鱼城堪称农耕民族抵御游牧民族的一个成功范本。在强大的蒙古铁骑下,钓鱼城军民将生产、劳动、练兵、打仗融为一体,整整抵抗了38年,元军蒙哥大汗也战死于城下,致使其进攻欧洲和非洲的军队重新部署,打乱了蒙古铁骑征服世界的步伐,也改变了欧、非洲的历史。
观点三
知识分子不达标 导致差距
余秋雨谈到,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为知识分子定过一个标准——有勇气在一切公共空间运用理性!欧洲的知识分子也真的这样在做。
中国的知识分子呢,和这个标准有明显的差距。好多中国知识分子对公共空间不在乎,民众的教育啊,公共的道德秩序啊,这些他们都不重视。其次是对理性不重视,往往是情绪化的;第三是没有勇气,很多事情出来之后就躲闪了。所以康德讲的这三点,我们中国知识分子都有差距。
现场
严肃的余秋雨 轻松的大讲堂
前晚,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一登上讲台,就获得近千名听众长时间的鼓掌。他开讲前没有任何客套,三句话就直奔讲座的主题。而在两个半小时讲演时间里,他全部脱稿,所有的内容早已熟记在大脑里。中间,唯一一次跑题,是称此次来渝是准备放开了讲,没有任何负担。
余秋雨此次是继2006年3月来渝开讲“三峡大讲坛历史与文化”系列讲座后,再次讲演。而在那次讲演上,他赋予重庆“一座站立着的江山城市”美号,当主持人再提往事时,所有听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链接
大师论中国文化
我对中国文化的基本观点是:西方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分析的,而中国的则是综合的。西方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征服”手段是错误的;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观点是正确的。
——国学大师季羡林
中国文化最伟大之处就是它的一套人生哲学,既可以“兼济天下”,又可以“独善其身”。——国学大师钱穆
中国文化,以其几千年来的大一统社会,却具固有的稳定性,成为一个奇迹。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