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些年凡是到周末就必有固定的事情要做,所以根本就没有心情与精力去考虑天体摄影的事情,好在偶尔还可以通过望远镜目视天空过过眼瘾,不然枉为爱好者了。根据以往的经验,小口径望远镜目视的效果,几乎只与结构、材料和加工精度有关。今年十一去潘家口水库观星,用P75与TMB115同时观看木星,效果就没有本质的差别(那天大家终于都认可这一点了),两者都能够看到大红斑。P75与目镜的组合倍率是100倍,木星的大小比一个豌豆略小,我不知道如果把倍率升至200倍是否很有意义。
目视也并不是很随意就能把握好,要基于望远镜、支架、环境和对目标的熟悉程度等因素决定,当然还要有个好眼神和调焦手感(在这点上目前还比较自信)。用可自动找星、自动跟踪的赤道仪做望远镜支架在观看时固然很方便,但重量确实太重了,几乎与拍摄的负重无异。我以前一直用曼富图的三脚架加410微动云台做望远镜支架,优点是重量相对轻便、体积小,携带方便,也不耽误一般的拍摄使用。缺点是移动寻找目标时不是很顺畅,转动微动旋钮时也稍微有点费力。我也曾想改造一种小型的经纬台,可惜在我和巡天会的“蒙古车工”(纯属玩笑)加工时,一不小心掉在了地上,一个方向上的齿轮齿条就几乎完全报废了。因再加工其中的零件更费劲,我只好“潇洒”地把它放弃了。
近日在++0处看到一款国内给威信代工的“L”型悬臂式经纬仪,感觉加工精度还不错,至少强于另一厂家生产的、小一号的同样式产品,因此就一咬牙一跺脚买了一个回家试用。
这款经纬仪重量大概在3公斤左右(没有说明书),水平和竖直方向可任意旋转并带微调。旋转的松紧度可以分别通过两个内藏的螺栓调节;悬臂竖直方向内侧有个鸠尾槽可以锁定望远镜抱箍下的鸠尾板,其上有大小两个顶丝固定。如果望远镜抱箍下只有1/4吋英制螺丝孔也不要紧,因为经纬仪上的鸠尾槽可以拆下来,之后便可露出一个1/4吋螺钉,可用于固定望远镜;悬臂的水平方向上有个较大的平台,上面是一块黑色的橡胶垫,它有两个作用,其一是万一由于操作不当使望远镜顺着竖直方向“耷头”,镜筒撞在这个平台的边缘上不会磕出痕迹。其二是这个橡胶垫也是个盖子,其下的凹槽内藏有两个用于调节松紧的内六角扳手。凹槽内底部还镶嵌有两块小磁铁,使这两个扳手不会在搬运过程中晃动或丢失。
我暂时给这个经纬仪配了个百诺A227三脚架,在转动确定目标后会稍有颤动,后来发现主要原因是三脚架“下身”不够硬。反复试用几下后也找到了减小颤动的方法:其一,三脚架的中轴杆一定要锁紧,不要让它参与水平转动;其二,要勤搬动三脚架,使目标、望远镜的后端和三脚架的某一条腿基本保持在同一个竖直的平面内,因为架望远镜的正确方法是“L”型竖向悬臂朝后,这样才能使望远镜指向天顶,但这样也造成了重心偏于望远镜的后端(望远镜后端与三脚架的某一条腿基本保持在同一个竖向平面内,其另一个好处是即便望远镜较重,也不会后翻);其三是微调转动时动作要均匀连贯,不要较劲。通过试用,感觉用这款经纬仪支撑4吋望远镜肯定没有问题。
这款经纬仪也有些不足,鸠尾槽上用于固定锁紧望远镜的粗顶丝的手柄是空心硬塑料的(另一个全身是金属的),我很怀疑它的强度;两个方向旋转微调的螺杆和手柄也是硬塑料的,如果找星时不慎用两手握着微调螺杆手柄直接旋转望远镜(不是微调动作),这两个螺杆很容易损坏。也许后者是个“保险”设计,因为上述动作本身就不规范,外置的微调螺杆断裂或豁开,总比把螺杆轴弄歪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