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0

收听

22

听众

350

主题
发表于 2011-3-12 21:12 | 查看: 1693| 回复: 13来自: 广东省佛山市 电信
加入时间:2011年3月12日  21:07

地震来时躲在「生命三角」内存活机会最大!
为救自己一命,请耐心花费10分钟细读本文并牢记,以备不时之需:
温室效应让地壳及海洋温度升高,地壳膨胀挤压,所以地震愈来愈频繁也愈猛烈,您住在地球上任何角落都可能难逃地震的伤害,小心不要被地震淘汰!以下是一位美国活菩萨苦心为文要救各位,请勿枉费他的一番善心!
我叫道格?库普(Doug Copp)。是世界上最有经验的救援小组—美国国际救援小组(ARTI)的首席救援者,也是灾难部经理。
本文中以下信息能在地震中挽救生命。
我曾经和来自60多个不同国家成立的各种救援小组一起工作过,曾在875个倒塌的建筑物里爬进爬出。在联合国灾难减轻(UNX051-UNIENET)小组中我担任了任期两年的专家。从1985年至今,除非同时发生了多个灾祸,我几乎参与了每一次重大的救援工作。
1996年,我们用我创立且被证明是正确的方法制作了一部电影。土耳其government、伊斯坦布尔市、伊斯坦布尔大学及ARTI联合制作了这部科学研究影片。

我们模拟摧毁了一座学校,和一个里面有20个人体模型的房屋。10个人体模型用「蹲下和掩护」方法,另外10个模型使用我的「生命三角」的求生方法。
模拟地震发生后,我们通过倒塌的碎石慢慢进入建筑物,并拍摄和记录了结果。 在一个可直接观察到及科学的条件下,这部电影拍摄了我使用的求生技术。结果显示那些用「蹲下和掩护」方法的人存活率是零,而那些使用「生命三角」的人能够达到100%存活率。已有上百万人在土耳其和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拉丁美洲的电视节目看过这部片子。
我曾进入的第一个建筑物是在1985年墨西哥地震中的一个学校。每个孩子都在课桌底下。每个孩子都被压扁了。他们如能挨著课桌的走道里他们躺下,就有生还的希望。我不知道孩子们怎麼会被误导要躲在某物体的下面。
简单地说,当建筑物倒塌落在物体或家具上的屋顶重力会撞击到这些物体,使得靠近它们的地方留下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被我称作的「生命三角」。物体越大,越坚固,它被挤压的余地就越小。而物体被挤压得越小,这个空间就越大,於是利用这个空间的人免於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
下次,你在电视里观看倒塌的建筑物时,数一数这些形成的「三角」。你会发现到处都有这些三角。在倒塌的建筑物里,这是最常见的形状。几乎到处都有。我培训Trujillo(人口约为75万人的地方)的消防部门,教导人们如何求生,如何照顾他们的家人,以及如何在地震中援救他人。
Trujillo消防部门的救援总负责人是Trujillo大学教授。他陪伴我同行,他说:「我叫Roberto Rosales,我是Trujillo的首席救援者。我11岁时,我被陷在一幢倒塌的建筑物里。就是发生在1972年的那场地震中,当时有7万人死亡。我利用我哥哥摩托车旁的『生命三角』保住了生命。我的朋友们,躲在床下,桌子下的人都死了,我可以称作是『生命三角』活生生的例子,而我那些朋友是「蹲下和掩护」的例子。」

道格观察到地震中的自救10项要领 :
当建筑物倒下时,每个只「蹲下和掩护」的人都几乎全被压死了。而那些躲到物体,如桌子,或汽车下躲避的人也总是受到了重伤或死亡。
猫,狗和小孩子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自然地蜷缩起身体。地震时,你也应这麼做。这是一种安全的本能。而你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便可做到。靠近一个物体,一个沙发,或一个大物体,结果它仅受到轻微的挤压。
◣在地震中,木质建筑物最牢固。木头具有弹性,并且与地震的力量一起移动。如果木质建筑物倒塌了,会留出很大的生存空间,而且,木质材料密度最小,重量最小。砖块材料则会破碎成一块块更小的砖。砖块会造成人员受伤,但是,被砖块压伤的人远比被水泥压伤的人数要少得多。

◣如晚上发生地震,而你正在床上,你只要简单地滚下床。床的周围便是一个安全的空间。
如地震发生,你正在看电视,不能迅速地从门或窗口逃离,那就在靠近沙发,或椅子的旁边躺下,然后蜷缩起来。
◣大楼倒塌时,被发现很多人在门口死亡。这是怎麼回事?如你站在门框下,当门框向前或向后倒下时,你会被头顶上的屋顶砸伤。如门框向侧面倒下,你会被压在当中,所以,不管怎麼样,你都会受到致命伤害!


◣千万不要走楼梯,因楼梯与建筑物摇晃频率不同,楼梯和大楼的结构物会不断发生个别碰撞。人在楼梯上时,会被楼梯的台阶割断,会造成很恐怖的毁伤!就算楼梯没有倒塌,也要远离楼梯,哪怕不是因为地震而断裂,还会因为承受过多的人群而坍塌。



◣尽量靠近建筑物的外墙或离开建筑物。靠近墙的外侧远比内侧要好。你越靠近建筑物的中心,你的逃生路径被阻挡的可能性就越大。



◣地震时,在车内的人会被路边坠落的物体砸伤,这正是Nimitz Freeway路上所发生的事情。San Francisco地震无辜受害者都是呆在车内。其实,他们可简单地离开车辆,靠近车辆坐下,或躺在车边就可以了。所有被压垮的车辆旁边都有一个3英呎高的空间,除非车辆是被物体垂直落下。


◣我发现,在报社或办公室里堆有很多报纸的地方,通常会好些,因为报纸不受挤压。你在纸堆旁可找到一个比较大的空间。

9907615_2.jpg
有望得到的要努力;无望得到的不介意。胸中有大海,胸怀才能开阔;心里有春天,心花才能怒放;腹中有良策,处事才能利落;
http://guowhabc.blog.163.com/(个人博客,内容更精彩)
发表于 2011-3-12 22:16 来自: 北京市 方正宽带
顶一下。
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加强减灾防震学习。
很不错的贴子,顶起。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大地孤寂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3-12 22:24 来自: 广西玉林市 (兴业县)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北天弥勒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3-13 05:11 来自: 四川省内江市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3 10:21 来自: 广东省佛山市 联通



    能逃离那是好事,但在来不及的情况下,以上方法还是管用滴!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3 10:29 来自: 广东省佛山市 联通
//@方舟子:让你失望了,昨天地震刚发生我已经就这个问题辟过谣了:这是一个不靠谱的美国人提出的不靠谱的方 ...
大地孤寂 发表于 2011-3-12 22:24



    地震了,最好的方法最终还是救命三角,帮助最大,存活率要大些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3 11:20 来自: 浙江省宁波市 鄞州畅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躲在足够硬的桌子底下,我认为是完全合理的。总比你站在空旷的地下室中或者房间内等死好。

至于说受到最大伤害什么的,根本就无足够证据。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3 17:57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联通
我还是会顶着书包躲在饭桌底下。。。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3 19:12 来自: 福建省三明市 电信
回复 8# zhangyf1997


    再抱一个大娃娃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3 21:04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联通
回复  zhangyf1997


    再抱一个大娃娃
天天向上lin 发表于 2011-3-13 19:12



    你个不良少年~~~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3 21:22 来自: 天津市 联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3 22:38 来自: 广东省佛山市 联通
回复  伴月星辰


    到底是该怎么躲啊?
juctshu1 发表于 2011-3-13 21:22



  能跑出去是好事,但来不及情况下,上文已提过:生命三角,
例子:我利用我哥哥摩托车旁的『生命三角』保住了生命。我的朋友们,躲在床下,桌子下的人都死了,我可以称作是『生命三角』活生生的例子,而我那些朋友是「蹲下和掩护」的例子。」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4 09:48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 华数宽带
中国的大多数民用建筑,估计没什么“生命三角”之说。
砖混结构的房子,没有混凝土的立柱也没有混凝土的横梁。
楼板是预制的五孔板。这样的房子,晃几下全部塌了。哪有“生命三角”?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4 12:02 来自: 广东省佛山市 联通
中国的大多数民用建筑,估计没什么“生命三角”之说。
砖混结构的房子,没有混凝土的立柱也没有混凝土的横 ...
浪淘沙 发表于 2011-3-14 09:48



    呵呵,有理。有理,不过不能代表全部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APP下載|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9-22 10:03 , Processed in 0.05389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