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找回密码
 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闻] 祝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青少年版《博物》即将正式创刊!(系列新闻报道)

[复制链接]
rjxie 发表于 2003-11-21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辽宁省大连市 联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x
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1):推出的初衷是什么


聊天现场:由左到右依次是:李洋、张迪、王蓓蓓、徐健、刘承周、刘莹
 

 
  8月29日13:30,搜狐传媒“记者在线”第八期: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编辑部成员做客搜狐。

  

  主持人:今天是搜狐中国国家地理聊天周的最后一场,今天聊天的内容是即将创刊的一本新的杂志《博物》。今天请来的嘉宾是《博物》的主编王蓓蓓和她的同事。

  王蓓蓓:《博物》是《中国国家地理》一个好的延续,在CNG品牌下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诞生的杂志博物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针对初高中学生我们做主刊的过程当中发现,现在学生读者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潜在对象。我今年去上海开会的时候,碰到很多家长跟我说,现在学生把零花钱攒起来订阅我们的杂志,我听完之后特别感动。我为主刊做到这样而感到非常自豪。但有些学生读我们杂志的时候,还是感觉文字量太大太深奥我们现在推出这本杂志,就是要让初高中学生看到既有知识又有青春流行的科普杂志。

  主持人:你们杂志太综合是指内容太杂还是面向读者面太广?

  王蓓蓓:指的是一种旗帜比如主刊写越南,不仅仅讲越南旅游,讲的是越南历史、文化、风光、人物,这是《国家地理》的综合性决定的。地理知识和和文化精神是融合在一起的,它就像一条小路,在路上走的时候,两边可以看到风景,而再往前走看到是一种人文关怀。

  《我们这本<博物>就是要把博物的精神告诉学生,告诉大自然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让他们有这样一个丰沛的心灵,不仅仅从课本上得到知识,也能从我们的杂志得到这样的知识,并且能喜欢这个知识,自己去追求这个知识,找到一种学习方法,这是我们的宗旨。

  网友:你们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博物学和博物馆学是一回事吗?

  王蓓蓓:博物学是西方早期的科学传统,大家知道达尔文,实际他在当时的称谓不是科学家,而是博物学家。当时科学分类没有像现在分得这么细,他们走到自然当中去探险,观察动植物。现在学生对分科知识觉得非常清晰了,即使是很多博士也分不清韭菜和麦子而是永远在实验室里面。我们就是打破实验室周围的禁锢,要走出实验室,走近大自然,亲近自然,复兴博物学传统。这个名字最初是由我们的总编提出来的,结果北大科学传播的老师听到后说,你们抢到博物这个名字是抢到一块宝地。

  主持人:你们试图通过一本杂志多少弥补一下中国学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一些缺陷。

  王蓓蓓:我们适应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潮流和传统。现在教学改革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出了研究性学习,教育局规定每个学校一周有多长时间的研究性课程。我们现在已经接触了一些学生,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做得非常令人惊讶,当他们去做研究学校周围的水污染、研究城市出租车、昆虫,拍摄老北京胡同的研究方面不比研究生、硕士生差。

  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最旺盛,最喜欢走到外面的世界里去,获得知识的阶段。

  主持人:中国和发达国家在教育上有什么差距?

  王蓓蓓:现在我感觉国内教育和国外的比起来,如果说有一点差距的话,可能综合性不够强,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强。我在接触教育部门包括发现现在的教育正在往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研究的能力方面走。以前咱们学课本的时候,课本就是圣经,你永远不可能脱离课本学任何东西。现在课本的重要性在弱化,图书馆的作用实际在加强。每个老师要有大量的教案、大量的图片,地理老师要在学校附近开发路线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杂志正好赶上这个潮流。

  主持人:这本杂志很大程度上进行的是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普及性的宣传工作。根据中国的现状来看,科普是非常不景气的,无论是它的杂志也好,还是它的书籍也好,都是属于很不景气的状况,甚至生存都是问题。《国家地理》和《博物》生存前景为什么能够看好?

  王蓓蓓:大家都说网络公司不景气,但是现在搜狐仍然很好。科普不景气,只能说现在办得不好。我相信科普是非常有魅力的,只是它的魅力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国家地理作为科普期刊已经显示出了这样一种魅力。  

转自搜狐
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2):与其他科普杂志的差异

 
  8月29日13:30,搜狐传媒“记者在线”第八期: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编辑部成员做客搜狐。

  主持人:为什么你们的杂志能发行量这么高?跟一般的科普类杂志最主要的差异是什么?

  王蓓蓓:我们做同一个选题的时候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三峡这个选题在所有的报纸所有的杂志都报道过,我们三峡发行的时候达到我们的巅峰期。我们把杂志像书一样去做,在做杂志的时候一定追求完美,我们做过这个选题,别人就不能再做这个选题。有的读者来买我们的旧杂志,就是要收藏。

  网友:这本《博物》天文方面的内容占多少?

  徐建:我们理解的博物学里面天文学是重要的一部分,有相当的内容。大概每期会有一个相关的专题。

  网友:这本杂志适合于多大年龄的人来看?

  王蓓蓓:我们的名称是中国国家地理清少版,最主流的发行对象是13到18岁的学生,我相信有大学生来看。

  网友:书号是多少?多少钱?

  王蓓蓓:书号没办法回答你,10块钱一本。地址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网友:杂志编辑平均年龄多少?

  徐建:平均年龄25、26岁。

  王蓓蓓:我是年龄最大的,我是76年的。

  网友:地理内容和地理考试有关系吗?

  王蓓蓓:我们和课本有关系,不一定和考试直接相关。我们一些选题是从时事和课本里面找出来的一些点,我们把它做深做透,但是我们并不是教参,并不追求每个落实到考试上面。

  网友:我想走遍全中国去旅游。

  王蓓蓓:我们这本杂志也是在克隆中国,我们是一本博物,但同时在中国发行的针对中国中学生的杂志,对祖国的报道肯定占据了地理的绝大部分。要想走遍全中国,首先要订阅我们的杂志,我们每期会有相关栏目报道中国,有地图还有相关路线。

  徐建:看了我们的杂志之后会更加爱中国。

  主持人:中国教育课程设置比较注重分析,缺少综合。

  王蓓蓓:中国不是说偏重分析,以前可靠制度注定的,文人纯粹学文,学会诗文可以做官治理地方。现在已经被时代完全抛弃了,做诗的能力和治理一个地方的管理能力是截然不同的。西方早期有一些综合性的传统,后来它的细化比中国还要更严重,对细微的社会分工分得更细一些,更呆板一些。现在综合能力是一个人本身基础知识的需要,现在已经感觉出来单独的分科是不可以的。

  李洋:像沈括、徐霞客既是科学家,又是文学家,还有李时珍,他的《本草纲目》包含了很多文学性的东西。

  主持人:现在的大学生退化了,以前的大学生综合知识面比较广。

  徐建:我们有很多认同感,我们觉得应该加强综合性。

  网友:青少年杂志没什么好的,你们有什么信心把它做好。

  王蓓蓓:就是因为没有什么好的,所以我们更有信心做好。现在少年杂志存在两个误区,一个是过于呆板,像过去老教师讲课一样,非常呆板,另外认为读者是幼儿园的小孩子,现在的小孩子不是这样。他们的知识量非常丰富,不比我们逊色,他们逊色的只是社会经验。有些小孩在科学研究领域上已经走得非常远了,他们普遍抱怨现在没有什么好杂志看,把他们看得太幼稚。一旦把杂志做得幼稚了,认为你这个杂志幼稚了,这本杂志就没什么生命力。

  网友:你们的杂志很有意思,什么地方卖?怎么没有见过?有什么栏目?有什么内容?

  王蓓蓓:如果想买我们的杂志可以直接给会员部打电话,在学校里也可以订阅。十月份我们正式推出第一期试刊号,明年一月推出一月一期,早点订阅有礼物送。

  网友:读你们的杂志对孩子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王蓓蓓:没有一本杂志可以说是直接的影响,可能让孩子更热爱学习,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树立健康的人生理想。

  网友:有没有什么讲座?

  王蓓蓓:一段时间之后除了有夏令营的活动,还会在学校有巡回讲座以及相关的类似活动都会推出。基础是我们把这本杂志做好,把品牌树立起来的基础上。

  主持人:我听到国家地理这个词是从《廊桥遗梦》听到的,这个名字和那个电影有什么关联?

  王蓓蓓:我们这本杂志以前叫《地理知识》,从50年代就开始做的杂志。90年代有一些改版,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除了有美国国家地理之外,德国有德国国家地理,澳大利亚有澳大利亚的国家地理。每个国家都应该有一本属于他的国家地理杂志。作为一个大国来说,这是非常自豪的一件事情。像越南不可能有越南国家地理,瑞士已经没有地理学,每一村土地都被仔细丈量过。有地理杂志,是一个大国应该有的,也是我们值得自豪的事情。

  主持人:国家地理和我们上学时候学的中国地理之间是什么关系?

  王蓓蓓:国家地理这个词的由来还是美国国家地理的功劳,他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能在美国做起这样一个杂志来。但是我想地理学本身就是很综合性的东西,国家地理只是说它的视野更宽,文化性更强,思考更多。

  主持人:美国的国家地理在世界已经流行起来了,你们是不是也想把你们的杂志不仅推到全国,也要推到世界上去?

  王蓓蓓:我们已经在做这个工作。我们不仅在台湾、香港发行繁体版,还有日文版,英文版马上要推出。在台湾发行的繁体版超过美国国家地理在台湾的发行。

  网友:希望做得活泼一点,不要死板。

  王蓓蓓:首先一定把这本科普知识做得活泼,我们背靠国家地理有这么大的资源大量,我们有很多图片,有固定的作者。我们的图片量比国家地理要加大,整个设计版式绘画上都会加强。各个杂志社可能都没有绘图编辑,除了给我们绘画之外还有一批固定作者给我们配画,最后还有一个漫画的栏目。另外美术设计上请周舟做美术编辑,在国内应该是能够树立美术典范的杂志。青少年更能够接受读图时代的新东西。

  网友:我是中学生,需不需要我们这样的小记者。

  王蓓蓓:我们会建立各地的记者站,编辑部电话:64849477。

  网友:大人是否也感兴趣?

  王蓓蓓:上海的发行商激动地跟我说,不仅给孩子看,给大人是一个补课的杂志,更强调普及的知识,和国家地理是很互补的杂质。

  张迪:教师看这本杂志,可以更好进行教学。另外我们有一个栏目专门介绍有爱好的孩子和学生群体,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了解更多孩子的心理。

  网友:去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考察,你们想学他们什么东西?

  王蓓蓓:应该了解他们的一些流程,了解他们在经营当中的一些成功案例。

  主持人:国外《花花公子》和《财富》的成功是因为读者定位很清晰很成功,这本杂志为什么定位在18到13岁?下限为什么是13岁?

  王蓓蓓:这是初中到高中的界限。所谓读者对象清晰可能是因为我在媒体做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国内一些杂志很大的误区,在读者定位上非常不清晰,在做杂志的时候眼前没有一个清晰的对象,它的读者会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面貌,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年龄,有什么样兴趣的人来看这本杂志。做科普的杂志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在看他们的杂志,有的希望大人小孩都看他们的杂志,这是不可能的。定位清晰,尤其中学生市场是国内期刊的空白市场,没有很好的杂志适合他们,除了漫画市场。

  

转自搜狐

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3):年轻的杂志编辑队伍

 
   8月29日13:30,搜狐传媒“记者在线”第八期: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编辑部成员做客搜狐。

   主持人:你们的编辑部这么年轻使我感觉到有一点不理解,无论是知识面的广度还是思维的深度也好,都应该跟编辑的人生阅历或者知识的积累有关系。你们怎么样保证一支年轻的编辑队伍办出比较成熟的杂志?

  王蓓蓓:编辑部之所以这么年轻是因为我们一定要有一支年轻的团队,我们以前曾经实验过,让老专家来做这本杂志,他们往往思维模式受限制,他们做得非常呆板。我们年轻的团队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我们非常有工作热情,非常有探索精神和学生的精神。我们在做一个选题的时候不是说自己上网查点儿资料就可以了,我们要采访大量专家和不同的人访谈,我们去图书馆阅读大量资料,每个选题在做的过程当中可以说非常艰辛,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来做。这种探索精神本身是我们追求的东西。应该说针对13到18岁的青少年,我们可以做年轻的杂志,团队年轻有利于我们团队的进展。我们做不同选题的时候,之间会有综合性、联系性,这并不是任何一个专家可以做得到的。

  徐建:我们并不是很年轻,我们已经在媒体有相当的工作经验。

  主持人:能不能介绍一下这本杂志的栏目。

  徐建:“博物少年”介绍博物爱好的少年,介绍他们的活动。

  刘莹:我负责海洋的栏目,海洋本身是很神秘的,成年人、青少年非常感兴趣。我们这次要做的海洋题目有一个特约撰稿人是中国唯一的水下摄影师王嵘,他拍摄了在日本、韩国,现在逐步开始拍摄中国的近海,中国近海目前没有人系统拍摄过,我们对这个栏目非常有信心。除了介绍中国海,还要介绍中国其它地方的海洋。潜水记录最高到70米,他有专业的水下摄影机。我对海洋非常感兴趣,我是学地理的。

  张迪:我负责博物少年的栏目,博物少年是我们所有人都在全力以赴的一个栏目。这里面主要是介绍全国各地有兴趣有爱好的孩子和学生群体,他们的活动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体现了我们《博物》的含义。深入调查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在自己研究的方面真是非常深,非常钻研,而且非常执着。他们的表现是值得让大人去钦佩,而且让很多专家都赞叹的。

  北京一个小孩叫蒋澈,他想做蟾眼蝶的研究,做了五年研究。这些学生非常注意身边的事情,他们的选题有的是我们不会想到,但是看到学校的一条河会了解这个河的水质情况,提出一些方案。北京的这些孩子研究老北京文化,对北京文化特别痴迷,这次我们会推出一个门墩调查活动,不仅采访专家,还去找到博物馆的馆长查找了很多资料,最后做出一篇非常标准的论文,将近一年的时间非常认真。这些孩子的介绍可以让全国各地的学生知道,同龄人都在做什么,而且可以让大家更深刻体会到博物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

  主持人:你们怎么发现对科学有特殊兴趣的孩子?

  王蓓蓓:我们这本杂志起来的时候得到很多方面的支持,除了教育部之外,还有科普研究所,还有北京一些重点中学的帮助,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线索,我们的线索尽力铺开。我们希望将来的中学生有自我推荐的栏目,可以自己推荐自己,我们的互动性非常重要,一定注重和中学生的交流。

  主持人:你们是否注意一下对科学有特殊兴趣孩子的特点?

  张迪:他的爱好对他的学习也是非常好的工作。比如这个孩子非常喜欢昆虫,他在研究昆虫的时候要画标本,通过学习昆虫的英文名对英文有很大帮助,而且让他对生活充满热情。如果学生家长看到这个栏目,也会有目的去培养孩子向大自然的兴趣方面培养。

  李洋:我主要负责插图,还有漫画的栏目。《博物》杂志要设插图是特别有创举的。以前我们理解插图就是对文字的简单补充说明,实际这种简单粗糙的插图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插图和文字是相得益彰,美国国家地理办得那么出彩,其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每一期有特别精美的插图在里面。我们有专门的插图设置之后,可以跟文字编辑密切配合,同时跟摄影图片也有密切配合,可以做到摄影做不到的一些事情。比如一些历史场面的复原,一些大自然全景、人文历史全景的再现,包括漫画里面科幻对未来大胆的幻想。

  徐建:我是管动物栏目的,以前在国家地理就是负责动物栏目。动物也是吸引人的栏目,我们会把它做得很精彩,希望大家都喜欢看。

  网友:中国人对动物太残忍了,你们应该号召大家多多做动物的保护。

  徐建:在动物保护理念的基础上很平等看待动物,动物是自然界里面的一个部分,人和动物是平等的,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平等看待它们,了解它们,喜欢它们,把它们真实可爱的一面反映给大家。

  以前我少年的时候就是一个博物少年,那时候是一个天文爱好者,特别理解我们的读者。我有很多朋友在天文界工作,天文我们也会作为很重要的部分来做。少年儿童不光对自己生活的地球,对地球之外的东西非常感兴趣,我们会经常做一些相关的深入报道。

  网友:你们的网站在哪儿?

  徐建:WWW.CNG.COM
,很快就能看见,在我们网站上《博物》是有链接的。
  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4):和母杂志的继承关系及差异


 8月29日13:30,搜狐传媒“记者在线”第八期: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编辑部成员做客搜狐。

  主持人:中国国家地理能够发行17万份,在中国成功很不容易。《博物》作为青少版和母杂志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王蓓蓓:读者对象不一样,《国家地理》打一个形象的比方,是成功的白领男士,《博物》应该是一个博物少年的定位。同一品牌有品牌本身旗帜性的力量,有这么多人看好国家地理杂志才会来慢慢吸引其它的读者关注《博物》,这和我们白手起家做杂志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会继承《国家地理》的精神力量,追寻科学知识的人文化力量。它的综合性、它的大气,我们能够继承下来,继续应用在我们这本杂志。对于我们这个杂志来说,可能国家地理更活泼,针对青少年读者做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栏目,属于他们自己关心的事情。这个可能是我们未来一段时间努力的事情。另外在美术上面会更加努力,我们除了自己的绘图编辑之外,我们为了美术设计的理念已经探讨了很长时间,我们希望能把它做成一本非常完美的,在设计上很漂亮很吸引眼球的杂志。

  刘承周:现在小孩看的书很多设计是根据市场定位来走的,不是太老就是太幼稚,没有适合现在真正的少年人喜欢的设计风格。国际上可能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先例,国外有很多少年读物都不是特别适合我们中国的少年来看,我们自己创立了一种新的风格,我们应该不会让大家失望。

  主持人:这个杂志是否有一些科幻内容?

  李洋:一方面是基础性、科学性、精确性的东西,另外一方面就是前瞻性的科幻,对未来的想象。一种是对历史的追寻,一种是对未来的想象。现在流行克隆技术、纳米技术、太空探索,在现有科学的最新发展上做一些合理大胆的想象。漫画栏目有故事连载,主要通过图象来说话。

  王蓓蓓:我们会有主角来出场,希望大家喜欢这个主角。

  主持人:你们的杂志宗旨是“广博、新奇、青春的另类杂志”,另类是什么意思?

  网友:外国的孩子看什么杂志?

  王蓓蓓:美国国家地理也有青少版叫《探索》,另类这个用词可能不是特别准确,目前市场上没有一本这样的杂志,我们主要强调新奇,强调翻开这本杂志时候的惊讶、羡慕和自然在一起。我们会推出亚马逊探险亲历记,在国内选题我们会创造一些新的线路,比如大家比较关心奥运场馆的建设,我们可能会推出这样的专题,将来我们可能会沿着秦岭的线路或者运河线路自己来组织线路,同时这个选题做完之后,学生可以参加这样的夏令营,可以自己体验国内的生活。国外栏目我们也会隔两期左右来推出“看世界”的板块。

  主持人:探险的内容是否成为你们重要的组成部分?

  王蓓蓓:我们有一个栏目叫博物之旅,主要是探险当中对自然界的观察,除了探险之外,还在探险当中搜集很多资料,既观察民风民情,也观察地理地貌,还有动物植物,让探险非常丰富多彩。

  主持人:你们编辑部的人会参加这种探险活动吗?

  王蓓蓓:我们的记者都是文武双全的,他们既能够在家里编稿子,同时也能够自己拿起相机拿起笔来写东西,我们同时把《博物》建立成一个很好的沙龙,我们自己有这样的人在这儿,同时有很多朋友愿意会聚到我们的编辑部来,愿意给我们投稿子,愿意给我们拍照片,跟我们关系非常好,有一批这样的朋友跟我们一起做好《博物》。

  主持人:要办好一本杂志,好的作者很重要,你们是否有强大的财力给作者优厚的稿酬?

  王蓓蓓:我们关系网非常庞大,每个编辑和记者都有自己一些固定的作者群,我们的稿酬和国家地理完全一样。稿酬平均大概是一千字二百块钱。

  主持人:你们即将创办新的杂志,对于你们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请你们每一个人发表一下感想,或者给关心你们这本杂志的读者一个表白。

  王蓓蓓:我们这本杂志是在科普史上的创举,我们在杂志社里面贴的标语“影响一代人的杂志”,不但影响一代人的阅读习惯,同时影响自己的人生建立理想,除了给老师提供好的教学参考之外,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看的杂志,改变对以往的学习概念,也是学习的革命。我们这个小团体是非常热情非常有探索精神的,虽然我们人不多而且很年轻,但是我们都有比较丰富的媒体经验,对工作非常热情。我希望大家在看到这本杂志的时候都能够给我们一些反馈意见,并不是说我们几个人做好这本杂志,而是积聚全社会的力量做好这本杂志。我们一开始订第一期的发行量在两万,国家地理现在是17万的读者,我们和专家探讨过,两三年之后我们这本杂志的发行量有可能超过国家地理。

  徐建:我们是一个学习的团体,我们身后有非常庞大丰富的资源,我们是善于学习的,也在不断提高。我们能够有一杯半水或者两杯水在后面做后盾。这本杂志会力求完美去做,大家肯定会喜欢。

  王蓓蓓:我们这本杂志一直是很富有探索精神的杂志,我们的社长李栓科是一个科学家,他把人类对两极的探索精神运用到做杂志当中来,无论发行的增长速度还是内容的不断学习都和探索精神紧紧相关,这种精神也是《博物》的旗帜。

  刘莹:我们都是喜欢大自然的人,我们很高兴办这样一本杂志,希望读者喜欢。

  刘承周:我相信我们在各个环节当中做得非常细致,让读者觉得我们是言之有物的。

  张迪:我希望我们的杂志能给学生在学习之余提供特别清新的自然环境,让他们更深切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美好。

  李洋:读图时代在中国还是远远没有兴盛起来,仅仅是一个开始,集科学与艺术于一身的时代更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时代。我希望能跟读者形成良好互动,共同推进这个时代的到来,希望培养一批新的更好的一批作者队伍壮大我们这个时代。

  主持人:未来是不是这样,我们愿意给你们见证一下,网友也为你们见证,搜狐也在见证,谢谢《博物》编辑部的编辑们,祝你们的《博物》成功。本次聊天到此结束。

  

转自搜狐

img212622908.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72

<-sina_sign,1497470421,a5a61baf,1->
吾牵友肠人情暖,心系宇宙天地宽!QQ:22427993
MSN:xrj5@hotmail.com
Email:postmaster@astronomy.com.cn
愿结交天下朋友,欢迎随时联系我。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