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副教授的论文是这么捏造出来的
·方舟子·
老师和学生利益被绑在一起,可谓唇齿相依,所以老师有难,学生往往先跳出来护驾。例如,去年年初北大社会学系教授王铭铭被揭露抄袭国外著作,就有他的四名学生发表联名信为他辩护,并攻击揭露者是“嫉妒他为中国人类学做出的突出贡献,嫉妒北大人类学在学术界的地位”,有学生倡议给王教授鲜花慰问,今天北大评选十大优秀教师,也有不少学生替他拉票。又如,最近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齐义鹏被揭露多次伪造科研成果,也有其实验室的“全体成员”发表公开信替他辩护,只不过没有人敢署上自己的大名。这一次我揭露清华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常智杰捏造七篇论文,当然也少不了有学生要替他“澄清”、“说明”,只不过辩护者不仅不敢署名,连身份都不明说了,但是从其内容看,可以推断出即使不是常副教授的在读学生,也是以前的学生。这篇刊登在清华大学BBS上的“澄清”说:“方舟子文章中列举的常智杰老师的这七篇J BMR文章,首先从文章的标题细心的读者很容易注意到页码都只有一页,有点常识的人马上应该能够联想到这可能是杂志的增刊,收录的是该领域年会的会议论文摘要。到图书馆一查阅,果然如此,J BMR每年都有一个增刊收 录当年的会议摘要,常智杰老师的这几篇文章就是会议摘要里面的。由于图书馆中98年该杂志的增刊被出借了,无法证实;而97年的增刊中,确实有常智杰老师的两个摘要。”
只有一页的论文并非没有,何况有时候只标出论文第一页的页码,所以仅凭页码是无法知道论文的性质的。“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文章是刊登在杂志增刊上的,那么在引用时要写明是suppl.(增刊),页码前面也要加上S,而常智杰不仅未这么标注,甚至还标上了正刊的期数No.12, No.23,这难道不是想让读者误以为那是发表在正刊上的论文吗?
“有点常识的人”也都知道,豆腐干大小的会议摘要是不能算做文章、论文的。生物医学的学术会议与其他领域的学术会议不同,一般并不要求与会者提交完整的论文,也不出会议论文集,而只要求提交一份不到半页的摘要,一般不经审稿就都接受了,具体内容则在会议上通过张贴(poster)等方式公布。这些会议摘要有时会合起来做为某个杂志的增刊出版,但是没有人会把它当论文。我从来没有见过国外哪个教授把会议摘要列入自己的发表记录中,倒是学生们因为发表的论文太少,在找工作时有时候会把会议摘要也写入履历中,但是也会清清楚楚地写明那是会议摘要或会议张贴,否则将被视为是捏造论文,是欺诈。
常智杰1997年的两篇“论文”,就是登在《骨与矿物质研究杂志》1997年第5期增刊《美国骨与矿物质研究研究学会年会》上的会议摘要,每篇的篇幅只占四分之一页。他的1998年的五篇“论文”,则根本就不在《骨与矿物质研究杂志》的增刊上,而是登在另一份杂志《骨》(Bone)1998年第5期增刊《美国骨与矿物质研究研究学会暨国际骨与矿物质学会第二次联合会议》上的会议摘要,每篇的篇幅据网友大胖星说,只占五分之一页(我没有亲查)。《骨》1998年的卷数为23卷,所以常智杰倒没有写错卷数,但是接连五篇都把杂志的名字写错了,这是非常奇怪的错误。
以会议摘要的形式报告的结果,在正式发表时经常会有变动,甚至连作者名字都变了,这也是人们不把会议摘要当回事的一个原因。例如这篇会议摘要:Zhijie Chang, Xingming Shi, Xiangli Yang, Di Chen, and Xu Cao. Smad1 interacts with homeodomain DNA binding proteins in BMP signaling.常智杰是第一作者,但是1999年该项工作在美国《生物化学杂志》(JBC)发表论文时,常智杰则变成了最不重要的倒数第二作者。还有像这篇:X. Yang, Z. J. Chang, X. Shi, and X. Cao. Amino terminal domain of Smad1 interacting with Hoxc-8 is sufficient to induce bone cell differentiation. 常智杰是第二作者,但是2000年该项工作在JBC发表论文时,常智杰的名字消失了,第二作者变成了X Ji。
常智杰显然也知道会议摘要是不能算成论文的,所以在挖空心思地将其加工成让人误以为是论文。但是清华大学生物系的这名学生,明明知道那是会议摘要,却为了替常智杰圆谎,仍然把它们称为“文章”、“论文”,不知是清华生物系的哪一位老师教给他的常识!Medline是生物医学领域最齐全、最权威的论文数据库,生物医学研究者一般只用它来检索论文,清华大学生物系的这名学生却嘲笑我只会用Medline做论文搜索不够专业水准,这又不知道是清华生物系的哪一位老师教给他的常识!清华大学生物系的这名学生攻击我“自己干科研没本事,于是就泼妇骂街一样靠揭人家的短来出名”,我不知道他有什么资格来判断我的科研能力,也不知道他根据什么特异功能来断定我的打假动机,就算他所说是实,也比那些干科研没本事,却不愿去干别的,要靠弄虚作假继续糟蹋国家的科研经费的人要好得多。我们得承认,清华大学的某些教师,也许还包括某些学生,骗人、骗钱的确都是非常有本事的。常智杰回国时一篇论文都没有,不也当上了清华大学的副教授,而且掌握了多达一千多万元的科研经费了吗?有这样有本事的教师,还怕教不出有同样本事的学生?
2003.12.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