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钻石”航天站
上图:早期钻石空间站的设计图;下图:剖面模型
按1966—1967 年的设想,“钻石 站复台体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个是航天站本体,称为“载人轨道站(OPS)或“11F71产品” :另一个是渡运飞船,称为“运输补给飞船” (TKS)或“11IF72产品”,用来在地球与航天站之间接送乘员组。由于研制一种像运输补给飞船这样的大型运输飞船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切洛梅决定采取一种短期内即可见效的替代办法:使用当时已被放弃的科兹洛夫“联盟-R”复合体中的运输飞船,这是一种名为7K—TK的改进型“联盟 飞船。 在“钻石”航天站的最初设计草集中,该复合体由两大部分组成:
-11F71载人轨道站(OPS);
-11F72运输补给飞船(TKS)。
航天员将乘坐运输补给飞船造访航天站,然后再乘坐它带着科学试验成果返回地面。这两种航天器的大小基本相同,均比当时正在使用的标准“联盟”飞船大得多。它们都将用UR-500三级火箭发射,这种火箭更为人熟知的名称是“质子K” 或8K82K。 切洛梅的宠儿-“UR-500K”质子号运载火箭,在苏联/俄罗斯航天事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至今仍然在俄罗斯空间事业中发挥着重要地位,必须承认,其能力不在科罗廖夫之下 “钻石”航天站,即载人轨道站(OPS),重约18.9-19.9吨, 主要由如下三部分组成:
-11F74返回舱(VA);
-11F75航天站本体:
-11F76信息回收舱(KS1)。 完整载人轨道站OPS的剖面图 11F75航天站本体状如一个长圆柱体,分为粗细不同的两个舱段:粗舱段直径4.15米,细舱段直径2.9米。它重约l5吨,长11.61米,内部总容积约47立方米。细舱段位于站的前部,发射时被一锥形头部整流罩围起来。粗舱段位于站的后部,其尾部有一个球形气密过渡舱,在该舱外面沿航天站主轴方向装有一个名为“锥体” (Konus)的被动式对接口供来访飞船对接之用。在粗舱段与气密过渡舱之问有一个舱门,使航天员在进行太空行走时可先进入气密过渡舱减压。航天员将通过球形气密过渡舱上部的一个大舱门出舱进行舱外活动。 球型气密过渡舱 图中可见燃料罐和球面密封舱系统 在气密过渡舱的下部还有一个较小的舱门与一小舱室连通,该舱室容纳一小型鼓状胶卷舱即11F76信息回收舱。l1F76回收舱可从站内被弹射出去, 带着由“玛瑙1”(Agat一1)主观测系统拍摄的总重达120公斤,总长达2000米的已曝光胶卷返回地面。信息回收舱本身重约360公斤,直径0.85米。航天员将用一个特制的机械臂将胶卷从“玛瑙1”主观测系统直接搬到回收舱处。 图中左为气密舱门,右上为回收机械臂,下为胶卷舱
肢卷被装入回收舱之后,航天员将使回收舱自旋稳定,然后将其从站内弹射出去。1米长的回收舱自身带有供再入大气层用的固体推进剂推进系统(一台主发动机和四台姿控发动机)、一个降落伞系统、一个可抛弃的防热罩以及胶卷实体回收吊舱,后者装有无线电信标,供地面回收部队定向之用。在再入大气层之前,回收舱将抛弃发动机系统。在再入和着陆期问,胶卷对由于过荷而产生的负荷有严格的限制。因此,树脂工业科学研究所研制了一种专用的增压系统,用以缓冲回收舱在硬着陆时所受到的冲击力。
左:KS1回收舱的胶卷实体回收舱;右:KS1回收舱分解,可见其防热罩、降落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