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天空★下着沙 于 2012-1-12 18:10 编辑 
 
 
 原來如此,有圖才知問題的真相:
 
 
 
 您的第一張圖片與我netbook上裝的SN6顯示一樣,此屬正常現象;
 
 這是因為我說過的:SN6會根據您縮放的視場大小來自動匹配並加載相應的天區CCD影像
 可以理解為在SN6內部預先定義好每個視場的區間範圍,然後對應到拍攝的影像
 
 例如軟件開發者在開發SN6時(基於Visual Studio 或其他環境)可以設計這麼一個語句:
 
 讓用戶在10'X10'的視場觀察時顯示A組影像
 然後用戶在1'X1'的視場觀察時加載同一天區更小視場的B組影像
 ........以此類推
 (這就是為甚麼SN6安裝文件這麼龐大,
 因為需要硬盤空間存放不同視場下拍攝的影像並進行分組,
 然後與用戶動態交互)
 
 
 
 在加載的過程中由於需要計算,渲染並顯示,所以會有一段時間出現如您第一張照片的情況,
 請耐心等待一會,就能正常顯示銳化的影像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您在連續縮放視場時剛好縮放到沒有對應CCD影像的視場
 還是用我前面那個例子說明:
 假設10'X10'~5'X5'顯示A組,1'X1'~50"X50"顯示B組,而您剛好縮放到4'X4',
 這時因為沒有影像可供顯示,SN6就會用一種類似模糊的效果來作為一種過渡,只要繼續縮放並耐心等待就能銳化顯示了
 
 
 
 大角星在您的第二張照片這個例子中屬於前景星,
 為了能讓較暗的背景星在ccd(或者其他探測器)上成像,
 需要收集足夠的來自背景星的光子,但這時來自大角星的光子可能已經飽合甚至過曝,造成blooming,溢出至鄰近的pixel
 (當前新生產的一系列業餘天文ccd應該都有anti-blooming功能來改善這一問題)
 
 
 還有一種原因是光學系統,鏡片自身的幾何光學特性,例如衍射,繞射,反射等等,
 
 才會造成類似第二張圖片大角星周圍的"光暈"以及看起來像有"視直徑"(或面積)的圓盤,
 若您以大角星為中心繼續縮放視場到<1"X1"   您會發現這時它反而變成一個針點
 
 這就是恆星為"點源"的證明
 
 
 綜上所述,您的兩張照片與我的顯示一模一樣,都是正常現象
 
 
 #######
 
 
 
 想要有更"快速的顯示"與"平滑的縮放"嗎?
 在軟件初始化界面右下角的"OpenGL"圖標說明SN6支持OpenGL三維圖形加速
 而具體是"硬件加速"還是由windows xp/vista/7 自帶的 OpenGL 1.1舊版本的"軟件加速"
 這要取決於您的顯卡驅動是否為製造商發佈的最新版
 
 如果您顯卡驅動更新為最新版,在此驅動程序中通常也包含最新版的 OpenGL 1.5~2.0驅動
 這時通過在SN6中設置OpenGL相關的選項可以啟動"硬件加速",
 它的場景渲染速度至少比windows 默認的 OpenGL  version 1.0~1.1  的"軟件加速"快上十倍!!!
 此時您就能有更加順暢的SN6使用體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