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q零度星系 于 2012-3-23 17:53 编辑
通过近日点的彗星係依据国际彗星季刊(International Comet Quarterly, ICQ)、美国海军天文年鑑(TheAstronomicalAmmanac)、英国天文学会(British Astronomical Association &Society forPopular Astronomy CometSection)及日本Seiichi Yoshida 公布的资料汇整至2011年8 月底所得。这些彗星的轨道元素,依预期通过近日点的先后次序表列,其中「预测最大亮度」是总亮度(m1),標示“*”则为核心亮度 (m2)。週期彗星表依据国际天文联合会(IAU)1994 年8 月24 日在荷兰海牙举行大会修改旧有的彗星命名规则,並自1995 年开始使用。週期彗星迄2011 年8 月底已经发现公佈了252颗,兹择要摘录其命名规则內容如下:
名称:新发现彗星的名字包含发现的年份,並以大写英文字母次序標示发现的时段,与小行星標示法相同,以半个月为单位,且略过字母I;及依数字顺序標示新彗星在该时段內被宣佈发现的顺序。保留用发现者的名字为彗星命名的传统。例如海尔—波普彗星是在 1995 年7 月23 日发现,且为七月下半月第一颗被確认的彗星,发现人是海尔(Hale)与波普(Bopp),因此被命名为 C/Hale-Bopp,1995 O1。轨道週期性质:在名字前加標示,A/表示小行星被误认为彗星;P/表示週期彗星,指週期小於200 年,或有不只一次的近日点通过確认;C/表示非週期彗星;X/表示无法算出有意义的轨道;D/则表示已消失的週期彗星。彗星被观测到回归(或是经由观测通过远日点確定其週期性),则P/或D/前將冠上官方序號(如1P/1682 Q1 =哈雷彗星),序號由IAU 小行星中心(MPC)指定。若彗星碎成好几个,则在名字后面加上-A,-B,...来区分每个碎核。
年份:资料取自 IAU 公布的资料及Gary W. Kronk,Seiichi Yoshida 的网站。若彗星已消失又重新被发现,將列出两个发现年份,並在彗星名称中加入新发现者之名。
『下次回归年份』一栏中註记有『?』者,表示资料尚未经过观测证实。
近日点彗星详细查询: http://jcometobs.web.fc2.com/year/r2012.htm
以上信息由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地科站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