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找回密码
 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人类能在地球存活多长?科学家认为第一阶段目标10万年

[复制链接]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4-22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省中山市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x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4-22 09:26 编辑

编者按;人类究竟能在地球存活多少年?这个话题是一个从科学界到一般民众都比较关心和喜欢讨论的话题。下面这本书也许能给大家一个较好的解释。当然,这仅仅是一些科学家的观点,究竟是不是成立,究竟人类能否存活10万年或更长?这是一目前难以证实或证伪的问题,但是科学家们提出的观点,确实值得的地球人认真思考。
51LOfXksx1L2.jpg
       2012年2月14日,《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中译本首发式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首发式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与科学出版社共同主办。来自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高技术局、基础局、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微生物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物理研究所、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生院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中国空间法学会等单位的领导、专家、代表和学生二百余人,以及十余家新闻媒体参加了此次活动。
       首发式由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主持。中科院副秘书长潘教峰、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院士、国家航天局原副局长、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郭宝柱研究员和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出版中心胡升华主任先后致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1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主持首发式

       潘教峰副秘书长代表中国科学院对本书的出版表示了热烈的祝贺,他指出,两位作者将视角投放到十万年的时间尺度上,深入思考人类能否继续在地球上长期生存这个严肃的科学问题,并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深入分析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了切中要害的看法和建议。这本书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值得地球上的每个国家、规划制定者和决策者凝心思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2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潘教峰发表讲话

       随后,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党委副书记黄康平宣读了未能到会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两院院士宋健、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为本著撰写的书评节选。郭华东院士在致辞中指出,本书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态度、科学家的责任感和地球公民的使命感,开启了人们对地球未来的全面思考。郭宝柱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本书对人类的未来进行了探讨,提倡人类要呵护地球,并应该立即采取行动,本书为government决策和建立国际合作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胡升华主任代表出版方在发言中指出,本书正式出版有赖于罗格•博奈先生的支持以及以吴季主任为首的翻译团队的出色工作。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背景下,本书对于人类的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发人深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3  中心党委副书记黄康平宣读书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4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郭华东院士致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5 国家航天局原副局长、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郭宝柱研究员致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6  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出版中心胡升华主任致辞

       之后,原作者欧空局原副局长、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所长罗格•博奈教授以“人类的未来”为题做了主题演讲。在演讲中,博奈介绍了著写本书的原因和过程,并以科学数据为基础对地球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评估和预测,深入分析了人类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威胁、挑战和危险,明确了空间科学与技术在评估地球环境演化和做出全球性政治决策方面的关键作用。博奈充分肯定了中国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中国成功遏制了人口增长,这是创造并维持一个可生存社会的前提条件,中国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认知正在逐渐提高,government也开始了植树造林工程,快速提高能源效益,使得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小化”。博奈指出,为了人类的长期生存,对本世纪做出规划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严格限制全球人口增长、做好能源规划以及制止全球变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7 欧空局原副局长、现任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所长罗格•博奈教授做题为“人类的未来”的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结束后,作译者罗格•博奈和吴季针对现场媒体和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明晰深入的解答。首发式最后,吴季指出,预测未来的最佳方式就是去主动规划未来,保护未来的生存环境,创造美好的未来。本书正是从这个角度,采用了大量详实的科学数据,对人类的未来进行预测和规划。本书并不回避人类将面临的各种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向太空移民等。但是,面对这些问题,作者逐一提出了解答的方案和建议。这些解答和建议,对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可以提供非常好的参考和借鉴。希望中国各层次的领导者能从这本著作中汲取到对本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发展有用的东西,使中国的发展能够在科学数据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健康的持续下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8  会场全景

                   首发式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结束。会后还进行了签名售书活动,近百名现场观众请罗格•博奈教授签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9  签名售书
       《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由国际著名天体物理学家罗格•博奈和罗德维克•沃尔彻合作编写,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组织“至2050年空间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团队将该著作翻译成中译本。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江绵恒为中译本作了序言。全书共十二章,近四百一十页,共计三十余万字。
(供稿:空间科学规划论证中心)

 楼主|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4-22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中山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4-22 09:00 编辑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geography/detail_2012_03/09/13085185_0.shtm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罗格·博奈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摄于2000年)

      75岁的罗格·博奈(RogerBonnet)满头白发,笑容无瑕,未显出老态。他是法国人,目前在位于瑞士的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ISSI)任所长,年轻时先后担任欧洲空间局副局长和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主席。此次来中国,是为了参加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为他举办的《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Surviving1000Centuries:CanWeDoIt?)中文版新书发布会。书的另一位作者是曾任欧洲南方天文台台长的天体物理学家LodewykWoltjer。
  “你肯定很好奇作为天文学家,为什么我们会写一本关于地球的书?”博奈说。
  他们的兴趣似乎是被迫从天上转到人间的。为了更好地观测夜空,博奈与Woltjer教授和城市光污染不断斗争:Woltjer开发了世界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VLT),博奈则一直在欧洲空间局工作,负责建造世界上著名的太空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赫谢尔太空望远镜、XMM-牛顿X射线望远镜、红外空间天文台等等。光污染迫使他们到智利最高、最偏僻的山上安装望远镜。在过去的60年中,大量的无线电通信和电视信号使得射频电磁波强度增加了4个数量级,他们甚至考虑在月球背面安装射电望远镜,以利用月球来阻挡来自现代文明的强烈射频波。此外,持续的太空碎片积累也带来危险。“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甚至不能确定人类能够持续观察头顶上的天空。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围绕其他恒星运转的行星。”
  人们经常向天文学家提出这个问题:在新发现的遥远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如果我们所知的行星上只有地球有生命,而且我们一时无法移民到其他星球,我们就不得不扪心自问:在这个我们目前唯一确定存在生命的星球上,生命还能生存多久?”
  于是二人花了四五年时间来写这本书。他们阅读了很多资料,从不擅长的地球灾害、气候变化、能源和生物资源问题,到老本行天体威胁、太空殖民、空间观测等内容。“没有人的知识能涵盖关于人类未来的全部领域,包括科学、技术、政治和社会性质等等,所以我们必须大量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
  他们选择以10万年的时间尺度展开对人类未来的想象。“天文学家通常谈论的是几十亿年,因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正处在中年期,还有几十亿年才会变成红巨星,然后塌缩变成白矮星。到那时,地球自然就不存在了。所以,从某种角度,10万年其实很短暂:如果将地球的年龄比做24小时,10万年仅相当于不到2秒的时间。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大约已有前10万年,所以我们选择了10万年作为讨论的时间。”
  英国物理学家、达尔文的孙子查尔斯·加尔顿·达尔文(CharlesGaltonDarwin)指出,较短期的预测是困难的,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将会给预测带来重大影响,而较长期的预测则比较准确,时间会将这些事件的影响平滑掉。他于1953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未来100万年》的书,提出了两个推断:如果不控制人口增长,世界将走向马尔萨斯预测的灾难;如果没有足够的能源供给,人类将无法获得所需的金属等资源。
  对此,博奈表示赞同,他告诉本刊记者:“我们不是第一个讨论地球长期可生存性的人。实际上,在某些国家,相关法规已经出现了几个世纪。在美国,法律规定核废料必须做到能安全储存1万年;在瑞典,半衰期长的核废料必须能够安全存储10万年。这些法律表明,为子孙后代的福祉着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三联生活周刊:你的书名《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结论是能还是不能?
  博奈:对于人类的未来我还是很乐观的。除非全球的核战争将我们全部毁灭,或者出现了自白垩纪末那样偶然的天体撞击,似乎没有理由怀疑人类还可以再继续生存10万年。
  三联生活周刊:你特别重视人口问题,认为地球可以负担110亿人口,超过这个数量生存条件将会严重恶化。
  博奈:你可以把地球想象成一座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飞船,它无法容纳更多的成员。比如中国工程师决定建造能容纳3名宇航员的“天宫号”空间站,这就意味着它只能提供3个人所需的资源。或许它可以容纳稍微多一点的船员,但绝不可能是300或者3000。从这个角度,地球也是一样。我们估计,地球有足够的资源来养活110亿人口,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所以控制人口数量是一个首要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查尔斯·加尔顿·达尔文认为一种可能提供足够能源的方案将是核聚变,这种核反应方式已经使太阳连续照耀了数十亿年。你赞同吗?
  博奈:核聚变很可能成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而一旦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能如期运行,聚变能即使不能成为整个能量系统中的主体部分,至少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问题在于,只要化石能源足够丰富,转向可再生能源的经济驱动力就不会很强。但是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动手,当巨大的短缺突然出现时,将无法在一个合作的框架下进行政治管理。
  三联生活周刊:10万年后人类还会生活在地球上吗?斯蒂芬·霍金曾说,人类如果想一直延续下去,就必须移民火星或其他星球,建立不需要地球支持而自我维持的太空殖民地。
  博奈:我认为移民外星球是科幻场景,是人类美好的想象。尽管坚持己见者会认为未来的科技进步将使得今天的不可能变成可能,但实际上因为科学、技术、经济和政治等原因是不可能发展的。移民外星球的努力非常昂贵,国际空间站上最多能住10个人就花费巨大,大规模的太空殖民其成本可想而知。
  目前看来,金星和火星是两个可能适合的星球,人们的确认真考虑过将这两个星球改造成适宜居住的环境。上世纪6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首次提出改造金星,给其补充水分,去除二氧化碳,并使之降温。他的建议得到了几位同仁的支持,他们认为,为了创造一个潮湿的环境,需要输入金星在进化初期失去的氢,天王星看起来是最有希望的氢源。不过,输送足够数量的氢要1.5万年,建立一个至少由150艘独立的宇宙飞船组成的船队,持续不断地往返于天王星-金星轨道上,一个周期约为31年。
  如果想把火星改造成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就需要平均气温至少提高约213摄氏度,大幅度增加大气气体量到原来的100倍以上,并增加氧气和氮气成分,此外还要确保有液态水,以及降低火星表面的紫外线和宇宙射线。
  姑且不论我们是否有权或有责任去摧毁或保护这些太阳系早期最重要的遗产,如果我们的技术真发展到了能够改造火星的地步,为什么不能控制地球上的人口、技术和工业发展,并维持一个适宜居住的地球环境?我们至多能将火星改造成为一个适宜植物生长的星球,但已经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或许我们还可以设想建立一个带有加压舱的地下殖民地,但是这会比居住在一个环境恶化了的地球上更舒服吗?
  三联生活周刊:人类总认为有一天他们将会生活在其他星球上,似乎这是探索的天性使然。
  博奈:目前就有人在国际空间站居住,美国人以前也登陆过月球。不管花费如何巨大,人类还是会登陆火星,可能会在50~100年内实现。不过没有一个单独的国家能承担如此庞大的费用,这样的项目只能够是国际化的,由所有较大的宇航机构参与合作,当然也包括中国。我希望有一天,男人和女人能够登陆火星,这是我的梦想。这意味着全球智慧,当和平在地球上扎根的那一天,这个梦想会变成现实。
  到那个时候,我们去其他星球居住的原因会和我们去南极的原因相同:为了科考、探测资源或是旅游。我们将依托地球,坚守地球,并不会独立于地球之外进行星际移民。或许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俄罗斯科学家,被称为“火箭之父”,于19世纪晚期曾说过“地球是思想的摇篮,但我们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中”)会失望,但是下个10万年我们仍然会居住在地球上,卫星和太空城市并不能为人类提供解决地球问题的有效方案。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地球改造工程呢?比如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建议,通过将硫酸盐颗粒投放到大气中制造人造悬浮颗粒反射太阳光线,从而给地球降温;还有人提议给地球打伞,用一大群小卫星遮挡射向地球的光线。
  博奈:这些需要对方案潜在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并进行更多研究确保该方案的副作用不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向大气中投放气溶胶可能会扰乱大气-海洋循环,尤其是类似北极涛动的现象,这需要专业机构组织一个工作组进行验证。至于为地球打伞的概念和火星的情况一样,这一工程看起来过于庞大而且不切实际,因为用于遮蔽太阳光的飞行物数量预计约有160亿个,仅此一项的成本就需约54亿美元。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严谨的科学家会公开提议实施如此不切实际、风险巨大的工程?仅仅出于拯救地球心切?
  博奈:他们中有一部分确实担心地球的现状,极力想要避免人类到最后一刻才在灾难面前醒悟。他们显然是想借此向科学界的同仁和政界传递信号或是发出警告。其他一些科学家从假想实施大规模工程项目中得到了智力上的满足,他们对于这些工程项目是否可行并不是太关心。还有一部分科学家则游走于科学和科幻之间。我的感觉是,目前看来这些工程都不可行,并且其中没有任何一个方案是经过深入、认真研究的。他们把地球树立成一个负面的形象,使地球看起来像是一个伤员,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都认为不采取措施伤员就会丧命,但又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现在是各种可能都准备尝试一下。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真到了别无选择的那一天,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确保地球工程必要的连贯性,实施这一方案的决策必须由联合国或者未来新出现的机构来做。
  三联生活周刊:你提到坚持己见者会认为未来的科技进步将使得今天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说法是对的,你怎么看?
  博奈:一个能够持续发展10万年的社会必须是一个非常静态的社会,甚至每年1%的增长率都是不可能的。最近500年中,欧洲社会呈现了一种非常不同的运行模式,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增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给人类带来了自然环境无以匹敌的力量,也使那些技术发达的社会有了比不发达社会更强大的力量,尽管这并不是绝对的。这带来了两个明显的效应:对持续增长和进步有着近乎绝对化的信任,不管增长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或者增长将永无尽头。他们还相信,不管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找到技术上的解决方案。更严重的是,在欧洲人和美国人的头脑里,一直保留着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战后科学的特点可以用一个报告的名字来形容,《科学,永无边际的前沿》。但是科学的发展真的是“永无边际”吗?当然,我们可以继续建造更大的加速器和更大口径的望远镜,而且我们正是这样做的,但是,这些发现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影响还会像早先几代人那样大吗?对此我表示怀疑。
  三联生活周刊:在预见到各种危机之后,你还能持一种难得的乐观态度?
  博奈:我们的未来要求地球这艘航船必须在存在极限的状态下运行,这些极限的存在不用争辩也不容忽视,不接受这个现实就等于承认人类命运的未来是在集体自杀。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宿命论。所以,除了使地球航船在可居住状态下运行以外,我们别无选择。
  国际空间站行为准则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国际空间站机组成员应该通过互动、参与性和注重关系的交往方式,充分考虑机组成员的国际性和文化多元性,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以及合理的信任和尊重。”
  如果把规则中的“机组成员”改为国家,就可以建立一个各国之间的行为准则。“地球上的各国应该通过互动、参与性和注重关系的交往方式,充分考虑各国成员的国际性和文化多元性,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以及合理的信任和尊重。”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人类未来的生存会更美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4-22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中山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4-22 09:24 编辑

http://news.cntv.cn/20120227/105613.shtml
宋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天体物理学家罗格 博奈和罗德维克 沃尔彻的新著《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是一本很严肃的当代科学著作。吴季等同志把它译成中文出版,中国读者必受益匪浅。
  作者以近代天体物理、航天科学为主线,综述和剖析了20世纪各学科的最新成就,映现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进步过程中将面临的问题,以翔实的科学资料把幻想、梦想和现实区分开来,指出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可能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在书中提示读者,现代科学已有不能推翻的证据说明,宇宙和大自然是生命之渊薮,人类的摇篮,但不是尽善至美的天堂。人类在生存、进步的历史中曾经历过,仍面临着,以后也必会遇到天灾人祸、艰难和风险。人类不应盲目乐观,而应准备与灾害抗争。现代科学技术也不是全知万能,但它是人类求生存发展和进步最可靠的武器。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能支持人类生存发展的一艘航船。“迁往外星”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是幻想。地球资源有限,控制人口增长是人类21世纪第一要务。该书作者认为世界人口在今后10万年内应限制在110亿之内,地球资源能够保障人人过上好日子。为何是10万年?为何是110亿?书中未有详论。110亿是借用联合国人口司(UNPD)对21世纪末的人口预测。此书作者认为,按目前科学数据,110亿将接近地球承载能力的极限。21世纪和以后的人们首要任务是把地球管好、呵护好,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这是保障后来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面对近百亿的人口群体,人类的前途命运不可能由“个人自由”或小团体的意愿决定。只有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和科学技术进步才能保障人类的总体安全和后代的生存。
  作者呼吁世界各国加强空间科学的研究和投入。这是监测、预防地球航船安全的关键手段。空间科学的发达,有计划的协同是预防天灾人祸的可靠保障之一。
  作者高度赞扬中国近半世纪中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他们说:“最为令人震惊的是,中国成功地遏制了其人口增长,这是创造并维持一个可生存社会的前提条件。”此外,“中国在发展农业、保护环境、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都做出了可观的成就”(摘自作者前言)。作者对中国发展事业的关注和同情无疑会使中国读者感到激励和温暖。
  这本书不是科幻,不是规划,更不是乌托邦,而是为人类选择前进道路的参导手册。我分享译者们的期望,愿各代政治家、government领导、各级决策者都能读一读,将大有益于积累科学新知,科学筹划发展战略,提高国家和人民与天灾人祸抗争的能力。
  (宋 健 作者系原国务委员)

    内容简介:(并非为该书推销,而是让大家简单了解该书内容)
    罗格·博奈 等著
    吴季 等译
    科学出版社
    2012年2月出版
      近年来,以全球气候变化、能源枯竭为代表的环境与生存问题从科学家的报告中跃入government和公众的视野。目前各国关注更多的还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发展,针对全球环境与生存问题达成共识并采取一致行动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以目前人类的这种生存方式和发展趋势,地球是否还有能力继续承载生命,并承受人类强加于其演化过程中的那些巨大的、远超自然变化的人类行为?换言之,在地球这个我们目前唯一确定存在生命的星球上,人类能否继续生存下去?还能生存多久?地球是不是也会成为像月球一样的寂静星球?人类能否移民到其他星球?《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的作者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对地球现状和未来作出了深刻评估和预测,以一本科学著作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诠释。
    本书的作者罗格·博奈和罗德维克·沃尔彻都是国际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也是出色的管理者。作者在大量科学数据的基础上,用一个科学家的理性思维,深入分析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对人类本世纪的发展提出了切中要害的看法和建议,编著形成了《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一书。非常感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吴季主任组织国内科学家将该书翻译成中译本,并很快出版发行,使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读到该书。
    从地球的自然历史、人类的进化历史出发,深入分析了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威胁、挑战和危险;分析了能源、矿藏、水和食物等关键资源问题,强调主动管理这些资源的重要性;明确空间科学与技术在评估地球环境演化和作出全球性政治决策方面的关键作用,指出“中国已经成功实施了其空间计划且令人印象深刻,将成为全球合作中的重要伙伴”;强调地球治理需要全球化的解决方案和一个有效的管理框架。
       作者认为,实施太空移民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现实的,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能力承载几十亿人口的星球,也是人类拥有的唯一一艘“航船”。因为船上可用资源的有限、船体的有限,能够搭载的船员也有限,为了确保航船的安全和舒适,对船的管理和运行要严厉和果敢。正如书中指出,实际上人类目前在很多方面已经触及到这艘“航船”的物理极限和“航船”上可以采取措施的极限,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和补救措施,形势将变得越来越糟糕。书中充分肯定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维护“航船”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国成功遏制了人口增长,这是创造并维持一个可生存社会的前提条件。
       对于人类的长期生存,作者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乐观的而非悲观的论调。但强调指出,影响人类长期生存的问题并不都在于遥远的将来,从目前到将来的过渡阶段也十分重要,尤其对21世纪作出规划也十分重要。书中传达出严格限制全球人口的增长、做好能源规划以及制止全球变暖对于长期生存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是科学猜想,而是基于科学数据基础上的严谨推导和理性思维的学术著作,该著作向全球政治家传递了开展全球协同管理的责任和措施。对于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需要站在全球的视角来规划和确定未来发展的道路,相信我国政策制定者、战略规划者和有关人士读完这本书一定会大有裨益。

2012022411110375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4-22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中山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4-22 09:21 编辑

江绵恒
http://www.sinobook.com.cn/main/newsdetail.cfm?iCntno=7367
     该书作者之一罗格·博奈曾任欧洲空间局科学项目部主任,我和他的相识是在我代表中国出任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执委会委员期间,博奈先生是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执委会的主席,我们在交往中成了好朋友。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在进行第一个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过程中,与欧洲空间局开展了紧密的合作,获得了大量科学探测成果。也正是因此,博奈先生于2010年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
    2010年博奈先生送给我一本他新出版的著作《Surviving 1000 Centuries:can we do it?》(亦即该中译本的英文原著)。我看到书名以后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际上我们都在思考人类的未来,100年以后是什么样子?1000年以后是什么样子?当然,天文学家通常都谈论几十亿年,因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正处在中年期,还有几十亿年就会变成红巨星,然后塌缩变成白矮星。到那时,地球自然就不存在了。航天技术专家可能会讨论星际航行,他们认为人类总有一天可以飞出太阳系,移民其他星系的类地行星。但是,光的极限速度的限制,使得这些技术设想都成为天方夜谭。即使制造出可以以十分之一光速运行的航天器,飞到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单程也要几十年,往返则要上百年的时间。可见,设想未来是一件多么不可预测的事情!
    然而,当我阅读了罗格·博奈和罗德维克·沃尔彻两位作者撰写的这本书以后,被他们非常务实的科学作风所感染。他们考虑的时间段是1000个世纪,也就是10万年。这是因为人类从猿变为现代智人后,大约也经历了10万年。换句话说,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大约已有前10万年。再从后10万年的尺度来考虑人类文明向前发展会遇到的挑战,是一个合理的分析方式。10万年基本上是我们在现有人类的物理基础上可以考虑的最长的时间了。目前,我们正处在前10万年和后10万年的中间点上。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高速现代化的过程,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说10万年是远虑,那么基于世界过去200年工业化的历史来谋划中国未来200年的复兴则是近忧。把解决近忧的问题放在一个10万年发展的尺度内进行思考,是很有益处的。在这方面,作者的分析是基于科学数据的,因此很具有说服力。他们的观点是积极的,但同时他们也看到了大量的危机,并且明确地指出了这些危机的严重性。不过,他们同时给出了解决这些危机的答案和建议。这也是我非常推荐本书的重要原因。  
  来源:《新华书目报》2012.2.23

http://industry.caijing.com.cn/2012-02-17/111689397.html
《财经》综合报道】“如果把地球的年龄当做24小时,那么10万年仅相当于2秒钟。”前欧洲空间局科学项目部主任罗格•博奈在“人类的未来”主题演讲中表示。
  2008年,罗格•博奈与罗德维克•沃尔彻于合著了《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一书。博奈在书中围绕控制人口、计划能源、组织全球变暖等问题展开讨论,以当下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为基点,讨论未来10年,人类的生存境况。近日,该书的中文版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科学院从2007年开始组织全国的科学家讨论和研究‘中国至2050年的科技发展路线图’,思考我国乃至全球科技发展40-50年以后的事情”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在中文版序表示,“当时大家议论纷纷,不知如何才能比较实际地分析和判断出今后几十年的事情和发展态势。使得我们不得不认真拜读了此书。”
      博奈在演讲中表示,他不认为将人类迁移至其他星球是切实可行的办法,到目前为止,美国对外太空的研究已经投资了150亿美元,但仍无法支持人类迁移的理论。
  “作者对人类发展问题分析得很透彻,不管是政策制定者还是科学研究者看到这本书,都能对我们的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决策。”吴季在发布会上表示, “对于人类的长期生存,本书展现了一个乐观的论调。”
      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博奈与沃尔彻在书中表示:“从中国的发展历史来看,持续生存2000-3000年是可能的,尽管这要比本书的10万年的目标要短,但在这世界上,已经是独一无二的了。”
      奈有着太阳物理学背景,在中国开展的第一个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因此获得了2010年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和中国友谊奖。“推动国际间的科技合作和交流,是我毕生的事业。”博奈表示。

光明网http://tech.gmw.cn/2012-02/21/content_3620408.ht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果说每一个物种都有灭亡的一天,那么人类还能生存多少年?10万年,行不行?国际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罗格·博奈和罗德维克·沃尔在他们的新书《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今,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组织翻译的中译本与公众见面了。        在罗格·博奈和罗德维克·沃尔看来,由于费用、风险和物理上的极限,人类不太可能去另外一个星球生存,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能力在生物多样化环境中承载几十亿人口的地方。
       罗格·博奈将地球比喻为一艘在太阳系中航行的“航船”。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船不能再扩大,上面搭载的人不能再增加,因此对船的管理或运行要严厉和果敢,否则航船将进入危险的轨道并走向毁灭。
       罗格·博奈说,实际上人类在很多方面已经触及到这艘“航船”的物理极限和“船”上可以采取方法的极限——“情况正变得越来越糟糕”。
       人类能否继续生存10万年,取决于我们在21世纪,也许就在最近的数十年内所采取的行动——21世纪将是对我们长期生存能力的唯一的测试机会。
        除了控制人口增长,别无他路
        罗格·博奈和罗德维克·沃尔乐观地将世界人口总数稳定在110亿,但认为如果超过了这个数,地球上的生存条件将会严重恶化。
       这两位科学家认为计划生育是必须的。他们说,许多物种的个体数量是由食物的来源和天敌进行调节的。但对人类来讲,后者几乎可以忽略。如果没有计划生育,人口数量会增长,直到最后受制于饥荒。所以,要想使人类长期、舒适、有尊严地生存,将人口长期稳定在一个水平上是非常必要的。
        书中谈到,一些国家(如中国)依靠行政管理手段来控制人口;在大部分欧洲国家等,教育和个体计划生育也取得了成果。所有这些努力的效果是明显的——如果像1965—1970年的非洲人口一样自然增长,那现在中国的人口将达到21亿,比现在多8亿人。
        这两位科学家认为,目前一些国家利用政治压力或奖励等来增加人口的措施是短视的。如果我们在110亿人口的基础上再以1.5%的人口增长速度增长的话,在达到300亿人的时候,我们将发现地球上每半公顷的土地上就有一个人。
       罗格·博奈提出,如果人类希望继续在这个世界上健康地生存下去,就必须建立一个能够控制人口增长的社会政治体系。我们在接下来的50—100年中所要做的,实际上是为我们今后长期在地球上生存争取空间。
       能源不是问题,只是缺乏转向可再生能源的经济驱动力
       罗格·博奈和罗德维克·沃尔设想,10万年后化石能源将不复存在。但他们并不太担心——由于存在足够的可再生能源,我们的社会能够在一个舒适的水平上持续生存至少10万年。他们特别提到,聚变能很有可能成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他们担心的是,只要化石能源足够丰富,转向可再生能源的经济驱动力就不会很强。“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动手,当巨大的短缺突然出现时,我们将无法在一个合作的框架下进行政治上的管理。”
       他们认为,或许正如达尔文预测的那样,从越来越贫瘠的矿石中提炼金属及其他元素的现象将会逐渐增多。目前,由于富含金属的矿石依然存在,从贫矿中提取金属的技术研发进展缓慢。但这将是未来能源的一个发展趋势。
        水资源短缺是人类生存的另一个障碍。这两位科学家认为,海水淡化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必由之路。罗格·博奈和罗德维克·沃尔认为,虽然海水淡化也需要能量,但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似乎不成问题。除了少数沙漠地区以外,目前为人类提供清洁饮用水看来只是输送的问题,而不是有无的问题。
      阻止全球变暖,需要更为精确、彻底、全面的科学评估
      地球表面的温度在一个世纪内已经升高了接近1℃,许多理论模型预测,到2100年温度将升高3℃。格陵兰冰盖和南极西部冰盖不可逆转的融化将会使海平面升高13米。在10万年的时间尺度上,大量地势低洼的地区将被水淹没,这将迫使数百万人移民。
       针对上述问题,已经出现了相关国际环境条约,如《京都议定书》、《蒙特利尔议定书》。然而,二氧化碳最大排放国美国退出了《京都议定书》,因为其减排约定影响了美国的工业利益,更糟糕的是,美国还试图组织反对阵线。
      罗格·博奈和罗德维克·沃尔认为,全球变暖需要不间断地监控,并需要本就艰难的政治决策和社会决策。要实现这些转变,充分理解转变的必要性是先决条件。这些转变非常困难,甚至会很痛苦,但是如能理解其必要性,一切就会容易些。从这方面讲,精确地阐明地球的现状有着绝对的必要性,这需要彻底的、全面的科学评估,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地面的和在轨的空间科学测量与观测,以及大量的建模与计算。
        空间观测很重要,中国令人印象深刻
        空间手段在对地球的“健康检查”上,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战略优势——为了防治人为或自然灾害,从内部到表面、大气层直至行星际介质,对地球“健康”进行连续不断地检查是必要的。
        气象卫星的应用已经证明了这种观测能带来大量好处,同样还有对太阳和地球陆地的卫星观测。两位科学家认为,我们不但需要更多的观测仪器,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详细地分析和解释这些数据。展望22世纪,空间观测越来越不可或缺。
       今天,卫星已经能够在全球或者局部范围内按照要求的精度来完成观测。我们必须在任何可能的地点开展原位测量,不仅用于数据的互相检验和校对,而且要对在轨道上无法观测的区域进行探测。这意味着必须运行这些探测技术或手段并集成为一个全球系统,为保持空间观测服务的永久性和连续性,一定要在世界范围内协调空间观测能力。在未来,将需要数百颗卫星来探测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的各个要素。还需通过其他卫星获取农业、工业、经济和自然资源的管理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
        罗格·博奈说,所有利用空间的国家都将在提高对地观测能力方面负有全球性的责任。中国已经成功实施了其空间计划且令人印象深刻,将成为全球合作中的重要搭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索理客 发表于 2012-4-22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电信
先顶过这个世纪吧

点评

这个世纪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能否顶过10万年或者1000万年,还是未知数,主要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在宇宙活动目前,是极其脆弱和无力、无助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4-22 09: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4-22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中山市 电信
sonic5188 发表于 2012-4-22 09:13
先顶过这个世纪吧

这个世纪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能否顶过10万年或者1000万年,还是未知数,主要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在宇宙活动目前,是极其脆弱和无力、无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卡戎A厄里斯 发表于 2012-4-22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省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2012都是个未知数,其实能见一下世界灭亡也挺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2-4-22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省宁波市 电信
按照以前的发展,理论上人类再存在10万年甚至1000万年都没问题。

问题在于,我们的发展严重改变了地球,而且人类的发展最终将改变整个太阳系。在此过程中,未知数太多,说不定某个改变就对整个行星系统带来不可恢复的破坏。

至于外星文明什么的,暂时先不考虑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2-4-22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省宁波市 电信
Roger Bonnet 是一位非常务实的科学家,他并不是天马行空的在说事。

如果考虑未来的海洋支持,人口总数也许可以达到200亿。但是,我们绝不能以此作为人口继续无限膨胀的借口。要知道,1900年的人口总数,才不过16.5亿,这个100年,人口爆炸已经成为各种环境问题的总根源。

本书值得各位认真地看一遍。

点评

这本书比那些单纯讲述如何保护环境和地球的浅显书籍,说服力和震撼力似乎更大。毕竟这涉及“人类还能存活多久”这个极具讨论性和争议性、世界人民乐此不疲的话题。看来G版也是相当欣赏这本书的,呵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4-22 10: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索理客 发表于 2012-4-22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sonic5188 于 2012-4-22 10:55 编辑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2-4-22 10:41
Roger Bonnet 是一位非常务实的科学家,他并不是天马行空的在说事。

如果考虑未来的海洋支持,人口总数也 ...

不要局限在地球这点资源上,日本人就是因为国土资源太少走火入魔发动侵略战争的,
但事实证明,换一种思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日本人却快速崛起了,直到美国人不得不强迫日本执行广场协定
莫说10万年了,我觉得1000年后就有能力和技术移民太空或者系外行星了,
以戴森球概念(当然不尽然相似)为技术原型的空间站群的技术1000年后不成问题的。

点评

人类智力潜力很大,但是1000年移居外太空星球,似乎仍然早了点,除非外太空本就存在一个与地球相近的星球,且人类寿命和太空交通能满足这一要求,但是目前很难想象能够移居外太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4-22 10: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4-22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中山市 电信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2-4-22 10:41
Roger Bonnet 是一位非常务实的科学家,他并不是天马行空的在说事。

如果考虑未来的海洋支持,人口总数也 ...

这本书比那些单纯讲述如何保护环境和地球的浅显书籍,说服力和震撼力似乎更大。毕竟这涉及“人类还能存活多久”这个极具讨论性和争议性、世界人民乐此不疲的话题。看来G版也是相当欣赏这本书的,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4-22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中山市 电信
sonic5188 发表于 2012-4-22 10:53
不要局限在地球这点资源上,日本人就是因为国土资源太少走火入魔发动侵略战争的,
但事实证明,走和平发展 ...

人类智力潜力很大,但是1000年移居外太空星球,似乎仍然早了点,除非外太空本就存在一个与地球相近的星球,且人类寿命和太空交通能满足这一要求,但是目前很难想象能够移居外太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广东江门新会 发表于 2012-4-22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江门市 电信
人类太自私了!美国为了自己连<京都协议>都拒绝,还想十万年!难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遨游星空 发表于 2012-4-22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汕头市 中移铁通
我愿意当第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mingkoukou 发表于 2012-4-22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联通
嗯,是个问题。
希望翻译到位,这个太重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ohn陆 发表于 2012-4-23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天威有线宽带(关内)
好书,值得人类思考!特别是国内的“化学先锋厂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iblue 发表于 2012-4-23 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电信
我觉得不乐观, 这个世纪可能都很难的...
经济危机--战争
人口压力--战争

点评

战争也是种调节人口危机的手段,一旦资源与人口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世界大战完全可能爆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4-23 08:05
战争也是人类存续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手段 生物学的终极大师是达尔文,社会学的终极大师是马尔萨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4-23 07: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inter06 发表于 2012-4-23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不说气候,单说垃圾,估计再过几十年全世界就受不了了
局部有序化的过程必然引发整体无序化的加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inter06 发表于 2012-4-23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hiblue 发表于 2012-4-23 02:53
我觉得不乐观, 这个世纪可能都很难的...
经济危机--战争
人口压力--战争

战争也是人类存续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手段
生物学的终极大师是达尔文,社会学的终极大师是马尔萨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gliese581 发表于 2012-4-23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复旦大学教育网
hiblue 发表于 2012-4-23 02:53
我觉得不乐观, 这个世纪可能都很难的...
经济危机--战争
人口压力--战争

战争也是种调节人口危机的手段,一旦资源与人口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世界大战完全可能爆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