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液体的汽化
4·1 液体的汽化
当我们继续加热液体时,B原产生的磁力f原也在同步增大,而B 中却是不变的。随着液体温度越来越高, f原将会逐渐超过中子磁场B 中产生的力f中, f原在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中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而中子磁力f中逐渐退居到次要位置。
当原子自旋速度上升至一定程度时,f原将远大于f中,原子间的总叠加力将会由原来的时大时小状况,转变为以f原为主的相对较平稳的状况。现在原子间的力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又造成原稳定的液态分子结构现在变为不稳定结构,根据“平衡规律”,液态物质结构随之会发生改变。
由于此时f中对原子间的作用力的影响已变得微乎其微,现在我们可以忽略B 中的存在而把一个原子近似看作为一个中子,在这种情况下,原子间的结合方式与原子内部中子间的结合方式是极其相似,即一定数目的原子在循环场力f原作用下,自发结合成一个气态分子球。唯一不同的是原子内部的中子是全同的,而气态分子内部的原子却是不同的。这就决定气态分子可以通过内部各原子独立空间的大小相配,使气态分子球体内部空隙降到最低,从而形成一个近似完美球型结构的气态分子。
当液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原子自发按一定比例组成一个具有完美球形结构的球体,即气态分子。我们把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4·2 气态物质的结构特征、性质
气态分子的特征为;原子按一定比例自发组成一个近似完美球型结构的气态分子球。
零族元素因本身具有近似完美球型结构,所以在常温下为单原子气态分子。其它气态分子如氧气、二氧化碳、氨气、水蒸汽等通过一定的组合而达到近似完美球型结构。
气态分子由于具有近似完美球型结构,内部原子的运动更加有序,而运动的有序又决定其产生的叠加磁场强度高,自然产生的力大。在较大的斥力(或者是作用时间较长的斥力)作用下,二个气态分子将会分离的更远,而当引力出现时,由于分子间的距离此刻已经很远,引力小到不能把分子重新拉回平衡距离,因此气态分子之间始终处于连接断开状态,液体汽化时体积扩大为原来的1000倍。
由于气态分子之间始终处于连接断开状态。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小,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扩散性、各向同性,在宏观上表现出没有一定的体积形状,可以充满任何一种容器。
4·4 沸腾
沸腾是在同一温度下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过程,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在标准的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每种液体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达到沸点时,且要继续吸热才会沸腾,即沸腾时液体吸收的热量全部用于汽化热,液体温度因而保持不变。
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当液体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时,例如外界压强增大,对液体的压力增大,根据平衡规律;当系统的外部压强增大时,系统的新平衡点将会向内部液态分子距离缩短的方向转移。而液体汽化过程的新平衡点是向气态分子间距离增大方向转移的。这就意味着随着外部压强的增加,液体的汽化过程将要在液态分子间距离变得更短的条件下,形成分子间距离增大的气态分子。而要在这种条件下组成气态分子,原子必须在更高的自旋速度条件下才能够达到汽化条件,即液体的沸点必须增加才能达到汽化的条件。
实验表明,同种液体的沸点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减小,气压增大时增大。由于气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下降,所以水的沸点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例如:海拔1000米处水沸点约97℃,3千米处约91℃,在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顶,水在72℃就可以沸腾。
4·5 阿伏加德罗定律
由于气态分子之间始终处于连接断开状态,因此任何气体在常温常压下,每个气态分子都拥有一个是其自身体积1000倍左右的独立生存空间,即每一个气态分子的独立生存空间大小是几乎或近似相等的(但不是绝对相等),气态分子的独立生存空间大小与分子的种类、半径无关,而只与外部环境(压强、温度)有关。
当气体的温度、压强相同时,任何气态分子所占有的独立空间大小是几乎相等的,因此同温同压下,分子数相同的任何气体所占有的空间是相同的,我们把它称为阿伏加德罗定律。
万物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由中子构成的物质系统(原子),其产生的磁场为有序变换的循环磁场。但是,对于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更高一级的物质系统,虽然原子之间、原子与整体之间在运动上是自发的维持在协调有序状态的,但由于原子的自旋运动和B原的干扰,以及各原子到空间某一点的距离不同,导致由原子组成的物体在空间某一点的总叠加磁场失去了有序变换性质。
虽然固体、液体、气体产生的叠加总场已经不再具有有序变换性质,但是只要它是由中子构成的物质,那么它就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自发的向外产生磁场。
虽然不同物态的物体向外产生的磁场不同,但是,只要不同物态的物体相邻,在它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力。
虽然不同物态的物体相邻粒子间的力有巨大的差别,但是,无论力如何变化、物体如何变化,物体最终变化的结果却是相同的。
下面从力学角度谈一下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以及表现出的各种自然现象。
第一节 毛细现象
1·1 表面张力
当水与空气接触时,由于水分子间的距离是气态分子间距离的1/10,根据粒子间的作用力公式;F=A.B1.B2/4兀R2。得出水分子间的作用力远大于它与气态分子间的力,界面处的液态分子受到来自液体内部的力要大于界外气态分子的力,其合力方向垂直指向液体内部,这就导致液体表面具有自动缩小的趋势,这种收缩力称为表面张力。
1·2 浸润现象
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由于液态分子间的距离和固态分子间的距离处于同一数量级,我们得出液态分子间的力f(液)和固液间的力f(固液)大小处于同一数量级。
f(固液)与f(液)处于同一数量级的,但这并不表示f(固液)与f(液)就一定相等,由于不同物质产生的磁场不同,这就造成f(固液)和f(液)的大小是各不相同的。另外由于液态分子产生的磁场是大小来回变化的,这就导致f(液固)是大小来回变化的。而这又进一步加大了f(液固)与f(液)大小之间的差距和变化。当固体与液体接触时,在某一条件下表现出一种现象,而在另一条件下又表现出另一现象
如果f(固液)大于f(液),那么液面就会具有在固体表面扩散的趋势。放在洁净的玻璃板上的一滴水,会附着在玻璃板上形成薄层。这种现象叫做浸润。对玻璃来说,水是浸润液体。
如果f(固液)小于f(液),那么液面就会呈现收缩的趋势,便形成了不浸润现象。放在洁净的玻璃板上的一滴水银,能够在玻璃板上滚来滚去,而不附着在上面。这种现象叫做不浸润。对玻璃来说,水银是不浸润液体。
同一种液体与不同物体接触,由于液态分子与不同物体表面粒子接触产生的力不同,对一种固体来说是浸润的,对另一种固体来说可能是不浸润的。如水能浸润玻璃,但不能浸润石蜡.水银不能浸润玻璃,但能浸润锌。另外,当外界温度变化时,浸润现象还会随着粒子间力的变化而改变。
1·3 毛细现象
毛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管内液面上升,高于管外,毛细管插入不浸润液体中,管内液体下降,低于管外的现象。浸润液体在细管里升高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降低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能够产生明显毛细现象的管叫做毛细管.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毛细现象的例子.植物的根部具有毛细管作用,它能把土壤里的水分吸上来.砖块吸水、毛巾吸汗、粉笔吸墨水、地下水沿土壤上升都是常见的毛细现象.在这些物体中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着毛细管的作用.
那么,液体为什么能在毛细管内上升或下降呢?
当我们把毛细管插入到浸润液体中时,由于f(固液)大于f(液),毛细管对下面的浸润液体的力总体上是向上拉力,在拉力作用下液体沿着管壁向上升,这就导致毛细管内的浸润液面向上弯曲,管内液面上升,高于管外。当浸润液体上升至一定高度时,高出液面部分的液体重力等于毛细管的拉力,向上拉力与向下重力达到平衡,管内的液体将停止上升。
第三节 晶体的溶解和沉淀
3·1 溶解现象
当某一晶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如果固体表面原子与液态分子间的力f(固液)大于晶体内部原子间的力f(固),那么固体表面原子在液态分子较大引力作用下,很容易被液态分子拉入溶液,并在液体内部形成一个新的液态分子(溶质分子)。我们把液态分子和固体表面粒子相互作用,使溶质粒子脱离固体表面进入溶液成为新的液态分子的过程称为溶解。
把晶体置于不饱和溶液中晶体就开始溶解。由于晶体角顶和棱处的F(固)较小,所以这些地方溶解得快些。经在镜下观察,晶面溶解时,将首先在一些薄弱地方溶解出小凹坑,称为蚀像,这些蚀象是由各种次生小晶面组成。不同网面密度的晶面溶解时,由于网面密度大的晶面团面间距大,晶面团面间的F固小容易被破坏,故网面密度大的晶面先溶解。
一些溶质溶解后,会改变原有溶剂的性质,如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纯水不导电);乙二醇溶解在水中,可降低水的凝固点。
如果f(固液)的平均值小于f(固),那么该晶体将会由于f(固)较大而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一般很难被该液体溶解,我们称该晶体相对于该液体为难溶物质。
虽然该晶体为难溶物质。但是这并不代表该物质一点也不溶解,由于能量具有流动性,这就造成原子的自旋速度ω总是处于高低起伏变化之中,原子的自旋磁场B(原)总是在高低起伏变化。而B(原)的高低起伏变化又导致原子间的力总是处于涨落起伏状态,这就造成难溶物质表面的某一原子,某一时刻由于固液间的力f(固液)变大、固体内部原子间的力f(固)变小而被拉入溶液。
3·2 沉淀现象
难溶物质由于原子间的力处于涨落起伏状态而发生微量的溶解。反过来说,由于原子间的力处于涨落起伏状态,还会导致已经溶解的溶质分子被重新拉回晶体表面。我们把溶质分子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沉淀。
3·3 沉淀溶解平衡
在标准状态(STP)下,我们把易溶物质NaCl放入水中,由于NaCl刚开始溶解时,与晶体表面相邻的大部分为水分子,故此刻晶体溶解速率最快。随着溶解过程继续进行,溶液浓度不断增加,溶质分子在晶体表面出现的几率越来越高,发生沉淀的速率会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上升,而溶解速率会随着溶液浓度的上升而下降,当溶液的浓度上升至一定程度时,溶液的沉淀速率和溶解速率将会相等,溶液将会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3·4 化学平衡
当物质系统的内外条件保持不变时,根据“平衡规律”,系统总是自发的从相对的不稳定状态向相对于内外条件为最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发展的。当系统达到相对最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后,系统的整体状态表现出一种静态不变的状态。
但是,这种静态不变的状态对于系统整体而言是对的,对于系统内部各要素而言却是错的,由于物质的能量具有流动性,各要素的具体状态不可能达到静态不变,而是处于不停的涨落起伏状态,各要素在涨落起伏状态中自发维持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因此我们说物质系统整体的、暂时的相对不变是通过内部各要素永不停息的变化来维持的。
对于化学反应而言,由于物质的能量具有流动性,这就造成绝大部分的反应既能正向进行又能逆向进行(生成物离开系统的化学反应除外)。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的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的特点
1 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物都不可能100%地全部转化为生成物.
2 可逆反应一定是同一条件下能互相转换的反应,如二氧化硫、氧气在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生成三氧化硫;而三氧化硫在同样的条件下可分解为二氧化硫和氧气。
3 在内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逆反应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自发向着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的化学平衡状态发展的。
可逆反应平衡与否的判断
(1)速率 V正=V逆
(2) ①各物质的量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②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改变
③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随时间改变
(3)如果是有气体的反应,混合气体的总压强或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变化。(当反应两端气体计量系数之和不等时)
(4)如果是气体的反应,混合气体的平均质量不变。
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具有可逆性,但是在所有的可逆反应中,又存在着不可逆。由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自发向着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方向发展的。当反应达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的化学平衡状态时,如果内外条件不发生改变,那么反应绝不会自发从平衡状态向不平衡方向发展。
化学平衡定律
在一定条件下,某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产物浓度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系数次方的乘积之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关系称为化学平衡定律。
3·5 化学平衡的特征
化学平衡具有逆,等,动,定,变,同等特征。
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等: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v正=v逆。
动:平衡时,反应仍在进行,是动态平衡,反应进行到了最大程度。
定:达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反应速率保持不变,反应物的转化率保持不变,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变:化学平衡跟所有的动态平衡一样,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原平衡状态就会被破坏,由平衡变为不平衡,再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平衡。
同:对于一个确定的可逆反应,不管是从反应物开始反应,还是从生成物开始反应,抑或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开始, 只要满足各组分物质浓度相当,都能够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移动
化学平衡是一个相对的、有条件的状态。一旦平衡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原平衡状态”就被打破,化学反应就要向某个方向进行,然后在新的条件下,重新达到相对内外条件为最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这种由于平衡条件的变化,旧的平衡打破,新的平衡建立的过程,就称做“化学平衡移动”。
3·6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化学平衡的最终状态只与内外条件有关,而和化学反应的途径无关,当内外条件发生改变时,平衡状态随之发生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很多,如压强、温度、浓度等。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有气体参加、有气体生成而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变化的反应中,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指压缩气体体积使压强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方向移动;减小压强(指增大气体体积使压强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当我们在反应中加入催化剂时,由于催化剂不能与反应物生成相对最稳定的新物质,因此,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组成、质量不变。
无论是否使用催化剂,反应的始、终态都是一样的,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但是,加入催化剂后,催化剂产生的磁场却会改变反应环境的总场,改变反应物的运动状态以及反应物之间的力,改变反应速率,因此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但会影响反应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