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拐带到广州的 NEPTUNE 童鞋帮忙搞了一堆器材到广州之后,2012 的夏天就完全杯具了…
我想用的器材是信达200F4 的碳桶,NEPTUNE帮忙搞了个测试版过来,同时悲喜的发现他还搞了个信达原厂平场镜的测试版,4片式! —— 偶可是为了用这个主镜刚买了个Televue Paracorr Type2 的啊…
这样正好可以做个对比
架在CGEM的8寸牛反,还是挺V5的。
旁边是老兵 Meade 8" LX90,退役了,回归目视。
神器就是神器,开个光都要靠台风天,测个星点都要一晚上装3次拆3次。
从星点分析来说,对于中央星点,信达的跟TV2的基本打平手。而四角星点(APS-C 画幅),信达的要优于TV2。这个估计是由于TV2本来是为目视设计的,而信达这个就是为了配F4牛而设计。
然后又悲摧地发现TV2相对来说有个致命的缺点,使得四角的星点容易变形。
由于TV2有1.15的增倍,要合焦不能完全插入调焦筒里,要露出一截。对于这个其实已经有准备了,让哈雷大神做了个3cm的2寸套筒,用来顶着调焦筒口保持光轴正,但这样还是不能完全避免由于相机重量造成的偏移。
而信达这个平场呢,没有引入焦距变化,整套系统仍然是F4。平场镜可以完全插入调焦筒。而且外径在公差允许内尽量做到跟调焦筒内壁贴紧,这样很大程度减少了光轴偏移。
另外这个测试版的平场镜原配了M48转佳能口,不用另外搞接环了,也尽可能的保证了通光口径。
测完星点后又是一直在悲摧的天气下渡过了大半个夏天。
然后台风启德来了。周二准备下班前看了下QQ,发现预测有一两天的晴天,大宝已经自己摸上山了。
看了一下日程,恶向胆边生,请假!周三下午杀上APO6。
不得不承认这是招云神器。晚上透明度宁静度立马就不行了,四周一直闪电。下半夜开始台风边缘扔出一坨棉絮让我们收拾东西睡觉去。
试拍了3个目标,M20(加V4滤镜),NGC6888(加V4滤镜,只拍了一张就放弃,透明度不行了),最后是M31拍到起云为止。
M20
信达200F4碳桶测试版,信达平场测试版
导星:SG4+ 60mm F4 哈雷牌导星镜
相机:Canon 450D (Modified)
赤道仪:Celestron CGEM
ISO800,5min X 7
bin2,中央局部
这个是bin2 全图
星点由于视宁度不好,有点肥大。不过四周的星点都很圆。
初步小结: - 碳桶貌似比原来铝筒轻1kg 左右
- 测试版的镜筒里面没有做光阑,正式版有
- 热平衡方面,由于使用之前已经把镜筒架起来晾了半天去吃饭,没有感觉有问题
- 当晚为了保证能测试到星点,拍M31时候重新对了一次焦,这样没有试验出一晚上焦点的漂移
- 原厂平场镜达到设计目标,跟TV2一样保证了APS-C 相机像场的平整,而且跟TV2相比跟主镜跟匹配些。没有测试过全幅相机,NEPTUNE 说全幅的边缘星点估计保证不了。
几个意见
- 拍摄时候,要用黑布蒙着主镜屁股以免漏光(物镜后面是露外面的),这个黑布套子不知道正式版时候厂家能否提供。现在用黑垃圾袋套着。
- 副镜支架为了迎合目视效果,做得很细。这样拍出来的星芒太强烈。我是给它贴绒了,而且贴到有4mm厚。
- 现在信达跟星特朗都一家了,产品应该多些考虑兼容性。按官网这个主镜配的鸠尾板还是窄槽,这样配 CGEM 赤道仪就麻烦了。当时是NEPTUNE 为我的赤道仪帮弄到的一块宽板。正式发售的商品来说,应该能做到按用户需要来配不同的鸠尾板。国外不少主镜厂商都开始提供这样的选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