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反复纠结于胶片和数码的对比问题,看了一圈帖子后写了这篇东西:
“
1.相机上面的直方图是不能信的,那个对应的是经过机内处理JPG文件的。真正的线性分布的直方图,在ACR里看吧。 好像不直观?那就上一张图说明:
上图是线性条件下的灰度分布,一共是4096级(12位);下图是经过GAMMA校正,适合人眼对不同灰度的感觉,相当于对上图做了次对数运算。可见,相对来说,数码记录高光层次的能力很强,后期处理的空间大;阴影则反之。换句话说,在相机内部RAW转JPEG的过程中,损失的主要是高光。 3.因此,如果我们按照机内直方图的指示曝光,最终得到照片暗部层次肯定是比较差的;如果选择直出JPG,那么在光比较大时,为了照顾暗部细节,高光必然是一片死白。 4.那么,大家总是在说的“向右曝光”,绝不是按照机内直方图尽量不溢出的“向右”,而是还要适当加曝光,哪怕相机里看上去是高光出现不少死白。但这又可能造成最后用ACR一看,RAW真的高光死白了,所以拿不准的话还是调整参数多拍几张。所以说死白问题,始终是数码的一个短板,甚至可以说是死穴。 5.关于DXO评分导致的CN之间的骂战:尽管DXO的计分方法是非常的不透明,但有高手指出,在DXO诸多参数的打分中,对RAW文件前1%灰度的计分权重非常大,而这一块C比N弱一些,而后面的不少灰度部分C比N强一些。这或许显示了相机处理器对感光元件信号进行模-数转换的“风格”是不同的。看来对于C家用户,“向右曝光”就更为重要了。 6.这就是大家说的“数码不后期,绝对大傻B”的部分原理吧。 ”
那么这对于天文摄影有什么意义呢?有同好在DSS叠加前,先把RAW转换成了TIFF格式,但往往并非“线性转换”的。此时的TIFF,就跟机内生成JPG一样,暗部被拉开,高光被压缩。但信息总是客观存在的,暗部被拉开的唯一结果就是“色调分离”,细节并没有增加;反之由于天文照片整体都很暗,亮部被压的就很惨,噪点也鸡犬升天。 有高手指出过“只有线性文件才能进行扣减暗场、平场。。。。。。等操作”,我没有深入分析下去,可能与不同内容的RAW,在接受转换成非线性的TIFF时,计算机处理的程度不同吧?如果是这样,那么你拍的那些暗场和平场,自然就无法正确代表拍摄明场时真实的噪声和周边失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