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小黑拍的木星来了,好大风啊啊啊啊

[复制链接]
tbb1 发表于 2012-12-13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联通

对于这个结论我表示轻微的怀疑:
一个视力再好的人,在暗夜里毛也看不见,能看见个轮廓就不错了。
在这种状况下,要想谈分辨率,好像是逻辑混乱的。
另一个证据:在夜晚人眼死盯着夜空,也不能多发现几颗更黯淡的星星。
但是摄像头即使很垃圾,只要噪点控制好,加上自动跟踪,时间越长,理论上可以发现全宇宙的星星。。。。(成像大于至少一个像素哈)
这就是差距啊。

我一直没太弄明白人眼的快门机构是如何处理信号的,是不是只要有光,这个细胞就持续的放电?这在CCD是不可想象的事,他持续太久了,好像会爆掉?

点评

“但是摄像头即使很垃圾,只要噪点控制好,加上自动跟踪,时间越长,” 是的。这里您自己也说到了。这是正确的。因为人的眼睛是没有长时间曝光叠加能力的哈哈。当然噪点控制好的不会垃圾,呵呵,他们之间和金钱是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13 22:39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Mikhail 发表于 2012-12-13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新乡 电信
本帖最后由 Mikhail 于 2012-12-13 22:46 编辑
tbb1 发表于 2012-12-13 22:12
对于这个结论我表示轻微的怀疑:
一个视力再好的人,在暗夜里毛也看不见,能看见个轮廓就不错了。
在这种 ...


“但是摄像头即使很垃圾,只要噪点控制好,加上自动跟踪,时间越长,”
是的。这里您自己也说到了。这是正确的。因为人的眼睛是没有长时间曝光叠加能力的哈哈。当然噪点控制好的不会垃圾,呵呵,他们之间和金钱是正比的。比如为了控制噪声,才会有高价的冷冻CCD。“时间越长”是对的,但是因为技术方面问题,分段拍摄相对较短时间的帧来叠加是更加好的信号数据处理方案。我前面说的都是针对低价格的一千多元甚至更贵一点以下的摄像头,还有一个前提,单帧,不知道您注意到了没,摄像头我们用的是视频叠加,对于行星叠加拍摄,我们取得都是每秒数十帧的摄像头所录制的图像。对于这种曝光时间只有几十分之一秒的单帧图像,是远远远远差于人的视网膜感光分辨效果的。长时间曝光单帧我们还是要用单反或者冷冻CCD拉~~这里就又要分别讨论摄像头和单反或冷冻CCD对于行星和深空摄影时的不同之处和各自的适用优势面了。

点评

楼上所提指引得出以下结论: 1、用摄像头拍视频其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单反目前只有比较贵的支持视频输出,并且视频输出能达到1080P就算顶级了,这个我推测主要还是因为数据量太大,单反的CPU扛不住的缘故。 2、拍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13 22:56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tbb1 发表于 2012-12-13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联通
Mikhail 发表于 2012-12-13 22:39
“但是摄像头即使很垃圾,只要噪点控制好,加上自动跟踪,时间越长,”
是的。这里您自己也说到了。这是 ...

楼上所提指引得出以下结论:
1、用摄像头拍视频其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单反目前只有比较贵的支持视频输出,并且视频输出能达到1080P就算顶级了,这个我推测主要还是因为数据量太大,单反的CPU扛不住的缘故。
2、拍摄深空也好,行星也好,用单反单张叠加的效果在同样张数下应当可以秒杀摄像头,甚至可能秒杀冷冻CCD。建议喜欢折腾的同好可以给单反加上自动连续多次快门,这个应当不算太难,效果估计会非常的好。
3、现在好的手机都可做到1080P的视频拍摄,何不利用之?谁去拆一个IPHONE5或是NOKIA的4千万像素手机?呵呵

点评

另外。现在单反都有视频拍摄功能了。这个就可以直接用于行星拍摄录像叠加,不用改制用快门拍单帧叠加了。因为对于行星,它的亮度是相对深空天体是很高的,反而不能进行长时间曝光来提高图片质量,长曝光直接变亮点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13 23:18
恩。还是我上面说的最后一句了。“就又要分别讨论摄像头和单反或冷冻CCD对于行星和深空摄影时的不同之处和各自的适用优势面了。” 简单说下把。单反没被用于行星是因为它的感光芯片(CMOS/CCD)的幅面是远远大于一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13 23:11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Mikhail 发表于 2012-12-13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新乡 电信
tbb1 发表于 2012-12-13 22:56
楼上所提指引得出以下结论:
1、用摄像头拍视频其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单反目前只有比较贵的支持视频输出 ...

恩。还是我上面说的最后一句了。“就又要分别讨论摄像头和单反或冷冻CCD对于行星和深空摄影时的不同之处和各自的适用优势面了。”
简单说下把。单反没被用于行星是因为它的感光芯片(CMOS/CCD)的幅面是远远大于一般业余望远镜观测行星的成像面的,就是说它的芯片大小溢出了,能够用到的大小就是摄像头所采用的那么大。。。这就又回到还是摄像头比较适合行星摄影,不恰当说就是大炮打蚊子会心有余力不足。单反的大数据量他的处理器真的扛不住那么多帧的连拍。。。我们看单反的最大连拍数值就知道了。摄像头可是靠的电脑CPU来处理那么多帧数的。开到高帧数,有的不好的电脑还是扛不住。呵呵。
另外,冷冻CCD我一般就这样理解了,他就是加上了冷冻功能的单反成像模块,用以降低单反/单电的大幅面CMOS/CCD所产生的杂讯干扰。所以,单反是没法秒杀“升级版的单反--冷冻CCD”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Mikhail 发表于 2012-12-13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新乡 电信
tbb1 发表于 2012-12-13 22:56
楼上所提指引得出以下结论:
1、用摄像头拍视频其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单反目前只有比较贵的支持视频输出 ...

另外。现在单反都有视频拍摄功能了。这个就可以直接用于行星拍摄录像叠加,不用改制用快门拍单帧叠加了。因为对于行星,它的亮度是相对深空天体是很高的,反而不能进行长时间曝光来提高图片质量,长曝光直接变亮点亮面了。

点评

单反视频由于CPU问题,是大打折扣了的。 几乎可以肯定,单反单张连拍,只要极少的量,就可以叠加超过长时间视频拍摄的效果。 在同样的通光口径下,目标的成像大小是固定的,无论你是用摄像头还是单反。因而采用单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13 23:31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tbb1 发表于 2012-12-13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联通
Mikhail 发表于 2012-12-13 23:18
另外。现在单反都有视频拍摄功能了。这个就可以直接用于行星拍摄录像叠加,不用改制用快门拍单帧叠加了。 ...

单反视频由于CPU问题,是大打折扣了的。
几乎可以肯定,单反单张连拍,只要极少的量,就可以叠加超过长时间视频拍摄的效果。
在同样的通光口径下,目标的成像大小是固定的,无论你是用摄像头还是单反。因而采用单反单张叠加的效果,我不妨武断的继续认为极大优于冷冻CCD。
在行星拍摄方面,我一直觉得目镜后拍摄似乎是解决直焦放大倍率小的最好之道,既然调焦筒可以上羽毛,为什么不可以在近距上用增加摄影调焦筒的类似办法精确对焦呢?这样比直焦放大倍率不知大了多少倍啊

点评

其他的您可以再理解下。 对于“冷冻ccd”这个说法,您可能理解的有偏差,其实您把它理解为,冷冻ccd就是最高端的单反/单电就行了。就像是理解为是佳能1dx,尼康d4的升级版。所以用单反打败单反是不对的,用低端单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13 23:59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Mikhail 发表于 2012-12-13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电信/IDC机房

RE: 小黑拍的木星来了,好大风啊啊啊啊

本帖最后由 Mikhail 于 2012-12-14 00:03 编辑
tbb1 发表于 2012-12-13 23:31
单反视频由于CPU问题,是大打折扣了的。
几乎可以肯定,单反单张连拍,只要极少的量,就可以叠加超过长时 ...


其他的您可以再理解下,我的表述有的可能不够准确。
对于“冷冻ccd”这个说法,您可能理解的有偏差,其实您把它理解为,冷冻ccd就是最高端的单反/单电就行了。就像是理解为是佳能1dx,尼康d4的升级版。所以用单反打败单反是不对的,用低端单反打败高端单反,恐怕除了价格普及率其他都打不败。因为它俩用法可以理解为是一样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lq仰望星空 发表于 2012-12-14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丽水 电信
楼主这是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啊!长知识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kemifeng 发表于 2012-12-14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对于扫盲和科普,永远都不会是多余的

当然,我个人意见,无论你再怎么正确的结论,总会有一堆人提出不同的观点,而且他会不断地就你的解释让你提出证据,直到你证无可证,他们就会认为你错了。

开头我就说了,对于大家对小黑调光轴的精度问题我可以拍一张木星来解决,但是又有人提出拍出来的应该比目视的好,说以我的小黑精度还是很差,这种情况,我总不能把我的眼睛挖出来寄给他吧?

淡定。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lovez3 发表于 2012-12-14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移动
楼主的帖子是对比光轴调整前后的效果,而楼主拍的木星照片并不能反映出小黑真正极限木星。也没有对比照片,所以会有一定的争议。如果能同一天拍摄简单对比下。就好了。当然天气也是影响因素。所以要一段时间才行。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yjcoffee 发表于 2012-12-14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浦东新区 电信/芳草路中录时空
本帖最后由 yjcoffee 于 2012-12-14 12:30 编辑
tbb1 发表于 2012-12-12 22:02
单张效果比我120折射目视差些,120折射目视很锐利,色带线条清晰。
理论上,摄像头的分辨力要比肉眼好,这 ...

看了我这个帖子再怀疑之吧:赶在冲日前后,小黑也来叠木星,附赠玫瑰
——说6寸小黑目视不如4~5寸APO也罢,要说不如5寸普消我是怎么也不信的,信达120普消我见过两次,无论色差还是分别率都不如我的小黑。
帖子中虽然我没上单帧,但我在上海市区,小黑目视大红斑还是很轻松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weisili2012 发表于 2012-12-15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联通
大家究竟在争论什么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HL_David 发表于 2014-7-22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教育网/南京大学
Mikhail 发表于 2012-12-13 20:40
呃。。。首先我要承认您看了很多知识点了。但是有些确实不准确。       大伙费劲搞摄影的原因是现在有了 ...


恰好我是学生物的,楼主的描述有几处小不准确,探讨如下:

前面大部分讲得都是正确的,从下面开始有问题:说通俗点就是一个用来感应亮部的,另一个用来感应暗部的。大脑把这两种细胞感觉到的光线进行HDR合成。最终得到我们看到的图像。后面一句话是错误的,人眼的动态范围的确极其宽广,即使是在白天也显著的高于照相机,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逆光摄影多要花费一定精力进行补光,而人眼就看的很好。但这并不是由于视锥和视杆细胞同时工作的结果,相反,白天视杆细胞几乎不工作,最简单的证据就是从室外突然进入电影院,需要一定时间适应,这就是视杆细胞在合成视紫红质恢复暗视力。
人类每个眼球的视网膜内约有600万~700万的视锥细胞、1.2亿个视杆细胞。这巨大的数量差注定了我们肉眼的夜视能力比较强且画质较好。同样,前半部分正确,结论是错误的。人眼的暗视力感光能力确实很强(能看见),但是画质很差(空间分辨率低),人眼视力最佳的中央凹处几乎只有视锥细胞分布,提供给极佳的分辨率和色觉。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HL_David 发表于 2014-7-22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教育网/南京大学
Mikhail 发表于 2012-12-13 20:42
当然木有色彩是因为视网膜细胞决定的,但是木有色彩不是意味着就是画质分辨率和细节的低下。要知道现在追 ...


至于摄影中使用黑白摄像头比使用彩色摄像头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是因为黑白摄像头的每一个像素可以按照一定的响应曲线接受一定光波长范围内的光子,也就是说每一个像素点都能如实反映明暗的细节,而彩色传感器由于其拜耳阵列的设计,使得空间分辨率显著不如黑白传感器。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HL_David 发表于 2014-7-22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教育网/南京大学
Mikhail 发表于 2012-12-13 20:40
呃。。。首先我要承认您看了很多知识点了。但是有些确实不准确。       大伙费劲搞摄影的原因是现在有了 ...


不过,就算有一些认识上的小错误,这并不代表“目视比单帧强”这句话是错误的,恰恰相反,这句话非常正确,其中的原因很多,就不细讲了。上面有一位tbb1童鞋似乎不是很相信这个结论,诸位无需证明,哪天他目视过大牛土星应该就信了。
当然,人眼和相机比最大的不同在于不能累积曝光,这是由神经系统的电生理特性决定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8 21:00 , Processed in 0.214589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