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陨石里的秘密!!

[复制链接]
天道无极 发表于 2013-3-25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马来西亚 TMNet电信公司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http://enews.url.com.tw/sci/72258


撰文╱鲁宾(Alan E. Rubin)
翻译╱邱淑慧
提供/科学人



我同情天文学家。无论是藉由电脑萤幕上的影像,或是冷冰冰的光谱仪处理过的光波,都只能远远地观察他们所热爱的恆星、星系和类星体。而我们这些研究行星与小行星的,却常常可以亲手抚触心爱的天体,探索它们最深层的秘密。大学时我主修天文学,曾经在许多个寒冷的夜晚,透过望远镜观看星团和星云,所以我可以作证:手上拿著小行星的碎片能在情感上获得更大的慰藉,让我们与看似遥远抽象的一切有了真实的连结。

最吸引我的小行星碎片是球粒陨石,自太空坠落的陨石中有超过80%属於此类,命名缘由是因為内部含有球粒,也就是曾经熔融的物质所形成的小珠,通常比米粒还小,这种陨石在太阳系早期、小行星成形前就已存在。在显微镜下观察球粒陨石的薄片,看来是如此美丽,丝毫不逊色於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等抽象艺术家的创作。

球粒陨石是科学家所碰触过最古老的岩石。放射性定年结果可追溯超过45亿年前,那时行星还未形成,太阳系还只是一团处处充满扰动、由气体与尘埃构成的旋转圆盘,天文学家称為太阳星云。球粒陨石的年龄与成份显示,它们与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一样,都形成自太阳系的初始物质。大多数研究人员相信,球粒的形成,是因為高能量使富含硅的尘埃团块熔化成许多液滴,这些液滴迅速凝固并且附著在尘埃、金属与其他物质上,形成球粒,后来聚集形成小行星,小行星间的高速撞击使它们碎裂,最后有些残骸就掉到地球上成為陨石。这些陨石吸引我的并不只是美丽的外观,而是它们可是太阳系诞生时所留下的化石,可提供探索地球形成时的状态很重要的线索。

然而就如同人类学家所知,发现化石只是重建歷史的第一步,还必须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不过要推断不同球粒陨石的来源和诞生环境是有困难的,因為对於这些岩石的详细构造,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少得可怜。我在几年前针对球粒陨石的物理性质做了一次有系统的全面检视,填补了许多关键性的空缺。根据这些资料,我建立了一个大致的图像,描述球粒陨石所源自的古老星云构造。

虽然只是粗略的图像,但值得注意的是,图像中的尘埃分佈情形,与某些金牛座T型星(T Tauri)的恆星系统相似。金牛座T型星有不寻常的亮度变化,而且有厚重的大气笼罩,因此被认為是年轻的恆星(或主序前星),多数有尘埃盘环绕。太阳星云的尘埃图像与许多金牛座T型星系统的构造吻合,这项结果支持一个说法,那就是太阳系这类行星系统的前身就是金牛座T型星系统。因此球粒陨石不但让我们可以深入推测太阳系的过去,也提供了对银河系其他年轻恆星系统的深入了解。同样地,当科学家探究这些系统的物理性质时,也会对太阳系的小行星和行星的形成过程有更多了解。

球粒陨石的特性

想要分析球粒陨石来探索太阳系的原始样貌,行星科学家首先得準确地衡量岩石的属性。研究人员把球粒陨石分成12个基本类型,根据的特性有:整体的化学组成、混合的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元素)、球粒的大小、数量及类型,以及紧密包覆著球粒与其他物质的尘埃基质多寡。因為每个类型的球粒陨石都有不同的物理、化学与同位素特性,因此一定是来自不同的小行星。為了解释不同类型的球粒陨石最初是如何形成,研究人员发展出许多富有想像力的模型,其中牵涉到气体扰动、磁场以及落入星云中央盘面上的粒子速度等。然而,最后往往得到一个模糊的结论,就是各种球粒陨石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形成的。

因為希望可以更确切掌握到底是什麼样的不同情况,我从2009年开始埋首大量文献资料,想要建立一个表格,列出球粒陨石主要类型的必要特性。一旦我手上有这样的表格,就能找出每种特性之间的相关性,或许能揭示每个类型的歷史。但结果我所建立的表格中有超过一半是空格,看来有兴趣蒐集这类资料的研究人员并不多。

於是唯一的选择就是,我自己来。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把自己定在显微镜前,检视了分属不同类型的53个球粒陨石、共91片的岩石薄片。厚度仅30微米的薄片中,许多矿物变得能够透光,於是我们得以研究它们的光学性质。从这些样本我们看到,球粒有各式各样的大小、形状、质地和顏色。分析数千个球粒肯定是很繁琐的工作,但是这个在「显微天文学」上的坚持,让我在短短几个月内把表格填满了。我的发现并不能完全解决「不同情况」的难题,但是这个结果确实能够更广泛、更完善地解释,不同类型的球粒陨石是来自太阳星云的何处,以及它们的局部环境如何。

首先来看看一种较少见的种类——顽火辉石球粒陨石,仅佔地球上发现的球粒陨石的2%。这些岩石通常是根据含量最多的矿物:顽火辉石(MgSiO3)来命名的,而且该矿物有两种型式,依据含铁量的高低分别标示為EH和EL。科学家发现,这些球粒陨石中含有丰富的氮、氧、鈦、铬、镍的特定同位素,和地球及火星相似,因此他们推论顽火辉石球粒陨石可能形成於火星轨道以内,与其他球粒陨石类型被推论出的生成地点比较起来,显然比较靠近太阳。

第二种称為普通球粒陨石,共有三个不同但密切相关的群组,依照铁的含量和型式分别标示為H、L和LL。「普通」指的是出现频率,它们共佔所发现陨石的74%。这三类陨石的数量之多,显示它们在太阳系中的形成区域,受到的重力会倾向把陨石丢到地球上来。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磯分校的华生(John Wasson)曾经提出,普通球粒陨石是来自小行星带(位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中心朝向太阳的一侧。小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约是地球与太阳距离的2.5倍,也就是2.5天文单位(AU),12年会绕太阳公转三圈,木星距离太阳5.2天文单位,12年绕太阳公转一圈。这样的共振表示木星的巨大重力会经常拉扯这些小行星,把许多小行星给拉到内太阳系。瑞典的科学家发现,有数十个普通球粒陨石是存在於年龄4亿7000万年的岩石内,这个跡象显示,在地球46亿年的歷史中,有超过1/10的岁月承受著球粒陨石的攻击。

第三种是极為罕见的鲁木路提(Rumuruti)球粒陨石,或称為R球粒陨石,目前只在肯亚的鲁木路提发现过。这种陨石有许多化学性质与普通球粒陨石相似,但是含有较多的基质,而且氧17相对於氧16的比率明显偏高。星云的高温有助於平衡同位素的丰度,因此当距离太阳越远,同位素的不平衡就越容易保留下来。R球粒陨石的同位素如此不平衡,可见其形成区域比普通球粒陨石距离太阳还远。

另一方面,高温也会破坏有机化合物,因此,比上述三种含有更多有机化合物的碳质球粒陨石,应该比R球粒陨石离太阳更远。碳质球粒陨石又可分為六个主要类型,根据它们的化学、同位素和构造等特徵,各自可以具体分配到星云的特定位置。

尘埃透露的讯息

除了化学组成之外,球粒陨石的内部结构也会显示出形成时环境的尘埃量。在太阳系演化的每个过程中,尘埃一直都是关键。太阳与行星所源自的初始星云刚开始收缩时,尘埃颗粒变得更能有效捕捉红外辐射,使星云中心温度上升,后来促成原恆星的形成。接著,尘埃以及外围的冰落入星云的中央盘面,并且聚集成较大的团块,最后形成多孔隙的物体,也就是微行星,大小从数公尺到数十公里都有。这些微行星中有些会熔化。而行星就是由熔化与未熔化的微行星组合而成,彗星和小行星则比较可能是由未熔化的微行星吸积而成,因此组成成份较均匀。

有个线索可以知道特定类型的球粒陨石形成区的尘埃丰度,就是在球粒中有尘埃球壳包围的硅质核心。例如在某些碳质球粒陨石的球粒中,通常会有一个核,或是「主要的」球粒,外围包裹著成份类似但曾经熔融的物质球壳。通常这个第二层的壳层本身也被称為火成环圈的第三层外壳包围,第三层的矿物颗粒比中心核的矿物颗粒细小许多。

许多陨石研究人员认為,第二壳层的產生,是因為原本的球粒在最初的熔化后凝固,会產生一个多孔隙的尘埃壳层,在经歷第二次中等能量的事件时,外壳会熔化但内部的球粒不会。后来,陆续发生几次能量较低或是持续时间较短的事件,就產生了火成环圈,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各种球粒陨石中含有许多这样层层外壳球粒的,看起来是形成於多尘埃的环境中。

如果在多次熔化之间,球粒是沉浸在尘埃中,自然会產生大颗的球粒,有著厚厚的第二壳层和火成环圈。因此,这样的特徵显示球粒陨石形成时的环境有著大量的尘埃,包裹在尘埃中的球粒也会冷却得比较慢,因為热无法快速辐射出来,而冷却速度较慢也会促使钠和硫等易挥发元素挥发。虽然大多数的挥发物质已经凝固在邻近的尘埃上(最后结合成球粒陨石),但还是会遗失一部份。球粒陨石若含有较大球粒且球粒被尘埃包围,其内部钠和硫的成份会比形成於缺乏尘埃环境的球粒陨石低。我发现事实的确是如此。

将此与其他有关母小行星预设位置的资讯结合,我发展出一个粗略的图形,说明整个早期太阳系的尘埃丰度。根据推测,顽火辉石球粒陨石是形成於火星轨道朝向太阳的区域,那裡一定是个缺乏尘埃的环境;球粒很少具有壳层或环圈,即使有环圈也很薄。普通球粒陨石和R球粒陨石,与太阳的距离远於顽火辉石球粒陨石,呈现出较多有尘埃存在的特徵,例如,具有火成环圈的球粒比例,以及环圈的厚度,都比顽火辉石球粒陨石来得大。

有些碳质球粒陨石有著最大的球粒,且含有最多具第二壳层与火成环圈的球粒(分别是CR、CV和CK三类型),在它们所佔据的区域,尘埃浓度显然达到最高,然后往另两个距太阳较远的类型(CM和CO)的位置慢慢减少,这些类型的陨石所含有的球粒小得多,含有第二壳层和火成环圈的比例也少很多。尘埃的总量继续往最遥远的碳质球粒陨石(CI)附近减少,这类陨石根本没有球粒。(但它们还是球粒陨石,因為主要的分类标準是化学成份与太阳的非挥发性元素相似。)

这个星云图像中的尘埃分佈情形,令我推论,早期的太阳系可能与我们现在所观测到的金牛座T型星类似,这类年轻恆星就像早期的太阳,还未进入稳定氢融合的主序阶段。尘埃图样跟许多已知环绕在金牛座T型星周围的原行星盘很像。因為这些特定圆盘的质量(约是太阳质量的2%),与太阳星云盘面的推估质量接近,因此看来这些盘面提供了很好的模型,让我们能了解星云中形成球粒与组成球粒陨石的阶段。

激烈的争议

究竟是什麼样的过程產生了球粒,仍然是未解的问题。任何关於球粒形成的模型,必须要先能解释反覆熔融的现象。该模型必须能广泛应用,但又不能导致每种球粒陨石类型都產生球粒。不幸的是,没有具说服力的加热机制可以说明所有球粒的特性。这麼多球粒有著多次熔融现象,因此排除了所有一次性的加热事件,例如超新星爆炸的冲击波或来自宇宙深处的γ射线爆发。热源必须足以把某些球粒(包含直径数毫米的)整颗熔化,但只能熔化其他球粒的外围尘埃薄层,不能破坏内部。曾有研究人员提出,应是一个重复且具脉冲性的热源,例如闪电,但是对於在太阳星云中產生闪电的可能性,并没有共识。

现在最為天文物理学家接受的球粒形成模型,是冲击波加热了星云。冲击波的形成,举例来说,可能是星云外的物质掉入星云内部。冲击波在含有尘埃的星云内部传递时,產生的热足以造成球粒熔化。然而,依赖冲击波的模型有其缺陷。首先,在原行星盘中的冲击波还有待观察,它们的存在未经证实。其次,冲击波会同时加热大量的球粒,看来是无法只熔化个别球粒的外表(以形成第二壳层与火成环圈)而使球粒内部维持低温。第三个明显的缺陷则是,冲击波是局部的现象,似乎不太可能大范围地使星云各区域產生球粒。球粒形成的主要机制依然是个谜团。

50年前,陨石专家伍德(John A. Wood)观察到:「直到最近我们才开始研究球粒的实体。它们包含了丰富的资讯……可探究曾经作用在它们身上的过程。我们或许可以研究太阳星云的性质与演化、行星的形成、太阳演化的某些阶段,以及这所有过程的时间尺度。」半个世纪过去了,科学家仍然有许多有待学习之处,但是太阳系初生时这些信差所提供的图像,终究会成為关注的焦点。


[img]http://postfiles15.naver.net/20120318_238/khel3d2oat_1332055102951h4t1b_JPEG/%B2%D9%B9%CC%B1%E2_12031801_Prometheus
huangjunxiong20 发表于 2013-3-25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河源 电信
呵呵,好长,刚看了你的另外一个帖子。

点评

谢谢帮顶!!^_^  发表于 2013-3-25 21:23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ewq 发表于 2013-3-25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兰州 电信
帮顶........................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13-3-25 21:23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kingkey 发表于 2013-3-25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电信
淘宝上卖陨石的不少 不知道真的假的 有没有辐射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天知道wy1978 发表于 2013-3-25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移动
陨石是生命的播送者!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milaoshu64 发表于 2013-3-27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这种研究如大海捞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三叶观天 发表于 2013-3-27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
地球表面70%被海洋覆盖,应该有更多陨石掉落到海里去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xzh_021 发表于 2013-3-27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杨浦区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yahui 发表于 2013-4-2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株洲 电信
有知识学习是好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1-22 23:48 , Processed in 0.18846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