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科学家预测10亿年内地球生命灭绝仅剩微生物

[复制链接]
 楼主| 索理客 发表于 2013-7-4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教育网/中国药科大学教育网

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何时将面临毁灭的命运呢?人类文明能延续多少年?来自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天体生物学家杰克·奥马利-詹姆斯通过计算机模拟表明地球将在28亿年后进入世界末日,地球上的所有物种将灭绝,届时地球上的海洋也将完全蒸发,仅仅剩下干旱的世界,如同现在的火星。


地球生命将随着液态水的减少逐渐消失,有些生物可以留存到最后一刻,它们可以利用最后一点的液态水资源生存。根据模拟预测,未来10亿年内,增发量的增加、以及大气物化反应加剧,使得二氧化碳水平出现下降,植物和动物完全灭绝,地球将变成微生物的世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地球上的海洋将在未来10亿年内蒸发干涸,植物和动物灭绝后地球将再次成为微生物的世界,人类文明如需继续生存,就应该放弃地球寻找新的可居住星球

同一时刻,地球上的氧气正在逐渐耗尽,温度升高导致海洋蒸发愈演愈烈,太阳核心聚变反应出现变化并逐渐增亮,奥马利·詹姆斯认为地球的环境将变得越来越恶劣,能适应这样环境的生物变得越来越少,植物和动物灭绝后只剩下生命力更加顽强的微生物,它们的生存范围被限制在局部存在的液态水环境中,或者温度更低的地方,比如土卫六上的地下湖泊、洞穴或者有其他热源的地下深处,此外,这些生物还有受到极端高温和强烈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科学家进行这样的预测是寻找类地行星是否处于可居住的“时间区间”上,即恒星系统内哪个演化阶段适合存在生命,虽然我们发现了一些可居带上的行星,但是它们可能不处于可居住的时间区间内。根据该模型的最新预测,太阳的寿命大约为100亿年,留给地球生物的窗口大约只有恒星寿命的25%,这就决定了有些系外行星的表面环境已经严重恶化,如果行星上存在生命,那么就会转移到地下生存,比如科学家现在判断火星上的生命已经转移到了地下,火星生命已经过了可在表面生存的黄金时间。

垂死地球的大气成分为氮气和二氧化碳,其中存在的一些甲烷被认为是唯一可标志生命存在的气体,根据估计,银河系内大约存在170亿至1000亿颗类地行星,即便是保守估计也有100亿颗,按照奥马利·詹姆斯的模型,其中大约有2.5亿颗处于可居住的时间区间内,进一步推测,一些外星文明的恒星可能寿命比较短,星际移民将会是一个普遍现象。根据不同的恒星系统,外星生命的演化方向也会不同,比如生存在双星(多体)系统中的文明就会侧重宇航技术的发展,寻找到合适的可居住星球。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筛选出可适宜环境的生物,无法适宜的生物将会被淘汰,地球生命诞生之初就是微生物的世界,它们能适宜极端的环境,比如嗜热细菌,当地球进入生命衰亡期时,还将回到微生物的世界,科学家估计可抗辐射的嗜热细菌将是地球上最后的生命,时间大约为未来28亿至30亿年。如果人类文明要继续演化下去,就需要去其他星球上生存,否则就会被自热选择剔除。

当然,随着系统内的主恒星进入不稳定状态,有能力的外星文明必然会放弃原来的轨道,向更外侧的轨道迁移,永远在一颗行星上发展、延续文明显然是不可行的,放弃地球进军深空是人类文明的演化结果,因此未来或许不那么阴沉无望,宇宙高级文明需要具备恒星际航行的能力,文明的演化最终目的就是寻找适宜居住的星球,一旦太阳系不适合生存,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去其他行星,甚至是离开太阳系前往其他恒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er99 发表于 2013-7-4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联通
本帖最后由 Archer99 于 2013-7-4 15:35 编辑
sonic5188 发表于 2013-7-4 13:20
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何时将面临毁灭的命运呢?人类文明能延续多少年?来自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天体生物学家 ...

太阳系周围的黄矮星在30亿年后也普遍离开主序分支。周围的橙矮星和红矮星倒是不错的选择。我个人感觉k型主序星(橙矮星)留给生命的时间更长繁衍出智慧生命的概率更大一些。红矮星(M)寿命长数量众多,应该拥有大量宜居星球,这些星球的对人类母亲地球来说环境还是有太大差距。随着气体的耗尽可以肯定的是数十亿年后银河系的生命群落基本上都在红矮星周围。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7 10:41 , Processed in 0.038284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