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拥有徐家汇、佘山两座百年天文台址的上海,结束了“有天文台、无天文系”的历史。上海交大宣布,本月起物理系变身“物理和天文系”,全系每年约有五分之一的本、硕、博学生从天文系毕业。
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大学基本都有天文系,至少是物理系天文专业,但国内设有天文系的院校屈指可数,仅北大、北师大、中科大、南大,以及去年复开天文系的厦大。目前的情形与国家发展空间科学和航天事业的决心并不匹配。上海交大物理和天文系主任、粒子物理和宇宙学专家季向东教授说:“学界有句话,全国天文项目比天文专家还多,如此之大的人才缺口需要尽快补上。”
----------------------------------------------------------
上海交通大学将向天体物理方向发力。上海交大昨天宣布,该校物理系本月起更名为“物理与天文系”,“天文”与“物理”同为一级学科。这也意味着上海有了第一个天文系。 空间和天文将是我国未来2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领域。但我国天文系不多,业内戏称“天文项目多于天文人”。
上海交大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012年,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本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和最具创新性的科学成就分别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上发现期待已久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中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通过精确测量中微子混合角发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系的研究人员对这两项重大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基于这支实力雄厚的粒子物理和天文天体师资队伍,交大将加强天文学人才的培养,在校本科生从大三起就可以选择天文学方向。
------------------------------------------------------------
上海交通大学瞄准国际前沿、对接国家战略,向天体物理方向发力。今天上午,交大物理系举行新闻发布会,该系正式更名为“物理与天文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称,交大物理学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13年国务院通过的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明确将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作为我国未来2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领域。我国在这一领域将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的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世界一流物理与天文系行列;建立若干学术高地,有一群活跃在科学前沿的物理学大师、一批对物理研究充满热情的青年学生和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形成学术至上、教授治学的学术氛围。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景益鹏教授表示,中心的研究方向就是解密此类的“宇宙之问”。研究工作围绕宇宙学、星系形成和黑洞物理领域展开,重点不仅在具有优势的理论宇宙学、观测宇宙学、星系的多波段研究等,而且将通过加入大型观测项目向实测天文学、数据处理软件、数据库建设等拓展。
中心计划参加平方公里阵望远镜(SKA)、斯隆巡天四期(AS3)和大型重子声波振荡光谱巡天(Big-BOSS,首个第四代暗能量实验);将开展宇宙结构形成的大规模数值模拟和国际虚拟天文台建设。中心针对这些项目和其他大型天文项目准备为本科阶段的学生制订全面的教育计划,课程将涵盖基础天文学、恒星物理、星系形成、宇宙学和天文技术各个方面,计划在5到10年时间内将中心建成天文领域内最有实力的研究机构之一。
“用更远的望远镜看到更年轻的宇宙。 ”这就是SKA项目。 SKA国际合作包含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意大利等20个国家,预算高达15亿欧元。按照计划,SKA的建造将开始于2016年,2019年进行第一批观测,2024年完全投入使用。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将参与此项研究,徐海光、武向平等组织来自物理、天文学、数学、计算机和软件、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为SKA中国项目提供科学和技术背景培训,软件、计算机系统和科学初始输入支持。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 http://news.sjt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