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天文观测] 颜色重新调整的 NGC3372

[复制链接]
吃黄豆的人 发表于 2014-4-29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重新调整了颜色,处理了一下过曝的部分,让细节更多一些。
是不是效果好些?
总曝光大概10个小时。单幅30分钟。
FSQ106+ST8300
mengda.jpg


局部裁剪
meng.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牧夫币 +20 收起 理由
steveyzh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静看星星 发表于 2014-4-29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重庆–巴南区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永洲ONE 发表于 2014-4-29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温州 电信
高大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沈环宇 发表于 2014-4-30 00: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联通
高大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红妖 发表于 2014-4-30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贵州–贵阳 电信
高大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faroceanworld 发表于 2014-4-30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电信
高大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西晨 发表于 2014-4-30 01: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新疆–乌鲁木齐 电信
高大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wljbox 发表于 2014-4-30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电信/迅雷离线服务器
嗯,这才是佳作!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狼行天下 发表于 2014-4-30 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廊坊 联通
高大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xllz 发表于 2014-4-30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电信
太尼玛高大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小傻驴 发表于 2014-4-30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朝阳区 联通/东城区联通
屌炸天!!!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jxsky 发表于 2014-4-30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南昌 电信
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4-30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中山 电信
可不可以试试用空间滤波器,高通,把0级波滤掉就可以把星点和高光部份减弱,然后加长曝光时间,细节就出来了。
要不也可以做事后图象处理,也是用空间滤波器,高通,把0级波滤掉就可以把星点和高光部份减弱,然后加亮和提高对比度,也可以把细节搞出来D。



点评

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同求教程 顺赞楼主佳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1 08:59
可以解释一下吗?不是很理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1 04:40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吃黄豆的人 发表于 2014-5-1 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4-30 16:44
可不可以试试用空间滤波器,高通,把0级波滤掉就可以把星点和高光部份减弱,然后加长曝光时间,细节就出来 ...

可以解释一下吗?不是很理解

点评

简单描述一下,就是一个双镜系统,双镜距2f,原底片距1f,像面1f,所以又称4f系统。 [attachimg]663133[/attachimg] 这个东西可以直接加在望远镜的焦平面上,中间的当栅位置也可以和滤光片一起放。 这些东西玩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1 11:41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in_wind 发表于 2014-5-1 08: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 电信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4-30 16:44
可不可以试试用空间滤波器,高通,把0级波滤掉就可以把星点和高光部份减弱,然后加长曝光时间,细节就出来 ...


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同求后期教程
顺赞楼主佳作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5-1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珠海 电信
本帖最后由 SamuelHan 于 2014-5-1 11:55 编辑
吃黄豆的人 发表于 2014-5-1 04:40
可以解释一下吗?不是很理解


简单描述一下,就是一个双镜系统,双镜距2f,原底片距1f,像面1f,所以又称4f系统。
双镜4f空间滤波系统.jpg



这个东西可以直接加在望远镜的焦平面上,中间的当栅位置也可以和滤光片一起放。
也有把直接成象的一个透镜加起来,说三镜4f系统的,
但实际上三镜中的第一镜,比如在望远镜中,那个f1很长,就不是4f了。

这些东西玩起来也烧钱,我是玩不起的了,在某个贴上说这些东西让人伤透了,
所以才晃荡到这里来,希望这里的玩家高手有人愿意追一下美国人的光学处理技术。

可以先参考一些基础光学知识,这里有一个:http://wenku.baidu.com/link?url=sbWSkUudGnUlbU8f_eJngpYXJYEQchTcDbKMUUboF6_BasazworYXqAcS3x8oZvvhKCQT1gPX3ZLLUsqSCKSoc9ydgbb6r4aWJZ9rIyGDg7

如果想多了解一点,可以看看这里:http://www.doc88.com/p-1436191877294.html



点评

额,有人用过吗?听起来很复杂也没见过别人以前用过好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1 11:51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吃黄豆的人 发表于 2014-5-1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5-1 11:41
简单描述一下,就是一个双镜系统,双镜距2f,原底片距1f,像面1f,所以又称4f系统。

额,有人用过吗?听起来很复杂也没见过别人以前用过好像。

点评

这个东西美国人就在用,他们所有的直接成像拍到的系外行星,或近年对哈勃旧照重新处理发现系外行星或行星盘,玩的都是这个。 这个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两个好镜一个暗箱, 这个东西分析起来要高深的数学,但玩起来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1 12:07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5-1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珠海 电信
吃黄豆的人 发表于 2014-5-1 11:51
额,有人用过吗?听起来很复杂也没见过别人以前用过好像。

这个东西美国人就在用,他们所有的直接成像拍到的系外行星,或近年对哈勃旧照重新处理发现系外行星或行星盘,玩的都是这个。

这个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两个好镜一个暗箱,
这个东西分析起来要高深的数学,但玩起来那个光栅要通多少挡多少,可以通过试验确定的。

当然,如果要玩出花样,烧起钱来就不是一般人烧得起的了,
比如美国人的NICMOS用红外线去玩就要用杜瓦瓶降温,上天玩就要用航天飞机打上去,那就只有NASA才玩得起。
但如果是用可见光玩,不上天,我想观察版这里就大把人玩得起了。

这个东西人家美国人玩了,但NASA不让华人参加,所以国内的官家没法跟风,没人玩,
如果观察版的朋友能玩出来,那就功德无量了。


点评

还是不是很懂这个工程怎么操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1 12:14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吃黄豆的人 发表于 2014-5-1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5-1 12:07
这个东西美国人就在用,他们所有的直接成像拍到的系外行星,或近年对哈勃旧照重新处理发现系外行星或行星 ...

还是不是很懂这个工程怎么操作

点评

就是一个暗筒里装两个透镜, 透镜的焦距都是f,两透镜相距2f,中间可插入挡板和滤光片, 两个透镜到筒端距都是f。 如果是直接拍摄,这个东西一边接望远镜的焦平面,另一端放胶片或CCD。 换不同的光栅档板,拍出来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1 13:02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teveyzh 发表于 2014-5-1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联通
佳作!信噪比、颜色、细节都很赞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23 00:55 , Processed in 0.09385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