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拿到了QHY的二代滤镜轮,应邱博士要求在上市之前做一个测试,正好QHY公司给轮子同时装配了宇隆的LRGB和Ha滤镜,便死皮赖脸又借了一个Q22备用相机,这样一个完整的拍摄体系,也不用我再拆掉手头成系统的设备,接上刚刚入手的望远镜就可以直接拿来测试了。
趁中午的休息时间赶到公司,看到这个牌子还是挺激动的。
进入公司大门,就像进了器材军火库,各种毒物、配件一应俱全,估计说是天文爱好者的天堂也不为过吧。但是按照规定,装配车间是不能拍照的,这里留个小小的遗憾吧。 等了一会儿,技术人员拿来了新款滤镜轮,第一印象是比一代薄了,并且由原来的圆形外观改为了方形圆角设计,美观程度有所提高。此外,电机的位置也进行了调整,不像原来那样紧靠通光孔,而是各占对角线的两端,为各种设备的安装提供了充裕的空间,2寸通光孔的CCD安装座也由原来的螺纹安装改成了三颗螺丝固定,这样就解决了螺纹拧紧后不能旋转CCD调整拍摄角度进行构图的问题,由于相机上的接环是斜面设计,所以也不会存在滑脱和靶面不平的现象出现,总之改进后的设计还是比较科学的。我拿到的样品据说是中号滤镜轮,将来还会有大号和小号,只是目前还在研发过程中,没有机会一睹芳容。
为了看到内部构造,我决定对新款滤镜轮进行一次拆解。需要说明的是,宇隆发来的是36mm 无框滤镜,所以这次公司装配的也是7 轮无框滤镜盘,我特意问了一下,上市后还会根据大家的具体需求选配5 轮2 寸和7 轮1.25 寸有框滤镜盘。拆开以后,内部构造简单明了,没有复杂的线头,滤镜盘齿轮和边框之间也保留了充足的空间,保证了转动过程中的平滑。每片滤镜由三个小螺丝和透明塑料垫片固定,垫片压住滤镜的边缘,造成的遮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较高的加工精度,垫片和滤镜之间却又卡的很紧,在后来的拍摄过程中,包括上山途中的各种颠簸,都没有造成滤镜松动的现象,这点还是可以放心的。再来看滤镜,从红色的那个开始逆时针数,依次是宇隆的RGBL 和12 纳米Ha ,我用L 滤镜对着窗外的风景看了一下,通透度很高,几乎感觉不到滤镜的存在。
好,QHY 公司之旅到此告一段落,兴高采烈地带着一堆新器材回单位上班,下一步就是等着天气晴好的周末,上山开光!北京的" 五一" 节迎来了大风降温,也带来了天文爱好者的福音。大家纷纷收拾行囊上山拍星,我自然也又一次投入了大山的怀抱。这次测试的镜子是新出的LXY105 ,滤镜轮+Q22 接到粗壮的屁股后面还是挺般配的。
延续老款滤镜轮的技术,Q22 等CCD 都可以通过一根四芯线直接控制滤镜盘转动,不用另外接电。
闲话少叙,开始拍片。目前的EZ CAP 软件还没有6 号和7 号孔的选项,只能控制前五个滤镜孔,好在我也就装了五片滤镜,也没什么影响。拍摄时,换滤镜的过程非常顺利,没有停顿和卡涩,转动时电机部位会亮起一个颜色的LED 灯对应相应的滤镜孔,我故意跳着换了几次,也没有出现错位之类的问题。下面,就要看看宇隆滤镜的威力了。首先用M81 和M82 两个星系测试LRGB 。先看L 通道,细节还是不少的,也没有出现任何的光晕和鬼影。单张5 分钟,7 张叠加,DPP 拉伸,无暗场平场。
RGB 就比较悲催了,因为拍完L 以后,天上就开始出现微微的薄云,结果造成了颜色通道的成像质量下降,信噪比开始变低,索性也没多拍,RGB 每个通道只拍了两张。挑个相对好一点的G 通道看看吧。单张5 分钟,2 张叠加,DPP 拉伸,无暗场平场。
由于之前一直拍窄带,从来没有碰过LRGB 的合成处理,所以回家以后的后期一上来完全摸不着头脑,没办法只好在线向steveyzh 求助,后来索性让他帮忙简单处理了一下,终于弄出了一张完整的片子。M81&M82 LRGB ,无暗场平场。
拍摄到凌晨两点左右,银河已经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升起了,正好还有宇隆的Ha 滤镜没有试,于是便对着M8 轰了一炮,无奈目标高度还比较低,东边又是北京城区,光害比较严重,所以星点不是很好,但就是这样一个单张,简单做了一下DDP 后,信息就已经非常丰富了。Ha 单张,10 分钟,无暗场平场。
总的来讲,QHY 二代滤镜轮和宇隆的几款滤镜还是比较令我满意的,无论从加工素质还是实际操作上看,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当然还有一些小小的缺陷应该请厂家关注一下,比如目前EZ CAP 只有5 孔选项,尚不支持7 孔滤镜轮,应当在新产品发布前尽快对软件做出相应的更新;再有就是新款滤镜转动时噪音略大,后来从博士那里得知,主要是较一代滤镜轮相比采用了齿轮传动(老款滤镜轮是电机直驱的),他们测试了一下,把齿轮减薄一半,通过减少齿接触面能显著降低噪音,并且已经在着手改进,请大家等待成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