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长征火箭箭无虚发 中国航天何以八战八捷?

[复制链接]
lin-j-k 发表于 2004-12-14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嘉兴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2004年,中国航天人的宇航发射任务实现了八战八捷,长征系列运载火箭8次升空,箭无虚发,将10颗不同类型的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自1996年10月至今,长征火箭已连续成功发射41次,成功率达到93%。

  科学管理的不断探索

  今年4月18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卫星一号和纳星一号小卫星,创造了从进入发射场到完成发射所用时间的最短纪录———23天。同样在今年,长征二号丁、长征三号甲系列、长征四号乙火箭均实现了发射周期的缩短。

  长征火箭在发射场的准备期由45天左右缩短到23天,周期缩短了一半。看似简单的一个数字,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产品质量与系统工程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成功源于科学的决策和计划管理。每次航天发射都是庞大的系统工程,要牵涉到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等多个系统,涉及到的人、财、物难以数计。2004年一年之内要发射9箭11星,如此多的发射集中于半年之内,其组织、协调难度之大,对集团公司的综合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

  “长二丙”的研制队伍创造了新型的滚动工作流程。当火箭在北京完成总装测试后,一部分人员随火箭进入发射场,在北京的另一部分人员则开始另一枚火箭的组装、测试;在发射场,当部分发射队员完成对火箭相应系统的测试后,又回到北京加入后方的工作。过去,火箭在发射场技术测试厂房要经过多个工作环节,长二丙火箭只保留了单机检测环节,在交付手续完备的情况下立即实行箭体吊装,进入转场阶段,大大节省了测试时间。

  过去,有的火箭发射队人员多达三四百人,而流程再造之后,已基本控制在100多人。卫星发射队的人员过去要在150人左右,现在基本上可控制在100人以下。

  零缺陷的不懈追求
  
  年初,当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将8份责任令庄重地颁发给8位责任人时,几乎没有人能笑得出来,因为压力太大了,责任太重了。不说别的,光是风云二号C气象卫星的发射就没了退路,天上的B星等着C星的接替,C星如果不能按时赴约,天上的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就无以为继,一旦出现断档,气象预报、防灾减灾的事就要受到严重影响。

  尽管颁发了责任令,集团公司并不认为万事大吉。3月1日至3月8日,公司及时组织检查组,到所属单位检查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对于影响重大的宇航发射来说,高质量、高可靠、高安全是一条生命线,在这条生命线上,吃透技术是型号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两总”系统苦苦研修的基本功。虽说今年发射的火箭没有一枚是全新的型号,但由于用户的需求不同,载荷要求的条件不同,所以,每枚火箭都进行了适应性技术修改。比如,长二丙火箭为发射探测双星加上了上面级。每一点点改动,都让“两总”系统费尽心思,不仅要对成熟技术的改动有新的认识,还要对改动后各系统间的匹配有新的认识。

  卫星的“两总”系统也是如此。今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上使用了新的仪器,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苛刻。卫星热控系统的设计师为了确保新仪器正常工作,真是绞尽了脑汁。当他们终于求解了这道难题后,返回式卫星以优质的探测数据回报了他们,用户也非常满意。

  吃透技术是实现产品零缺陷的坚实基础和最佳捷径。“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汗流在平时,果实就会结在发射场。今年在发射场的星箭产品,测试中出现问题的数量大大减少,有的星箭还实现了零故障。

  在发射8箭10星的过程中,航天科技集团锤炼了一支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队伍,他们是创造中国名牌宇航产品的有力的助推器。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2 12:52 , Processed in 0.074924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