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太阳能不是热核聚变产生的!……七十肖翁

  [复制链接]
qxxiao 发表于 2004-12-21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白云区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的天文学是以太阳能是热核聚变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本书作者分析了大量的天文观察现象后,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太阳能并不是氢核聚变产生的,并且证明太阳和一切天体都是像重原子核那样,其能量是太阳中心的气体从太阳中心的高能级跃迁到天体表面的低能级时放出的。因此作者给一切天体建立了一个〈天体原子模型〉,即一切天体:行星、恒星、星系、星系团及宇宙的特性都像一个重原子。
太阳及一切天体产能机制改变以后,本书的天文学理论就和当代天文学理论产生了根本的冲突。在新的理论里:红巨星是幼龄星,球状星团是幼龄星团,椭圆星系是年青的星系;恒星的演化方向是从红巨星演化到主序星,太阳系是太阳前身红巨星演化到当今的太阳过程中形成的;星系的演化方向是从类星体演化到椭圆星系再到旋涡星系至无核星系。
在新的理论里,证明万有引力的本质是以太流的冲力,暗物质并不存在;一切天体都可以回收能量,热力学第二定律被克服了,宇宙不会热寂,宇宙是永恒的。本书还阐明类星体的红移本质是星系核壳层红移;星系的红移主要是宇宙反跃迁红移而不单是速度红移,因此宇宙并不膨胀,宇宙也不是大爆炸产生的,并提出我们的宇宙是个“永远燃烧的空心大火球”模型。本书还阐明一切天体内部都存在反引力场,因此大于三个太阳质量的中子星在反引力参加下,不可能被压缩成一个黑洞,从而阐明不存在恒星级黑洞及星系核黑洞。本书恢复并发展十九世纪的以太理论,并用以太概念去统一四种力,直至用以太概念去统一整个宇宙。
本书从新的太阳系形成理论详细阐明:火星及月亮内部存在丰富的石油,月亮是个核心充满油和水的“灌汤油包子”。地球上的石油、水及生命的种子氨基酸,也是地球形成后期从天上吸积落下地面的。这对于寻找地球能源,生命起源及开发两星的读者是个很好的信息。在当代“太阳能是热核聚变能”理论占上风的年代,本书的理论会在平静的水面上激起千重浪。从而导致二十一世纪的天文学理论发生重大的变革。




第一章
天体原子模型







引子:请读者注意!本书从第一章开始,我们的理论就和二十一世纪以前的当代天文学理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可以说针锋相对。在本书的理论中,我们将向读者详细论述:一切天体都像一个重原子,太阳能不再是热核聚变能;恒星的演化方向不再是从主序星演化到红巨星;引力的本质是以太流的冲力;一切天体内部都存在反引力;一切天体都可以回收能量;暗物质并不存在;热力学第二定律被克服了;宇宙不是大爆炸产生的;以太是统一宇宙的上帝......


§1.1  糖衣苦果君知否

1.1.1标准太阳模型的产生
人类探索太阳能源的奥秘,时间已久,最初人们以为太阳是一个大煤球,太阳靠燃烧煤来发出光和热,但经过计算,这煤球只够燃烧1千5百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现在已两千多年了。秦始皇显然是见过太阳的,否则他到南方视察时就不会被太阳晒得中暑了。当然这是笑话,只是用来说明太阳能不是燃烧煤。后来有人设想,太阳能可能是因为在太阳系内有无限多的陨星不断掉到太阳表面而发热的。但人们发现太阳系周围没有那么多陨星,另一方面如果有那么多陨星落到太阳表面的话,太阳的质量会不断增大,太阳的引力就会不断增强,这就会影响地球的运行轨道,使地球的轨道半径不断缩小,但研究表明,根据古代记录的日食和月食的资料证实,地球轨道自古至今基本没有变化。所以流星说被否定了。后来又有人提出太阳的引力收缩放出的能量,因为按当代理论,太阳引力收缩时,太阳的质量基本不变,牵协不到地球的运行轨道问题。如果假设太阳最初的半径像现在的太阳系那么大,收缩到现在的太阳这样的小个子,那么引力能只能维持五千万年,比地球的年龄还小一百倍。而且考古发现,27亿年前已存在海藻生物了,因为生物是要阳光的,所以太阳至少发光二十几亿年了。所以很多人都在思考,什么燃料能提供太阳燃烧上几十亿年呢?
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著名的相对论,提出质量和能量之间可以互换,其数学公式是E=mc2,如果按这公式计算,1克质量如果全部转换为能量的话,相当于9×1020尔格。物质本身就是能量,这是人类巨大的发现,这是爱因斯坦伟大的功劳。如果太阳能把自己的质量拿出一点点来转换成能量的话,发光几十亿年又算什么,要知道,按当代理论,太阳拥有2×1033克的质量。
不过人们也清楚,质量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转换为能量的,在什么条件下,质量才能转换成能量呢?十九世纪末科学家已发现了铀的放射性,居里夫人大家是很敬仰的,她就是研究放射性的,证实重原子核铀和钍等放射性元素,可以通过向外发射粒子而放出能量。后来人们又知道两个氢核聚合成一个氦原子核时也会放出能量。太阳内部到底是重原子核衰变放出的能呢?还是氢核聚变为氦放出的能量。因为太阳光谱证实,太阳内部主要是氢元素,很少重元素。人们当然不会去考虑恒星能源是重原子放射性的事,只能考虑氢核聚变能。当时的天文学家,除了相信恒星是巨大的核电站以外,别无其它选择,因为他们想象不出还有其它的过程可以释放出这么多的能量,以补偿太阳的辐射达数十亿年。爱丁顿教授就是其中一个。
爱丁顿估计太阳中心温度可以达到4000万度,并从直觉认为,在这温度下可以发生氢核聚变。但,当时的物理学家认为,在恒星内部氢核是不可能发生聚变反应的。主要是因为氢原子核带正电。两个氢原子的核电荷之间的斥力会阻止氢核之间互相接近,从而不能发生聚变反应。这个斥力叫库仑位垒。计算表明氢核之间要冲破它们之间的位垒,太阳中心的温度必须达到几百亿度。读者可以看到,4000万度和几百亿度相差多大,难怪物理学家会认为恒星内部不能进行核反应。
对于爱丁顿来说,这叫天无绝人之路,有一个研究量子力学的科学家叫乔治·加莫夫。他出面解决这个温度不足的问题。加莫夫原先是研究重原子核的衰变问题的,按经典理论,镭原子核内的粒子受到核力的约束而不能分裂。但实际上镭原子内部还是有α粒子放射出来。但量子力学认为微观粒子有隧道效应,α粒子有一定的几率可以通过隧道跑到原子核外面。就像现在的火车,它虽然不能爬山,但它可以穿过隧道。对于铀原子的α放射性来说,α粒子有点像监狱的逃犯,打洞穿墙逃出墙外。这时逃犯用不着像中国电影中的少林寺和尚那样,跳过很高的墙而逃走,而只要在墙根上挖个小洞钻出去就行了。所以伽莫夫可能认为,既然墙里头的人要出来可以打洞,为什么墙外头的人要进墙里头就不可以打洞呢?可以肯定质子和质子的聚合反应,也可以通过隧道效应实现的。(我们将在第八章证明这理论是错误的)这样一来,氢核聚变反应就用不着几百亿度,而只要几千万度就行了。从此,伽莫夫一方面为爱丁顿解了围,更重要的是为氢核聚变理论铺开了道路。从此人们都相信,太阳的能源是来自氢核的聚变反应,而且还知道,氢燃料可供太阳燃烧100亿年,现在只用去了一半,还有50亿年可用。
这理论,很快被大多数天文学家接受,原因之一是氢核使用寿命长,还有50亿年可用,人类还担心什么,这就像给每一个天文学家都吃下一个甜甜的定心丸。第二个原因是再也找不出更好的理论了,不信也得信。一般人都不会敬酒不吃吃罚酒的。
最初人们只从概念上觉得太阳能源应该是氢核聚变产生的。但是发生的是哪种核反应?还不大清楚。直到10年以后,1938年,才由美国的汉斯·贝特和德国的魏茨译克分别找到了一个叫“碳循环”的反应方程式。而贝特又和查理斯·克里奇菲尔德找到了另一种叫质子—质子链的反应方程。前者写作(CNO)循环,后者写作(PP)反应。贝特因此获得了1967年度诺贝尔物理奖。他们有关太阳能源的理论,统称为标准太阳模型。

1.1.2中微子危机和治病药方

读者从我们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到,所谓标准太阳模型,全部是理论性的,没有一个直接测量的证据,因为太阳中心的温度到底是多少度,核心有没有发生聚变反应,谁也没法进行实际测量,完全是纸上谈兵,确实不能使人信服。后来人们想到,标准太阳模型中(CNO)循环和(PP)反应,都会大量放出中微子,因为中微子几乎不被太阳物质吸收,可以到达地球上。人们想,如果我们能测量到太阳中心射出来的中微子,那就证明太阳中心确实进行了热核反应。
测量太阳中微子的工作首先有戴维斯着手进行,而多年测量结果表明,测量到的中微子数值,只是理论值的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的中微子失踪了,这就是有名的中微子失踪案。这结果,对标准太阳模型打击很大,因为唯一的证明太阳内部进行热核反应的证据都拿不出来,人们自然会想,标准太阳模型靠得住吗?他们这时才有点感觉到,以前含在嘴里的那颗定心丸,等糖衣化了以后,原来是个苦果。但又不能吐掉,因为当时谁也找不出一个比标准太阳模型更好的理论,找不出其它的能源可以代替氢核聚变反应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天文学家只好决定找一些补充理论试图救治这个陷于困境的标准太阳模型。
为此,很多理论家出面充当大夫开出了不少方子,有的提议修改计算机的参数,把太阳中心的温度降低一点,理论值和观测值就会一致。也有人认为中微子可能会衰变,中微子在从太阳中心到达地球的路途中衰变了大部分,所以测量值就比理论值少了。还有一些人提出的见解更是奇特,认为太阳内部现在不存在核反应了,现在的热是过去核反应留下来的,按他们的看法,太阳中心的核反应炉有时运转有时停火。现在刚好是太阳核反应炉停止运转的时期。读者可以发现,这些补充理论也都是凭空想象的,没有天文观察事实,所以没有被大家接受。

1.1.3恒星演化方向中的困难

当代天文学家大多数相信星云学说,认为恒星是星云气体收缩而成的,也就是说恒星演化方向是从大到小。发明赫罗图的天文学家之一罗素最初就认为恒星的演化方向是从红巨星到主序星再到白矮星。自从热核反应能提出以后,罗素的理论就被否定了。因为太阳能热核反应产生的理论,用在红巨星上时就产生了困难,红巨星这么大,如果它是刚由星云收缩到这种体积的话,那红巨星中心的密度可能还很小,中心的温度肯定也很低,远远达不到氢核反应的点火温度。因此他们断言红巨星不可能是年幼的恒星。因为天文学家已把主序星定义为年青恒星了。但是,红巨星总得给它找个年龄位置呀。红巨星不是年幼的,又不是年青的,那肯定是年老的了。然后就找来一个理论,证明红巨星是年老的,从程序上说,好像公安局先定罪然后找罪证一样。后来找着了,天文学家认为当主序星把氢烧完了以后,接着就燃烧氦,那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恒星体积膨胀,变为红巨星。这样一来就把罗素的理论推翻了,对星云学说也打了一个折扣。从此二十世纪的天文学家就把红巨星及以后的白矮星、中子星定义为老年星。
接着要找年幼的恒星了,天上的年青主序星那么多,按理幼年星也应该很多呀,但幼年星始终不露面,目前虽然有人找着几个他们认为是原恒星,也就是刚形成的幼年星,但最终还没有定论。这就造成天文学上的一个怪现象,中年恒星到处跑,幼年恒星找不着,老年恒星喜欢住在养老院。人类老来瘦,恒星老来胖,快死的恒星小不点。
如果按照罗素最初的理论,一方面他符合星云学说,第二,恒星的年龄合理了,红巨星是刚产生的幼年星,收缩后成为年青的主序星,老了进一步收缩为为白矮星或中子星。

1.1.4球状星团的困难

当代理论把红巨星定为老年星以后,球状星团自然就成了老龄星团了。球状星团就成了恒星养老院,因为球状星团里头大多数是红巨星。大多数球状星团都被定为几十亿岁到一百多亿岁了。有些还被定为超过宇宙年龄。这就出现一个怪现象,因为球状星团内部的这些恒星,按当代理论说它们是年老的,它们年青的时候肯定不会均匀分布在整个银盘上,等到老年以后它们才一个个从四面八方集中到球状星团内。因为按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只有增加,不会自动减少,因为恒星不是生物。
唯一的解释是球状星团内部的恒星,从出生到老都在球状星团内。球状星团要保持一百多亿年不散开那是很困难的,因为按广义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可以把恒星当成气体分子看待。那么球状星团内部的恒星随着时间箭头的移动,内部的熵就会增加,恒星就会扩散到普遍星场中去,就像一滴墨水滴到装满水的烧杯里去,过不了多久就会分散到整个烧杯内部。按当代理论,现在球状星团一百多亿年了,还能保持在一个小体积内,他们只能假定是球状星团很稳定,但是他们说了这句话以后,就应该承认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球状星团内部不适用,熵不随时间增加,时间箭头在球状星团内不起作用,宇宙可以膨胀,球状星团是个独立王国。
但是如果我们放弃红巨星是老年星的观点,认为红巨星是幼年星的话,一切问题就解决了,我们就可以这样说:球状星团内部都是幼年星,因此球状星团是刚产生的。刚产生的星团,恒星比较密集,随着时间的增加,由于熵增演化为疏散星团,后来又演化到星协,最后这些恒星分散到普通星场中去了。随着星团的演化,恒星本身也从红巨星演化到主序星、白矮星和中。因为恒星演化过程中要大量抛射气体,所以红巨星周围气体少,主序星周围气体多。这种说法和天文观察资料就完全符合,只要天文学家敢于承认红巨星是年幼星。但因为把红巨星定为老年星的根子又是热核聚变假设理论,所以就必须抛弃“太阳能是热核聚变产生的”假设。

1.1.5星系演化中的困难

天文学家对星系的演化方向现在还没有统一,争论了近一个世纪,有的人主张是从椭圆星系演化到旋涡星系,再到不规则星系,有的人主张是从不规则星系,旋涡星系到椭圆星系。他们的论点大家都清楚,不再重复。
造成星系演化方向混乱的局面,根子还是把红巨星定为老年星。主张星系演化方向是从椭圆星系到旋涡星系的人,虽他的理论符合广义热力学第二定律,椭圆星系演化到旋涡星系,不规则星系是熵增的结果,但他的理论却吃了亏,因为当时人们把红巨星定为老年星。老年人会比小孩先出生,那不是怪事吗?所以谁也不相信。主张星系演化方向是从不规则星系,旋涡星系到椭圆星系的人,这是为了迎合红巨星是老年星的理论,但他却违反了广义热力学第二定律,因为星系演化中出现了负熵。谁见过烧杯里一杯浅色的墨水,自动地浓缩为一滴浓墨水和一杯清水呢?没有人见过,因为这是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所以不规则星系决不可能演化为椭圆星系。所以这种理论也没有被人全部接受。在这种争论不休的情况下,有些人干脆提出星系分类不是演化序列,星系的形态是由角动量决定的。
造成星系演化这种混乱局面的还是把红巨星定为老年星。如果我们把红巨星定为幼年星的话,一切矛盾都可以消除。就是把星系的演化方向定为从椭圆星系到旋涡星系,不规则星系。椭圆星系因为是刚形成的,所以质量大,内部的恒星都是年幼的红巨星,因为红巨星还没有向外抛射很多气体,所以椭圆星系内部星际气体少。后来由于时间增加,椭圆星系内部的熵逐渐增加,星系向旋涡星系演化,同时星系内部的恒星也向主序星演化。所以旋涡星系内部含主序星多,而留下部分还未演化到主序星的红巨星,因此旋涡星系内部既有主序星也有部分红巨星,而这部分红巨星也是星系核内部刚形成的。由于红巨星演化到主序星时会大量抛射气体,所以旋涡星系内部含有大量的星际气体。由于旋涡星系外围会有不少恒星分散到宇宙空间,损失大部分恒星的质量,所以旋涡星系的质量一般都比质量大的椭圆星系小。旋涡星系进一步熵增,恒星数目越来越少,于是旋涡星系就演化为小质量的不规则星系。
按我们的理论,这种演化过程,第一熵是增加的,第二质量是不断减少的,第三恒星是从幼到老的。不存在任何矛盾,关键一条就是要把红巨星定为幼年星。

1.1..6天体产能机制上的困难

如果认为太阳能是热核聚变能的话,很显然,这种机制的适应性大小。天文观察证明,星系核能量爆发是巨大的。星系核爆发的产能效率,远远大于氢核聚变的产能效率,就是说氢核聚变理论不能用在星系核上。因为星系核内部主要也是氢元素,按理氢核聚变理论应该能适用,但聚变能效率太低,满足不了星系核爆发能量的需要。所以天文学家只好假定星系核爆发的能量是由正反粒子湮灭或由黑洞提供。
天文观察表明,所有行星,特别是质量比较大的行星,如木星和土星等都能自己发射能量,它们发射的能量比它们从太阳光中接收的能量多一到三倍,现在还弄不清楚行星放能的机制。它们虽然能放出能量,但单位质量放能的效率和太阳相比又低得多,因为按当代理论,木星和土星内部还不能进行核反应。所以核聚变理论又不能解释行星内部的能源。
我们希望能找出一个能源机制,既适合恒星,也适合星系和行星,再不要去借助黑洞的理论及放射性元素放能理论。天体能源的另一种情况是,太阳中微子失踪案似乎表明太阳核心不存在氢核聚变反应。而且从太阳的日冕区反常升温,耀斑爆发,日冕瞬时现象等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太阳气体从内部放射到外部时就有能量放出,很像重原子核的放射性。特别重要的是,造父变星的光变曲线表明,和星系核能量爆发表明,它们的放能机制也像重原子核放能机制一样,即当气体从天体内部出射到外部时就有能量放出。
根据天体的这种放能特性,我们只需假设天体的特性也像重原子核一样:即假定,“天体内部基本粒子的质量大于天体外部基本粒子的质量”。所以当天体内部的气体跑到天体表面时,自然就会发生质能转换,放出能量。我们假定星系核内部基本粒子质量要比恒星内部的基本粒子质量大,恒星内都的基本粒子质量又比行星内部的基本粒子质量大。这样一来星系核放能效率就会最高,恒星的放能效率第二,而行星的放能效率最低。这样,用统一的一个能源机制就可以了。星系核能源再也用不着去借助黑洞。
“太阳能是热核聚变反应产生的”假设,唯一的好处是它可以燃烧100亿年,这是一种糖衣,所以最初很多人愿意把它含在嘴里,等糖衣化了以后,才感觉到它是比黄连还要苦的苦果,事实已证明,这理论误导了二十世纪夭文学理论,花费了天文学家许多宝贵的青春,只是以前还没有意识到。现在我们把这一问题提出来,希望引起二十一世纪初的天文学家重视,免得二十一世纪的天文学家又浪费一百年的光阴。
望天 发表于 2004-12-21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通辽–扎鲁特旗 中移铁通
七十肖翁你好:)俺这69顽童喜欢看。。(今天先灌水:)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qxxiao 发表于 2004-12-21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白云区 电信
哥两好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qxxiao 发表于 2004-12-21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白云区 电信
望天阁下:您好!
谢谢您告我还有其他论坛,我前两天刚学会发帖子,什么都不懂。前几年只用手写板写书,连健盘都不会用,你比我行向您学习。我在此发帖的目的,只在于告诉年青人,我们中国人要善于学习外国理论,但不要盲从,要敢于用铁打的事实去推外国人错误的理论。这些年青人大多只是喜爱天文学,真正想研究天文学的很少,但他们又是中国希望之所在,骂我几句我也开心。
祝阁下健康长寿!
                                               七十肖翁拜候。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nngs 发表于 2004-12-22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乔治亚州立大学
你的东西和昔日这里的充斥的民科观点没什么不同, 只不过浪费的时间比他们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你这大段的文字, 就1.1.1节写的还不错. 其它就属于科普读物读多了, 没基础的瞎琢磨引伸, 已经到了严重消化不良的地步了.

我没时间一一挑你错. 就拿1.1.2节说说:
太阳中微子短缺之迷由来已久, 可能的原因很多, 目前的中微子探测设备还远不是完美无缺, 太阳内热核反应的中微子属性的理论描述还远未完备, 如现在发展起来的中微子振荡机制, 以前还是空白. 这些都意谓着科学未来努力的方向. 但不是你推倒一切, 回到原始社会去跳大神的方向.

你的"理论"尽管我到现在还没看到, 但似乎已经把人类几千年研究积累的自然科学的基础都推翻了(这些知识都是环环紧扣的). 不知道自己几十年一直在吹牛的毛病也就算了, 还要到这里来让别人也同意你不是吹牛, 这里还有没有什么知识背景的孩子, 你也要让他们从小就养成和你一样的吹牛毛病, 吹个七八十年?

您还是歇歇吧,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好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wlbx 发表于 2004-12-22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 电信
qxxiao先生:请看这个,对您可能有帮助。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viewtopic.php?t=30616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2-23 19:45 , Processed in 0.094836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