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院士学者市民大辩论:人类要不要敬畏大自然?

[复制链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5-2-16 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 09:06 新浪科技

近期,由多家媒体掀起了由院士、学者、环保人士、普通市民、中学生、记者等组成的大辩论:人类要不要敬畏大自然以及敬畏大自然是不是反科学,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论仍在激烈进行中。最近,辩论的掀起者——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回应一文《人类对大自然必须有所作为或大有作为》,指出多位辩手是堂吉诃德找风车来战斗。这必将掀起新一轮的辩战!

以下是此次辩论的来龙去脉(按时间顺序)第一版:

南方周末方舟评论:人类面对自然和自己的态度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7日 11:02 南方周末

  方舟评论

  □刘洪波

  文化的全球传播已经让人们熟悉灾难影片的故事,然而,这不是灾难片。这是灾难!

10天过去了,印度洋海啸的后果,仍然在扩大之中。遇难人数的统计值在不断上涨,每一次数值改变都揪紧人心。

  灾难使人再次确认人类生命的价值。今天,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物种平等”观念已经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然而谁能设想动物生命的失去或者无生命物的破坏能够让人如此不安?“并非每一场风暴、每一场地震或每一场海啸都是灾难”,如果这些变异并不伴随人的大规模伤亡,那就不构成灾难。我们正在应对的这场灾难,之所以迅速被地球公民命名为“印度洋海啸”,而不是更本源的“印尼海底地震”,乃是出于我们对生命的珍视,因为惟有如此命名才能标示人类生命大量丧失的直接原因,才能更清晰地显示生命受损的范围。哪怕地震和海啸改变了版图,也不会有人在意“国家领土完整”受到了破坏,人们只挂怀有多少生命永远丧失,那么多幸存者无家可归。

  这场灾难发生在2005年的前夕。那时,世界上所有的媒体已经公布过了“十大国际新闻”,各国人民正预备着一次新年的欢庆。突如其来的灾难,使人们陷入惊愕之中。最初的灾难消息,使人们更多地关心印度洋海滨的游客,然而最深重的创痛发生在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那是人们目光难及的所在,那里没有游客,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向外发布消息,只有处于贫困和动荡之中的人民。即使在灾情不断清晰的今天,那里仍然是救援最难到达的地方。灾难在贫困地区总是要夺走更多人的生命,这个定理再次得到了验证。

  灾难的时间极为短暂,十数万生命消失在一次只能以分钟计时的海水与地质变化之中,那一瞬间的地球不再像养育安泰那样使人感觉踏实。一次不经意的痉挛,无数生命无由继续,无数家园彻底被毁。与任何人为因素无关的灾难,比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更加干脆地警示了人类:尽管我们可以上天入地,甚至可以造出人自身,但人类并非上帝,在赖以存身的星球面前,人类是脆弱的,地球环境哪怕一点微小的突然变化,足以让我们遭遇灭顶之灾,而且灾难一旦形成,人类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阻挡。

  我们不会因此而诅咒自然。地球厚德载物,自然化育众生,我们是地球生命,我们只能在地球上生活,我们庆幸拥有地球这个家园。灾难警示我们在自然面前应保持必要的谦卑与敬畏,而不是把她作为一个予取予求的对象或者一个可以“战胜”的对手。灾难让我们更加珍视人与人的相互依存,使我们生发“人溺己溺”的情怀,更深地体会人作为一个生物种类的共同感。以此,我们才不会无力到面对灾难徒剩哀号。

  印度洋海啸是一场全球性灾难,一场人类共同的灾难。这不仅是因为海啸造成了全球数十个国家的人员伤亡,不仅是因为无所不在的媒体使灾难显现在我们眼前,而且因为这是人类共同面对的现实处境,因为被海啸袭击的人们是作为人类的一部分承受了打击。从大的历史视角而言,置身于灾难现场的人都是偶然在场,种族、身份、性别、民族、肤色、信仰、习俗、语言……总之人类之间的一切划分,在灾难现场都毫无意义。

  现在,全球性的救援工作正在进行。随着灾情不断清晰,生命和财产损失不断明确,世界各国的政府、民间以及各个国际组织,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扩大救援规模的行动。中国的相关外援行动则达到了自己迄今为止的最大规模。遭受灾难的人们大多家破人亡,因此所有这些帮助都只是有限的,然而这些行动对人产生的心灵抚慰难以计量。有报道说,专家们担心劫后余生的人不仅面临饥饿、疫病的危险,而且可能发生较高的自杀率。我们惟愿地球上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偎、相互取暖,能够使悲欣交集的人们走出物资与心灵的困境。

  深重的灾难震颤所有人的心灵,人类之爱正在世界各地流淌。这种爱无法以救助的多少而衡量,但可以从不断加大的救援努力而感知。国无分贫富,人无分老小,地不分远近,为救灾而付出的人们无以数计,甚至在一年前遭受了导致17000多人死亡的大地震侵袭的伊朗巴姆古城,人们也在参与援助工作。在中国,人们对一场发生在境外的灾难事件所倾注的爱达到了空前程度,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

  救援正在进行,如何建立全球防灾救灾体系,尤其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获得更好的防灾减灾条件,也许是下一步的紧要事情。然而,面对这场国际性灾难,面对这全球救援行动,我们想到的更多,比如,如果灾难可以让人类不仅能够校正对自然的态度,而且能够放弃相互之间的恨怨,人们也可以将一次重大的灾难视为人类自我拯救的契机。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5-2-16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海啸过后。。 ops:
U68P2T78D4803F1070DT20050119182804.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5-2-16 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何祚庥: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无须敬畏大自然]

[观点碰撞]: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 VS 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 17:38 人民网

  《环球》杂志专访何祚庥: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

  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

然而,不少科学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自身能力和开发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印度洋大海啸余波未平,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在接受《环球》杂志专访时,侃侃而谈他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哲学思考,显示出当代科学家对科学力量和作用的信心。

  - 何祚庥

  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

  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

  我以上的这番话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许多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提醒社会公众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年来,人类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确有些环境和生态不必要地被破坏了。但我还是要说,我们有的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有一些片面的地方,也就是认为环境和生态是不能动的,一切“改造大自然”的主张都遭到某些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的反对。然而这种观点不符合人类的利益。

  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因为它牵涉到实际工作。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我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几点,其中第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我觉得,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个大的课题,我们的思维不能片面。回到人与自然的话题上,就是我们也要看到大自然和人类不相友好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进一步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的改造后果符合人类发展的利益,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意义值得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深思。

  驳“人要敬畏大自然”

  这次海啸给人类另外一个启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所作为。

  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特别这个观点是在当时“非典”盛行的时候提出的。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这个观点实际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这个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这就在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

  应该看到,近代科学才400多年的历史,从伽利略开始到现在,科学水准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为纪念科学的发展,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理论100周年和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科学是加速发展的。400年如此,4000年,4万年又会如何?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要看到科学的未来。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遗憾这次大海啸人们没有预见到,这是科学水准的问题。坦白地说,人类对地震的有些预测的根据不是特别充分的。直到地震海啸快要发生了,才能有所警觉。当前人类要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人类还是可以做一些预警工作。对于地震海啸,关键在于防御。房子要结实些,抗震结构要好些,这些比预测还要重要,因为这些我们能够做到。

  另外,对于国家安全的概念应该扩大一些,不要只把侵略战争看成国家安全问题,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安全问题。我赞成对国家安全问题有一个全面的审视,有一个系统的考虑。据悉,在我国即将制定的中长期规划中,安全问题要列入,并作为重点,这是很重要的。

  《环球杂志》

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
U68P2T78D4803F3303DT20050119182804.jpg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活动星图 发表于 2005-2-16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桂林 电信
一张被煮熟的螃蟹脸......(说笑的,别当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5-2-16 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目前还没在自然界中发现戴眼镜的螃蟹。。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活动星图 发表于 2005-2-16 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桂林 电信
[quote:9aeb0a3213="meteorobs"]目前还没在自然界中发现戴眼镜的螃蟹。。[/quote]还有这样龇牙咧嘴的螃蟹~~~…… :mrgreen: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qzh YY 发表于 2005-2-16 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人类应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婧子 发表于 2005-2-16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邢台 联通
人类本来就是自然之子,敬畏自然是应该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龙·哈勃 发表于 2005-2-16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越秀区 电信
何祚庥再不怎么敬畏大自然都好,他也是要小便的吧?……也是得听从自然的指挥。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jupiter1186 发表于 2005-2-16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南开区 联通
我们人类现在还是无法控制大自然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5-2-16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方舟子: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08:01 新京报

  发表于新京报2005年1月13日

  印度洋海啸带给人们的震撼超出了许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些人又开始重弹“敬畏大自然”的老调。何祚庥院士针锋相对地提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观点,这就触着了某些人的痛处,激起了骂声。何院士长期以来反伪科学、批反科学,干的是得罪人、冒犯人的事,在现在的中国环境下,不受攻击才叫奇怪。北京环保学者汪永晨《“敬畏大自然“不是反科学》(《新京报》1月11日),便试图讲出一些道理,并建议大家对这个问题好好辨一辨。我就也来凑个热闹。

所谓“敬畏大自然”,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敬仰和害怕自然,要害在于“畏”,也就是怕。这种心态和原始人的泛灵论、中国古人的“天人感应”说一脉相承,都是把大自然当成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担心冒犯了它就会遭到报复。汪永晨虽然说“并不想承认大自然会报复”,但又说“大自然不会心胸那么狭窄,它容忍了很多我们人类因无知而犯的错误”,仍然还是把大自然当成神灵一样的存在,而作者本人,俨然大自然的代言人。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蒙昧的观念,与科学思想格格不入。因为现代科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无意识的客观世界,自然规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原始人献祭求神免灾,古人见到灾异上书言事要皇帝反省遭到天谴,今人把天灾当成人祸,教训人要敬畏大自然,就都是想用人道影响天道。更极端点的,要人们对大自然敬而远之,反对用科学方法认识大自然,反对应用科学原理利用和改造自然,那当然更是反科学了。

  这种反科学的主张,现在有了一个漂亮的辞藻———保护生态。我们之所以要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是因为害怕自然,而是源于科学的认识,明白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是以人类为本还是以别的东西(神、动物等)为本,是区分真伪环保的标准。汪永晨质问:“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我们人类为本?”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人类的利益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有时牺牲目前的利益也是为了长远的利益。

  即使是汪永晨,在考虑生态问题时也难免有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例如她用来质疑何院士的例子,恰恰是在支持何院士关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观点:“不知道何先生知道不知道还有生物链,今天一个物种的灭绝对明天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以后人类的生存可能(仅仅是可能)会受到影响;三门峡水库“这四十多年来给渭河流域带来了多少灾难”,“这样的修水库是以人为本吗?”她已替何院士回答这个问题了,修三门峡水库恰恰是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举个更现实一点的例子。在地球历史上,曾经几次发生过小行星撞击地球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物种大灭绝的事件。假如未来有一天,又有一颗小行星迎着地球飞来,人类面临灭顶之灾,人类是应该采取一切手段(例如用核武器轰炸)去征服它,还是高喊“敬畏大自然”坐以待毙?那样的“敬畏大自然”岂止是反科学,简直是反人类。

  □方舟子(旅美学者)
U68P2T78D4803F3304DT20050119182804.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5-2-16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我是头一次听到这种奇怪的观点。。 :|
不知大家怎么想。。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活动星图 发表于 2005-2-16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桂林 电信
[quote:d9116b9608="jupiter1186"]我们人类现在还是无法控制大自然的~~[/quote]不对!转基因技术等不是法控制大自然了吗?!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jupiter1186 发表于 2005-2-16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南开区 联通
:shock: 不能完全控制 :mrgreen: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周昆 发表于 2005-2-16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联通/(市北区)联通
我说两句昂:“如果真的想讨论,千万注意昂,那些什么学者院士什么的,也要找对人,我是对一些中国的一些所谓的学者不屑一顾,我很清楚的记得,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的一期中,介绍中国的四大奇味,其中包括鱼翅膀,在全世界都反对杀鲨杀鲸的潮流声中,清华大学什么自动化系的一位超级大学者竟然这么说,我记不大住了昂,大约就这么个意思:“支持吃鱼翅膀,不管鲨鱼是不是为这个而丧命,这根本不影响数量,比如说,你看看人类,都吃猪吧,但是你看看猪,还越吃越多来”
HOHO~~~~中国的学者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活动星图 发表于 2005-2-16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桂林 电信
这倒是!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愚公 发表于 2005-2-16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越秀区 电信/海珠区电信
各人对“敬畏大自然”这个词组的内涵和外延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有时候争论的并不是同一个对象和问题,当然无法达成一致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5-2-17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汪永晨:敬畏大自然不是反科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08:04 新京报

  发表于新京报2005年1月11日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

 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而就我所知,我们人类的早期恰恰是敬畏大自然的。这在我们传说中有很多记载。像二郎神就是守护神,现在去九寨沟的路上有川主寺来敬奉。只是到了我们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之后,才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人定胜天,改造自然。

  而自从有了这个口号后,我们吃的苦头还少吗?

  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在文中旗帜鲜明地说:应该以人为本。他表示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在这里,我也要旗帜鲜明地与这一观点唱唱反调。

  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员,大自然存在多久了,而我们人类才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多少年,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我们人类为本?民盟中央副主席张梅颖在看了德国一个小学生的环保纪事后很感慨地说:那种不认为自然为母,反以自然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观念,助长了环境灾害中日益严重的人类行为致灾。对于天灾实为人祸的警觉,四十多年前已引起西方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广泛关注。1962年,一本《寂静的春天》唤起了多少民众的环保意识和政府的高度响应。十多年前,1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的活动为环境的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

  要按照何先生的话,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要为人类服务了。树我们可以砍,动物我们可以杀,江河我们可以想怎么截断就怎么截断。不知道何先生知道不知道还有生物链,今天一个物种的灭绝对明天来说意味着什么?

  文章中说,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何先生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

  我们姑且不说修水库的愿望是为了防洪,为了发电,我们只说三门峡水库修了近半个世纪了,发电量和预期的设想差距有多大,就是这四十多年来它给渭河流域带来了多少灾难。1992年8月渭河洛河洪水入黄河不畅,漫堤决口,淹没了农田60多万亩,约5万返库移民受灾,近3万人无家可归。这样的修水库是以人为本吗?是不可避免地的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吗?

  我并不想承认大自然会报复,大自然不会心胸那么狭窄,它容忍了很多我们人类因无知而犯的错误。但是如果把自然比喻成我们人类的躯体的话,它当然会生病。

  如果承认它也是一个家庭的话,它不只有人类一个孩子,在这个家庭中还有其他成员。

  如果在这个大家庭中,所有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人类一个孩子,这是不公平的。人类再进步,科学再发展,大自然也不仅仅为我们人类而存在。

  我希望在我们人类正在面对刚刚发生的大灾难时,真要好好辨一辨,人类需要不需要敬畏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感谢何祚庥院士为我们发起了这场论战。

  □汪永晨(北京环保学者)
U68P2T78D4803F3305DT20050119182804.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安静人 发表于 2005-2-17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电信
何祚庥有过什么科研成果?  怎么总是这么频繁的上镜?快赶上演义明星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活动星图 发表于 2005-2-17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桂林 电信
是他第一个出来反法轮功的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1-11 21:02 , Processed in 0.09625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