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某款40080的望远镜的内部几何结构剖析

[复制链接]
TDG 发表于 2005-10-31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浦东新区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最近买了一个40080口径的国产镜子,几百元,就是冲着便宜简单去买的。做工和品质我就不评论了。但按耐不住还是分解了来看。感觉光路结构很不爽,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我用太阳光实测物镜的焦距确实是400,测量了内部的元件尺寸。感觉这么短的焦距,以80的物镜采集经来的光线,会有许多光线被镜筒内部的元件给阻挡了,特别是那个调焦座的带齿条的31.7的内筒,在镜子里伸得很长,根本就阻挡了许多光线。我画了一个光路的草图,虽然不是很精确,但是明显的,这款产品的调焦座组件,使80的物镜的有效口径可能只降到50这个级别。

后来我卸掉调焦座,单纯的一手持物镜筒,一手腾空拿着PL25目镜,调节两手的位置,看1-2km以外的建筑物,感觉视场明显增大,因为这时候物镜和目镜之间没有任何东西阻挡。如果再装回调焦座,明显的视场减小了。这个和我草图的预测结论一致。后来我锯掉了调焦座的带齿条的内筒的一段,使光路通畅了一点。我今天买的望远镜,今天就要我动锯子。但是问题还没有解决,我分析了一下光路,像我这种40080规格的镜子,需要的是配合2”目镜的调焦座,才能保证光线完全通过内腔。

后来我看景得的产品,人家短筒镜子基本都是2”的口子,真的才是认真设计阿。
1.25”口的调焦座,可能较为适合长焦的镜子,因为这时候物镜投射通过调焦座内腔的光束就比较细了。如果是短焦又相对大镜头的镜子,通过调焦座内腔路段的光束可能就比较粗,使用31.7的口径,可能导致光能遮挡丢失。

这是非常可惜的!买了个80的镜子,相当于50。上次见过网友发贴,说某些所谓大口径的国产双筒,由于使用较小的中转棱镜,导致实际集光能力的降低。现在的人,可能喜欢玩又大又粗的镜头,看起来很酷,结果商家胡乱的就装几台这种设备给你,而且又便宜,我也是中了这个毒。

有些便宜的粗短的望远镜可能真的就是一个摆设,因为它们可能就没有经过严谨的
设计。看起来是很粗壮,感官性能也还过得去,但仔细一分析,有巨大的内在缺陷,真的好可惜啊!

经过这次分析,我粗粗的估计了市面上的一些产品,感觉以他们那个大口径和短焦距,可能2”的目镜接口很多情况下是必需的,而它们却只安装了1.25的。

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
Debug 发表于 2005-10-31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湖州 电信
你看过里面的光阑了吗?也许光阑的直径连3CM都不到,那样的话......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一条龙 发表于 2005-10-31 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电信
建议你先别锯目镜桶:
1,如果没猜错,你和我买的80400应该是一家的,我买来是做导星用,要求不高,不过一段时间由于没有了赤道仪,就用它玩了几天,并制作了新的2寸调焦装置。
2,这款产品采用如此设计是有用意的,一是减少镜桶长度和成本,二是最关键的,如果你采用更宽的目镜桶就会发现色差明显增加,相比之下,这款80镜能用的直径,就是50,也就是这个目镜桶作为“光栅”变的如此小的目的。
3,即使是50的口径,成像质量也还是不错的,可以参考我以前拍的黑子和木星的照片。
4,建议楼主先利用原来的镜桶并重新进行消光处理,效果比锯镜桶要明显。
5,这种双分离的目镜当中的隔离环厚度可以重新计算来改善色差,不妨从这方面考虑,然后再锯镜桶。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老咸鱼 发表于 2005-10-31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电信/Intel中国北京或上海研发中心
曝光一下嘛!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一条龙 发表于 2005-10-31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电信
90元的物镜组+塑料镜座(分开买是这价格),暴起来也没人感兴趣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7 15:20 , Processed in 0.101445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