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一只罕见的俄产移轴镜头

[复制链接]
skywacher 发表于 2005-11-3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金汉王通信有限公司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一只罕见的乌克兰产移轴镜头

                                                            赵玉春
普通的乌克兰产阿萨特35mm/2.8移轴镜头在市场上较为常见,但据说交易量日趋见少。去年我得到另一款移轴镜头,这只镜头同样是35mm/2.8,镜头上主要文字为英文,前口边缘处刻写的文字为:PHOTEX  S&T—Lens  35mm/2.8,前口侧面刻写的文字为:MADE IN UKRALNE  01230    这只镜头与普通的阿萨特移轴镜头比较,主要有如下区别:
1,从外观上看,镜头的后座部分是方形;2,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这只镜头除了能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实现平行移轴外,还能在垂直于光轴的另一个方向上(第三维)实现俯仰移轴,从中心线往左右各可旋转8度。如果需要,平行移轴与俯仰移轴可同时进行。3,当镜头调到无限远位置时,镜头长83 mm(原阿萨特移轴镜头长79 mm)。
与原阿萨特移轴镜头相同是:
镜头可于垂直于胶片的方向作360度旋转,每30度一挡,共12个挡位。滤光镜口径62 mm,最近调焦距离0.3 mm,最小光圈F22,收缩光圈方式也相同,最大平行移轴距离11 mm。只是镜片片数不详。
众所周知,普通移轴镜头最大的用处在于近距离拍摄建筑物时,通过平行移轴,可以校正建筑物在竖直方向上的向上汇聚问题。但近几年随着电脑的普及,有一种观念非常流行,即认为把用普通镜头拍摄的建筑物的照片扫描后(或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的照片),在电脑中通过非常简单的操作,便可轻易地把照片中原本向上汇聚的竖向线条变成与底边相垂直的竖向线条,因此移轴镜头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我们可以经常在一些文章中读到这种观点)。
其实这一观点是非常荒谬的,下面我借助一些透视学的基本概念来说明这一问题,并进而说明移轴镜头的基本用途。
如图1所示,画透视的基本原理是于物体与眼睛之间立一张半透明的纸,我们用一只笔(这只笔可能会很长)把映在纸上的物体的形象直接描下来,便画出了物体的透视。当然,这只是原理,真正画透视时另有不同的方法,不论我们面前是真有个实物,还是我们要画个虚拟的实物。
如图2a表示的是一个建筑物、纸以及人站立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俯视图,纸垂直于地面并与建筑物的某个面相平行,人的眼睛需平视前方,且目光与纸及建筑物的某个面亦相垂直。这样画出的透视图如图2b所示,即为一点透视。虽然建筑物、纸和人的站立的位置以及眼睛的高度的相对关系决定了透视图的形状与大小(假设纸有足够的大),但无论如何,在建筑物透视图中,与纸相平行的面的高与宽的比例关系与原建筑物相比较是真实的。
如图3a所示,当建筑物的任何一个面与纸不再平行时(假设建筑的平面投影是矩形),但纸依然垂直于地面,我们的眼睛也允许“左顾右盼”,这样画出的透视图如图3b所示,即为两点透视。此时至少透视图中建筑物的高度方向上的各段比例与原建筑物相比较是真实的。
如果纸不与地面相垂直,纸的上部向人站立的方向倾斜(如我们近距离拍摄建筑物),那么图2b与图3b中透视图中的竖向线条便不再与地面相垂直,这样的透视图便依次称为特殊的两点透视图和三点透视图。图4b便是由图3b转化的三点透视图,此时透视图中的建筑物与原建筑物相比较,在任何方向上都没有真实的比例关系了。图5为画三点透视状态的示意图。分别比较图1与图5,图3b与图4b,我们还可以发现,在三点透视中,物体的高度被压缩了。当我们在一般情况下拍摄建筑物时,就如同给建筑物画了一张三点透视图或特殊的两点透视图。
图6是描摹的使用移轴镜头在移轴与非移轴状态下拍摄的前后两组建筑物的两张照片的外轮廓图,用虚线所画的为非移轴状态下所拍摄的照片的外轮廓图。当把两张照片中前组建筑位置基本对齐后,会从中看出两张照片的如下差别:
1、        镜头在非移轴状态下所拍照片中,除了建筑物的竖向线条有汇聚现象外,后组原本高大建筑的高度也被压缩了。
2、        镜头在非移轴状态下拍摄时,为了减少后组高大建筑物竖向线条向上的汇聚现象,相机的位置不得不尽量提高,这样前组建筑物的底部不得不有所舍弃。我曾多次有意比较过镜头在移轴与非移轴状态下所拍照片的清晰度间的差异问题,结果在照片上都无意中发现了这种构图上的差异。
不知用非移轴镜头所拍摄的照片,通过用电脑简单的调整竖向线条的垂直度,如何能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即使在构图时能充分注意第2个问题,那么建筑物的高度将会被更严重地压缩。虽然在电脑中也能把建筑物拉高,但拉高多少才能正确还原建筑物的真实的比例关系?不仅如此,三点透视对建筑物在高度上的压缩是渐变式压缩,即离相机越远处压缩得越多,而电脑对照片中建筑物的拉伸却是等比例拉伸,即使能够确定照片中建筑物应拉高的高度,那么在竖直方向上各个段的比例,最终也绝无可能与原建筑物的真实比例相吻合。除非你并不需要表现或记录建筑物的真实比例关系。
下面再说说这只移轴镜头的另一项主要功能。由于这只镜头有俯仰移轴功能,便可扩大镜头的景深范围。图7示意了镜头在拍摄桌面上(或地面上)分散放置的物体的状况,X1X1’为镜头在非移轴状态下焦平面的位置,BB1为主光轴,A、B、C分别为桌面上三个点。毫无疑问,我们可以分别拍清楚上述三个点,但不可能同时拍清楚这三个点。DD’为镜头对B点对焦时真正的对焦面,B1为B的像。根据高斯成像公式,当物距长时,像距必然短,当物距短时,像距必然长。当镜头对DD’面对焦时,A1为A的像,C1为C的像,显然A1与C1都不会是很实的像,因为此时A1的像距太长了,C1的像距又太短了。如果镜头通过俯仰移轴,使焦平面转到X2X2’位置,当B点的像B1调实后,A点与C点的像A2与C2也可以调实,因为A点与A2,C点与C2之间的关系分别符合了高斯成像公式的规律,此时的对焦面转到了AC。当然,X2X2’的位置不是随意设定的,要在拍摄时仔细调校。
这只镜头的最后一枚镜片离镜头后座接口的距离较远,可以接增焦镜使用,而且还成为了一只有微距功能的“标准”或中焦镜头,这样便加大了镜头的使用范围。如果此时使用该镜头的平行移轴功能,可以拍摄不变形的建筑物的细节,也可在较远的距离上拍摄建筑物的全貌。如果此时使用镜头的俯仰功能,可以拍摄具有静物广告照片的那样效果的照片(类似于座机所拍摄出的)。用该镜头加二倍增焦镜,使用最大光圈拍摄人像时,具有轻微的柔焦镜头的拍摄效果。竖构图拍摄人像时,我们可以使人像的脸部实而身体虚;横构图拍摄人像时,我们可以使人像实而背景一边实而另一边虚……
在我得到这只镜头后不久,便有了一次施展其特殊功能的拍摄机会,而这是非移轴镜头所无法胜任的。
去年,我负责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所承接的广东省肇庆市700米宋代城墙(国家级文物)修缮工程的设计任务。在上报给国家文物局的相关图纸中,要求有城墙残损现状图,但当地文物部门只有平面图,没有相关的立面图。如用传统的方法去测量,费用大与约需要近10万元人民币。即使如此,残损现状图也不可能表现得十分精确,也没那个必要。为节省时间与资金,我想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测量及绘制残损现状图的方法,其工作步骤如下:
1、        先把城墙先分为若干段。让两个人分别在城墙上的每一段的两端,并同时垂下一根标杆。我用移轴镜头竖向移轴后(消除城墙竖直方向上的会聚现象)分段逐一拍摄(拍摄时机身保持绝对水平)。每拍摄一段,变换一次机位,同时两个人交叉变换标杆的位置,以保证每相临的照片的相交处都有同一个标杆出现。每次拍摄时机位与城墙的距离虽不能保证绝对一致,即每张照片中城墙的放大率不会完全相同,但每长照片通过扫描后,在电脑中可以做缩放调整(长与宽做等比例缩放),最后只要每相临照片上城墙的高度重合,同一标杆重合,城墙也就准确地重合了。
2、        在电脑中拼出城墙的立面照片,再在电脑中把它描绘成“粗略”的立面图(线描)。
3、        把电脑中所描绘出城墙“粗略”的立面图做整体缩放,使其在长度上与平面图相对应(平面图可看作整个制作过程的“横向检验标尺”)。
4、        用事先量好的城墙上某一点的真实高度来检验已调整过的城墙“粗略”的立面图的高度是否正确(已有平面图作比例参照),稍作调整,便可得到较为准确的城墙大体轮廓的立面图(某一点的测量高度可看作整个制作过程的“竖向检验标尺”)。
5、        根据照片与现场简单的测量记录来补充前几个步骤中未能表现的细节。这样便能得到一张相对准确的城墙残损现状图。有了这样一张图,各类残损现状的尺寸便可用比例尺在图中直接量出了。
6、        在图中补充文字、数字和图例等标注,完整的城墙残损现状图便绘制完毕了。
可能有人会说,用摇头机拍摄不是更简单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用摇头机拍摄时无法在竖向上调整透视关系。其次,用摇头机拍摄时,胶片不能始终与城墙面相平行。所以用摇头机拍摄的仅仅是一张“透视图”而已。
这只镜头并不是一只完美的镜头,主要问题如下:
我曾用它在非移轴状况下与图丽 SPMF24—40mm/2.8镜头的35mm段作平面拍摄比较,使用最大光圈拍摄时,图丽镜头所拍照片的清晰度稍高。使用F8光圈拍摄时,这只移轴镜头所拍摄的照片的清晰度稍高。即其最大光圈状况下的分辨率不尽人意;如果用这只移轴镜头对着一张白纸观察,可以看出这只镜头偏淡淡的土黄色(阿萨特移轴镜头大部分都有这个特点,有的还特别严重),好在这只镜头的偏色很淡,与日本名牌镜头作拍摄比较,偏色现象并不明显;使用其平行移轴功能时,随着移轴幅度的增大,照片的清晰度会相应地降低。不知日本和德国的移轴镜头有无此特点;镜头拍摄时如不使用遮光罩,会对照片的清晰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只镜头在移轴状态下拍摄时又不能使用任何遮光罩,这一矛盾特别棘手;如果在最大限度平行移轴的状况下使用直径62毫米偏振镜,画面会出现暗角现象。解决的办法是:镜头前先加一个62毫米转72毫米的转接环,再配用72毫米偏振镜。但不能用62毫米转67毫米转接环与67毫米转72毫米转接环叠加使用。
移轴镜头在使用上也需不断地积累经验,准确的操作也并非易事。我用此镜头拍摄过很多建筑物的照片(手持相机拍摄),在每张照片的拍摄过程中都自认为仔细调校过了,但从拍摄的结果来看,有时调校得有些矫枉过正了,个别照片中的建筑物呈现为上大下小之势。移轴镜头本身并不能把不同景深范围内的所有竖向线条都校正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平行线,人的视觉也不可能那么精确,所以在校正时需要仔细权衡。在大多数情况下应使用三角架,使用带有蚀刻网格的取景屏也都是非常必要的。
前面提到,该镜头加两倍增焦镜用最大光圈拍摄时,就是轻微的柔焦镜头的拍摄效果(如果把“组合镜头”装在相机上对着一根管灯观察,取景屏中心裂像横线的两侧会有“滋光”现象)。收缩一档光圈,合成焦距为F8时,分辨率会大大提高。虽比尼康105mm/2.5手动镜头F8时的分辨率稍逊,但在俯仰移轴状况下拍摄时,其使用价值会大增。当加一点四倍增焦镜拍摄时,分辨率却未见降低,几乎就是一只可移轴的“标准镜头”。
若要带着朋友在公园转悠,在摄影包里装着这只镜头和两个增焦镜,另外再带一只17mm—35mm超广角变焦镜头,就几乎就能胜任我要拍摄的所有内容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主要是拍摄人像和建筑。拍摄建筑需要用增焦镜吗?需要,我甚至加用过两倍增焦镜。那么用此镜头加两倍增焦镜拍摄人像的效果到底属于什么档次?我用过的拍摄人像的主要镜头有:尼康85mm/1.4、105mm/2.5、135mm/2.8、180mm/2.8、300mm/4、80mm-200mm/2.8、潘太康180mm/2.8(120相机镜头加转接环)、康泰克斯G系列的90mm/2……可以说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尼康85mm/1.4、潘太康180mm/2.8,再有就是这只移轴镜头加两倍增焦镜了。当然,并不是说其它的镜头就不好。用尼康85mm/1.4镜头(收缩一档光圈后)所拍摄的人像,色彩纯正、结实;用潘太康180mm/2.8镜头所拍摄的人像,色彩纯正、丰富、细腻;用这只移轴镜头加两倍增焦镜所拍摄的人像,色彩稍偏黄(比较而言),略有一种怀旧的味道,其不足为组合的最大光圈为F5.6,景深选择的余地小。
我所得到的这款移轴镜头在市场上还很少出现过,它的产量肯定不是很多,我庆幸得到了这款罕见的“独门利器”。在我手中,定会让它的各种功能施展得淋漓尽致的。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5 09:35 , Processed in 0.723754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