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科学〉新的中文版

[复制链接]
81711603 发表于 2006-1-9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云南–昆明 电信/静怡网吧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全球顶尖科普刊物缘何难在中国落地生根
         (科学网--记者 张双虎)

对《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的关注,有几重原因,它2001年移师北京前,就有许多关于这个刊物的报道,但对于它的新生,却一点不知。去年偶然的一个机会,得知他就落户在我们相熟的一个出版社、一个所,开始惊讶于它的品牌含量,它的印制精美,因为同是媒体,也暗暗猜测它的经费、它的发行。因为,在台湾曾经目睹了《科学美国人》台湾版上市时铺天盖地又细致入微的发行盛况。当台湾一位热心科普的学者要本报记者帮忙联络中文版大陆编辑部,愿意提供也同时在台湾采用的译文时,就彻底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了。

   科普杂志的起起落落,本已是花开花落、习以为常的事情了。但是这一回,同一结局,上演两次,真的值得我们思考了。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解除合约 

   在10月5日出版的第10期《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简体中文版——《科学》(简体中文版《科学》,与中国本土的老牌科普杂志《科学》名字一致)扉页上,刊登出一则公告:宣告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与美国Scientific American出版公司的版权合同已于2005年8月31日到期,美方提出停止合作,2005年第10期为该刊最后一期,并向订户致歉。

   《科学美国人》创刊于1845年,是全球顶级的科普杂志,在国外的大众科学领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样一份全球知名的科普杂志的中文版停刊后,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新京报》、《中华读书报》等媒体都曾对此消息做过报道。很多喜爱《科学》的读者纷纷在网上留言表示惋惜,并对这份期刊,对科普书刊和科普工作都进行了评论。有网友感慨道:虽然“神六”上天了,但中国想成为科技强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科学》前主编周国臻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根据中信所与美方的协议,双方的版权协议2005年5月到期。“据了解,科学美国人出版公司一直在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期间曾找过科学出版社等单位,但一直没定下来。今年年初又与一家媒体出版公司就《科学美国人》中文版在大陆的出版发行进行了接触,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周国臻说,“今年7月,科学美国人出版公司曾给科学杂志社发函,提出中止合作的事,科学杂志社也通过E-mail协商,看能否继续合作。但后来科学美国人出版公司又发来正式的中止合作函,并有高层管理人员来京协商。双方对《科学》杂志这几年的发展都予以了肯定,但美方提出,终止版权合作协议是该公司董事会决定,已经不能改变。因此,双方就结束了合作。”

   提及该杂志在国内的定位及发行情况,周国臻说,《科学》面向的是大学生和知识层次较高的人员,因此读者群体受到一定限制。《科学》的发行主要是邮局订阅和报摊零售,除了东部沿海地区外,杂志的分销系统和经营人员并不看好科普杂志,因此,东部沿海地的经销渠道还可以,报摊上还可以买到,内地就没人愿意做。邮寄也时常发生杂志丢失的事,这使很多人喜欢《科学》却看不到它。

   科学杂志社执行主编宁中说,《科学》和《科学美国人》中止合作后,《科学》编辑部进行短暂的休整,计划在2006年推出一本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普刊物。新刊物沿用以前的刊号,名字仍叫《科学》。因为是科技部下属的刊物,所以现在初步定位为层次较高的科普刊物,可能会以文摘为主,也可能自己组些稿件,但现在并不能完全确定下来。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与谁结盟 

   获悉《科学美国人》结束与中信所合作,并谈好新的合作方。记者多方探访,终于得知《科学美国人》杂志新的合作伙伴是重庆电脑报经营公司。听到这一消息,不禁让记者精神一振。重庆电脑服经营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7月,是由李嘉诚旗下的TOM集团斥资两亿元人民币现金取得49%的股份,与电脑报社、中科普公司合资成立的。是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的国内首个新闻出版业合资项目,被《2004年中国报业发展报告》列为当年的报业改革新的里程碑之一。

   这个新的机构,与富有影响力的《电脑报》有着直接联系。《电脑报》创刊于1992年,发行量为70多万份,曾连续8年保持全国电子与电脑类报纸发行量第一,有不错的品牌和完善的发行渠道。《电脑报》改制前隶属于重庆市科协,其创始人、重庆电脑报经营公司总经理陈宗周先生对科普有很深的情结,也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搞科学普及一定要记住“深入不容易,浅出更难”。陈宗周说,《科学美国人》中文版在中国应办成中国品牌的高品质科普刊物,应强调其普及性和高品质,不应定位于“高端刊物”。对其前景,他充满信心。

   陈宗周认为,《科学美国人》在美国本来就是科普刊物,它走的是大众的路线,是面向知识分子读者的科普刊物。“今年5月,我去美国开会,了解到一些美国科普刊物的最新情况,《科学美国人》在美国的发行量是65万份,达到历史新高。从发行量上看,它不可能是高端刊物。《科学美国人》在美国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工程师、医生等科技人员、大学生,也有部分中学生(像比尔·盖茨就是在中学时代开始读《科学美国人》的),范围很广。为什么《科学美国人》在中国成了高端刊物了呢?陈宗周分析,一是《科学美国人》进入中国之初,中美科学技术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美国一份面向大众的科普刊物对我们来说很容易被认为是高端刊物。二是最初接触《科学美国人》的人,很多是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科技精英,他们往往是在美国读大学时就开始阅读这本科普刊物,由于他们后来大都成为著名学者并继续阅读该刊,因而给人错误印象,仿佛这本刊物只能供专家学者阅读,在中国,它人为地被“高端化”了。而今天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公众科学素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本科普杂志不应该再被认为是阳春白雪似的高端刊物了。毕竟,高品质的科普刊物和高端科普刊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据调查,目前《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的读者多数具有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但中学生中的科学爱好者也是一个不小的读者群体。今天中国公众科学素养不断提高,需要有这样的面向大众、视野开阔且具有权威性的高品质科普刊物。

   今年9月份,《科学美国人》全球副总裁Dean来到中国,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会见他时,他提到,中国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就应以科普报导的形式传向世界。《科学美国人》英文版也做过中国航天的专题报道,但这些内容最好是由中国的科普记者和科普作家来做。陈宗周说,像中国贵州的远古微小化石小春虫这一科学发现,由中国台湾科普工作者撰文在《科学人》杂志(《科学美国人》繁体中文版)上发表,开始广为传播,这些成果大陆科学作家有更便利的条件先报导出来。实际上,《科学美国人》的欧洲各语种版本在本地化方面都做得不错,比如今年的一篇关于庞贝古城的专题就是在法文版上发表的,法国距庞贝古城比美国近,欧洲研究者有更便利的条件。很多国家在科学技术的某些领域内未见得比美国人做得差。中国在考古、生物等一些领域也做得相当不错,完全应该由中国学者、中国科普作家来报导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使之在全世界传播。还可以推而广之,全球的尤其是亚洲的成果,也可由中国科学作家首次报导和传播。

   陈宗周透露:《科学美国人》中文版有了新的转机,电脑报与相关机构正在筹备改版试刊,一经批准,试刊很快会与读者见面。

   陈宗周说,中国科普虽然步履艰难,但有三个理由使他对今后的《科学美国人》中文版寄予厚望。一是《科学美国人》中文版在中国出版发行26年了,原主办单位和编辑团队为这本杂志付出了心血,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有一个基本的读者群。随着群众对科学新知识的追求不断升温,高品质的科普刊物会有较大的市场。二是中国科技发展已进入自主创新阶段,科技的自主创新需要引进和借鉴,以科普的形式向国内介绍国外最新科技成果,是长期的重要工作;三是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也要借助较好的平台传播出去,让全球了解中国的科技和东方文明,这也是所谓的“借船出海”。

   在改版中,《电脑报》和《科学美国人》双方商议,今后刊物中将有30%中国原创的内容。美方还希望中国原创的内容再多一些,因为全球都想了解中国最新的科技成果。陈宗周说,“现在,阅读中文的人越来越多,除中国大陆外,全球还有几千万华人。仅东南亚就有几百万华人经常阅读中文简体杂志,他们想通过看《科学美国人》中文版,了解中国本土化的内容。中国人也应有气魄,将全球科技新成果抢先报道。”

   对未来的发展,他们作了周密计划,预计在3至5年内,将《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的发行量提升到5万至10万,并发行到海外。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的艰辛风雨路 

   上个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接见杨振宁博士时,和杨振宁谈到如何提高中国人的科学素质问题,杨振宁向周总理大力推荐了《科学美国人》,但囿于时势,一直未果。此后邓小平复出主持工作,批示负责科技的方毅同志处理。在中央领导人的关怀下,1979年,《科学美国人》的中文版《科学》在重庆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诞生了。

   但《科学美国人》中文版诞生20多年来,一直步履维艰,至2001年发行量只有4000余份。2001年七八月份,科技部决定将杂志由重庆迁到北京,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并给中信所几个月的准备时间,2002年1月,《科学》正式在北京出版发行。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在中国可以说历经坎坷、历经风雨,有故事、有教训,更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据了解,《科学》移至中信所时,就与《科学美国人》签订了3年的版权许可协议,根据协议,中信所可以使用《科学美国人》的品牌和上面的文章,中信所每年根据发行量和经营状况向《科学美国人》支付版权费用。但如果发行量和营业额太小,则向美方支付固定的费用。周国臻说,在此后3年多的时间里,《科学》编辑部也搞过一些活动、并在网站和媒体上做了一些推广宣传工作,曾使刊物发行量一路提升,最多的时候达到1.8万份。这一发行量已与美方协议要求的2004年达到2万份的最低发行量相差不多。但国外很多杂志可以搞很多活动,出书、举办会议等渠道来增加收入,而《科学》却因诸多的限制条件,经营收入只有广告一项,这也与美方要求的营业额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关于《科学美国人》中文版内容本地化方面,美方也有要求,但《科学》杂志这方面做得不甚理想,这也许是美方提出终止合作的原因之一。

   顶尖科普刊物,为何在中国“水土不服”

   无独有偶,另一份与国外合作的知名科普杂志《Newton 科学世界》也在中国经历了类似《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的命运。1998年10月,中科院科学出版社旗下的《科学世界》同德国第二大传媒集团Burda版权合作,由优嘉企业顾问公司协办把原产日本、后加以发扬光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大利科普名刊NEWTON引入中国,创刊《Newton 科学世界》,一时成为出版界的一个亮点。

   2003年4月,由于看不到收益前景,投资方撤出《Newton 科学世界》,管理和内容制作团队随之调整。此后又经历了吸引民营资本的历程,现已经完全改名为《科学世界》,成为一本完全自己组织内容科普月刊。

   据《科学世界》主编唐云江说,《科学美国人》中文版今天的局面的确惨了点,与《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相比,《科学世界》还是幸运的,现在还是可以勉力维持。

   唐云江既为《科学》的停刊感到惋惜,也表示这是没办法的事。唐云江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中国百姓还没有对科普形成足够的热情;二是我们在管理体制、经营体制方面存在问题。尽管我们出台了《科普法》,但感到政府在科普方面做的工作还只是“空架子”。科普经费都投入到影响范围有限的科技场馆和没太多作用的“科技周”上面了,对科普书刊和电视科普频道的支持几乎没有。要想搞好科普书刊,我们必须在体制上灵活一些,国家在政策和财力上多支持一些。

   科普作家金涛认为,我国科普类杂志的发行量普遍不高,就连以前《科学画报》和《知识就是力量》现在的发行量也掉到了几万份。这其中原因很多,时代改变了,读者的口味和视觉要求都在改变,科普杂志也要与时俱进,向读者的口味靠拢。

   中科院研究生院李大光教授说,办好一份科普刊物,一方面杂志要有好的声望,另一方面管理和经营机制也很重要,我国的科普杂志在市场化方面做得还有欠缺,还没有完善的发行渠道,没有营销运作观念。另外还要解决语言问题,来吸引读者。

   值得借鉴的是,《科学美国人》的台湾版《科学人》却非常成功,它于2002年在我国台湾创刊,由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截至今年发行量已达4万份,是台湾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科普杂志之一,它甚至让一些有影响力的老牌科普杂志在发行量上受到影响。

   《科学美国人》台湾中文版编译委员会成员、台湾“中央研究院”人类学家王道还先生说,科普刊物不容易经营,中国大陆以幅员、人口的优势,办好《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的机会,比其他地方大。可是国内科学翻译书或学术翻译书的底子太薄,常常错译,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在《科学美国人》台湾中文版的第一期上,有篇《写在零期出版之前》,其中有这么一句话:第零期是一个起点。在 0与∞之间,到底我们能走多远,要由您的参与来决定。那么,《科学美国人》中文版能走多远呢?


 



--------------------------------------------------------------------------------

   王道还:《科学人》在台湾何以成功

   与大陆《科学美国人》中文版艰难的发展历程相比,诞生于2002年的《科学人》(《科学美国人》台湾中文版),发行工作做得还算不错。

   1970年,一批我国台湾留美学生有感于台湾缺乏优良的科学刊物,就以《科学美国人》为理想模型,兴办了《科学月刊》。到20世纪90年代,《科学月刊》曾作为台湾“科普先锋”的使命已受限于诸多因素,《科学月刊》已不复当年盛况,甚至难以为继。此时,有人开始思考重新出发的路,其中之一就是刚在台湾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的陈企宁。

   2000年,陈企宁找王道还讨论与出版商合作创办《科学美国人》台湾中文版的事,当时陈企宁已看上远流出版公司,并打算请几位“中央研究院”院士写信给远流出版公司董事长王荣文,说明这件事的价值。于是,王道还就召集台大物理学教授高涌泉、阳明大学生理学教授潘震泽一同找王荣文介绍他们的想法。2001年初,王荣文经过详细评估,决定投资。2002年3月《科学人》正式在台湾创刊上市。王道还、陈企宁、高涌泉等人都担任编译委员,负责审稿、翻译、书评、专栏等事务,与编辑部一直保持密切联系。

   “我们在游说远流出版《科学美国人》台湾中文版时,知道大陆早已引进《科学美国人》,但是我们觉得大陆版的翻译水平并不高,而且编辑方针太死板。”王道还说,“台湾的《科学人》,除了翻译之外,还加了许多华人学者的评论、专栏,比较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2004年,《科学人》杂志发现大陆版部分译文与《科学人》的译文一样,王道还就希望与大陆版编辑部取得联系,同时供应译稿给大陆版使用,避免重复劳动、浪费人力。2005年8月1日,王道还到北京,曾与大陆版编辑部联络过,但过了很久才突然通知王道还,说要登他的专栏与译稿,然后又没了消息。“在北京期间,我一本杂志都没有收到,也不知稿子登了没。到了9月下旬,编辑部突然通知我,说是与美国的合约到期了。”

   目前《科学人》每月印量约4万份,以长期订阅为主,订户量、零售量稳定,已成为台湾最大的科普刊物。王道还说:“台湾与大陆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与幅员都不一样,不能简单比较。《科学人》在台湾的成功,有好几个原因,一是《科学美国人》是著名的品牌,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二是台湾人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三是远流出版公司本身有信誉;四是远流出版公司有自己完善的营销通路。”



               关于环球科学
                  --电脑报社
 《环球科学》创刊史: 2005年10月,电脑报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Scientific American达成协议,由电脑报经营有限公司经营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环球科学》,并于2006年1月正式创刊。

   《环球科学》理念及定位:《环球科学》是一本大众科普杂志,以培育民族科学精神的普及为宗旨。以立足中国、人文视角、实用导向为办社方针。适合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士以及科学爱好者阅读。

   《环球科学》栏目及内容:《环球科学》的特色是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活泼、轻松的风格,以最快的速度的报道最新的科学成果,以及科技对人类未来的商业、文化、伦理和政治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环球科学》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人类、自然、IT、医学、电子等科学领域。

    主要栏目有:封面故事,特稿,前沿扫描,与科学家同行等关注科学动态的栏目。

   印刷发行:
   国内统一刊号:CN11-5480/N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5153
   出刊周期:月刊,每月5日出版
   规     格:杂志采用大16开,全彩印刷
   定     价:12.00元/本



--------------------------------------------------------------------------------


  关于Scientific American:

     Scientific American创刊于1845年,是享有盛誉的世界顶级科普月刊,适合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士阅读。该刊内容涉及几乎所有的科技领域,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向公众介绍这些领域最前沿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及这些科技领域对人类未来的商业、文化、伦理和政治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先后有12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该刊上发表过文章。目前该刊有中、英、法、德、日等十多种版本在全世界发行,总发行量每期逾百万份。



--------------------------------------------------------------------------------


  关于电脑报:

    重庆电脑报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电脑报公司),是经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电脑报社、中科普公司与香港TOM集团强强联手,于2004年7月31日在重庆共同投资成立的合资企业,是电脑报经营业务的唯一合作伙伴。

    《电脑报》创办于1992年,最初仅仅是一份4开4版、发行量两万多份的计算机周报。自成立以来,电脑报坚持“普及计算机知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指导思想,始终突出“通俗、实用”的办报特色,经过十二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扩大到108个版面,发行量达到60多万份,连续9年在全国IT类报纸中保持发行量第一
esi 发表于 2006-1-11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henrysting 发表于 2006-1-12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长沙 联通/湖南师范大学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zwhzjh 发表于 2006-1-16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
五年前读大学的时候曾订了两年的《科学》。当时最大的感觉就是中国科学家的水平和美国的一流科学家相比真是有实实在在的差距。因为中文版还会在最后刊登几篇中国科学家的文章。和前面那些叙事生动,深入浅出还附带许多彩图的原版文章相比,最后这几篇文章真是有点味如嚼蜡,让人一点往下读的兴趣都没有了(通篇都是一些数学公式),可能只有对相关理论搞得非常清楚的人才能用浅显的语言来描述相关的内容吧。(《科学美国人》的撰稿人中已出了一百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z267 发表于 2006-1-16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常德 电信
hai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NC 发表于 2006-1-19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电信
唉,不说了,国人的思想有问题。

还是看原版的杂志比较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rotoplast 发表于 2006-1-20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海淀区 教育网/北京大学
现在订阅国外期刊还是比较方便的,但如果要起到科学普及的作用最好还是有中文版,甚至本土的科学杂志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rotoplast 发表于 2006-1-20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海淀区 教育网/北京大学
现在订阅国外期刊还是比较方便的,但如果要起到科学普及的作用最好还是有中文版,甚至本土的科学杂志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esi 发表于 2006-1-23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unseu2002cn 发表于 2006-3-30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电信
我非常喜欢sciam的中文版,能重新上市就是件好事呀!
学校有外文的,就是不让本科看!郁闷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xubuzhuo1 发表于 2006-3-30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湛江 电信
我学校有呀.完全可以看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2-23 06:12 , Processed in 0.11241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