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看看民科是怎样的无知和自大

[复制链接]
心驰无限 发表于 2006-3-28 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重庆 移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作者:fangwu06 于 2006-03-24 12:11:13.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世上既无核聚变,人造太阳空梦幻
王紫馨(方悟) 2006.2.6
近日媒体纷纷刊登了由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设计、制造的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大部件已安装完毕,进入抽真空降温试验阶段的消息。据专家介绍,今年七八月份如能按期完成首次放电实验,合肥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成此类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并能实际运行的地方。 这些报道宣传:“一旦中国的托卡马克装置率先进入商业运行,那么困扰人类的能源问题就在中国科学家手中得到彻底解决。事实证明,中国人是最优秀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
托卡马克(Tokamak)是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性容器。其名 Tokamak 源于环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it)、线圈(kotushka),由苏联莫斯科的库尔恰托夫研究所阿齐莫维齐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已有五十余年历史。托卡马克的中央是环形真空室,外面缠绕线圈,通电时内部会产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场,将等离子体加热到很高温度,达到核聚变的目的。 受控热核聚变的研究,有惯性约束和磁约束两种途径。前者是利用超高强度的激光,后者利用强磁场约束带电粒子将聚变材料加热至数亿摄氏度高温。
  核聚变六十年研究史,没有任何试验证明人类已经实现了氘氚核聚变,氢弹中的氘仅是在高温下发生了裂变反应,不信你用任意一种元素代替氘,其结果相同,你可以称之为氧弹、铜弹、铁弹,质能同一。欧洲托卡马克联合环JET和美国TFTR上成功进行了氘—氚放电,得到的功率分别达到16.1兆瓦和10.7兆瓦;等离子体温度最高达4.4亿℃;Q值(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接近1,基本实现了得失相当,但并无证据表明氘—氚聚变成了氦,中外科学家们缺失关键的一步,就是证明氦的存在,没有装置中氦元素的增加,便不能说有聚变产生。
将超导技术应用于托卡马克的线圈上,建成超导托卡马克,中国不过世界上第4个,并非有多大先进性,吹得过高,不怕栽跟头吗?现在最令人不解的是,核聚变都未得证实,就忙着搞商业化,将民脂民膏都打了水漂。
太阳内部状况谁也没看到,核聚变根本没有观测实据,只有一套理论假设,且与众多观测事实矛盾,它算什么科学!核聚变是当今最大的伪科学,它是大爆炸、超光速的基础之一,打假就应该打这样的大伪,违背自然逻辑的东西当宝贝,这才是真正的崇洋媚外,中国人的落后是民族劣根性造成的。我敢批龙鳞主要在有大量证据,我欢迎各方人士对下面的论证加以批驳,更希望各方人士独立思考一下我提出的问题。
在能量守恒性下,大尺度空间内各种元素含量也守恒,所以我们在恒星级以上天体及空间区域中,氦丰度都在29%左右。既然没有什么宇宙大爆炸只有星系大爆发,那么它的元素丰度在星系形成之初就是恒定的。如同抽象存在于具体之中,是从具体中抽取出来的一样,守恒存在于不守恒之中,大尺度的守恒是从小尺度的不守恒抽取出来的,氦丰度在恒星级以下是不守恒、不平均分布的。例如类木行星上的氦含量远比类地行星高。氦丰度涉及的太阳能量问题我将有专文评论,这里仅指出氢元素聚变为氦元素的反应在整个宇宙中根本不存在,没有任何实验数据向我们证实这一过程,这在号称实证的科学领域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它是一个特别假的“假说”。如果太阳上真有这样一个过程,氦含量应不断增加,但所有恒星,不管新老,都保持一个恒定值。热能是微观粒子运动产生的,温度高说明粒子运动快,它所占据的空间也越大。物质为什么会产生电离,是因为电子吸收能量后,围绕原子核运动的速度加快,不断向外跃迁,最终脱离核子引力而去,产生等离子体是需高温的,温度高就意味着分裂而非聚合,氢弹的爆炸不是聚变而是真正的核裂变——核子完全裂变了,所以在氢弹爆炸现场你是找不到氦的,那些衰老的恒星中氦丰度也依然不变。我对科学界一直致力于发明一个新的永动机——核聚变而感到悲哀,那里浪费着十分之一的人力和物力。核聚变研究也不是没有成果,人们已经站在新能量面前——他们成功地使多层CD靶丸变成等离子体,再进一步就可实现原子核的完全裂变,再现太阳表面能量释放过程。但人们一门心思想着聚变,只把裂变当辅助手段,忽视了唾手可得的成果,如把重心转向裂变,凭现有技术完全可成功实现产业化,脚下即是最高峰。
我曾试图查找数据证明聚变的存在,尽皆枉然,实际应该不难,氢弹爆炸实验时测一下有没有氦的光谱线产生想能做到,或者收集爆炸前后的空气,测一下氦的含量有无变化。人们大概认定了氢弹爆炸原理就是聚变反应,根本就没有想去测试。大多数人没有独立思考的本能,都是随大流,想当年八亿中国人都把老毛当神灵供奉,连我这个有一定独立思维能力的人也是个人迷信的崇拜者,就知道大家为什么会对一个错误理论深信不疑了。
讲四氢核聚变为一个氦核,不仅查无实据,也有违不可逆性。热力学第二定津告诉我们,自然界中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它只按一定方向进行。从微观上看,在热传导过程中,自然过程总是使粒子运动向更加无序的方向进行。温度高的物体分子动能大,温度低的物体分子动能小。这是不可逆性的微观本质。我之所以否定星云假说、大爆炸假说、核聚变假说,不仅在于它们没有实验证明,更在于它们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因为从低温到高温,我们只看到微观粒子动能加大,其空间膨胀,从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再到等离子态,微观粒子之间的距离不断加大,不断趋向于分离和分裂,这个趋向是固定不变的,所以高温下只有粒子的分离和分裂而没有聚合。在自然界规律中,力学规律和热力学规律相联系着,同为这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因为能量最终以热量表现出来,所以能量守恒才以2.7K为标志。第二定律讲不可逆,是因为能量释放后不可能再收回,只能从外界补充,能量的聚合与重新收回只能依赖于黑洞的强大引力作用,也可看作是黑洞物质绝对零度的超低温,对一切高于它的温度的能量的吸附作用。在宇宙空间中,除了恒星附近,大部分空间都是超低温状态,它说明,低温才是最本质的宇宙状态,而我们的专家却更喜欢高温的炼狱,大爆炸、核聚变、星云假说,无不描绘出一幅高热状态,为什么就不解释一下低温的成因呢?无人对明显违反客观规律说法提反对意见,岂非咄咄怪事!每一个领域中起作用的普遍性规律,进入这一领域的事物都不能违反,没有例外,??一下。当物理定律和理论假说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相信理性,应该依赖那普遍性规律,凡违反它的都判断为错,不管那些假说多么花梢诱人,因为历史从来都站在普遍性一边。
许多人在网上反驳我,都把氢弹作为实验证据,殊不知称作“氢弹”本身就是理论错误。氢弹爆炸原理是按太阳燃烧是所谓聚变的说法拟定的,它同样没有实验证据。原子弹爆炸及费米等人所作实验,都只是裂变反应,包括美苏(俄)中所作氢弹实验,也只是枉挂虚名,你在氢弹爆炸现场决找不到氦增加的踪迹,说“氢弹就是”、“太阳就是”,最重要的是要拿出实验数据,而不是一套理论。如果将所谓“氢弹”中的氘拿掉,代之以其它任意一种同质量元素做实验,按质能同一公式,其爆炸当量不变,可惜现在禁止再进行核试验。
我早就说过,粒子在高温下聚合的观点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无实验证明,是完全错误的。在座标图上,你只能看到粒子随温度升高而分裂的趋向,旧理论是把裂变效应错解释成了聚变。空间重力场理论说明:宇宙整体能量有一个限度,埃丁顿、狄拉克也都这样看。我在《波粒二象解》中指出,以质子作单位的宇宙总能量为1080(埃丁顿提出的1079,狄拉克提出的1078,不符合极限系列的量子特性和倍数关系),这个总能量不变。星系是宇宙的细胞,是具体的存在,新陈代谢不断生灭,导致具体空间区域的能量有增有减。因能量守恒要求,这种增减分成两个相反过程:在我们生活的正物质星系的减能过程中,总能量通过光辐射而不断减少,直到全部能量释放殆尽,整个星系坍缩为黑洞为止。在我们不可能进入的反物质黑洞的增能量过程中,总能量通过对热能的不断吸收而不断增加,直至达到能量饱和状态的2.7K转变为白洞——类星体(类星体实为新星系的诞生)为止。这个循环过程为热力学定律所确认,此处减少的能量被彼处所吸收,总能量保持不变。减能过程以粒子的不断分裂,最后变为光、热来完成,此过程不可逆。在空间重力场中,所有的星系、恒星(包括附属于它的行星)和星际物质都是按重力原则从里到外进行架构的,其核心为引力子(中微子)聚集处,其外有一个纯粹空间作过渡区。宇宙中有两种量子形态:纯质量形式的引力子(中微子)和纯能量形式的光子,它们都是玻色子,其余粒子为费米子。我们看到的一切超重天体,其主体都为引力子,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反物质”,玻色子的特点就是可以相容、相聚集、相融合,而不互相排斥。引力子所具有的强磁场可以吸附能量,把能量以正负电子形式储存起来,但这个磁场必须达到相当强的程度,是众多引力子聚集,其总量达到一个星系总质量的百分之四十而形成黑洞时才具备这一条件。也就是说,只有黑洞才有聚合能量,将自身转变为正物质的过程,而各星球、星系作为正物质,在能量的单向循环中,仅有释放能量的裂变过程。因为费米子都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所需空间较大,为低密度空间状态,其与高密度空间的引力子(中微子)之间没有过渡形态,使二者空间成为非连续的,造成空洞,造成星体的内部分割,这是星核及星系核与外层运动速度不一致的根本原因,也是由星核所造成的磁场磁极倒转的原因。在这个空洞之上的是重元素和超重元素,有一些我们可能尚不知道。把地核说成是铁、镍等金属物质构成,只是妄加推断。地震波测试的地核密度为13,而铁的密度只有7.8,镍的密度只有8.9,低密度物质怎样变为高密度物质,也来个聚变吗?铅的密度11.3,组成地核的物质密度至少要大于铅。
在地表,放射性物质如铀,其衰变到铅停止,水银密度为13,而水浮于地表岩层之上,可知地表即地壳这一层次的重力圈,密度在13—0.5左右,密度差约25倍。地球被科学家们分成地核、地幔、地壳三大层次,从星球是一个整体来说,还必须加上大气层,共四大层次。重力即引力,按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万有引力定律来说,重力作用也与距地心质点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如用密度表示重力作用,则距地心越远密度越小,如此推算,若以地核为1,则地幔为1/5、地壳1/25、大气层(按1000公里计算)1/125。反推,则地幔密度为地壳的5倍,地核则为地壳的25倍。如果地壳平均密度为3,则地幔平均密度决不可能是4.5(上地幔3.3,下地幔5.6),而应是15左右才对。地核密度也不是13,而应在75以上。空间重力场原理说明,星球和星系在形成时就按是按重力就位的,其构成也遵循重力原则。在地壳储量极少的重元素矿物,在地幔中大量存在着,而且是主要成分。我多次说明,放射性产生的根源就是物质重力分布原则,铀、镭等超重元素本存在于地幔,在地质活动中一部分被推进到地壳层,它们必须衰变为较轻的元素才能适应空间重力要求,所以在地表,越重的元素越易分裂。太空站是作微重力裂变试验的最佳场所,用盖革计数器监测汞、铅等重金属,有可能发现裂变现象,可验证空间重力场原理。
人工可控核聚变试验搞了近半个世纪,始终未能突破,我敢断言,它作为新永动机的试验是绝对不会成功的,在正物质裂变场中搞聚变,你怎能拗过大自然的力量,那真成了人胜天,而以下犯上绝无好结果。如果我们识时务,迅速转向裂变正路,很快就会有惊人成果,我虽然希望国内机构摘头牌,但事物发展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能变变思路,做一下尝试,谁就可能有重大突破。
建议改用比铀核稍轻的非放射性元素作靶丸进行裂变试验,如排在铱以后的汞、铊、铅、铋等重核元素。按空间重力场规律和裂变说,用多路激光轰击重核靶丸,在百万度高温造成的局部空间重力场变化下,这些重元素较易发生裂变反应。试验中,应注意安全,用料尽可能微量。当然,这就不再是人工可控核聚变试验,而是人工可控核裂变试验了,恐怕这才是正路,它的成功概率会很高。一旦裂变试验成功,我们就有了无尽的安全能源,世界将会大大变样。
科学需要三重证明:逻辑证明、数学证明、实验证明,缺一不可。我们许多理论假说只有数学计算而无实验证明,其理论从本门派看是自洽的,但换个角度看就漏洞极多。从大一统立场看,许多理论根本就违背普遍共性,不具备逻辑的一致性。如我们在太阳表面看到的都是分裂过程:首先光辐射就是裂变的产物,我们仅知正负电子湮灭能产生光辐射。宇宙中没有独立的正电子,它从哪里来?只有原子核带有正电荷,也就是说,只有原子核分裂的情况下,才能分离出正电子,才能产生光辐射,恒星发光不是聚变反应而是裂变反应。其次当黑子活动剧烈,太阳表面发生耀斑,产生太阳风暴,其中的大量等离子体恰都是原子裂变产生的。当原子裂变为等离子体后,我们以任何方式都不能使之复原,即无法让电子与质子重新结合成原子,更何况让原子核聚合了,这就叫不可逆。人工可控核聚变搞了半个世纪未成功,不是技术不过关,而是我们从一开始就走上了违背客观规律的死路。有人说聚变是在太阳内部产生,按理应该是高温向外传导,但我们在太阳黑子活动中发现的却是太阳内部的低温气体向外输送,再在表面发生裂变反应。太阳日冕温度高达百万度以上,光球5000——6000度,连接光球之下的对流层的黑子只有4000度,从外到内,温度是下降的,客观事实符合空间重力场论的裂变说而背离聚变说。尤其是宇宙中所有恒星不管新老(已变成白矮星的除外)都保持十分之三的氦丰度,无法按聚变理论解释,正是这些解不开的谜让我毅然放弃聚变说转向裂变说。数学只是一个工具,并不必然导向真理,有时理性更重要,而多数人只具备知性常识。人们只看到用压力机械可以使两块金属板压合,却并不知道你用多大压力都不能使原子核聚合,我们现有的所有的加速器都做不到这一点。有机构宣称合成了反物质原子,却没有实际物证,只是说观察到光电反应,可认为是正反物质湮灭造成,这没什么可靠性。我们的“发明家”也可以把“水变油”说成是核聚变反应,并轻巧地拿出数学证明(照氢聚变模式套一个),但他拿不出实验证明,即使是科研机构也做不到,因为它违背自然规律。我在《什么是逻辑证明》一文中提到,现在搞科研,缺失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逻辑证明,不依自然逻辑进行思维,是一切错误和失败的根源,在这一点上谁醒悟得早,谁在国际生存竞争中就能抢得先机。
最想不通但又可以随意想象的,就是让你欲罢不能总要去想去探究的。
望天 发表于 2006-3-28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杨百翰大学夏威夷分校
一看是。。。。我就没看。。嘿嘿

八成又是用哲学思维方式代替科学思维方式来研究科学,我讨厌这些。。。

如果我猜错了,我就检讨自己反动的主观臆测,再说声:对不起。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sry 发表于 2006-3-29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教育网出口
好象不太象是用哲学思维方式代替科学思维方式来研究科学的那一种,
没有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只是对现有的研究提出了反对意见,
是什么现在还不好说!
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再关注有关研究最后的结果就会得出结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天工开物 发表于 2006-3-29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南平 电信
把此人丢到太阳上检验一下是否存在核聚变 :mrgreen: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2-23 10:33 , Processed in 0.070413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