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台湾研究人员使用望远镜首次发现行星形成证据

[复制链接]
voyagerbb 发表于 2006-7-12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中新网台北七月十一日电(记者 邹辉陈立宇)台湾“中央研究院”今天提供的消息称,该院研究团队使用台湾参与制造的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发现位于御夫座的年轻恒星,其周围的尘埃与气体盘上有螺旋状结构,此结构极有可能与巨行星形成活动相关,并且第一次观测到该气体盘异于其他类似星体的运动模式。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目前为止天文学家观测到与行星形成过程最相关的证据,为行星形成的理论提供了观测上的验证。

  一九八五年至今,天文学家已发现至少一百五十颗太阳系外的行星。这些行星如何形成至今仍无定论。在恒星形成的过程中,所有的物质(包括气体和尘埃)会形成一个盘状结构。盘上的物质环绕在年轻恒星的周围作圆周运动,同时沿着盘面掉到恒星上,或是经由喷流消散到太空中。一般相信行星是在此阶段由原行星盘中的物质,经由重力吸引,或是相互撞击而形成。

  二00四年日本天文学者利用Subaru望远镜于近红外线波段观测御夫座一颗年轻的恒星AB Aur(距离地球四百七十光年),首次发现此颗恒星之原行星盘可能具有螺旋状结构。然而由于在近红外线波段只能观测到原行星盘表面的散射光,此项观测无法得知物质真实的分布状况以及运动状态。

  “中研院”研究团队此次透过次毫米波段观测,分析该行星盘的尘埃连续光谱辐射,几乎能确认周围的盘状星体,就是巨大行星形成过程中的尘埃螺旋臂结构。(完)
http://www.chinanews.com.cn/taiwan/mswx/news/2006/07-11/756504.shtml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4 20:50 , Processed in 0.076351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