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找回密码
 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游泳中的身体密度控制——送给玩水者的耳朵听

[复制链接]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6-7-13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柳州市柳城县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x
说夏天的事,但愿水性不好的有个预备,自以为水性好要教别人的更要预备。

   人如果保持在岸上的平静状态,泡进水里的平均密度一般比水小一些,不容易下沉的。主要因为肺部充着适当的空气,而不考虑体内空气的话,人体平均密度一般要略大于水,会下沉的。如果找到适当的肺部含气量,可以让头顶刚好持平水面。
   当然要尽量保持鼻孔可以在水面以上。
   如何保持呢?
   先说两个故事。
     一、有个旱鸭子美女,非要学游泳。但是一泡到深水里马上下沉,吓坏了,怎么教都不会浮起来。可是夫君拿手一抓,哪怕抓住两根头发,马上浮得很正常,于是夫妻俩分不开,要拿根手指托下巴,游啊游很高兴的样子;
   会游泳的但水性不佳的人却是可以单独轻松浮着游,反而想潜水偏偏潜不下去,倒栽葱拼命划,脚丫在水面哗哗乱晃,一松劲就浮上来,很不高兴,真是奇了怪了吧?
     二、偶出差去也,进宾馆,一看房间里有个浴缸,哇哈!不禁构思起电影中美女泡澡的奢侈生活,赶紧刷干净,加塞灌水,满了,拿报纸扑通跳进去,我躺!
糟糕,谁给设计的澡盆啊,它是上宽下窄两头滑溜整一翻盖的乌龟壳,指甲划得唧唧响也把不住要滑向盆中央;
   更倒霉的是盆那么短,玉腿浸下去了脊椎却要挤上沙滩,香肩泡下去了腿肚却翻上了礁盘,侧着试试,感觉象憨豆先生在火车上抢两排坐凳,那就坐着,这不是蹲在脸盆尿裤子——再大的水也只湿小半截吗?磨叽半天,水都快凉了也没法在小茶碗里泡大闸蟹,难怪电影里没有大帅哥泡澡盆的全身照,整个一蒙人广告!
     测量演算了好阵,以后是不会泡了,但是这次无论如何也要冒充美女亲身体会一下类似感觉,干脆后脑勺和四肢都搭在岸上牵引,有利于最大那块肉荡漾,啊,那光景如果不幸被偷拍出来该是多么辉煌,所谓在山峨峨,在水汤汤,对了,头脚都没法缩到壳里的那个应该叫啥?子在川上曰:“噗哧!这...舒适乎?”
腾不出手来看报,脖子也紧张,那就目似暇意假寐吧,躯干还是比较接近自由悬浮状态滴,我睡觉觉!
     才过了半分钟睡意就逃跑一空了,因为近似全方位的水压作用,根本就不能模仿在空气中的自然睡眠——胸腔外周存在额外挤压因素,把胸肌的肺部扩张力量抵消了相当大份额,迫使不得不主动意识控制加强扩张动作,和打架时被紧勒胸部的艰难吸气差不多,人被蟒蛇缠绕的话一定也这样;
     更麻烦的是肺部越充气躯干密度就越小,越浮上来,水压作用越小,主动意识控制的扩张力量越要适应调整,想一鼓作气猛扩到底?那是一个梦,根本不行,扩张动作实际象被“粘住”一样,受到巨大阻尼,只能一点一点地配合上浮程度加力,小了难受大了“抛锚”,过程缓慢极了,吸一次气大概要4~5秒钟才了结,比平时吸气要慢好几倍,过程中躯干从最低的水下慢慢浮到象个皮球。
     该到呼气了,凭空想象也许觉得简单,外面越压越可以借劲,肚子里的空气吁吁一喷就跑光了,是这样倒好,趁机休息抵偿吸气时的费劲了,事实却是(不知道为啥,暂时还想不明白)出气比平时艰难多了,闸门早打开了气却如同游丝,和感冒把两鼻孔几乎全堵住的感觉差不多,竟然也要主动意识控制把气快点喷出来,喷也不快,和吸气时相仿,要被动配合躯干密度缓慢变大下沉的过程,阻滞感好强,
     单独呼一次气花的时间不知道,因为还要继续暇回合呢!已经差不多比吸气多2~3秒了,没等平时那种自然的呼尽舒适感觉冒出泡来,就已经憋得发慌了,反射性地马上开始吸气,连续不到5次循环,体内备用的存氧可能就被磨蹭得拉响救命警报了,赶紧想加快加深呼吸补充,没门,水压的阻尼太强了,根本快深不得,还是那样玩太极拳缓慢的缓慢次方呼吸,完全被躯干密度的缓慢变化节奏咬死了,看着那怪异的潜艇动作,简直象克服阻力把一块大门板从水底提上来,又把它艰难摁下去,缺氧警报越拉越响亮,受不了啦!只好爬起来透气休息。
是不习惯吧?我再来!
     一样,呼吸根本不由肌肉力量的控制来左右,而是先决定于肺部充气量改变躯干整体密度的速率,才由此决定可以用多大的肌肉力量,真是莫名其妙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坚持几分钟就难受得要抓狂,搭边秀的工程只好中途下马,原来电影里那些美女全是在憋气过镜头,躯干浸在水里不沉不浮蒙人几秒而已,否则早就王八煮汤大喘气了,哼,骗子!
     可是平时不搭边游泳时呼吸没有这么怪异啊,除了感觉胸腔比较压迫外呼吸还算比较舒服嘛,而且身体的沉浮也不会因为呼吸动作有那么大幅度的那么缓慢的表现(指正常会游泳的人),所以比较远地看,不太容易看出谁究竟正在吸气还是呼气,要看也一般需要注意胸部和肩部的动作来推测,不信现场去试试,只看身体冒出水面的程度的变化能不能了解呼吸情况。
     咋回事呢?
     细的不说了,偶推测的原因应该是两种不同的呼吸模式,才造成两种差别很大的躯干密度变化规律(不说头和四肢了,肺在躯干里,也只有躯干的密度可以明显程度变化,从而决定整个人是浮起还是下沉)。
     泡澡盆的时候,可能是不觉得危险吧,再沉也沉不到哪里去,又是故意要休闲,照搬了躺着睡觉那样的呼吸模式,根本不管躯干的密度怎么变化,会允许肌肉动作把相对非常多的肺部空气排出去,连游泳时保证不沉的安全量都丢掉,所以每次呼气的完成,都把肺部挤压地过分小了,躯干密度会相对明显地比水大,就大沉,吸气又追求尽量自主(虽然被迫增加主动控制,但琢磨起来觉得似乎主要是为了安全的本能反射——吸气太缓慢了,供氧不足引发保护性反馈),前面那个冲程供氧亏损的祸害要这个冲程弥补,就增大进气量了,结果肺部胀得相对太大,躯干密度又过分变小了,就大浮;
     双冲程用时太久,缺氧引起正反馈,反射性追求更深呼吸,就掉进低速大换气的泥坑里出不来了,躯干就大起大落,外部环境压力因素变化更剧烈,更加不能自拔;
     不碰到支撑物的游泳呢?
       可能是自我保护的什么条件反射和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监控机制吧,让人换了一种不是故意防止躯干密度变化程度过大的呼吸模式,将至少一部分肺部空气库存量死死扣住,只在这个基础以上调整肺部容积的大小,既满足呼吸连续有效稳定供氧的需要,又不让躯干密度大到明显超过水的危险程度,简单说就是不搞大喘气的深呼吸,让肺部至少比较胀,再胀也不多余到连续供氧安全水平上面很高的地步,就呼气不很沉,吸气也不很浮了。
     这个情况从边仰泳边“睡觉”的动作比较容易说明——其实不会真的要睡着,只是象打个小盹一样比较放松地休息,头脑随时保持警觉,谁也不敢绝对顺其自然地无限逼近自然睡眠,呼吸幅度都谨慎地控制在较小水平,所以不会过分下沉,也不会气球般地大浮起来。
     但是偶然某个家伙会有例外,放松地太过分了,竟然真的接近临睡状态,在旁边看,大浮起来的动作不易发现,但是突然大沉的现象却轻易发现,总是一个黑标,脑袋直接没顶而下,心惊肉跳地宁静消失几秒之后,自持高手的家伙必将一个潜龙轰天弹射上来,大吐几口苦水惊叫:“我刚才睡着了!”
       显然,那个大笨蛋黑标的时候躯干密度必定反常大增,一推,当时肺部排气量必定反常大增,原因嘛,他(经常都会是“他”的)当时必定几乎入睡了,废话,不是自己坦白过了吗,临睡状态的呼吸模式和泡澡盆类似嘛。

         跳到另一树枝接着聊,说不会水容易沉会水难下沉的重大问题吧。

     不会水的去学游泳为什么躯干密度经常比学会后明显大呢?
     除了暴饮暴食通过某种特种训练的常用方法外,最大的原因还是躯干里面那个肺的动作特点。
     大多数已经比较会水的人都有亲身体会的,那就是刚学时摔进深水抓踩不着边时的不适应和惊恐慌乱感觉,以及几乎屡试不爽的立刻开始更恐怖的沉没,可能部分被厉害角色教导的家伙还会得到紧随其后更惊恐中更快沉没的悲惨体会,怎么样,还记得用鼻子狠吸一口水的特种感觉吗?可是学会浮着游之后,想潜泳怎么就那么难呢?吃奶的劲都使上了却感觉自己象个气球飘荡。
     原因可能基本都猜得到吧,主要的问题都指向肺部瞬间充气量上面了。
     人一害怕,经常压缩肺部,甚至大叫喷出更多空气,肺部挤得相当小,这样一来,躯干密度肯定大大增加,就经常达到身体沉下水的水平,发现下沉,不会水的当然更害怕,压缩肺部更使劲,叫喊更厉害,必定让躯干密度更大,下沉必定就更快;
     而如果在不到半米的浅滩学,更如果有个值得信任的有能力救护的会水者在极近处保护,甚至轻接触提供精神安慰,再来个往下一伸手触底的感觉,那一般就不害怕了也,呼吸多顺畅自然啊,哪里还能把肺部挤瘪呢?于是不容易把躯干密度调到大于水,就浮着了;
     会水以后,虽然经常不注意能够不沉的具体原因,但是习惯性的入水条件反射,会采用对应的呼吸控制模式,保持肺部适当存贮空气,躯干密度至少不明显大于水,就可以利用一些四肢动作辅助,轻易浮起来玩耍了;
     偶然自信地想潜泳,会在原理解基础上只考虑准备长时间下潜要消耗的氧气,而忽略身体不沉的具体原因,于是大大大大大大地深吸一口气,憋住,推杆加油门,轰隆隆划起水来,以为让身体沉浮的作用都归功于四肢的动作(好像经常是被踩水游戏给迷惑的),结果肺部胀得太大,躯干密度显著比水小,强大的浮力把身体重力与四肢动作下推力之和都抵消了,悬停一会,四肢动作功率一大降,马上在水面冒泡,这类“高手”表现极至时可以看到连脚趾头都会被晾干了(偶也有此能力,嘿嘿)。真正的高手却是只吸一口不很大的气,避免躯干密度太低影响综合受力状态,于是可以轻易下潜(经常潜地很久是另一个尖端技术问题,这里不多说,知道是提高体内空气的氧气实际利用率就可以了)。

     OK,现在应该比较明白了吧,学游泳最重大的技术问题是不要让身体平均密度大于水,这样根本才能保证不下沉溺水,即,学习的不可动摇原则应当是至少学会控制身体密度的变化,实践操作上具体就是学会控制肺部充气状态(附带也不可动摇原则是控制自我情绪,不能见水就怕,方法是真正了解的根本浮沉原因和控制技巧),以不动四肢可以浮起任意久为游泳及格标准。
     绝对不能听信那些连自己为什么浮沉都搞不明白的纯经验感性笨“教练”的误导唆使和危险的伪科学强迫训练(不时听说有人教授的办法是直接扔进水里,“习惯了就自然会”,结果将人溺死了),因为这种陷害甚于帮助的智力不足者误以为浮起的原因完全是四肢的变形划拨拍打动作,
     去游泳池看实例吧,这种人多过学游泳的生手,典型的未理性化思维行为,抓着学习者放平,只会催促:“动手动手,划水划水!动脚动脚,打水打水!”
扑腾就可以上浮?除了自杀,有多少溺水者不是扑腾着沉下去的?但愿别人抛来救生圈时,落水的你不会说:“瞧你那傻样,快扔两把扇子下来!”

       学会仅凭控制呼吸就可以浮起之后,才能进入学习在水中移动的环节。

     这种技能就基本靠四肢动作了,它并非完全没有帮助浮起的功劳,只是作用一般不大(除非很会水),而且不能持久(除非体能超群)、作用强弱受动作细节影响(四肢向哪划拨),人本来就不是擅水的物种,身体形状构造也糟糕,把所有体能用于移动也快不起来挺不多久,如果还把体能浪费在沉浮控制上,那遇到危急关头肯定就是自我加速毁灭了。
     所以不管四肢学得可以怎么动,都不要当做救命稻草使唤,否则瞎折腾一场,手脚抽筋不能动还小事,累得无力控制呼吸使躯干密度增大迅速下沉才是恶果。

     所以,在溺水者中,不会水的经常是被吓死的,会水的则经常是被累死的。

     谁在哪儿学游泳时得到密度控制指导呢?我是没有得到,也没听说过有这样教学的,在平静水面溺水的事情倒经常听说。

     学生最爱玩,也最有条件玩,又是暑假了,但愿正确的游泳知识和训练得到普及。
萤羽 发表于 2006-7-13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华南农业大学管理干部学院教育网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花楹 发表于 2006-7-13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联通
有人能在游泳池里睡觉,而且至少半小时,强!!! ^^
Argo Navis 发表于 2006-7-13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北京师范大学
听说过一个逸闻,说是十字军东征时某人,身披沉重的铠甲骑行,结果坠马,落入一条不及膝的小溪,结果因铠甲过重直不起身来,溺水而死……
stream 发表于 2007-4-30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网
没提到河马吧::0023::
星空的旋律 发表于 2007-4-30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西京大学南校区
嘿嘿
早就知道啦~~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4-30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柳州市柳城县 电信
搞什么,海南的? 那五一是得注意了
萤羽 发表于 2007-4-30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华南农业大学管理干部学院教育网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花楹 发表于 2007-4-30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滨海新区 联通
汗...就不要再提河马的事情了
星空的旋律 发表于 2007-4-30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西京大学南校区
河马...
过敏了 ...
Argo Navis 发表于 2007-5-1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网
今天听到一个逸闻,说是某游泳超级好、精通生理学的同好要在此楼里大灌,哎呀可惜没实现~
Turkish Cats 发表于 2007-5-1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Argo Navis 发表于 2007-5-1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网
原帖由 Turkish Cats 于 2007-5-1 23:50 发表
难道发生了什么意外?

你不会以为是掉水里了吧,PIA飞!
Turkish Cats 发表于 2007-5-1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l_c_y888 发表于 2007-5-2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辽宁省大连市 联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花楹 发表于 2007-5-2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河东区 联通

回复 #15 l_c_y888 的帖子

漂着呢?
愚石 发表于 2007-5-2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北省石家庄市 联通
我自己的游泳经验就是控制自己的密度,有时会 介绍给别人,但是很少有人相信,觉得我这是MK理论。

咋干什么都民科呢?

[ 本帖最后由 愚石 于 2007-5-2 11:33 编辑 ]
gaosong28 发表于 2007-5-2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长春市 联通
我大2时学游泳,一下水就沉,同学们送美称:潜水艇先生!
星空的旋律 发表于 2007-5-2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西京大学南校区
LS高手...
孔方 发表于 2007-5-3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能在水面漂着睡觉的,俗称老头漂,年轻人学不来,为啥?骨密度太大。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