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回族天文学家札马鲁丁

[复制链接]
hamas 发表于 2006-9-7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甘肃–兰州–安宁区 电信/益孚网吧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回族天文学家札马鲁丁
札马鲁丁,又译作扎马鲁丁、扎马剌丁、札马剌丁。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天文历法学家,以制造天文仪器及编纂历法和地志闻名于世。
  札马鲁丁原是西域人波斯马拉加天文学家,宋末元初来到中国。忽必烈继位后,札马鲁丁任职于司天台,主持制定《万年历》。至元四年(1267),他依据伊斯兰教历法撰着《万年历》,由忽必烈颁行天下,在元代一直为人民所采用。同年,他在元大都(今北京)设观象台,并创制出7种天文观测仪器:?咱秃哈喇吉(波斯名,汉译为浑天仪、多环仪),是用来观测太阳运行轨道的仪器﹔?咱秃朔八台,汉译为方位仪,是观测星球方位的仪器﹔?鲁哈麻亦凹只,汉译斜纬仪,是用来观测日影,定春分、秋分的仪器﹔?鲁哈麻亦木思塔余,汉译平纬仪,观测日影,定夏至、冬至的仪器﹔?苦来亦撒马,汉译天球仪,或译为浑天图,即天文图像模型﹔?苦来亦阿儿子,汉译地球仪﹔?兀剌都儿剌不定,汉译观察仪,今译为星盘,观察昼夜时刻的仪器。这些仪器设计巧妙新奇,准确精密,反映了回回天文学的研究达到了很高水平,尤其是他制造的地球仪,是我国第一架地球仪,在地学上体现了一个环球思想,也促进了中外天文学方面的交流。
  至元八年(1271),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建立了回回司天台,将上述回回天文仪器安放在上面,任命札马鲁丁为提点(相当于今台长),职责是用西域仪器观测天象,编制回回历。这里成了13─14世纪中国研究阿拉伯天文学的中心,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后来科学家郭守敬编制更先进的《授时历》时,曾参用了回回历法,有了新历之后,《回回历》仍与之并行天下,仅1328年官府印制出售的《回回历》就达5257册之多。札马鲁丁等人传入中国的《积尺诸家历》48部、《速瓦里可瓦乞必星纂》4部、《海牙剔穷历法段数》7部等回回天文书,也都是郭守敬的重要参考数据。
  札马鲁丁在地理学方面的贡献也是巨大的。至元二十三年(1286),忽必烈任命札马鲁丁为集贤大学士、在奉大夫,行秘书监事,主持纂修《大元一统志》,历经18年,于1303年完成。全书600册,1300卷,是我国古代由朝廷主持编辑的第一部全国地理志求求元代官修地理总志,卷帙浩繁,前所未有。书中附有彩色地理图和一幅《天下地理总图》。
  札马鲁丁是把伊斯兰教天文历法较全面介绍给中国的第一人,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札马鲁丁等人传入中国的阿拉伯世界的学朮文化也是广泛的,包括天文、数学、化学、力学、医药、地理、哲学等诸多方面。如《四劈算法段数》(数学书)、《忒毕医经》(医书)等,其中《四劈算法段数》十五部,据考可能是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十五卷的最早汉文译本,还有《诸般算法段目仪式》(即《几何学书》)等典籍的传入,使中国数学在元代得以突飞猛进,填补了中国算学之一大空白。
穆斯林在中国天文历算方面的贡献,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开始了。
  据中国史书记载,唐代曾有一种《九执历》,与中国的传统历法不同。《新唐书》记述 说:“《九执历》度法六十,周天三百六十度,无余分。”而中国的传统历法则以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到了明代,“回回科推验西域九执历法”,在此基础上推出更为精确的《回回历》,故清代《历代职官表》明确指出:《九执历》是中国“回回星学”之始。清代天文学家梅文鼎(1633-1721)也指出:以三百六十度为天周“实本回回”,唐之《九执历》正是回回历法之权舆。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九执历》是唐代来华的穆斯林对中国天文历学的最初贡献。


  北宋初年,曾一度沿用五代时后周显德三年(956)王朴修撰的《钦天历》。《宋史》卷68《宋律?历志》记载:“建隆二年(961)五月,以其推验稍疏,乃诏司天少监王处讷等创造历法。四年(963)四月,新法成,赐号《应天历》。”


  主持修订新历时,是司天少监王处讷;而《应天历》的真正修撰者,则是来自西域鲁穆的穆斯林马依泽。马依泽是今安徽安庆市南关城内回民马氏的始祖,其阿拉伯名讯已不可考。据《怀宁马氏宗谱》载,马依泽精通历学,“建隆二年应召入中国,修天文。越二年,书成,由王处讷上之。诏曰:可,授公钦天监正,袭侯爵。”


  将《宗谱》与《宋史》的上述内容两相对照,我们发现完全吻合。可知《宋史》所谓“王处讷等”的“等”字,指的正是那位名不见经传的怀宁马氏始祖马依泽。马依泽自西域入华修历,是继唐代穆斯林之后又一位穆斯林对中国天文历学的重大贡献。


  唐宋时期,穆斯林不仅带来了“西域历术”,而且带来了新鲜的天文学知识和术语。到北宋埋藏,这些知识和术语已为中国天文工作者所接受并加以运用。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曾公亮、丁度、杨惟德等人奉敕编撰了一部军事学著作《武经总要》。在这部著作中,编撰者选用白羊、金牛等黄道十二宫名,与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十二中气相联系,以之作为六壬占卜吉凶的依据,“推步占验,行之军中”,为军事服务。


  黄道十二宫,是阿拉伯历法的专门用语,指黄道两侧的十二个星座。按照这些星座在星空中分布的特征,古代阿拉伯的天文天文学者分别将其命名为白羊、金牛、双子(又作“阴阳”)、巨蟹、狮子(又作“天狮”)、室女(又作“双女”)、天秤、天蝎、人马、磨羯(又作“磨蝎”或“摩羯”)、宝瓶、双鱼。白羊至室女为南六宫,天秤至双鱼为北六宫。阿拉伯的太阳历故此又称宫分历,宫度起于白羊,以春分为岁首,依太阳行十二宫一周为十二个月。


  白羊、金牛十二宫,相当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十二次:降娄(戌宫)、大梁(酉宫)、实沈(申宫)、鹑首(未宫)、鹑火(午宫)、鹑尾(己宫)、寿星(辰宫)、大火(卯宫)、析木(寅宫)、星纪(丑宫)、玄枵(子宫)、{女取}訾(亥宫)。清代学者江永(1681-1762)说:“中国则有星纪、鹑首等名,西国则有磨羯、巨蟹等名,皆以星象定之,古今不变者也。”


  然而《武经总要》的编撰者,没有选用中国传统的降娄、大梁等十二次名,却偏偏选用了阿拉伯历法的白羊、金牛等十二宫名,这是很耐人寻味的。那些编撰者中是否有穆斯林天文学者,我们不得而知;但穆斯林的天文知识与术语对当时中国文化已产生一定的影响,则是毫无疑问的。当代回族学者马以愚(1900-1961)说:“今之历家,犹沿回回历白羊十二宫名。”若从《武经总要》算起,回回历白羊十二宫名的沿用已有940余年的历史了。


  此外,还应提到11世纪中国古代维吾尔族的伟大诗人尤素甫?哈斯?哈吉甫及其名著《福乐智慧》。据作者本人讲,该书完成于伊斯兰教历462年。查马坚的《回历纲要》可知,伊斯兰教历462年,相当于公元1069年10月20日至1070年10月8日,即北宋熙宁二至三年。这是目前所知最早使用伊斯兰教历纪年的中国古典文学著作。换句话说,中国穆斯林使用伊斯兰教历纪年的历史,迄今已经918年了。


  不唯如此,该书第五章《论七曜和黄道十二宫》还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天文学观点。这些用诗句表述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整个宇宙不是静止的,“它运转不停”,永上止息。


  天上的星体各不相同,“一些在上,一些在下,一些明亮,一些暗幽”。但是,它们“互为制约”,相互补充,“和睦相处”在同一宇宙苍穹,依照各自的轨道井道有序地运转。


  七大德星均以地球为中心,其中距地球最远的是土星,接下来依次是木星、火星、太阳、金星、水星、月亮,它们的公转周期各不相同。


  太阳是七曜中唯一发光发热的天体。它“光辉灿烂,用它的万丈光芒普照宇宙”;“太阳一出,大地温暖,百花朝阳而放,争妍斗奇”。有了它,大地万物才生意盎然。


  月亮距地球最近,它绕地球旋转,在星际间按一定方向移动并不断地改变其位置。它的运行转产要经过黄道十二宫,“月亮进入何宫,顿即离开,匆忙迁出,导致宫室残破。”月亮处于常变状态,有时它“好似蛾眉”,有时又“变虚为盈”;当人们见它“浑圆如球”时,是因为“它脸儿正对太阳”。因此,作者认为月亮这种月相的变化,与月亮本身不发光有关,与月亮和地球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有关,特别是与月亮盈专职的周期性循环密切相关。


  黄道十二宫,在星空中是一些彼此相邻的星座,它们随着季节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作者按春夏秋冬将十二宫均分为四组:“三者属夏天,三者属秋天,三者为冬天所有。”“白羊是春天之星”。实际上作者是用诗的语言,向人们介绍“宫度起于白羊,以春分为岁首”的阿拉伯太阳历。他对黄道十二宫的认识,与《武经总要》的编撰者是完全一致的。


  应该承认,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的这些天文学观点,在900多年前提出,确是相当了不起的,即使在现在看来,有些也未失去其科学价值。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古代维吾尔族的文学巨匠,以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述了他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以其丰富的科学知识充实了《福乐智慧》这部不朽名著的内容,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增添了一道彩虹,也在中国天文学的认识史上写下了很有特色的一页。


  到了元代,穆斯林在中国天文历算方面做出了全面重大的贡献,从而使元代的天文历算学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大放异彩。


  元朝统治者对于穆斯林天文学家是非常重视的。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在尚未继位之前,就“有旨征回回为星学者”,任用了一批以札马剌丁为代表的天文学家。中统元年(1260)世祖继位,因承金人旧制,设立司天台,这些回回天文学家就在其中任职。至元八年(1271)始置回回司天台,秩从五品。至元十七年(1280)置行监。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改为回回司天监,品秩升为正四品。延祜元年(1314),回回司天监品秩再升为正三品,并于四月设立回回国子监,“以掌亦思替非官属归之”。延祜二年(1315),命秘书卿提调回回天监事。四年(1317)因回司天监品秩复为正四品。当时回回天文学家的社会地位确实是相当高的。


  从《元史?百官志》中可以了解到,回回司天监共有37人,其中监丞以上的负责人有8人,分天文、算历、三式、测验、漏刻等五科。札马剌丁、爱薛、可马剌丁、苫思丁、赡思丁等一批天文学家先后在这里工作,为中国天文历算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活动星图 发表于 2006-9-7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电信
发错版了……

移咖啡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冷看星空2 发表于 2006-9-8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兰州–安宁区 电信/飞旋网络会所(西北师大专家楼对面)
穆斯林自古有观测天文的传统,只是后来衰落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hamas 发表于 2006-10-17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兰州–安宁区 电信/创立网吧(交大对面)
din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yangliren 发表于 2009-7-25 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电信
穆斯林信徒,就是一块准时的钟表,每天的五课斋戒周而复始不差分秒.清真寺显要位置总放一个钟用来看时间,时间和天文息息相关.走进穆斯林国家,当第一屡阳光出现在地平线时清真寺的祈祷声就会响彻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6 12:50 , Processed in 0.081144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