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徐志摩诗作被"翻译"成粤语之后

[复制链接]
活动星图 发表于 2006-11-8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2006-11-08 09:50:34 来源: 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3 条 进入论坛


“我係天上面一嚿雲,個影咁啱遮住你鬱鬱吓嘅心……”

不识粤语的读者看了这句子,一定会一头雾水;老广们一读,就认得这是根据诗人徐志摩名篇《偶然》改编的。香港已故著名音乐人林振强“翻译”的徐志摩诗粤语版当下盛行于网络,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更有人提出发展粤语方言诗的号召。而研究粤方言的大学教授则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这种翻译版不能算是粤语方言诗,而有学者持不同意见,并呼吁社会各界给方言文学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网络上广泛流传着粤语版的《再别康桥》、《偶然》、《枉然》等几首徐志摩的诗篇,出自香港已故著名音乐人林振强之手。他把徐志摩的诗“翻译”成标准粤语,绝非偶然,而是出于特别考虑的。

在《猛男情怀总是诗》一文中,他解释道:以广东话搞浪漫,始终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没有适合广东话朗诵的中文情诗。一般白话文情诗,若以广东话读出,总嫌娘娘腔,让广东麻甩佬(可理解为情圣)难以投入,广东女性难以投契。精彩绝伦的徐志摩诗一旦用广东话读出来,立刻变得戆居(可理解为傻乎乎) 。

以下是原诗与粤语版的对照:

《再别康桥》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以下数段从略)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

《剑桥拜拜》

我静静鸡散水,

就好似我静静鸡咁踩嚟;

我静静鸡yaap手,

同啲云讲声“係噉先喇,喂”

河边嗰啲金柳,

好似个新娘喺黄昏晒太阳;

反映喺水上面个靓样,

喺我个心度浮吓浮吓咁样。(以下几段悭番)

但我唔可以唱K,

讲拜拜嗰支笛衰咗;

热天的昆虫都为我收声,

剑桥今晚真喺哑咗!

我静静鸡散水,

就好似我静静鸡咁踩嚟;

我拍拍箩柚,

一啲云都毋拎,嫌重得滞。 (林振强)

林振强说自己将徐志摩诗翻译成广东话,是为了“抛砖引玉”。

这些徐志摩诗粤语版在网络上被到处转载。读到的人第一反应,无不觉“搞笑”。有的网友说,虽然读来搞笑,但是太粗俗了,把名诗改成这样,受不了!有网友则觉得,翻译版改变诗的意境,但很有自己的特点和韵味,十分适合粤语的表达方式。

专家论诗 “‘译作’应该也算粤语诗”

暨南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甘于恩博士表示,林振强“翻译”的徐志摩诗,应该也算作粤语方言诗。

“怎么给粤语方言诗下定义还不太好说,但是一般都要有两个要素,一是要使用粤语方言词,而是要符合诗歌的抒情性特点。”甘于恩认为,粤语方言诗以民间老百姓的大量口头创作为基础,童谣、顺口溜、咸水歌等都是不同表达的形式,很通俗、很大众化。不少文人以近体诗的格律形式创作粤语方言诗,但毕竟只占少数。

甘于恩还表示,目前各地的民间方言文学有逐渐式微的趋势。现在提倡文化的多元性,粤语方言诗不仅拥有大量的民俗价值,而且还为语言学的研究保留了珍贵的材料,值得好好研究发展下去。

“失去原味只能算‘民谣’”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叶国泉认为,徐志摩诗粤语版,失去了诗歌原有的味道。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来讲,这样只能算是“民谣”。自古以来,用粤语来写作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老百姓也看得津津有味,但是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中国内地到了1949年以后,是很少有用粤语写诗的人的,可能香港、澳门那边会多一些。当然,不仅仅是推广普通话和书面语的问题,各种传播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传播方式。

史海粤韵 粤语诗19世纪已译传国外

何淡如、胡汉民、胡适等历代名人都曾以方言入诗

众所周知,粤语是古汉语活化石。记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其实粤语方言诗早已有之。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一位叫做招子庸的诗就曾创作一部用粤语方言创作的诗歌集《粤讴》,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还被翻译成英语流传到外国。

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写粤语谐联出名的南海人何淡如先生,也写过一些传诵一时的粤语诗。他在《赋得椎秦博浪沙》的五言排律中写“野仔真行运,衰君枉替身”;咏楚霸王则云:“三尺咁(即这么)长锋利剑,八千几个后生哥(即年轻人)。”

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在一首《项羽》诗中写:“老婆搿手嚟当刂狗(老婆联手来宰狗),皇帝开头就斩蛇。临死找番条笨伯(临死找个冤大头),算佢后代有揸拿(算他后代有保障)。

而文化大师胡适在1935年南游两广时,也用他在广东学会的一点粤语作了一首《黄花岗》“黄花岗上自由神,手揸火把照乜人(手举火把照何人)。咪话火把唔够猛(莫道火把不够猛),睇佢吓倒大将军(看它吓倒大将军)。”胡适是以此诗表示他对当时广东省在陈济棠执政下文化复古风气的不满。

这些故人用广东方言写的诗,无人通俗谐趣,在冷嘲热讽中有令人捧腹之处。有的粤语方言诗用近体诗的格律,也遵循平仄、粘对、押韵等的格式。


http://culture.163.com/06/1108/09/2VD8H7IN0028210Q.html
十年折腾两茫茫,观星象,射天狼。遥望双子,飞星余迹长。一篇错文众人赏,百来字,令人慌。国家名头脑门挂,贬低你,我自爽,内牛满面,惟有泪千行。
天文圈第一大牌:http://www.astronomy.com.cn/bbs/thread-160891-1-1.html
花楹 发表于 2006-11-9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河东区 联通
这都是什么东西!乱七八糟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活动星图 发表于 2006-11-9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电信
我也没看懂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花楹 发表于 2006-11-9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河东区 联通
我也没看懂

faint......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6-11-9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嘿嘿,此乃水流东坡尸也....
什么人才可以说相声?必须渊博而睿智,胸函大家之气,幽默乃出,灵性乃露,品味这类故意小题大做的作品也需要比较深厚的文化功力。
林先生可是位力透纸背的词作家,与小虫等傲踞粤语乐坛,后人陷入快餐文化急功短利的泛滥商品经济铜臭淤泥中,只能写粗浅陋烂的流行歌词,不过望其小腿肚子而已,岂得望到项背的资格。哼口“我爱马桶”与长歌“沧海一声笑”作比,竟然如何之比哉?侯生不过轻抚吉他沉吟一曲《龙的传人》,几乎就消声匿迹了,但是就永久霸占了音乐圣殿的一尊上座,而刘某某呢?听说香港要回归就紧张预备移民开溜,待到察觉其枕仍高并有甚广大陆流行乐市场可扒钱时,便摇脸一笑,特地穿起唐服轩昂猛唱“我是中国人”了,传说他要拜师学变脸,真是多余,大有鲁班到徒弟门前弄大斧的荒唐传奇,我还纳闷他怎么打扮不仔细呢,轻易可察忘了再加条大辫子,显得跟正宗比相当的不伦不类,于是表演不完美了也.....如果遇到侯生,三十米开外我就得准备起身示礼了,不为其唱了何意,只因为其言辞表心,而且只是为了表心罢了;如果是刘生来了,看来有点麻烦,就算他已经沐浴斋戒三天主动弯腰希望和我握手,我的拖鞋估计还是赖在桌子上乱晃的,原因嘛,当然就是那个反之则反之喽.....
扯远了,品味文章其实和欣赏交响乐一样,要同时了解有关背景的底蕴和作品动机才能更好理解和互动的。
就了解的肤浅一些,浅浅介绍个皮毛吧。
粤语在当地的大众化生活化,就从表达方式和习惯性的“术语”方面折射出一种独特的文化色彩,因为主要服务于大众的日常交流需要,用辞通俗而平庸就是适应性的必然,如果故意改到艺术化和公文化的用途上,再如此顺口吐字,不必亲听也可以知道一定很别扭的。于是需要走两种非常路线。
其一,是严格筛选字词,并且用平仄押韵之强烈渲染为配合,如同古诗一般将意境创造出来,这类在适当选词校音和节奏和谐时,充分发挥了粤语自身独具的一些表现优势,从而成为不可翻译(指改变音调音色等)的一些本语种佳作,又因为作为一种方言,不可能直接口语交流,便借音乐这个普适性的容忍音色音调迥异于交谈的形式,化身歌曲了,典范如《万里长城永不倒》、《万水千山总是情》、《沧海一声笑》、《焚身似火》、《倩女幽魂》、《爱在深秋》、《千千阙歌》等,实际上除了本身说粤语的人,鬼都唱不准唱不出原味,但是按字译音为普通话来唱,却难听得比含混模仿原音还要令人吐血。而要成就这等佳作,字词文采意境节奏和那玄乎乎的词组句段的“色”与“味”的把握,就非文化功力浅薄的跳猫可为了,采石江边人如梭,填词易如打哆嗦,熙熙攘攘散尽时,你还记得有几多?自品直评吧,吼瘊。
其二,严不可行必滑稽,无恶意的打闹玩笑,是公允言谈声调和用词感觉陌生别扭的,而且必须如此,否则无可笑起。那么用不普遍习惯使用的某种方言故意玩一下模仿,利用公认标准的原作品原味道在比对时发生的异常感觉,以新刺激为动机介绍其他语种的表达方法,逗你一笑也就实现作品价值了,除此之外你还要求什么超过作者计划的功能呢?不笑拉倒,如果竟以审查被模仿语种的角度充当判官指字骂词,却是自敲闷棍邯郸学步了,文学理解功力实在这样不满足定神稳心的话,那建议最好不要太在意了,小心钻不通牛角把自己困住,反而贻笑大方之家了。这个游戏心态故意日用化翻译的捣蛋诗,就是这个第二类文学作品。要读懂倒也不难,找个说粤语的家伙来,把那些俚语和无意义助词说明一下就通了,作者并没有故意制造什么理解上的障碍,只是为准确直译意思找些粤语日常交谈的近似用词罢了。
只是有点可惜,林先生胡闹一下而已,如果为了艺术化翻译地模仿,如同写歌词一般,不知能否奉献出一个更美好的文化享受呢,林生?..... :roll: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天上冰雪 发表于 2006-11-11 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哈哈~~~韵味少点~~~不错啊!!!

我是广东人啦!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4-19 23:03 , Processed in 0.087814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