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闲谈苏德战争——苏联元帅全攻略

[复制链接]
Eldghost 发表于 2007-3-7 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联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苏联元帅是苏联军人的最高军衔(苏联大元帅是授给最高统帅的,不是给真正的军人的),是每一个军人所梦寐以求的荣誉。对于军人来说,最有机会获得荣誉和晋升的地方自然莫过于战场,而也只有在战场上取得的荣誉和地位才是最光荣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统帅和英雄,其中也包括许多新的苏联元帅。苏联历史上的40个苏联元帅中(不含斯大林和3位苏联海军元帅,各兵种主帅元帅(相当于大将)),除3位死于战前的元帅之外,其他37位全都参加过卫国战争。其中在卫国战争中成为元帅的有8人:朱可夫(1943.1.18),华西列夫斯基(1943.2.16),科涅夫(1944.2.10),戈沃罗夫(1944.6.18),罗科索夫斯基(1944.6.29),马利诺夫斯基(1944.9.10),托尔布欣(1944.9.12),梅列茨科夫(1944.10.26)。除了这8位战时元帅之外,另有9人在战后10年之内晋升为元帅,其中除贝利亚和布尔加宁两位政治元帅外,其他7位都是因为战时的卓越功绩而当上元帅的,他们是:索科洛夫斯基(1946),崔可夫(1955),格列奇科(1955),叶廖缅科(1955),比留佐夫(1955),巴格拉米扬(1955)和莫斯卡连科(1955)。特别是这里面有3位是战时已经成为大将的,即索科洛夫斯基、叶廖缅科和巴格拉米扬,可以认为他们在战争结束时已经走到了元帅的门槛前,是准战时元帅。下面,我们就将围绕这8位战时元帅和3位准战时元帅的经历,来探讨一下如何才能在卫国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位光荣的苏联元帅。
出身: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军的正式名称是工农红军。所以很自然,大多数苏联元帅都是工农出身(27人),顶多是小职员、小市民家庭,个别也有神甫家庭(华西列夫斯基)、商人家庭(比留佐夫)。这些极少数成分不是那么太革命的元帅也必须表现出与旧阶级已经完全脱离了关系才行。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就长期与做神甫的父亲不相往来,还是后来斯大林专门对他说:还是照顾一下你父亲吧,华西列夫斯基才恢复与双亲的联系。唯一的例外是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他出身于沙俄贵族家庭。不知他后来的悲剧跟这一异乎寻常的家庭背景会不会有丝缕的关系。这种“成分论”的用人标准虽然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合理,但是考虑到绝大多数人民都是工农大众,被排除在外的大贵族、大地主、大资本家只占很少的份额,这样的标准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还算是公平的。至少比绝大多数都是贵族的德军来得公平(19个陆军元帅中有12个是姓冯的贵族),也更有利于吸收更多的有才华的人参加军队。
所以,我们想要“梦回唐朝”,投身卫国战争,向苏联元帅星冲击的朋友们要注意了,转世的时候千万不要投错胎,不然你可能注定要做个四处流亡的白俄了。
年龄:
8 位战时元帅都出生于19世纪末,年龄最大的是托尔布欣(1894.6.16),最小的是马利诺夫斯基(1898.11.23),成为元帅时的年龄在46 (马利诺夫斯基)到50岁(托尔布欣)之间。3位准战时元帅也是19世纪90年代出生的。在卫国战争中,苏联的元帅们都是在40多岁的鼎盛时期。而纳粹德国的元帅们的年龄却要大得多,他们绝大多数是19世纪70和80年代出生的,最年轻的冯.布希也生于1895年,拿到苏联几乎要算是最老的了。而最老的元帅冯.龙德施泰德竟然是1875年出生,比马利诺夫斯基足足大了23岁,做他爸都不算早育了。当46岁的马利诺夫斯基在战场上面对69岁的龙德施泰德时,谁的精力更旺盛,谁更能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谁更有积极性和创造力,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戈培尔在日记中曾经满怀羡慕的写到:“这些(苏联)元帅和将军们平均年龄特别轻,几乎没有一个超过50岁。他们具有丰富的政治革命活动经验,是可以信赖的布尔什维克。他们的特点是精力充沛,年富力强。人们可从他们的脸上看出,他们是从群众中百里挑一选出来的……我们完全坚信,苏联的军事领导层是优秀的人员组成的,比起我们自己的军事领导层强多了。”
苏联元帅们的这种年龄特征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下面将讨论的他们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他们不能太年轻,一定要赶上1918-1920年的国内战争,最好要赶上1914-1918年的一次大战。假定18岁参军,他们出生时间就不应迟于1900年。另一方面,他们年纪也不能太大,资历不宜太老,否则如果地位太高的话,树大招风,难以躲过1937-1938年的军队大清洗(清洗一方面使得苏军损失了大量有经验的将领,另一方面又削弱了保守势力,给新一代人打开了上升的大门,可谓功过杂糅)。
好,那就让我们的新元帅星于1896年出生吧!
资历:
要知道想成为一名战时元帅需要什么样的资历,我们必须从他在战前的地位向前倒推。毫无疑问,他的地位不能太低,否则根本没有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也许他在40年后可以最终成为元帅(譬如亚佐夫),但那已经不再是战时元帅了,而且主要也是看他战后的表现,而不是战时的功绩。我们的11位榜样中,战争前夕(1941)的地位千差万别,高的像朱可夫,已经是大将总参谋长了;低的如巴格拉米扬,只是个上校,军区(方面军)作战部长;大多数是少将中将,属于刚刚迈过高级指挥员门槛的。
往前倒推几年就是苏军的大清洗,清洗既是一种危险,也是一种机遇。搞得不好会丧命,搞得好,就可以在前面腾出来的一大堆空位中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苏军的清洗主要集中于上层,5个元帅死了3个,占60%;15个集团军级(上将、大将)死了13个,占87%;85个军级(中将)死了57个,占67%;196个师级(少将)死了110个,占56%;406名旅长(准将)死了220个,占54%,大致比例是越往下越低(关于清洗人数也有别的数据,但基本趋势都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未来的苏联元帅们最好级别还是不要太高,军级到头了,师级或旅级会比较好一些。罗科索夫斯基是军级,结果就做了一阵子班房,等到放出来之后,当初他的下属师级的朱可夫此时已经干上了总参谋长,远远在他之上了。当然,做班房并不要紧,只要不杀头,照样当元帅!不过要是再高些,做到集团军级,想要不杀头,就不容易了。
在大清洗为我们未来的元帅星们腾出了上升的道路之后,是否要马上沿着这条路走上去还是一个颇费斟酌的决定呢。大清洗之后有两次大的机遇曾经摆在我们这些旅级、师级们面前:哈拉哈河之战和苏芬战争。这是在大清洗和卫国战争爆发之间的两次最大的军事行动,当斯大林考虑用哪些师级和旅级去填补那些元帅与集团军级们留下的空位时,他自然会首选在这两次战役中表现突出的那些人(此外,在西班牙内战中的表现也会占一定分量)。于是乎,我们的前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梅列茨科夫当上了总参谋长、副国防人民委员;前骑兵第4师师长(大清洗开始后,哈拉哈河战前晋升为军长、军区副司令员)朱可夫当上了苏联最大的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此后又接替梅列茨科夫当了总参谋长;当初与朱可夫一起当团长的巴甫洛夫,从西班牙回来之后就很快干上了汽车坦克装甲兵总监、后来又当上了苏联第二大军区——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员;更出格的还有前师长基尔波诺斯,从芬兰战场回来之后就坐直升飞机当到了上将,并接替朱可夫担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然而,这样的晋升并不是没有代价的。这些前师长、军长们此前从来没有指挥战略军团的经验。苏联有一本小说叫做《军人不是天生的》,同样,苏联元帅也不是天生的。他们需要学习、需要磨炼。然而,希特勒却没有给这些在几年之间就扶摇直上、身居高位的新星们以学习和磨炼的时间和机会。一年之后,几百万曾经横行欧洲的德国军队和几千辆“履带上沾着欧洲所有首都的尘土”的坦克就将向他们猛扑过来。除了像朱可夫这样的超天才级人物之外(其实朱可夫之所以未尝一败,跟他当时担任总参谋长和最高统帅部代表,并不对任何一个具体的方面军负责也有关),其他前线各方面军司令员的表现都不算太好。西方面军(原西部特别军区)最惨,战争第一天空军就损失殆尽,主力在几天之内就被合围,一周之后明斯克失守,西方面军原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西南方面军(原基辅特别军区)和西北方面军(原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情况稍微好一点,但也是节节败退。西南方面军后来先后在乌曼战役和基辅战役中遭到重创。西北方面军则一路败退到列宁格勒。应该说,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要求边境各方面军不打败仗是不可能的。不管换了谁来,哪怕是换了朱可夫,甚至让古德里安来当司令员,都非败不可,只不过是败的程度不同。然而,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苏联领导人在战争初期很不能适应这种迅速溃败的局面,因此对前线的败将们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态度。最极端的例子是西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他和方面军参谋长以及其他几个将军一起,竟被判处死刑。就算是那些没有被判刑的将领,也有许多从此失去了斯大林的信任,再也没有大的成就。战争初期的第一线三个方面军司令员中,巴甫洛夫被处决,基尔波诺斯在基辅战役中阵亡,西北方面军的库兹涅佐夫也从此默默无闻,再也没能东山再起。倒是那些担任集团军司令员和军长的中将少将们,如果在战术上能有突出的表现,常常能够因此而被提拔到方面军的领导岗位,从此走上元帅之路。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叶廖缅科都是这方面的范例。这些人虽然后来也有可能会犯错误、打败仗,但斯大林的心态已经成熟了很多,不会再以一次胜败而定终身了。科涅夫和叶廖缅科有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之败,巴格拉米扬有哈尔科夫战役之败,马利诺夫斯基在1942年初担任南方面军司令员时的表现也不佳,然而斯大林并没有像对待巴甫洛夫那样把他们一棒子打死,而是让他们戴罪立功,以后如有突出表现,仍然会给以慷慨的升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苏联元帅,这一点反而比那些战前乘直升飞机上来,却又一下子被撞得头破血流的同事们来得幸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做苏联元帅,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能力啊!
所以,朋友,你相信你是朱可夫吗?如果你确信这一点,那么就大胆的上吧!如果心里还有些打鼓的话,可能还是先韬光养晦一点比较好,不要太着急升官了,先培养好自己的军事能力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1940年巴格拉米扬还在总参军事学院做个小小的上校教员呢,后来还不是一样当上元帅了吗?
再往前推,我们所需要的资历就比较简单了。1937年要做到旅长或师长的话,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就要做到营团长左右的职务(朱可夫1922年做副团长,巴格拉米扬1923年做团长,罗科索夫斯基1920年做团长,华西列夫斯基1922年做团长),因为这之间苏联没有战争,反而裁了不少军(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红军人数在几年之内由550万锐减到56万),所以通常也就是升个一两级而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参加红军的时候就应当要有一定军事素养,以便迅速当上指挥员,因此,最好是能够参加一下一次大战。当然,参加大战只不过是为了给我们未来的元帅搞点经验值而已,所以无需担任什么职务(担任职务过高反而麻烦),只要做个士官就够了。
兵种:
参加红军之后,有许多兵种专业可以供你选择。譬如说,你可以参加军乐团,二十年后有可能被评为功勋音乐家,当上拿破仑罗夫红旗歌舞团少将团长,今天笔者搜集的CD里说不定就有你做的歌;或者当个政工人员,整天领着大家唱歌喊口号,并且随时准备逮捕阴谋投降白军的旧军官们,你将来有可能成为一个一级集团军级政委或是国家安全一级政委(大将),不过也同样可能被当作人民的敌人给清洗掉,或者在卫国战争中由于军事素养不够,打了败仗而被降职降衔(譬如著名的,大家都可以说他的坏话而不必担心被打击报复的梅赫利斯同志)......但是,这些道路都不会把你最终领向苏联元帅的钻石星章,除非像科涅夫那样半道改行,由政委改去做军事指挥员。
苏联元帅是注定要授予合成军队指挥员的,在单一兵种里混得再强,顶多也只能做个兵种主帅/元帅(相当于大将)。所以当苏联元帅的天然候选兵种自然莫过于步兵。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怎么会是这么个老土、没特色的兵种呢?然而,步兵虽然老土,但他却是战争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正是步兵的没有特色,使得步兵指挥员将来只能向合成军队指挥员发展,而不能像空军、炮兵、坦克兵那样走专业化道路。当然,从步兵指挥员发展到合成军队指挥员是需要巨大的努力和不断学习的。
除了步兵之外,当元帅的另一大热门兵种就是骑兵。在苏联将帅的回忆录里,有两张照片是挺常见的,一张是1924年9月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进修班的合影,另一张是战争结束时前线各方面军司令员的合影。如果我们对比这两张照片的话,我们会极其惊讶的发现,在这两张照片屈指可数的几个人里,竟然有4个是重复的,他们是: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叶廖缅科和巴格拉米扬,两位战时元帅和两位准战时元帅!要知道,这不是什么专门为即将晋升元帅而设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将官班,而只是一个给骑兵团长们进修的初级班!除了他们之外,马利诺夫斯基也是骑兵出身。这并不是巧合,在二战苏军高级将领中,有相当数量都具有骑兵背景。这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骑兵是以机动作战见长的兵种,骑兵出身的指挥员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以坦克这一钢铁战马为主角的机械化作战的思想,因而比较适应现代化的战争需求。苏军最早的机械化部队就是在骑兵部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在国内战争中,骑兵的作用极其突出,战功显赫,大批精英分子都梦想加入骑兵(记得保尔.柯察金从步兵部队跳槽去英雄的骑兵第一集团军吗?),因此骑兵指挥员的素质要比较高一些。第三,骑兵部队在大清洗中受到的影响较小,苏联第一批5个元帅中仅有的熬过大清洗的两个元帅: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是当年骑兵第一集团军的司令员和政委,1940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一度担任国防人民委员、最高统帅的铁木辛哥则是骑兵第一集团军的主力师师长。试问,如果前骑兵第一集团军第14师副团长叶廖缅科,或是原属于骑兵第一集团军的骑兵第4师师长朱可夫在大清洗被人诬陷了,这些元帅们就不会出来为他们说上几句吗?由于骑兵的人数较少,所以骑兵当上苏联元帅的几率甚至要高于步兵,如果能够有幸在骑兵第一集团军服役,那就更爽啦!
除了骑兵、步兵之外,参谋和炮兵也是可以参加候选的,不过机会就要少些了。
所以,建议你去做个骑兵吧,最好能够赶上参加1924年的列宁格勒骑兵进修班(当然,这也不一定就能保证你当元帅。笔者的一个母校里出了44.4%的政治局常委,另一个母校里出了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两三打国家元首,但是也没人能保证笔者当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啊)。另外,当骑兵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那就是如果你真的强悍到了当上副最高统帅,而最高统帅又老得骑不动马了的话,也许会让你获得担任胜利大阅兵首长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的!(不过也要小心最高统帅看你看得太不爽,回头给你扣个波拿巴主义者的帽子)
不要在哪里作战:
今天是1941年6月22日,莫洛托夫同志刚刚做了广播讲话,法西斯德国对我们的祖国发动了背信弃义的突然袭击。你,拿破仑罗夫,是一位苏军少将,这几天正巧被调回莫斯科准备接受新的工作。听到这个消息,自然是义愤填膺,打算立刻去红军总干部部要求分配一个工作,去打击德国侵略者,那么你应该申请去哪一个方面军,何时参战呢?
在讨论何时去哪里之前,我们需要先探讨一下千万不要在何时去哪里。正像前面资历篇里讨论过的那样,有的时候是不可能不打败仗的,你再怎么天才,在那样的条件下也无力回天,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往一些无论如何爬不出来的陷阱里跳。这里面包括:
一号陷阱:战争第一周的西方面军,到那里去你几乎只会有3种结局:被俘、战死、突围回来被枪毙;
二号陷阱:基辅战役中(1941年9月11日到9月26日)的西南方面军,当然,这个情况稍微好一点,毕竟还有一些部队能突围出来,但是你千万不要跟着方面军司令部和第五集团军司令部走,那真是死路一条。西南方面军司令员、政委、参谋长都牺牲了,被德国人称为“无与伦比的防御大师”的第五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少将也重伤被俘了,你觉得你的运气能比他们更好些么?
三号陷阱:莫斯科会战第一阶段(1941年9月30日到10月10日)的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第一线各集团军。如果你在布良斯克方面军,也许还有冲出去或是挨了枪子之后被飞机接出去(叶廖缅科)的希望,但如果是在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那就真没戏了。像卢金中将这样的专门擅长在合围中作战,或是空着双手去迎击德国坦克集群(当然,会在路上拦下一些溃军来归他指挥)的军事奇才都没能跑出来啊!(估计如果卢金中将能突围成功的话,成为战时元帅的几率是80%,成为准战时元帅的几率是99%)
四号陷阱:1942年哈尔科夫进攻战役中的西南方面军突击集团。这次本来开端良好的战役,由于对坦克部队使用不当,在德军的侧翼突击下最后变成了一场大灾难。突击集团总指挥、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中将和2个集团军司令又一个集团军级集群的司令员没有回来。值得指出的是,科斯坚科中将是当初从基辅德国人的合围圈里硬冲出来的,没想到又在这里遇难,真是可叹啊。
当然,如果你的rp(运气)足够好,也是可以去尝试一下这些陷阱的。譬如巴格拉米扬,基辅战役时他是西南方面军副参谋长,跟随方面军总部一同突围。(顺便说一句,他本来是在合围圈之外的,听到方面军部队被合围的消息之后,乘飞机强行在已布雷的机场着陆,回到合围圈内的方面军司令部,为得是和方面军一同突围。真是英雄啊!)照说他本来是没什么可能突围出来的,但他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在突围途中,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命令巴格拉米扬带领一个连向交通要地先恰突击,为司令部打开突破口。巴格拉米扬执行了命令,成功的突破了德军的包围圈,可是方面军司令部却没有跟上来。巴格拉米扬只得带领部队离开。一个星期之后,他才从其他突围者那里得知,方面军司令部根本就没有跟着他突围。基尔波诺斯只是想让他吸引德军的注意,而方面军司令部却向另一个方向突围了。为了让巴格拉米扬扮演的更真实些,他竟然没有把这个意图告诉巴格拉米扬。然而,没想到巴格拉米扬突围的方向正好是德军的弱点,而方面军司令部却钻进了德军的口袋,真是造化弄人。(可在西方的历史学家们的笔下这成了另一副景象:方面军副参谋长巴格拉米扬带领3000 人突围,只有120人突出去,方面军司令部带领800人突围,全军覆没。这简直是笑话。难道基尔波诺斯是疯子吗?让副参谋长带3000人,只给司令部留下 800人?那些历史学家们编瞎话的时候连脑子都不动一下。巴格拉米扬分队是只有120人突出去,但那是因为他就带了一个连。)
另一个运气超人的元帅就是罗科索夫斯基。他本来是西方面军第16集团军司令,莫斯科会战开始前夕,他突然接到方面军司令部的命令:将部队转隶给友邻,带集团军司令部到维亚兹马去接收新的部队。他在维亚兹马惊奇的发现,理论上应该出现在那里的几个师竟然全都不知道去了哪个异次元空间。原来,他前脚刚走,德国人后脚就开始了突击,他原来的部队和他应该在维亚兹马接收的部队统统被合围了。他和他的司令部人员成了前沿部队唯一的幸存者。如果当初被调出来的是卢金中将而不是罗科索夫斯基,恐怕后来胜利大阅兵的总指挥就得换人了。
看了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想象要从这几个陷阱里逃出来需要怎样的好运啊!大概***得头奖也不过如此吧。理性的人们,还是不要太高估你的运气了吧,这样的陷阱还是离得远一点比较好。
何时参战:
从前面的叙述来看,几个大家一定要避开的大陷阱基本都集中在战争前期,即1941年和1942年上半年。事实上,苏军主要的损失也就集中在这段时间。随着苏军从初期的震撼中恢复过来,国防动员的效果逐步显现,苏军将帅的指挥才能也日益成熟,整集团军建制遭合围歼灭的情况在1942年中以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了(这种情况倒是开始一次次降临到德国人头上)。
那么是不是可以暂时先不参战,找个地方避避风头(譬如去中国做个军事顾问),等1942年中之后再回来呢?如果你的目标仅仅是当个元帅的话,这一策略也许可以用用。但是对于我们胸怀成为战时和准战时元帅的伟大理想的同志们来说,这个想法是要不得的。
为什么要不得呢?因为这是一个投机取巧、挑肥拣瘦的想法,是配不上伟大的苏联元帅的称号的!当然,这个原因只是《真理报》上的说法。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如果1942年才参战的话,你会发现,最重要的岗位——各个方面军的司令员,已经被在第一阶段中表现突出的将军们占完了。那些新组建的方面军也会将司令员的位置保留给在第一阶段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的将军们。不论你表现出了再怎么突出的才华,也至多只能当个集团军司令,而这是不足以让你当上元帅的。拿我们著名的、常常被普通人跟朱可夫元帅弄混的崔可夫元帅做个例子吧。他在战争初期在中国做军事顾问(据说参与制定长沙战役计划),1942年3月回国,担任64集团军中将副司令员(堂堂中将,才当上集团军副司令,吃亏了吧。要知道当时好多集团军司令都是少将的。没办法啊,谁让你刚回国,没有对德军的战斗经验的?)。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进入关键阶段,德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崔可夫临危受命,担任坚守斯大林格勒城区的62集团军司令员。他在这次号称苏联战时元帅的摇篮(笔者给的称号)的大会战中表现极其突出,以劣势兵力死守住了斯大林格勒的部分城区,把德国第六集团军的几十万精兵强将吸引在斯大林格勒城下,为后来的大反攻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如果要在参与斯大林格勒会战的众多集团军中找一个最耀眼的话,62集团军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然而,担任大反攻中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突击集团的第57集团军的司令员托尔布欣,在会战结束后的第二个月当上了南方面军司令员,一年半之后当上战时元帅;阻击来援的德国顿河集团军群的近卫第二集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则在一年之后也当上了方面军司令员,并与托尔布欣一道成为战时元帅。而我们最耀眼的第62集团军司令员崔可夫同志,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都只能指挥这个集团军(后改名为近卫第八集团军),战争结束时只升了一级,当到上将。虽然他在1955年还是最终当上了苏联元帅,但已经算不上战时或准战时元帅了。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重要原因,甚至可能是主要原因就是,崔可夫回来得太晚了。
所以,尽管陷阱多多,尽管危机重重,想要成为战时元帅的同志们,还是要毅然决然的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就投身于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当然,可以尽量找个安全一点的地方)
在哪里参战:
好,我们现在已经决定去总干部部递交立刻参战的请战书了。但是有这么多岗位可供选择,我们该去哪里呢?前面讨论了哪里是陷阱,千万不要去,但是还有没有哪个地方是特产苏联元帅的,千万要去的呢?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建议。
挑选地方的基本原则有两条:首先,如果做前线指挥官的话,所前往的地段必须很重要,是整个战场的焦点。这样的地方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充足的机会让你显示自己的才华(但同时,如果你没有才华的话,也有充足的机会让你身败名裂,譬如巴甫洛夫、库利克、麦赫利斯),二是这种地区将深受最高统帅的关注,你的一举一动,你的每一次成功都将立刻进入斯大林同志的视野,假如你能以超人的能力打动斯大林的话,各种各样的星星会像雨点一样落在你肩上的。反之,假如你不幸被派到了那些被人们遗忘的角落,例如北极战线、卡累利阿战线、外高加索战线,甚至是远东的话,对不起,战时元帅基本上就跟你告别了。像秋列涅夫大将(没听说过吧,这就是到小角落里的结果),人家可是1940年和朱可夫、梅列茨科夫一起晋升的大将,何等的资历啊!结果呢?从1942年开始在外高加索方面军坐冷板凳,吓唬土耳其人。几年下来,别人都当了元帅了,而他却连一级都没升。第二,不当前线指挥官也可以,但是需要保持与最高统帅的沟通,保证在他面前有一定的曝光率,譬如在总参谋部工作,或者做最高统帅部代表。不过这只能作为你的起点,要成为元帅,必须有指挥战略军团的亲身经验才行。
具体来说,有哪些风水宝地可供大家选择呢?大概有这么几个:
宝地第一号:西方面军
这是最倒霉的一个方面军(被合围的次数最多),也是最出苏联元帅的一个方面军(4个战时元帅,2个准战时元帅!)。为什么?很简单,西方面军直接掩护莫斯科方向,是德国人的主攻目标,也是整个战场中的焦点。挡住了德国人,你就是万众瞩目的英雄,挡不住德国人,对不起了,运气好的去坐一阵子冷板凳,运气不好的就上断头台了。在我们的11个目标元帅中,朱可夫、科涅夫、索科洛夫斯基做过西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做过副司令员(据叶廖缅科回忆录,本来是让他做司令员的,后来决定让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亲自坐镇西方面军,于是改任他为副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做过第16集团军司令员,戈沃罗夫做过方面军炮兵主任和第五集团军司令员,比重不可谓不大。但是,如前所述,在西方面军干活,风险与机遇并存,前面提到的四个大陷阱里有两个就是西方面军的,要想好了,有足够的信心才能去啊。
宝地第二号: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让我们看看1942年底该方面军领导人的名单吧:司令员叶廖缅科(准战时元帅),军事委员赫鲁晓夫(哇塞!),近卫第二集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战时元帅),57集团军司令员托尔布欣(战时元帅),62集团军司令员崔可夫(1955年元帅),参谋长克雷洛夫(1962年元帅),此前不久(1942年8月)隶属方面军的坦克第一集团军司令员莫斯卡连科(1955年元帅)。很明显,这也是个元帅扎堆的地方。不过这里之所以元帅辈出,主要是托了斯大林格勒会战这个元帅大摇篮的福,其实就是方面军自身也是这次会战的产物嘛。不过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方面军1942年7月才组建,拿破仑罗夫同志没有办法一开始就申请来这个方面军工作。只能先在别的方面军干着,到了1942年再争取调过来了。
宝地第三号:总参谋部
总参谋部出的元帅不算多,只有华西列夫斯基一位,但是就出元帅的潜力来看,总参谋部并不亚于上面两个宝地。从总参谋部出来做元帅,有4个有利因素和一个不利因素。有利因素有:总参谋部视野广、牛人多,有利于新手成长;在总参谋部工作离斯大林近,你的各种美德和才华都会最方便的展现在他面前;从总参谋部的老前辈沙玻什尼科夫元帅开始,总参谋部就有重视提拔新人、培养新人的传统,在老元帅的栽培下,华西列夫斯基仅用了短短一年半时间就从少将升到了元帅!;总参谋部并不直接对前线部队负责,因此将军们可以避开战争初期的各个陷阱。不利因素是,苏联元帅是授予指挥战略军团的合成军队指挥员的,不当方面军司令员或是协调方面军作战的最高统帅部代表是不可能当上苏联元帅的。因此,要想当苏联元帅,总参谋部只能做一个起点,到一定程度之后必须到下面来亲自指挥部队,这样上上下下才能保证升官快。(跟现在的经验很类似啊)华西列夫斯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走了一条典型的参谋晋升道路: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长——总参谋长——大本营代表(职责为协助方面军首长进行作战指挥,或协调若干个方面军的作战)——方面军司令。索科洛夫斯基的道路也有一点类似的地方,不过他是战前担任副总参谋长的,战争一爆发就去西方面军当参谋长了。
另一个走参谋晋升道路的大牛是瓦图金大将。他在战前也当了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长,后来下部队做大本营代表和方面军司令员。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他指挥的西南方面军担负了主要突击任务,成功的将30多万德军合围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紧接着他又成功的指挥了“小土星”战役,打击企图援救被围德军的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的侧后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他又成功的指挥过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库尔斯克的防御作战,和后续的一系列进攻战役,1943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以他的能力和资历,当战时元帅是颇有可能的,当准战时元帅更是十拿九稳。然而,他却在1944年2月29日在乘车去部队的途中,遇到乌克兰分离主义分子的袭击,受重伤,4月15 日在基辅不幸逝世(笔者就此一直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一般的枪伤在基辅治了一个多月没治好,反而治死了呢?真是太遗憾了!)。一颗元帅星就这样还没完全升起就陨落了!瓦图金的教训告诉我们,没事干千万不要坐车在战场上闲逛啊!
总参谋部的另外两个大名人是安东诺夫大将和什捷缅科大将。这两位大牛的升迁道路和华西列夫斯基的前半截几乎完全一样,甚至颇有点像小朋友玩火车过家家,一个接着一个,就是说华西列夫斯基当总参谋长的时候,安东诺夫当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长,什捷缅科当作战部副部长;然后华西列夫斯基下部队做大本营代表了,安东诺夫就接任代理总参谋长,而什捷缅科接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长。但是,这两位大牛都吃了没做过方面军司令的亏,特别是安东诺夫。在卫国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名为总参谋长的华西列夫斯基都在前线担任大本营代表的工作,而总参谋部实际上是安东诺夫领导的。由于他能力太强,成为总参谋部一日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以至于根本就捞不到去部队“挂职锻炼”的机会——斯大林决不肯放他走。这使得他尽管担任职务极高、发挥作用极大,最终却没能得到苏联元帅的军衔。也许是为了弥补这一点吧,安东诺夫被授予了苏联最高军功勋章——胜利勋章!要知道,胜利勋章只发给过17个人,苏联只有斯大林、8位战时元帅和战前元帅铁木辛哥得过这一勋章(20多年后,苏共总书记、勋章收藏家、前18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勃列日涅夫为自己发了一枚胜利勋章,不过该勋章后来被苏联政府追回),连其他的战前元帅和准战时元帅都没得过,安东诺夫是唯一一位获得该勋章的大将。由此看来,在斯大林的心目中,安东诺夫的地位与战时元帅们平起平坐,还要高于准战时元帅。
除了上述这些风水宝地之外,别的地方也是可以出元帅星的。大体上主要方向上(西方向、西南方向)、重点方面军(一个简单的规律是,方面军编号越小越重要,比如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就比乌克兰第二方面军重要,若是到了乌克兰第三、第四方面军,就很少有做元帅的机会了,除非已经地位很高,再被调过去做司令员)比较容易出元帅,同志们就向这些地方努力吧!
一定要抓住的宝贵机遇:
成功的道路是由许多机遇组成的,抓住了,就可以再往上一步,失去了,成功可能就永远与你失之交臂。通向苏联元帅的道路也是这样,在卫国战争中,有几次可以被成为“苏联元帅的摇篮”的决定性战役,它们或是帮助未来的元帅星们初露锋芒,走上元帅之路,或是直接把元帅的肩章送到他们的肩膀上。这几次机遇,是我们所有希望成为苏联元帅的同志们一定不能放弃的。
在卫国战争中,有三次可以被称为具有转折意义的大会战,它们是:莫斯科会战——法西斯德国的第一次失败;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国从此再也没有取得过战略性胜利;库尔斯克会战——德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从此之后德军就只有一路败退的份了。这三次至关重要的会战,正是诞生苏联元帅的三大摇篮。
莫斯科会战
莫斯科会战确定了朱可夫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的地位。在两个多月之前,他被撤去总参谋长职务的时候,人们几乎要认为,大清洗之后腾飞起来的两颗新星:巴甫洛夫与朱可夫要一起陨落了。虽说斯大林仍然给了他一个方面军指挥,似乎还没有像对巴甫洛夫那样绝情,但是他所指挥的预备队方面军在当时却算不上是重点方面军。如果没有极其突出的表现,虽然不至于上军事法庭,但就此被打入冷宫的可能性还是确实存在的。一个月之后,预备队方面军在他的指挥下打赢了卫国战争中的第一次胜仗——叶利尼亚战役。朱可夫被斯大林召回,派去列宁格勒救火。此时在斯大林的眼中,朱可夫的形象显然已经恢复过来了。而当斯大林再将朱可夫从列宁格勒召回莫斯科的时候,很明显,他已经被看作是唯一一个能够挽狂澜于即倒的人。在这一战中,全国的精兵强将都云集朱可夫麾下,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朱可夫身上。当他不负众望,把德国人打得在满雪地里找牙的时候,人们已经可以预料到,如果设副最高统帅,一定是朱可夫,如果要晋升元帅,第一个一定是朱可夫。在德军第二次总攻前夕,11月13日,斯大林要求朱可夫抢先对德军进行反突击,朱可夫表示不同意这个意见。不久,在朱可夫和方面军军事委员(即政委)布尔加宁之间有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谈话:
“不一会儿,布尔加宁来找朱可夫,一进门就说:‘唔,刚才我受到严厉斥责。’‘什么斥责?"’‘斯大林说:‘你和朱可夫都骄傲了。但我们会有办法管束你们!’他要求我立刻来找你,迅速组织反突击。’”
从这段话似乎可以看出,当时朱可夫的威望之高、权力之重,甚至已经引起了斯大林的些许不快。这一不快在战时还不会有多大影响,但到了战后,可就难说了。
华西列夫斯基的地位也是在莫斯科会战中得以确立的。会战之前,他还只是总参谋长沙玻什尼科夫元帅的助手。会战开始后,重病在身的老元帅带领总参谋部的大部分人员撤离了莫斯科,而华西列夫斯基则代理一个作战参谋组留在莫斯科斯大林身边,使得他实际上成为了战时总参谋部的领导人。斯大林对他极其器重,为了保护他的身体甚至专门规定了他的睡觉时间——每天4点到10点,并亲自监督他睡觉。在莫斯科会战前,华西列夫斯基还是一个少将,而莫斯科会战后,他就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之间不过半年多),正式任命为总参谋长。此时华西列夫斯基的地位已经相当于战争末期的安东诺夫,离战时元帅的距离只剩下到战场上再镀镀金了。斯大林格勒会战将为他提供这个机会。
另外两个发迹于莫斯科会战的元帅是罗科索夫斯基和戈沃罗夫。罗科索夫斯基是西方面军第16集团军司令员,戈沃罗夫是第5集团军司令员,这两个集团军并肩守卫着德军攻击最猛烈的莫扎伊斯克和沃洛克拉姆斯克方向,死死的守住了莫斯科的大门,而后又参加了反攻,取得了巨大的战果。莫斯科会战之后,两位将军都当上了方面军司令员,戈沃罗夫去了列宁格勒方面军,并在那里一直战斗到战争结束,罗科索夫斯基去了布良斯克方面军,后来又转去顿河方面军,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会战。他们两位最终在1944年的同一个月份获得苏联元帅军衔。如果说方面军司令员是通向苏联元帅的必由之路的话,正是莫斯科会战把他们两人送上了元帅之路。
除此之外,索科洛夫斯基作为朱可夫的参谋长,在莫斯科会战中发挥了左膀右臂的作用,无疑也为自己大大的加了分。从这之后,他多次担任朱可夫的参谋长或副手,朱可夫所取得的一系列耀眼的荣誉中,或多或少都有索科洛夫斯基的贡献。这也使得他成为准战时元帅中第一个当上苏联元帅的。
科涅夫和叶廖缅科也参与了莫斯科会战,但是他们的经历却比较坎坷。会战之初,他们分别担任西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司令员,承受了德军最沉重的打击,损兵折将。科涅夫当时几乎被送上军事法庭,幸亏被朱可夫保了下来,留用为西方面军负责加里宁方向的副司令员,后来又当上加里宁方面军司令员。好歹在会战的后半段表现还算不错,保住了方面军司令员的位置,但光辉却暗淡了许多。直到后来的库尔斯克会战,他才又回到舞台中央。科涅夫元帅的回忆录《方面军司令员笔记》是从库尔斯克会战写起的,这并不是一种偶然。叶廖缅科则更加倒霉,方面军被合围,自己在突围战斗中负了重伤,是用波2飞机接出来的,结果飞机又中途失事,一头栽倒在一个村庄旁边,最后我们的司令员是头朝下被村民发现的,已经冻得半死了。不过也许是太可怜了吧,斯大林没有再追究叶廖缅科打败仗的责任,自己还亲自去医院看望了他。但是打败仗就是打败仗,不能不惩罚(何况还有基辅会战没有挡住古德里安集群,导致西南方面军被合围的旧帐还没跟他算呢)。当叶廖缅科出院之后,发现已经没有属于他的方面军了,只能去当突击第4集团军的司令员,并在那里再一次负重伤(命苦不能怨政府啊!)。直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最危急的时刻,斯大林才又想起这位被当年列宁格勒骑兵进修班的同学巴格拉米扬评价为“最倔强”、“一生都具有这种顽强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的叶廖缅科,给了他一次重返英雄舞台的机会。
斯大林格勒会战
如果说莫斯科会战让许多战时元帅们登上明星舞台,走上元帅之路的话,那么斯大林格勒会战则帮助他们拿到了元帅之路的最终桂冠,并且帮助另外一些人走上元帅之路。
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这两位公认的苏联职业军人的第一、第二号人物,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刚结束的时候获得了苏联元帅军衔,以表彰他们在策划和协调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的伟大功绩(虽然当时朱可夫正在协调突破列宁格勒合围圈的战斗)。这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第一次授予苏联元帅军衔,甚至比给斯大林自己授予元帅军衔还要早(1943.3.6)!本来斯大林是打算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同时晋升的,但是考虑到华西列夫斯基还只是上将,不宜破格提升,而且当朱可夫是大将总参谋长的时候,华西列夫斯基才不过是个少将,让他们同时晋升元帅可能会引起朱可夫的不快。因此斯大林于1943年1月18日先晋升华西列夫斯基为大将,29 天之后,2月16日,再晋升他为元帅,这样的晋升速度实在是旷古罕见啊(让人想起了杨威利)!
我们的老相识,罗科索夫斯基和叶廖缅科也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会战,分别担任负责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司令员。叶廖缅科在这里打了一次漂亮的翻身仗。他第二次从医院出来之后,毅然主动请缨,到当时最危急、被许多人认为是毫无希望的斯大林格勒战线来。经过一年多战争的锻炼和多次失败的洗礼,叶廖缅科以及不再是那个盲目自信的叶廖缅科了。他很好的把握了城市攻防战的特点,以劣势兵力顶住并吸引了德军最精锐的部队——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同时他也正确处理了防御与反攻的关系,顶住前线指挥员的压力,适时而节约的使用预备队,坚决保证战略预备队的隐蔽集结和专门用于反攻。叶廖缅科在斯大林格勒的表现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这也帮助他摘掉了吹牛皮的败将的帽子(他在基辅战役前曾信誓旦旦的保证会“粉碎古德里安这个流氓”,保卫好西南方面军侧翼,结果他非但没有保护好西南方面军,反而在此后的莫斯科会战中让“古德里安这个流氓”把他自己的方面军给“粉碎”了),奠定了成为准战时元帅的基础。然而,他在基辅战役和莫斯科会战中给人们留下的负面印象是一时难以完全抹去的,所以在会战的最后阶段,斯大林命令将参加围困德国第六集团军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部队转隶给顿河方面军,由罗科索夫斯基统一指挥歼灭被围德军的战斗。从战术上来看,由一个人来全权负责歼灭被围德军是有道理的,但是由哪一个人来负责就要看最高统帅的感觉了(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中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那次斯大林最后把歼灭敌军的荣誉交给了科涅夫而不是瓦图金)。虽说斯大林格勒防御阶段的硬仗都是叶廖缅科打的,一旦失败可能遇到的风险都是叶廖缅科背的,但是斯大林就是看罗科索夫斯基比看叶廖缅科顺眼,有啥办法呢?这个种子说到底也是叶廖缅科当初自己种下的呀。据赫鲁晓夫回忆,叶廖缅科当时难过得都哭了(50岁的人啊,指挥几十万大军的方面军司令啊),但是也一样没用。叶廖缅科之所以只能做准战时元帅而没能做上战时元帅,恐怕跟斯大林的心结也是有关系的。罗科索夫斯基在拿到了全歼保罗斯集团的桂冠之后,他的战时元帅的位置也基本上是板上钉钉了。
还有两位战时元帅也是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崛起的,就是托尔布欣元帅和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托尔布欣元帅当时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7集团军,属于大反攻时的突击集团。他们在反攻的第一天就突破了德军的防御,保障快速集群进入突破口,3天之后与西南方面军(瓦图金指挥)的快速集群会师,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德军重兵集团的合围。这一教科书式的经典攻势取得成功,托尔布欣功不可没。马利诺夫斯基时任近卫第2集团军司令员。该集团军是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的战略预备队,本来是准备用于歼灭保罗斯集团的,但曼施坦因指挥的德军顿河集团军群从科捷利尼科沃方向发起了凶猛的进攻,试图为保罗斯解围。苏军决定将近卫第2集团军转用于阻击曼施坦因。马利诺夫斯基指挥部队沿梅什科瓦河组织了牢不可破的防御,让德国人在上面碰得头破血流(这一战役后来被苏联作家邦达列夫写入了《热的雪》这部小说,马利诺夫斯基在其中化名为久宋诺夫,是一位异常沉着坚毅的人物)。马利诺夫斯基接着又发起反击,与友邻一起将德军击退了150-200公里,连攻击出发点科捷利尼科沃都攻下了。顿河集团军群的德国人开始考虑自己的退路问题了......如同莫斯科会战后的罗科索夫斯基和戈沃罗夫一样,马利诺夫斯基和托尔布欣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后也取得了方面军司令员的位置。马利诺夫斯基先干了一个月的南方面军司令员(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编,也就是接叶廖缅科的班),然后转去西南方面军,而托尔布欣接他的班担任南方面军司令员。他们两个将从此成为“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搭档,并肩横扫东南欧,并由于在同一次战役中的辉煌成就一同成为光荣的苏联元帅。当这两位当初的集团军司令成为元帅的时候,当初的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却还在大将位置上徘徊,看着大本营颁布的晋衔令的时候,他的心里大概多半会有些酸酸的吧。有趣的是,其实马利诺夫斯基也曾经有过和叶廖缅科类似的遭遇。早在1941年12月,他就因在战争初期的杰出表现当上了南方面军司令员,但在之后的1942年哈尔科夫战役中却被打得大败,没有保护好西南方面军的侧翼(跟叶廖缅科惊人的相似啊!),导致西南方面军突击集团被德军合围。他也因此丢了方面军司令员的职位,改任集团军司令员。不过马利诺夫斯基东山再起的过程无疑比叶廖缅科顺利,也许是因为他所犯的错误没有叶廖缅科那么多,代价也没那么大,因此给斯大林留下的负面印象也没那么深的缘故吧。
库尔斯克会战
现在已经是1943年了,同志,难道你还没有在哪一次战役里大大的露一次脸,当上方面军司令员吗?不过,没有也没关系,现在还剩最后一次露脸的机会——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这一仗干得好,就算战时元帅当不上,当个准战时元帅还是有希望的!
在这次战役中,除了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这一群我们熟悉的老面孔又在四处忙忙碌碌,为自己增添新的星星之外,还有两个新面孔,或是半新不旧的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就是科涅夫和巴格拉米扬。
严格来说,科涅夫对我们已经不再陌生了。他的形象早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看过电影《莫斯科保卫战》的人们,想必不会忘记他向大本营的代表们解释退却是一种多么复杂的战斗形式,而伏罗希洛夫元帅冲着他大吼“我想知道你这种复杂的战斗形式什么时候才能停止!”的场面吧。应该说,科涅夫在战争前期的表现是优劣参半,因而他的元帅地位也始终是上上下下忽忽悠悠的站不稳当。但从库尔斯克会战开始,他的军事指挥艺术越来越成熟,打得胜仗越来越精彩,到最后不仅成为战时元帅,而且成为战时元帅中最强的之一,能够跟朱可夫并肩突击柏林,而且还要跟副最高统帅较较劲。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科涅夫担任草原方面军(也有音译作斯捷普方面军的)司令员。这个方面军不是拿来阻击德军进攻的,而是作为最高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准备投入反攻用的。以方面军级的战略军团组成预备队,专门用于反攻,这在人类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说明了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工业实力和军事学术都到了极高的境界。想象一下,当曼施坦因的部队拼死拼活的啃了半个月的苏军防御阵地,已经筋疲力尽的时候,突然发现50多万已经在后方养了几个月的膘、等打仗都等得不耐烦了的俄国彪形大汉,开着一千多辆坦克迎头猛冲过来,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当然,最后这个宏伟的画面并没有完全实现。在防御阶段中,为了阻击德军突击集团,草原方面军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近卫第 5集团军被调给第一线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瓦图金),而几个在前线受到损失,需要整补的集团军(如近卫第7集团军,69集团军)被换给了草原方面军。这一决定后来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预备队使用得过早了,削弱了后来反攻(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的力量,也有人认为使用预备队对于阻止德军的攻势是很关键的——如果连德国人的进攻都阻止不了,还谈什么反攻?但不管怎么样,草原方面军转入反攻的时候还是有好几个新锐集团军的,三四十万彪形大汉、几百辆坦克还是有的。科涅夫和瓦图金携手,撵着曼施坦因的屁股猛揍。转入进攻后的第三天就拿下了别尔哥罗德(同日,苏军在北线的反攻也获得胜利,攻克了奥廖尔,我们即将介绍的另一个大牛人巴格拉米扬就在这次战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了这一胜利,斯大林命令在莫斯科鸣放了卫国战争以来的第一次礼炮(124门火炮12响)。18天后,草原方面军又攻克了以经历了多次拉锯战而闻名的乌克兰工业首都——哈尔科夫(在谈卫国战争历史的时候,如果要说哈尔科夫战役,就必须指出是哪一年的哪一次哈尔科夫战役)。莫斯科又第一次鸣放了二级礼炮(224门火炮20响)。两个第一次礼炮都是为科涅夫而鸣,元帅的肩章在炮声中已经浮现出来了。
再来看看我们那位运气好得出奇的少数民族(亚美尼亚)元帅巴格拉米扬同志。他在带着那个连从二号大陷阱——基辅合围圈中突围出来之后,做了西南方面军和西南方向总指挥部的参谋长。也许是这段时间的运气指标已经被透支殆尽的缘故吧,他像叶廖缅科、马利诺夫斯基一样,也犯了一次错误,那就是1942年哈尔科夫战役(不要跟这次弄混了哦)。作为参谋长,巴格拉米扬是战役计划的主要制度者之一,那么自然也免不了要为战役的惨败负上些责任。他被降职为集团军参谋长,后来又调去西方面军做了16集团军的司令员(这也是个牛人辈出的集团军啊,他的前任是罗科索夫斯基,再前任是卢金),打了几个胜仗之后,该集团军被改编为近卫11集团军(最后一个近卫合成集团军)。库尔斯克会战中,北线德军是先被击退的。7月12日(此时瓦图金在南线正和曼施坦因打得火热),苏军开始了库图佐夫作战,即奥廖尔进攻战役。作为西方面军主要突击力量的近卫11集团军,在巴格拉米扬的指挥下狂扁当面的德军。巴格拉米扬在7公里的突击正面上集中了两个近卫步兵军和包括坦克第5军在内的几乎全部加强部队,平均一公里的正面上有一万多个彪形大汉、200多门火炮和几十辆坦克(巴格拉米扬的回忆录里曾经提到,他当集团军作战部长的时候曾经对集团军司令员把兵力火力分散在很宽的正面上的做法颇感不满,现在他做集团军司令了,可以爱怎么集中兵力就怎么集中兵力了)。在战役的第一天,近卫11集团军就突破了德军的主要防御地带,第二天又砸烂了第二防御地带,7天前进了 70公里。坦克第1军,第5军,25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先后从近卫11集团军打开的突破口里投入战斗。为了避免被合围,德军被迫不断从对付中央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里抽调兵马来应付巴格拉米扬,从而为中央方面军的胜利进攻铺平了道路。由于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的杰出表现,奥廖尔战役刚结束,8月 27日,巴格拉米扬就被晋升为上将。一个多月之后,斯大林又打算让他去指挥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他当时表现很犹豫,因为该方面军有一个集团军的司令员也是上将,而且资历比巴格拉米扬还老。当他把这个考虑告诉斯大林时,最高统帅很痛快的说:这好办,那就晋升你做大将好啦。斯大林又看了看一同在场的安东诺夫(大将)和什捷缅科(中将),说:如果我们给什捷缅科同志也晋升一下军衔,是不是他以后工作起来会更方便些呢?安东诺夫连忙说那当然啦。于是斯大林命令立刻为他们起草晋衔令。三个哥们非常开心的回到宿舍,安东诺夫拿了一副自己的备用肩章给巴格拉米扬,巴格拉米扬再把自己的肩章摘下来给什捷缅科,同志们戴着新肩章,开心的喝起酒来(看看,火候到了,升官就是这么简单)。此后,巴格拉米扬一直在波罗的海沿岸作战,由指挥一个方面军,到同时协调几个方面军,逐步确定了自己准战时元帅的地位,而这一切的开始,就是库尔斯克。
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
库尔斯克会战之后,苏军的将帅们谁有多大能耐,将取得什么样的地位,基本已经确定了。谁能当元帅,谁不能,基本上大家心里都有了个数。但是对那些能力威望还没有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那么突出的大将们来说,要最后坐稳元帅的宝座,还需要临门一脚,踢好了,就能当战时元帅,踢不好,说不定就只能做准战时元帅了,甚至于一辈子做个大将也有可能。
在这些临门一脚里,最精彩的就要数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了。虽然这次战役的知名度远不及前面提到的几次,但它却是被朱可夫元帅评价为卫国战争中最重要的几次战略性战役中的一次。在这次战役里,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和托尔布欣指挥的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并肩作战,发起向心突击。先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垮了罗马尼亚军的防御,进而又合围了几乎整个德国南乌克兰集团军群(详细过程参见Mars的东线战役——罗马尼亚战役)。苏军在 10天的时间里,歼灭了25万多德军,16万多罗马尼亚军,解放了苏维埃摩尔达维亚,迫降了罗马尼亚,而苏军仅损失了13197人(以上损失均指死亡和失踪),双方损失比是1:32!这样大的战果,这样小的代价,不仅在卫国战争中,而且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斯大林给予两位胜利者的奖赏是慷慨的,战役结束之后不过2个星期,他们就被先后提升为苏联元帅。
大胜之后又获得最高的荣誉,两位元帅当时可谓是春风得意之极了吧。如果是真的踢球的话,恐怕要脱掉衣服在草地上打滚了。
苏联元帅三忌: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真能按照我们这份苏联元帅全攻略的指点去做,应该说当上光荣的苏联元帅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小小的坏习惯,就可能毁掉你的整个前程,所以我们必须还要牢记几个成为苏联元帅的大忌,千万不要功亏一篑。
一忌到处乱逛
这里的乱逛包括在前沿和浅近后方进行不必要的旅行和活动,并且没有做好足够的保安措施。看起来好想很荒唐,但是到处乱逛却是未来苏联元帅们的一大杀手,甚至可能是最大的杀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乱逛有两大坏处。第一大坏处是安全问题。卫国战争的主要战斗形式是阵地战与运动战结合。在相持阶段时,主要形式为阵地战,双方都有绵亘的战线,敌我界限比较清楚。但一旦一方发起攻势,突破了对方防线,坦克集群一拥而入,一团混乱的运动战就开始了。双方你有中我、我中有你,没有明确的战线,常常是谁也搞不清楚敌人在哪里、自己人在哪里。拿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做个例子,当时的态势是:最西边当然是德国人驻扎在后方的部队、以及正在赶过来的预备队;往东边一些,是苏军的坦克集团军,作为方面军快速集群,正在向德军纵深猛冲;他们的后面是从前线溃退下来的德军摩托化部队;这些人后面是苏军各合成集团军的先遣纵队;再后面是溃逃的德军步兵;再后面是苏军各合成集团军。整个就是一大三明治。这种时候,不跟司令部或者作战部队在一起,而是自己单独带上几个人乱逛,其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说不定就逛到了对方的战俘营里。就算是在阵地战期间,在浅近后方(不是大后方,在莫斯科休假的时候你爱怎么逛怎么逛好啦)乱逛也是有危险性的。因为一些刚刚解放的地区往往治安很差,常会有德国人的散兵游勇或是土匪活动,甚至还有当地的民族主义分子来掺和,他们经常会袭击小股苏军,其中可能就包括您老人家的车队。
第二大坏处是在指挥方面的。作为方面军司令员,你的位置应该是在方面军司令部或是前进指挥所,而不是在某个师的战壕里。在战役准备阶段,有时是需要亲自察看一下重要地段的地形和部队准备情况的,但是一旦战役打响就尽量不要到处乱跑了。要知道,你的参谋人员、情报人员、与各部队和统帅部的通讯工具统统都在指挥所里,一个人跑到前沿阵地上虽然好像很勇敢,但却实际上放弃了对整个方面军的指挥,而且你所看到的那几百米战场的战况也不见得就能代表整个战线的情况,也许会给你一个对战局的完全错误的印象。
在卫国战争中,苏联一共损失了4名大将,他们的死,几乎全都跟乱逛有关。瓦图金大将之死,是典型的乱逛的结果。他就是在浅近后方旅行时碰到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的,他当时没带多少警卫,也没坐装甲车,不得不亲自下车与敌人对射,以至于中弹致死。好端端的一个战时元帅,就这样没有了。另外两个牺牲的大将是阿帕纳先科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阿帕纳先科是1941年就晋升的大将,资历之深可见一斑。不过卫国战争爆发后他一直在远东方面军坐冷板凳,他对此感到十分的郁闷,不甘心走上秋列涅夫大将的道路(倒是一个有追求的好同志),向斯大林请缨来西线参战。由于他没有西线作战经验,斯大林就先给他安排为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副司令员,当瓦图金的副手,参加库尔斯克会战。也许是急于获取经验,阿帕纳先科总是在前线逛来逛去,结果没几天就在别尔格罗德前线被弹片击中,不治身亡。这时他来到西线才刚刚两个月。与阿帕纳先科不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是卫国战争中升起的新星。战争爆发时他还只是一个小小师长,指挥坦克28师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与德军奋战,坦克打完了,部队就改编为步兵241师继续干。由于出色的战场表现,这颗新星一飞冲天,创下苏军中的多个纪录——37岁当上苏军最年轻的中将衔集团军司令; 38岁当上苏军最年轻的大将衔方面军司令;不过他创下下的第三个纪录就让人叹息了——战时牺牲的最高荣誉获得者(两次苏联英雄)。他死得更冤枉,在 1945年2月(再有3个月就胜利了!),在视察部队的路上,汽车碾上了地雷。据说前面开道的车都没多大事,惟独把他的座车给炸烂了。多么让人惋惜啊,如果当时他没有出来逛,或是坐了一辆装甲车的话,准战时元帅会不会就变成4个了呢?
巴甫洛夫大将之死则是与乱逛的第二个坏处紧密相连的。战争刚爆发的时候,德军的迅速突击、破坏分子的捣乱和飞机空袭使得苏军的指挥通信系统一片混乱。最高统帅部不知道方面军发生了什么事,方面军不知道集团军发生了什么事。在这个关键时刻,巴甫洛夫不是坐镇司令部,竭力恢复对各集团军的通信和指挥,而且自己一个人跑到下面一个集团军里去,实际上放弃了对整个方面军的指挥。当最高统帅打电话来的时候,问方面军态势如何没有人知道,问司令员上哪里去了也没有人知道,斯大林的恼怒是可以想象的,而巴甫洛夫的悲剧可能从这时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都必须躲在大后方的掩蔽部里哪儿也不要去,必要的部队和前线视察还是要进行的(不然的话,别说元帅星了,就是你现在的这几颗星星说不定也要给拿了去)。但是,我们不要冒不必要的风险。能用电话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亲自去了,就算要去,也一定不要忘了钢盔、装甲车和警卫连。如果这些准备工作都做齐了,还是在不能不去的场合被流弹打死,那也算是没办法了。只好在莫斯科或是别的什么地方给我们的拿破仑罗夫同志修个半身像以示永久的怀念吧。
二忌脾气不好
有人可能会对这个小标题有所不满:脾气好不好有什么要紧,能打仗就行了,朱可夫脾气不好,不是一样当副最高统帅吗?没错,朱可夫的脾气是不好,这是有名的。据说在莫斯科会战的时候,列柳申科(后来的苏军大将,两次苏联英雄称号)虽然骁勇善战,但却非常畏惧他,总是千方百计避免与他见面。每当朱可夫前往其军队视察,列柳申科都让副手顶上,自己宁可上前线指挥与古德里安部队的战斗。朱可夫起初并未在意,后来才弄明白。一次,他来到军中,不无揶揄地问列柳申科的副手:“那个狡猾的胆小鬼又躲到哪里去了?”副手回答道:“他率部突袭敌人后方去了。”朱可夫一惊,随后无可奈何地皱起眉头:“难道我比古德里安更可怕?”据克里姆林宫的医生回忆,战后朱可夫在住院时甚至把外科医生吓得不敢来见他。 战时朱可夫顶撞斯大林的样子,让旁观的人看了心里都直跳,但是他照样还是斯大林的战时第一爱将。
但是,你是朱可夫吗?朱可夫能让再怎么讨厌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能力和功绩,你行吗?对于那些能力和功业不如朱可夫的人们来说,人际关系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了。彼得罗夫大将也是苏军名将,特别擅长坚守孤城,在猛扇德军几个月耳光之后再带兵从海上撤走。著名的敖德萨保卫战和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都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早在1943年就做上了大将方面军司令,其地位不亚于罗科索夫斯基等人。然而,他的性格就不太好,有人评论他“不善处理与政工人员的关系”,也有人评论他“爱猜忌”。他之所以后来屡屡倒霉,升不上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和政委梅赫利斯不断的吵架,被打小报告。如果他真像朱可夫那样牛也就罢了,可他也不是全能全才,譬如,他擅长防御,可进攻就不那么拿手了。有人甚至因此要求解除他的方面军司令职务,斯大林说“要做的不是解除彼得罗夫的工作,而是教会他进攻。要考虑到他毕生连一次也没有进攻过。”这就使得他在谗言面前并不是无懈可击的,而且也最终与元帅星无缘。
也有人可能会那是彼得罗夫倒霉,谁让他碰上梅赫利斯这个专门喜欢跟人吵架打小报告的主了?当然,这里确实有运气因素,但就连梅赫利斯也不是跟每个人都处不来,更不是跟每个人都会闹得这么僵的。我们的梅列茨科夫元帅就曾经这样回忆梅赫利斯:“1942年春,梅赫利斯曾是大本营派驻克里木方面军的代表。据悉,他在那里有负于对他的期望。看来他从克里木的失意中接受了某些教训。也许他认为,战术、战争艺术等问题不属于他的工作范围。不论是否如此,梅赫利斯在沃尔霍夫方面军主要是做政治工作和供应各种必需品的组织工作。应当公正地指出,为了准备“火花”战役,他做了许多工作。他为人诚实、勇敢,但偏于多疑和过分粗鲁。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他从不背着斯大林,斯大林了解这一点,因此信任他。如果梅赫利斯就某一件事写信给最高统帅,很快就能得到答复。有一次,各集团军都缺少枪背带,军需部门只好发一些;日布条做代用品。梅赫利斯写信报告了斯大林,第二天就用飞机运来了上等背带。还有一次,给方面军运来了好烟叶,以替换马合烟(劣质烟)。”显然,梅列茨科夫和梅赫利斯的关系处得就远比彼得罗夫要好。梅列茨科夫是我们的11个目标元帅中很特异的一位,因为他从来就没有在主要方向战斗过、没有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过决定性的会战、没有指挥过最重要的方面军,而是长期在北线默默无闻的战斗。他之所以能当上战时元帅,可能跟他的为人之道不无关系。(此外,他的深厚资历(战前大将、曾任总参谋长)和大战中稳扎稳打、没有犯过大错也是加分因素)
三忌破罐子破摔
正像前面介绍过的那样,苏联元帅不是天生的。在完全成熟之前,难免会犯些错误、吃些苦头,这不要紧,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失败。
有的人(如科涅夫、叶廖缅科、马利诺夫斯基、巴格拉米扬)能够不在失败面前低头,吸取经验教训,一有机会就能卷土重来。而斯大林总的来说对这些人也能抛弃成见,给以重用。(不排除某些时候算算旧帐,譬如把围歼敌军的光荣交给友邻什么的)而另一些人却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了,他们不是去查找自己的不足,充实自己,化教训为财富,而是沉溺于忧郁之中不能自拔,不思进取,破罐子破摔,最终只能落得更悲惨的结局。库利克元帅就是一个典型。他的资格极老,是国内战争时期察里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的炮兵指挥官,跟斯大林关系很密切。他在1940年就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成为开战时苏联的5位元帅之一,位高权重可见一斑。然而,在别人都建功立业,扶摇直上的时候,他却每况愈下。他首先担任最高统帅部代表去西方面军,结果一上战场就陷入了彻底的混乱。于是又派他去当列宁格勒方向上作战的独立第54集团军(最高统帅部直辖)司令员。由于不配合朱可夫的列宁格勒方面军的作战,又被撤了职。斯大林并没有抛弃他,而是又给了他一个机会——去克里米亚做最高统帅部代表。他在这里又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过早的放弃了刻赤半岛。这下可把斯大林惹火了,将他由元帅降为少将,去做一个军的炮兵指挥官。在之后的一系列战役中,库利克始终没有能表现出任何闪光点来。1943年夏,他曾一度被晋升为中将,担任突击第8集团军司令。可他又没能抓住这个机会,一个月他就又被解职,降回少将。战后,他无所事事,整天和人一起发牢骚骂娘,终于惹出祸事来,被以叛国罪和间谍罪名枪毙了。多么可悲啊!
同志,当你的方面军被合围,你一个人捂着屁股上的伤口从树林子里钻回来的时候,不要气馁。元帅星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永远离你而去,做叶廖缅科还是做库利克,全看你的选择!
小结:
苏联元帅全攻略1.0版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虽然七七八八的说了很多,但是这些只是一些小tips而已,真正要成为苏联元帅最重要的东西——高超的军事学术、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祖国的热爱,是任何攻略所不能涵盖的。希望这些内容能在博大家茶余饭后一笑的同时,让大家对伟大的卫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多一些了解,知道和平的可贵。
好了,结尾的官话到此结束,下面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拿破仑罗夫元帅同志生平:
拿破仑罗夫同志(1896-1978),生于莫斯科州一个工人家庭。1914年被征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因屡立战功被提升为中士,获得一枚格奥尔吉十字章。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他积极投身革命,并于次年加入红军。他在骑兵第一集团军中浴血奋战,1920年被提升为副团长,并光荣的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
国内战争结束后他参加了1924年的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进修班,之后先后担任团长,旅长,师长。在大清洗中曾遭人诬陷,但铁木辛哥同志的领导下的党专门小组确认了他的清白。1940年,他被任命为中亚军区司令员。战争爆发后,他担任17.5集团军司令员,在斯莫棱斯克战役和莫斯科会战中有出色的表现。 1942年4月晋升为屋里宁方面军司令员,上将军衔。1942年10月,他被调任南西方面军司令员,在斯大林格勒大反攻中负责主攻,一举合围了德寇保罗斯集团。因此授予拿破仑罗夫同志苏联英雄称号和一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晋升大将军衔。1943年7月,他担任中间方面军司令员,以坚强的防御挫败了德寇的一切突破的企图,并及时转入进攻,解放了奥廖尔和布良斯克。在此期间,他被第二次授予苏联英雄称号。此后,拿破仑罗夫同志指挥黑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参加黑俄罗斯战役,在博勃鲁伊斯克地区合围并歼灭了10万德寇,而后收复整个白俄罗斯,前出至波兰。在部队前进到维斯瓦河的当天,拿破仑罗夫同志被授予胜利勋章和苏联元帅军衔!此后,拿破仑罗夫同志又指挥方面军参加了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东波美拉尼亚战役和柏林战役,最终指挥部队将红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圆顶。
战后,拿破仑罗夫同志先后担任了总参谋长、副国防人民委员、国防部总监察长等职。1978年10月于莫斯科逝世,享年82岁。
据说元帅同志逝世的时候,有一颗流星从莫斯科上空划过,坠向中国......

http://www.blog.edu.cn/user1/10165/archives/2005/slysqgl.shtml
头顶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
欢迎来酷图欣赏版一叙!

沈阳天协群37804800
我爱星币 发表于 2007-3-7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教育网/北京工业大学
原帖由 Eldghost 于 2007-3-7 01:52 发表
19个陆军元帅中有12个是姓冯的贵族

Oskar von Doraemen 我也是姓冯的贵族

苏德战争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惨烈,希望这种战争永不发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花楹 发表于 2007-3-7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滨海新区 联通
真长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benlinliu 发表于 2007-3-7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中移铁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Eldghost 发表于 2007-3-7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电信/沈阳广电电信合作宽带
能看下来的朋友们才知道文的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vincent 发表于 2007-3-7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海淀区 联通
楼主是军事专家啊::0022::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高山流水12 发表于 2010-10-19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徐州 联通
希特勒如果不两线作战那二战会是什么样呢 不过历史不容假设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1-29 01:32 , Processed in 0.17144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