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每年25万人自杀 须防社会转型期心理震荡

[复制链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3-12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河东区 电信/超越神话网吧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2007年02月25日08:12   中国新闻网

【核心提示:我国精神疾病发生的数量已超过了心血管疾病,跃居疾病发生率的首位。目前在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已成为青年人群的首位死因。社会转型时期的急剧变迁对国人心理适应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中国新闻网2月25日报道:
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塑造出一种现代强势人格。
现代化的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加速,或者说当一个社会正在急剧转型,这时不仅社会问题频繁发生,而且心理问题也大量凸显。
社会转型时期心理问题的凸显
社会学视野中的“心理问题”,是一个比“心理疾患”或“心理障碍”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大的概念。它包括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层面、人格层面和社会适应能力层面等出现的障碍性症状。之所以称其为一种问题,是因为这种障碍性症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不仅会被当事者个体所感知,而且也会被社会有关方面所感知。

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急剧的社会变迁引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
近年的一些调查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当前我国出现和潜在的心理问题的基本状况。这里仅列举几个有关调查数据。
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精神疾病发生的数量已超过了心血管疾病,跃居疾病发生率的首位。据一项相关调查,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21.6%~32%;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16%~25.4%,而且呈现上升趋势。
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在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已成为青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每年约有15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而产生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从而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负担。
急剧变迁对心理适应性的挑战
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最深刻的时期,急剧的社会变迁对于社会成员的心理适应性提出了严重挑战,在适应性较弱者身上则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心理震荡”现象。
“心理震荡”是指急剧的社会变迁对于人们心理系统的适应性和承受力产生的冲击超出了其所能积极应对和有效处理的阈限,从而表现出各种带有消极特征的心理感受和行为症状。简言之,“心理震荡”也就是一种较严重的心理不适应状态,是“心理问题”的极端表现形式。

导致“心理震荡”现象出现和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变迁的速度快、程度深、力度强,使生活世界对于人们而言呈现出很大的陌生性,这些都是宏观层面的原因,也是客观方面的原因。
社会变迁这一最重要的宏观背景,具体、直接地表现为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这一切对于人们原已形成的社会心理系统会形成巨大冲击,从而构成对于人们心理适应性的一种考验。
个体的心理适应性较弱,则是导致“心理震荡”现象产生的微观层面的原因,也是主观方面的原因。
社会变迁加剧与人们心理适应性减弱之间的矛盾,具体地表现在现实生活的不同领域之中,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及其形式:
社会竞争加剧所导致的压力感加重。不论是升学、就业,还是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的竞争,都使人们的学习、工作任务加大,标准提高,长期处于高度竞争状态之下,自然会对人们的身心承受力造成重压。
生活节奏加快所带来的紧张感增加。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工作节奏加快,生活习惯替换频率加快等,都需要人们不断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为模式,这些情形都是构成紧张与焦虑的重要原因。
(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paulqi]


[ 本帖最后由 meteorobs 于 2007-3-12 19:58 编辑 ]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3-12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心理震荡是正义被戕害发出的惨叫

2007-2-25 17:27:08  红网

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最深刻的时期,急剧的社会变迁对于社会成员的心理适应性提出了严重挑战,在适应性较弱者身上则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心理震荡”现象——人们心理系统的适应性和承受力遭受的冲击超出阈限,从而表现出各种带有消极特征的心理感受和行为症状。资料显示,我国精神疾病发生的数量已超过了心血管疾病,跃居疾病发生率的首位。目前在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已成为青年人群的首位死因。(2月25日《中国青年报》)
  
  更多被褒义理解的“社会转型”,却“转型”出数十万的精神病人——毋庸质疑,急剧社会变迁时期国人身上所产生的“心理震荡”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关注。那么,“心理震荡”究竟因何而产生?治愈“心理震荡”又有何良方?上述文章的作者,更多地将“心理震荡”与“心理适应性”连接了起来,即:把“心理震荡”归结于“适应性较弱者”面对急剧社会变迁时的心理反映。自然,所开的药方也仅仅着眼于“心理问题”的层面,如促进心理和谐、加强文化创新云云。
  
  然而在笔者看来,所谓急剧社会变迁时期的“心理震荡”现象,决不仅仅只是一个“心理问题”,而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把药下在“心理问题”上也就算不上“对症”,可能舒缓表面症状于一时,于疾病本身之根治却疗效有限。
  
  每当新的社会问题出现时,“社会转型”常常被充当替罪羊的角色:一切不公正,一切腐败,一切堕落,总结原因时都少不了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其实,“社会转型”并不意味着必然出现这些现象,相反,即使社会不转型,只要条件成熟,这些现象一样会出现——更根本的因素藏在“转型”的背后,它们原本一直存在于那里,只不过“转型”让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效应最大化”而已。“心理震荡”亦是如此。
  
  “心理震荡”的产生,根本原因不在于所谓的“社会转型”,而是趁着“转型”活跃出动的那些社会蛀虫:腐败、自私、规则缺失、拜金主义,诸如此类。因此,所谓“适应社会转型”只具有抽象意义,个体心理适应性的或强或弱并非根本问题,诸如失落感、相对被剥夺感、不公平感等都不是“心理适应性弱”的表现,而是切身利益受到外部侵犯时身体痛感的直接反射——“心理震荡”不是社会转型的特有产物,而是社会正义被一系列社会蛀虫戕害时发出的无奈惨叫。
  
  从认识论的角度,包括“心理震荡”在内的一切“心理问题”,都是高度有组织的物质——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性的反映,是“外部世界的反映”。疗救“心理震荡”的根本之法,不是单纯从心理着手,增强社会成员所谓的“心理适应性”,让人们去更好地适应社会转型;而应该是疗救转型时期被破坏的社会肌体本身,重塑被戳戮得千疮百孔的社会制度与规则,让社会更加正义和纯洁。一个正义而纯洁的“外部世界”,反映到高度有组织的物质——人脑之后,生成的自然是各得其所的心理平衡,而不会是消极到极端的“心理震荡”。
[稿源:红网]
[作者:舒圣祥]
[编辑:潇湘行]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天工开物 发表于 2007-3-13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南平 电信
::0022:: 加入观星的行列吧,它能让你的心灵得到安宁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vincent 发表于 2007-3-13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朝阳区 联通
楼上说得对::0022::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5 10:06 , Processed in 0.067708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