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十龄童“谈钱”问倒艺术家!(大家说说你的看法)

[复制链接]
ssry 发表于 2007-3-17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教育网出口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十龄童“谈钱”问倒艺术家

  7个学画的孩子采访艺术家,所问问题令艺术家意外甚至紧张羞涩

  “林老师,你作画,是属于自己的,还是拿去卖钱?”

  “(沉吟片刻)艺术家不能放弃自己的喜好,但要生存就必须变通。假设我喜欢圆,但别人要我画方,我不会全部妥协。我会画一个圆,再在圆里画一个方的……”

  前天下午,在广州美术学院的教师宿舍里有一次特别采访。采访者是7个学画的孩子,8-10岁;被采访者是广州美术学院中国国画系教授、博士林若熹,43岁。而在林若熹之前,这群孩子已在一个月内采访了四位中青年艺术家:黄国武、郭承辉、周勇和卢小根,这个活动叫作“暑假艺术日记——与当代艺术家握握手”。

  活动组织者是广东美术馆儿童培训中心的老师史方方和来自广州教育研究所的刘培英。据介绍,在采访过程中,两位老师只负责倾听和录像,不加任何干预。让老师和艺术家意外的是:每次采访,孩子们都会问到“钱”。

  史方方说,之前采访另一位艺术家,一个9岁小男孩追问:“你卖的画是不是很赚钱?”这位艺术家被问得有些生气,说“我希望你安静15分钟”,结果那次采访很冷场。孩子们对这位艺术家没留下好印象,说他“讲话绕来绕去”,另一位小朋友在采访日记里,形容那个9岁小男孩是“掉进钱沟子里,问了没水平的问题”。

  史方方说,有的艺术家面对孩子的问题,表现得很紧张羞涩,这也令人意外。记者了解到,这群孩子大都来自中产阶层家庭。史方方说,已采访的五个艺术家都算是经济条件不错的,接下来打算采访几个比较潦倒的艺术家。
 楼主| ssry 发表于 2007-3-17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教育网出口
也有人对此很生气

艺术家招谁惹谁了?——对“十龄童‘谈钱’问倒艺术家”报道的回应

      “十岁孩子,采访画家,言必问钱”“十龄童谈钱问倒艺术家”见8月29日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本篇新闻报道严重扭曲了此次暑期教学实践活动的美好愿望,记者在没有任何笔录的情况下随意想象艺术家与孩子们的谈话内容。一厢情愿地放大所谓新闻点、所谓吸引人眼球“谈钱的问题”呈现给观众。夸大孩子在采访过程中关于“谈钱”的问题。严重伤害了艺术家对孩子的那份真诚,同时也伤害了孩子们对艺术家那份直率的童真。

      8月27日下午对林若熹教授的采访是这样的,来到林教授的工作室,他亲自为孩子们斟功夫茶,笑意盈盈地接待着这些年龄不足十岁的小朋友。孩子们也被林教授的热情所感染,他们随意而轻松,9岁的龙奕靖问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您从小到大,最让您难忘的事情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立即将访谈带入了绝佳的情景之中。随后为林教授画像的过程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环节,在大画家的欣赏与鼓励声中完成写生也许是这些小朋友最美妙的绘画经历了。孩子们在快乐中陆陆续续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您为什么要选择画花鸟画?”“你为什么那么喜欢画画呢?”“您除了画画还有什么业余爱好呢”﹍林教授是一个热爱孩子之人,在回答孩子问题时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儒雅而不失幽默,在采访的结尾一个小男孩提到这样的问题:“您的画是属于自己的,还是拿去卖钱的?”林教授的回答是这样的:“你问的问题很好,画分为两种,一种是商品画,一种是实现艺术追求的画,我们正处在工业文明的时代,艺术家都去想钱了,那艺术不就产生危机了,但艺术家不去想钱,又很难融入这个社会,所以说这个时代是很难产生艺术大家的,能把这个关系理顺的艺术家是了不起的。例如:圆与方的问题:一个人的个性喜圆,可社会要求是方的,圆要进入方,就要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既有社会的又有个人的,当然,这也因人而异,有人愿意折中,也有人拒绝。再比如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既然在家庭里生活就必须遵守家庭里的一些规则,父母的喜好与孩子的个性都要有一个折中。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再有个性也要符合一定的规则”(此段回答根据现场录像笔录,请问:艺术家这样的回答被“问倒”了吗?)不幸这一小小的提问却被记者抓住紧紧不放,作为记者在近两个小时的访谈中根本无法听进去孩子与艺术家之间真诚、精彩的对话,关心和寻找的只有一个“新闻点”以致于炮制出如此歪曲事实,拙劣而偏执的所谓新闻报道。

      我想试问记者“朋友”:在写出这些耸人听闻的大标题:“言必问钱”“ 十龄童谈钱问倒艺术家”你的脸红了吗?你不认为在你窃喜找到“新闻点”的同时,已拿刀捅向了把你当为朋友的这些纯真的孩子、无辜艺术家和老师们吗?

      “暑期艺术日记--和艺术家握握手”作为美术馆培训中心暑期绘画班其中一项社会实践课程,原意是儿童教育研究者与儿童美术教育者继“心灵历史--孩子眼中的抗日战争”展览后又一次联手进行的跨学科教学研究。整个采访计划与采访过程完全是孩子与艺术家真诚互动的过程。可一项以教学为目的的活动却被称之为教师“朋友”来玩一下的记者任意践踏。污蔑编造的语言如:“史方方说:‘﹍﹍结果哪次采访很冷场,孩子们对这位艺术家没有留下什么好印象﹍﹍’”新闻报道的结尾还写到:“史方方说:‘﹍﹍接下来打算采访几个比较潦倒的艺术家﹍’”这篇报道有意误导读者对艺术家产生不良的想象,严重伤害了教师史方方,伤害了几位真诚接受孩子采访的艺术家,有参与此次活动的孩子们在看到报纸后打电话问老师:那位记者阿姨为什么对钱那么感兴趣呢?是呀!那位记者阿姨真正关注的到底是什么呢?难道新闻的目的仅仅在于猎奇吗?请问这样的新闻除了哗众取宠外还有它存在的价值吗?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5 02:19 , Processed in 0.078378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