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主鏡面的測試和修正
7.1 測試鏡面
首先把佛科試鏡器放在主鏡曲率半徑位置,把反射回來的光源自左切入,觀看鏡面影像濃淡變化,有如光線自鏡右面斜斜地照到物體上產生影子,隆起的地方被照亮,沉落下去的就暗下來,活像山和峽谷。
其實是射回來的光源因應鏡面的不規則形狀或傾斜角度而向不同方向反射。刀片把一部份光源完全擋著而另外的則順利通過,所以鏡面有部份地區呈現黑色,其它的呈現淺灰色或完全光亮的情形。佛科試鏡器只放大縱方面的缺點,橫方面的完全和主鏡大小闊度相同。微小缺點已能夠產生很大的反射誤差,差距愈大,放大程度愈明顯,黑暗區愈分明。
跟著研究鏡面出現的形狀,這時我們要把它們看成是立體的東西。你將會發覺到刀片移動向鏡子時,鏡面會隆向刀片,移後時鏡面便慢慢凹下。一塊相同的鏡面,當刀片移在不同位置時會產生不同的形狀。例如看扁球面,近看時隆起,移離時看見中心地區下陷,那時用何種手法修正便無從決定。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各類形鏡面出現的原因,以便掌握正確矯正方法。
還有一點要提醒一下的,就是佛科像並不是鏡「真實形狀」,只是一種 「表面形狀」而已。我們利用這些「表面形狀」去繪出 構想圖,於是修正鏡面便有正確的參考贊料。當然, 大家最好能夠對鏡面的真實形狀有透徹的認識。
扁球面
試鏡要點
1. 放置主鏡的架要穩妥,以免測試途中主鏡掉落地。 2. 預先量度曲率半徑距離,並在測試抬上作記號。
3. 試鏡地點不要全黑,有小量光源會產生更佳的反差效果。
4. 眼睛要盡量貼近刀片,離得太遠時你只看到蝴蝶形狀的影像。
5. 用點光源的試鏡機有時會看見自己眼球內液體流動情景,試鏡時產生很大困擾,可能把這種生理現象誤會為粗糙鏡面。所以測試時,眼睛離刀片不多於半吋。戴眼鏡的朋友,可以改用裂隙光源,以抵消這種反射情況。若配戴隱形眼鏡的朋友常常檢驗不出鏡面的準確形狀,便要檢查一下是否鏡片屈光度數不對。
6. 試鏡機的刀片和主鏡光軸要在同一平面,方法之一 就是把試鏡機推近鏡面,看看光源在鏡裏的位置, 隨後緩緩移動試鏡機以保持光源在鏡中間。光源離開刀片口的,便要稍稍調節主鏡的反射角度。
7. 影像光暗區域是有層次的,即由光逐漸至暗。明顯劃分光暗區的,表示鏡面缺點很顯著,要立刻停止原來磨鏡方式,想辦法矯正。
8. 分析鏡面形狀,最好察看不同刀片口位置影像。但許多時只要看看每種面的特性陰影像便可知曉,通常是指在平均焦距 c 位置的影像,圖中用方框圍的像。
9. 扁球面和雙曲面影像圖非常相似,不過位置不同而已,要小心測多幾次。拋光時,各位將會發覺到的就是鏡面缺點許多時會一併出現,山內又會出現小洞,凹凸環也可以在同一鏡面產生,簡直令你難以置信,而修鏡最重要是試鏡所提供的正確資料。
最後要補充的,就是為了表示各類形鏡面的差別,曲率半徑的誤差值是極度誇張的,實際上的數字是以毫米計算。
7.2 修正鏡面
「釐清先於修正」乃矯正鏡面最重要的步驟,所 以一定要先認識清楚鏡面真正缺點的成因。指導你的老師就是你自己的「普通常識」,若果你常去想想磨鏡手法和瀝青模對於鏡面的影響,那麼你因修鏡而引起的煩惱便自動減少。在修正過程中,要常常想像把鏡面修為刀片口顯示出的「平面」現象。例如, 似凸出來的山丘,中央區應該比其它區磨去玻璃的份量多。修正時候,更要考慮好幾個因素︰壓力、拋光時間、磨程、工具模表面的形狀、工具模的大小和拋光速度。每種因素並不是獨立的,是互相關連的,互相影響的。所以要視乎鏡面的形狀,而採用不同的技術。 1. 磨低邊
低邊是鏡邊緣的焦距比中央區長,其成因有許多 ,主要的如下:
a. 在鏡兩邊加壓不平均。
b. 磨程太長。 c. 模太軟。
d. 幼磨不小心做成。 若果由開始便採用 1/3 磨程的,很少會出現低邊問題,基本上是由幼磨階段粗心所致,未詳細檢驗鏡邊緣的大砂眼便跳入下一號砂。可以持續用 1/3 正心磨法,每次十分鐘便測試,有進展時便改為五分鐘週期,直至完全修正為止。亦可用短磨程配合硬模,以窄1 /4“w”形磨法,每次五分鐘,冷壓後再重覆三次。若果經過長時間也沒有改善,便要返回幼磨。
模上鏡下方法:
模在上,利用模邊作工具,右手加壓,左手扶持和轉動瀝青模但不需要加壓力,以 1/4 弦線手法磨鏡。磨鏡者繞工作台轉兩圈才轉動主鏡 90 度。
磨低邊右手加壓 磨高邊左手加壓力
2. 磨高邊
很少有嚴重高邊出現,而且也比較容易矯正。用長磨程,每次週期約二分鐘,經過幾次後還沒有改善的便停止以避免鏡中央又磨出小洞來。
模上鏡下方法:
左手加壓力,右手轉動主鏡,小心點,因為此種方法很容易做成磨低邊的。
3. 扁球面
磨程太短,長期採用正心磨法,模太硬等都是做成扁球面的原因。用 1/2 或 3/4 寬 W 形手法,磨五分鐘,冷壓五分鐘,重覆三次後試鏡。若果有小洞時便要縮短磨程。
4. 雙曲面 長磨程和軟模是雙曲面形成的主要原因,用 1/4 短磨程矯正。 模上鏡下方法:
用1/4 W 形手法磨雙曲面的「」,右手加壓於頂,左手轉動主鏡,若果曲度平滑的話,可直接磨成拋物面,否則便要先修正為球面。模上鏡下而施加壓力於模上局部區域的方法,我們稱之為「定位打光器」方法。
5. 環形區 主要是瀝青模產生問題。凸環由低陷的方格引起,凹環則由於方格昇高。亦可能是某方格加多了一層其它不清潔的雜質,諸如塵埃或拋光粉等。修理瀝青模當然是最貼切方法,用熱壓法或長時間的冷壓法處理,然而開始便發覺有環形區,便要考慮方格中心是否太接近模中心。 細模方法:
凸環易消除,正當地用把凸環區放在模邊上用 1/4 磨程便可,頑固的凹環則要用細模方法,模的直徑為原來的三分二,模上鏡下,加壓於模邊,以磨去圍繞環狀的高起地區,有改進時,便立刻改用大模。
6. 山丘
用 W 形手法磨程為山丘的半徑。用意是使山丘直接在模邊磨動,玻璃本身重量提供的壓力已足夠。冷壓五分鐘磨三分鐘,注意主鏡每次一定要完成一週的轉動,通常經過兩週後,山丘便會被削平( a )。另外可用三角形蠟紙把模邊壓低,以減少該區的接觸面,用 1/3 磨程,這樣中央區被磨去的玻璃便比邊緣多( b )。
7. 洞穴
把模中央部份壓低,以減少該區的接觸乃矯正洞穴的基本概念。用剪成星形的蠟紙放在熱模上,加壓冷卻後拿開星形紙,用 1/3 正心磨法,磨動十五分鐘,以便把大量玻璃磨掉,以便保持原來的焦距。因修山丘過度而形成的洞可用正常模配 1/3 正心法矯正( a )。
細模方法 模上鏡下圍繞洞穴在高起的地方磨動,以橢圓形手法的效果最理想,最後亦要改用大模處理( b )。
8. 粗糙面
鏡面不平均多數起因於磨動太快和模不吻合,或模溫度未降至室溫便開始磨鏡等等。 而每次磨鏡週期太長造成模變形,使部份方格受熱膨脹也可以令鏡面磨得不均勻。 冷壓模,減慢磨動速度後再試鏡。太深的研磨痕,無可避免的要重回幼磨的工序了。
修鏡要點
1. 常常試鏡。
2. 每次修鏡時間要短,約三至十五分鐘。
3. 每次工作時,主鏡或磨鏡者要完成全週期繞動。 必要時,可以用膠布貼在鏡背作為起點。
4. 熱壓後,冷卻二十分鐘以上才可開始工作。 5. 小心運用瀝青模。壓力大小,磨鏡手法,模方格大小和形狀等都會改變它的脾氣。
6. 「定位打光器」方法祇適合經驗比較豐富的磨鏡者,不善用的話,會令鏡面產生更複雜的問題。 所以對於初學者,最安全夠步驟就是簡單地改變磨程或延長拋光時間。
經驗乃治療鏡病的最佳藥物,所以磨鏡者都必須擁有自己的修鏡記錄,記下鏡面的形狀,修鏡時用的方法。磨程、壓力、磨鏡時間等等。事實上翻查研究記錄乃磨鏡者成功的秘方。
佛科像圖解
磨低邊(Turned-down Edge)
每次測試我們都會看見干涉光環圍繞鏡邊,當刀片自左切入時,左半邊光環消失,右邊仍然強烈地照耀的話,便是磨低邊現象。如果切入時鏡邊緣仍然有一個光環,此鏡便沒有低邊象。
佛科影像
光環 光環
干涉光環圍繞整塊鏡邊
磨低邊中央區有研磨痕
眼睛要盡量貼近刀片
扁球面
雙曲面
佛科影像圖集*
拋物面 扁球面 洞穴,C位置 凹環形區 拋物面 中央有山丘
粗糙面
注意:以上的佛科像是以刀子自左切入的,若果光線來自鏡左面,刀子則是自右切入,那麼佛科像便左右相反了。
*取材自 ATM,Handbook for telescope making, How to make a telescope,天體望遠鏡e工作百科(日文).
磨高邊(Turned-up Edge)
就是鏡邊緣的焦距變得短少。刀片切入,光輪左強右弱,與低邊剛巧相反。
球面
光源垂直照射在鏡面,再反射結集成一點,即使用小刀片切入,亦不會做到有濃淡的現象,鏡面呈現均勻的淡灰色,看上去活像一塊平面刀片橫切入曲率半徑時出現正邊現象。 扁球面(Oblate Spheroid)
鏡中央區焦距長,影像與磨高邊現象頗相似,不過磨高邊的光邊只有數毫米,而扁球面則闊數厘米以上。扁球面又稱二重球面。
山丘
影像和扁球面相似,但只有中央區特別突出,該區有著明顯的光暗部份。刀片口切在外區焦點位置 b 時較容易分辨。
雙曲面(Hyperboloid) 扁球面和雙曲面很相似。分辨兩者方法主要在觀看平均焦距像的位置 c,光暗面剛剛相反,像鏡子的倒影,雙曲面外區左暗右光,中央區左光右暗。 當然,移動刀片位置,小心察看不同位置形狀時,將會更加容易判斷扁球和雙曲面。
洞穴
扁球面和雙曲面若果是一對,那麼山丘和洞穴亦可以說是兄弟。他們也有鏡子倒影的特性,洞穴影像是左光右暗,最易是觀看焦點 a 地區。分辨這對兄弟要特別小心,弄錯的話,修改鏡面便愈搞愈糟的。
拋物面 ( Paraboloid )
拋物面和雙曲面的影像圖一樣,只不過雙曲面光暗區比拋物面明顯而已。
環形區
環形有凹或凸的,闊度很窄。輕微情況的很難在陰影像中分辨凹凸。
粗糙面(Dog Biscuit)
鏡面佈滿不平均的暗淡區,以其形似狗吃的餅乾, 故俗稱狗餅形。有時候鏡面還會出現車輪狀或放射狀的研磨痕,或像流星雨似的花痕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雙曲面
扁球面
中央有洞穴
磨低邊
中央有洞穴和研磨痕
凹環形區
中央有洞穴 凸環形區
中央有山丘
研磨痕
研磨痕
但佛科試法最敏感是測度平均鏡面,即鏡邊的三分一地區,所以觀看低邊並不很容易。因此,很多時會採用另一種改良的「羅基方法」或「光柵法」(Ronchi Test)。用裂隙光源,把刀片移入曲率中心一吋,橫切入鏡面,觀看刀片邊干涉線條彎曲形狀,向鏡中心內彎便是磨低邊,線條垂直而伸張至邊的表示無高低邊現象。
低邊光柵像 干涉線條
低邊其名稱由來,就是這些線條在鏡邊彎曲。磨低邊就是鏡邊數毫米地區焦距比中央長,實際上就是鏡的角被磨平了。
佛科攝影像
主鏡 12吋 f/4
照相機焦距135mm f/4
曝光3分鐘
菲林柯達Trix
攝影: 黃隆
眼睛太遠刀片時看到蝴蝶形的影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章 主鏡的磨製 : 拋物線化
8.1 磨製拋物面 磨製拋物面和拋光差不多,拋物線化只不過採用長磨程的W形手法。有經驗的磨鏡者,順利的話, 用五分鐘便可完成拋物線面! 長磨程可以縮短拋物線化時間,但很容易做成雙曲面,折衷辦法就是應用不太長的磨程,以大約十分鐘時間完成整個程序。理想情形下,主鏡磨兩週後便可以測試到拋物面的特徵——山和峽谷。正常的拋物面出現的話,你便可以繼續拋物線化,假若相差太遠的話,便要再把鏡面修正回復球面,矯正方法可參考第七章。
拋物線化最重要的是經常保持瀝青模和主鏡面吻合,所以先加重物二十公斤,熱壓瀝青模五分鐘,跟著拿開重物讓其散熱十五分鐘,肯定冷卻後才磨鏡。拋物線化時,兩手緊握著鏡邊,母指放在鏡中心,盡量避免身體熱力傳導至主鏡。用一比二的拋光粉,以每分鐘40次的 W 形手法,磨動兩週後便試鏡,每次主鏡返回中心時就轉動一角度,當轉動一週後,便需要將瀝青模向相反方向移動某一角度,以避免產生散光現象。試鏡後,要再冷壓瀝青模十分鐘才可繼續工作。
在瀝青模面平均磨動 A,是正常拋物線化方法;修正鏡面時,只要在瀝青模邊緣磨動多幾次 C, 就可以把主鏡中心區磨深一些;在瀝青模中心磨動多幾次 B,就可以把主鏡邊緣磨平。
通常舊瀝青模經長時間工作後便會變硬,而長磨程和硬模會在鏡中心產生小洞。實際上,理想拋物線化工作最好方法就是在舊模面上重新舖上一層新瀝青,調校瀝青至適中的軟硬度,模軟度要視乎磨鏡者的實際需要而定,很難下一個標準。太硬的模可加數滴松節油在瀝青溶液裏一起煮,雖然時間和工夫都將會花費不少,但是值得的。
粗幼磨和拋光等可以跟著指示一步步做,但拋物線化卻極度依靠磨鏡的技巧和手藝。正如磨鏡專家伊力遜(William F.A. Ellison)所說:
粗磨拋光乃機械過程,任何人在短時間內便可以學會。磨製拋物面的人卻是位藝術家,並不是技術員;藝術家乃天生的,非造出來的。
8.2 測試拋物面 拋物面其實也是塊有缺點的鏡面,當觀看近景物時,顯示出球面差現象,假若該物件放於曲率中心位置時,我們便很方便地用佛科刀片法找尋它的球面誤差值。這些特殊的誤差值就叫做「鏡面修正值」(Mirror Correction )。但主鏡刻意地磨成拋物面後,觀看遠景物時卻完全沒有球面差現象,遙遠的平行星光聚焦於一點上。
測試時要注意,因為磨鏡會產生熱力,所以主鏡必須放在室溫下散熱十五分鐘,主鏡才可測試,否則,測度熱鏡而所得數據就不可信賴,尤其是最後 一次試鏡更應等待主鏡散熱一、二小時從才可進行。
我們衹測試鏡面三點:中心區,70% 區和邊緣區。
測試前,先預製兩張薄咭紙遮光罩,在遮光罩 A 的中心剪掉一個直徑僅大於對角平面副鏡小軸的孔。例如,六吋口徑鏡的便要裁一吋半直徑的孔。另外兩邊相對的位置上再剪兩個像圖中的缺口,另剪一個 70% 區孔的遮光罩 B 。假若焦距長的話,咭紙缺口要寬一些,因為距離加長了,光源便相應減少。孔徑的尺寸可參考附表,而它們的距離可參考遮光罩圖。
遮光罩孔徑大小 (吋)
主鏡直徑中心區70% 區邊緣區
45/81/21/2
63/41/21/2
87/85/85/8
8.4 鏡面精確度
當我們把鏡面磨至預定的拋物面修正值時,主鏡必然是一塊理想鏡面。若果我們把主鏡不同區域磨到某一數值時,那麼它與標準拋物面又相差多少 呢?主鏡又是否一定要研磨到標準修正值呢?究竟有沒有最低標準值的呢?
為了要一一解決上述的疑問,就必須要了解一下怎樣才可以成為一塊理想的天文望遠鏡鏡面。 首先要介紹一下光的性質,光原是一種以波動形式運行的粒子,所以它並不可能聚焦於理論上的 一點之上,而只可能聚焦於一定範圍之內。 而且,普通可見光由七種不同波長顏色所組成, 以紅光波長最長,紫光最短。通常我們選取兩者之間的波長距離作為光波波長的標準,亦即是黃綠光的長度,波長是 0.000022 吋,或一百萬份之廿十二吋。 根據英國的物理學家惠萊(Rayleigh)理論, 若果一塊反射鏡面能夠把光線反射而聚焦於不超過 1/4 波長範圍的,便是塊理想鏡面。因為光線經過反射才成像,所以要聚焦在 1/4 波長距離內便要把鏡面準確地拋物線化至 1/8 波長。 然而鏡面要磨到光線能夠聚焦於1/4波長區域內,反射光便要聚焦在 0.0000055 吋地方裏,即是千萬份之五十五吋範圍之內!現在你可能會給這些 天文數字嚇怕了,不過實際上你只要把鏡面磨到預定的拋物面修正值,便可達到這標準有餘。
事實上,惠萊標準(Rayleigh Criterion ) 容許我們有 1/4 波長的上下限誤差,這就是鏡面的「容許誤差修正值」。所以主鏡面拋物線化至 1/4 波長已符合理論上的數值。而實際經驗告訴我們 1/4 波長的拋物線化鏡面表現已非常理想,分辨力已達到第一繞射光環 ( Airy disk ) d1 闊度。
入 = 波長
f = 主鏡焦距
D = 主鏡直徑
d1 = 第一繞射光環
84% 光源聚於第一繞射光環
16% 光源分散於d2,d3....光環中
d1=1.22 入f/D
8.3 拋物鏡面修正值
拋物面是個對稱旋轉曲面,它和球面最顯著不同的地方是拋物面的曲率跟隨著曲面的位置而改變, 而球面卻只有一個曲率。 但是,運用簡單的公式 rxr / R 就可以計算鏡面任何—區相對於球面的誤差值,即是拋物面修正值。細 r 代表鏡面任何一區半徑,而大 R 則代表曲率半徑。 修正值公式和鏡面深度公式很相似,不過,現在是計算反射光源的景物深度而不是主鏡曲面的物理深度,所以公式中便沒有了數字(2),亦即數值大了兩倍。若果你的試鏡機光源和刀片是一齊移動的, 便要改用另一組公式 rxr / 2R 去。通常,試鏡機光源是固定的,祇是刀片移動,公式應該是 rxr / R。
檢查區的數目可隨意選定,它主要用意是選取一系列可以表達鏡面特性的區域。但參考區不能太多,否則測試和修改都會感到困難。通常,六吋直徑主鏡衹選取三區:中心區、70% 區和邊緣區,大 口徑鏡則量度多幾區。
實際上,測量鏡面用的遮光罩中心孔開得很細, 它的誤差值大約有 0.001 吋,所以被當作為零( C1)。 另外要注意的是邊緣區不可能測到最盡邊的誤差值 (C4),因為我們需要在巡光罩上剪出約半吋的闊度作反射光源用,所以誤差值是由孔的中心位置算。
誇大了的鏡面修正值示意圖
主鏡直徑 = 6 吋
半徑 r = 3 吋
焦距 = 48 吋 曲率半徑 R = 96 吋
固定光源鏡面修正值(吋)
中心區 r1 = 0.37 70%區 r2 = 2.12 邊緣區 r3 = 2.75 100%區 r4 = 3 相信必定有同好會追問,為什麼要選取 70% 區呢?回答這問題就要看看每一區域的鏡面修正值和鏡半徑關係。70% 區原來是量度修正值總數值的 50% 距離,即是鏡總面積的二分一,而拋物面的山便出現在這區域,因此當刀片切入這地區的光源時,主鏡面便呈現明顯的山峽谷佛科像,當你觀看它的影像時就立刻可以辨別出它是否拋物面。還要說清楚一下,就是 70% 區的距離是主鏡的正圓半徑乘 0.707 的積。
鏡面修正值和鏡半徑及修正總值的關係
距離鏡中心 吋該區與半徑之百分比吋與修正總值之百分比
0000%
2.1270.7%0.04750%
2.7591.7%0.07984%
3100%0.094100%
拋物鏡面修正值表
4"焦比f/7f/8f/10f/12
焦距28324048
曲率半徑56648096
70%區r=1.410.0350.0310.0250.021
邊緣區r=1.750.0550.0480.0380.032
球面誤差*
(波長)1/21/31/61/10
6"焦比f/4f/5f/6f/7f/8f/9f/10
焦距24303642485460
曲率半徑4860728496108120
70%區r = 2.120.0940.0750.0620.0540.0470.0420.037
邊緣區r = 2.750.1580.1260.1050.0900.0790.0700.063
球面誤差*
(波長)4 1/62 1/81 1/44/51/21/31/4
8"焦比f/4f/5f/6f/7f/8f/9f/10
焦距32404856647280
曲率半徑648096112128144160
70%區r = 2.830.1250.1000.0830.0720.0630.0560.050
邊緣區r = 3.690.2130.1700.1420.1220.1060.0950.083
球面誤差*
(波長)5 1/22 5/61 1/315/71/21/3
r = 鏡中心至光罩中心距離
*球面誤差 = 主鏡磨製成球面時與拋物面之誤差值
計算鏡面精確度
現在我們又要回頭看看開初所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當主鏡拋物線化至高低修正值範圍時,和標準拋物鏡面相差多少,換句專門術語使是「鏡面精確度」。量度鏡面的精確度是以「波長」為單位。計算時要把各區佛科試鏡器讀數分別處理,然後再取其平均值。另外還可以用別一種方法計算後早把數據以圖表的形式繪出來,再找出鏡面的波長精確度。
現在有一塊 6 吋直徑的 f∕8 主鏡,拋物線化後各區經佛科試鏡器量度後的讀數分別是
70% 是 0.042 吋,邊緣區是 0.095 吋,求主鏡的拋物線化程度? 由上表中查得 6 吋 f∕8 在各區的 1/4 波長容許修正值
容許誤差修正值
表中的「容許誤差修正值」高低相差是正負1/4波長。要說明的一點就是只要把每區各自磨至高低限範圍內便是好鏡,不過鏡面本身必須光滑和沒有環形區等瑕疵,否則拋物線化後也沒有意思。
由表中可以看出焦比愈長的容許誤差愈大,但口徑愈大容許誤差卻愈小。而最後一欄球面誤差值裏顯示誤差小於1/4波長的主鏡,例如六吋f/10,可直接磨成球面而不用拋物線化也達到拋物面的功用,不過焦比小而口徑大的就必須拋物線化了。
計算球面誤差公式
主鏡深度 容許誤差修正值表 ( 吋 )
直徑 = 4r = 1.41r = 1.75球面誤差 (波長)
焦比低修正值標準修正值高修正值低修正值標準修正值高修正值
f/70.0180.0360.0530.0280.0550.0811/2
f/80.0090.0310.0540.0130.0480.0821/3
f/9-0.0010.0280.056-0.0010.0430.0861/4
f/10-0.0100.0250.060-0.0160.0380.0921/6
f/11-0.0200.0230.065-0.0300.0350.1001/8
f/12-0.0300.0210.071-0.0460.0320.1101/10
直徑 = 6r = 2.12r = 2.75球面誤差 (波長)
焦比低修正值標準修正值高修正值低修正值標準修正值高修正值
f/40.0880.0940.0990.1480.1580.1674 1/6
f/50.0660.0750.0840.1110.1260.1412 1/8
f/60.0500.0620.0750.0840.1050.1261 1/4
f/70.0360.0540.0710.0610.0900.1194/5
f/80.0240.0470.0690.0410.0790.1171/2
f/90.0130.0420.0700.0220.0700.1181/3
f/100.0020.0370.0730.0040.0630.1221/4
直徑 =8r =2.83r = 3.69球面誤差 (波長)
焦比低修正值標準修正值高修正值低修正值標準修正值高修正值
f/40.1200.1250.1310.2030.2130.2225 1/2
f/50.0910.1000.1090.1550.1700.1852 5/6
f/60.0710.0830.0960.1200.1420.1631 2/3
f/70.0540.0720.0890.0920.1220.1511
f/80.0400.0630.0850.0680.1060.1455/7
f/90.0270.0560.0840.0460.0950.1431/2
f/100.0150.0500.0850.0250.0850.1451/3
f/110.0030.0460.0880.0050.0770.1501/4
f/12-0.0090.0420.092-0.0150.0710.1571/5
繞射光環
完全分解的雙星
惠萊標準
B) 陰影同時移動方法
另一種比較觀察「同時暗淡」的方法容易的,就是細心留意刀片口切入光源所引起陰影在兩個缺口「同時向右移動」的現象。因為刀片口不是在正確的 70% 區或邊緣區位置的話,陰影祇會順著次序跟隨刀片口逐步向右移動,首先在左邊的缺口出現,其後才是右邊的缺口,祇有刀片口在 70% 和邊緣時才出現陰影在兩邊缺口同時移動的情形。
中心區邊緣區70% 區
在每次更換遮光罩時,還要認識主鏡在每一特定區域的整體影像,尤其是要辨認 70% 區,因為它最擁有拋物面的特徵。最初拋物線化時,這區祇呈現很淺的谷陰影像,一旦達到鏡面修正值,便會顯示出強烈的高反差陰暗區。
一些有經驗的磨鏡者,可不需要遮光罩,祇要觀看 70% 區就立刻知道拋物線化的程度。若果你不斷努力,將來你亦一定會達到老前輩的境界。
佛科試鏡
A) 同時出現暗淡方法
現在開始利用遮光罩和佛科試鏡器量度每一區域的差別,或者可以說是它們的球面誤差值。 首先測量中心區,試鏡時遮光罩 A 放在鏡面前,移動試鏡器,找尋到某一位置當刀片口切入 後,中心圓圈部份便立即整體地暗淡下來,這就是 中心區。記下這數值後,向後移刀片直至它切入光源時兩旁的彎月形缺口「同時出現暗淡」下來的現象,這就是邊緣區,記下數值後便換過遮光罩 B, 以同樣方法量度 70% 區。
注意,轉換光罩時勿移動主鏡或試鏡器。用自製佛科機,試鏡時,螺絲應該祇向一個方向旋轉,盡量避免螺絲間的虛位產生誤差。然而試鏡機設備必須能夠讀到 0.01 吋的距離。初學者,最初量度同一區域都會有 0.03 吋的差別,不過實習多幾次後便可以把誤差降為 0.015 吋。這時再在同一區域試多三、四次,取其平均值,如此誤差便可以減少為 0.01 吋。
磨鏡夢寐以求的
拋物面主鏡
70%區 標準修正值 = 0.047 吋 1/4 波長誤差
= 標準值 - 低或高修正值
= 0.047- 0.024
= 0.023 吋 所以,一個波長
= 0.023 x 4 = 0.092 吋 佛科讀數
= 0.042 吋
誤差
= 0.042 士 0.047
= 0.005 吋
精確度 = 0.005/0.092 = 1/18 波長 邊緣區 標準修正值 = 0.079吋
1/4 波長誤差
= 標準值 - 低或高修正值
= 0.079 - 0.041
= 0.038 吋
一個波長
= 0.038 x 4
= 0.0152 吋 佛科讀數
= 0.095 吋
誤差
= 0.095 士 0.079
= 0.016 吋 精確度
= 0.016/0.152 = 1/10 波長
平均精確度 =( 1/18 + 1/10 ) / 2 = 1/13 波長
第九章 主鏡鍍鋁
玻璃的反射率祇有百分之五,因此要在它的表面鍍上一層高反射率的金屬鋁或銀以提高反射效果。
銀的反射率為 93%,比鋁的高十分一。不過一塊鍍銀的鏡面很容易受都市的硫磺化合物(H2S)侵蝕變為一點點的黑色,經過一、二年從便要再重新鍍上一層。為什麼家中用的鏡子卻可保持這麼久呢?它們最大分別就是家庭用人像鏡的銀膜鍍在鏡子的背部( Second Surface Mirror), 而且又在膜面加塗一層防止硫化的紅色漆油,因此,它可保持非常長的時間。但天文望遠鏡鍍銀於正面(First Surface Mirror),所以便不可以模仿人像鏡般塗上防硫化漆油來增長壽命。
真空鍍鏡面每次可使用五至十年,因此很多人已採用這種技術。真空電鍍方法是把鋁絲放置在高度真空盛器內,通電蒸發鋁絲,一層層薄薄的鋁氣體便會沉積在鏡面。鍍鋁不獨耐用而且它的表面會自動產生一層透明的氧化鋁保護鏡面。當鋁面佈滿塵時,又可以用水沖洗乾淨,很是方便。清洗時切勿用麂皮抹鏡,否則會打磨出一條條花痕和引起散射光源等不良後果。 有些同好更喜歡在鏡面加多一層保護膜,例如石英( Quartz)、氧化矽( Silicon Monoxide)或氟化鎂 ( Magnesium fluoride ) 等。近年,美國流行把鏡鍍上一層鋁—鈹合金 (Alluminum Beryllium alloy),又名 Beral,它的耐用時間比鋁還要長。 用化學沉澱方法鍍銀可以自己動手做,最適宜在學校的實驗室進行。真空鍍鋁設備較複雜,價錢亦很昂貴,一般同好都拿去工廠代勞,在香港電鍍一塊六吋鏡約花費五十多元( 1999年 )。 祇有乾淨的鏡面才能鍍上一層平均厚度的金屬膜,反射效果才會達到最高標準。 所以鍍鏡前要先把鏡面清洗乾淨,其主要作用是除去鏡面上的油污。我們通常用濃硝酸液(Nitric acid),以筷子纏上脫脂棉花,沾上溶液後塗抹鏡面。小心,硝酸是一種腐蝕性很強的液體,工作時最好戴上膠手套。用棉花沾溶液擦洗表面數次,直至棉花揩抹鏡面任何一區時也有一種順滑而伴有吱吱聲的阻力感覺。每次擦洗後,用普通的自來水沖洗一下,最後一次更要肯定已洗掉所有多餘的硝酸。可能的話,最好再用“蒸溜水”沖洗主鏡多幾次,切勿錯用“礦泉水”,否則鏡面會留下一條條由礦物形成的水痕。跟把鏡面側放在一旁沒有塵埃吹到的地方讓水份流往鏡邊自然地風乾。切勿心急用風扇吹乾,否則鏡面會佈滿毛屑,那時又要多費時間再沖洗一番。需要時可以用吸水紙放在鏡下邊緣緩緩地吸走流出來的水份。記,勿用紙抹鏡面的水份。乾後也不得用手指接觸鏡面,因為手掌經常佈滿油脂的。已洗淨的鏡面,由水裏拿出來時,水份應該完全蓋著整塊鏡的表面。當鏡面乾起來時候呈現一小區一小區的便表示有油漬,應該要用硝酸重新再洗。另外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把主鏡面浸在稀的洗潔精溶液十多分鐘,當然最後也要把洗潔精沖洗乾淨。
真空電鍍後鏡面,可以很清楚的看見
由洗潔精上的護理皮膚化學品而做成的一 幅幅水痕。
要留意現在市面出售的洗潔精,多數加有護理皮膚用的化學藥物,令電鍍後的鏡面呈現一幅幅的水痕,應選擇沒有加添劑的純洗潔精。一些工業用而價錢又便宜的最合清洗鏡用,另外有些專門用作清洗房油污的清潔劑也適合我們磨鏡用。
拋光足夠的主鏡面,
電鍍後鏡面反差高,即影像黑白差很明顯。
第十章 副鏡
10.1 對角鏡 牛頓天文望遠鏡主要組合有主鏡和副鏡(Secondary Mirror )。副鏡功用是把反射光源再折射往鏡筒邊緣以方便觀察。副鏡是一塊平面小鏡子, 放置於主鏡前面近焦點的地方。傾斜 45°,所以又稱對角鏡( Diagonal )。幾經辛苦才磨製成的拋物面主鏡一定要配合優良光學平面的對角鏡才能顯示出望遠鏡的質素,否則便功虧一簣。對角鏡是塊光學平面,但磨製一塊平面鏡而又符合標準的卻不容易,工作過程頗複雜,用於檢查該自製平面鏡的標準光學平面鏡價錢也很貴,所以大多數天文愛好者都購買製成品,而希望花費多些時間和精力在望遠鏡腳架和配件的製造上。不過,對角鏡的大小,和裝置方位一定要配合主鏡的焦距和望遠鏡實際用途。
b. 平面對角鏡
對角鏡是一塊光學平面,鋁膜鍍在第一表面上, 光源在表面反射。金屬鍍在底的平面小鏡子不合天文用,因為第二反射會產生多重折射現象。對角鏡通常切割成橢圓形,大軸的兩端還磨成斜角以配合入射光束經過的路線。 溫度會引起對角鏡膨脹或收縮,因而影響它的精確度,所以市面售的對角鏡有三分厚和採用膨脹系數低而高品質的玻璃,一來避免溫度的影響,二是防止對角鏡變形。市面出售的對角鏡,小軸寬度愈大價錢愈貴,表面精確度愈高售價亦高。1.25 吋精度1/10 波長的派力士玻璃對角鏡售價約美金十元,精度高至1/20 波長的石英(Fused quartz)對角鏡則售二十五美元(1982年)。
橢圓形對角鏡
比較經濟而簡單的自製品,可以用照相機的大濾色鏡片,找眼鏡店代成橢圓形,濾色鏡片要先貼上橢圓形紙,鍍鋁的一面預先蓋上蠟或紙以防止刮花表面,完後,洗去封面蠟質,再拿去和主鏡一起鍍鋁。自己磨製平面鏡可參考其它書籍。
濾色鏡片 10.2 對角鏡寬度
對角鏡放在主鏡前面,所以必定遮蓋著部份入射光源,所以它的形狀不能太大,否則主鏡的集光本領便減低。通常對角鏡的寬度是主鏡的四分一,或它的投影面積在主鏡上只阻擋少於6%的光源。 因為對角鏡是承受一束圓錐形光線,所以它的形狀實際上是橢圓形的。但對角鏡可以用長方形或橢圓形,不過阻光會超過 6%光源,而且它的尖角會產生繞射現象。雖然長方形比橢圓形玻璃容易切割,但製鏡者都將對角鏡造成擋光少的橢圓形。
另外,光線折射出鏡筒邊時要預定足夠距離去裝置目鏡座,長度大約是主鏡半徑加上四吋(ι)。由圖中可以知道對角鏡小軸( Minor axis )可由簡單的相似三角關係式中找出來。
對角鏡偏移
另外,從幾何光線圖中,我們看見一種很奇怪的情形,就是近目鏡座缺口那邊的對角鏡實際上是短一些 ( d1< d2),即是對角鏡不是平均的放在主鏡光軸中心,而對角鏡中心是略為偏離中央少許。由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選用比實用對角鏡較細些小的尺寸。不過,長焦距即 f/6 或以上的望遠鏡的對角鏡縮短尺寸並不顯著,只有在短焦距, f/4 或 f/5 的情形下才值得考慮採用短一些的對角鏡。 最小實用對角鏡寬度
選擇對角鏡的原則就是小勝於大。威廉彼得士還特別計算出阻光最小的實用對角鏡寬度。六吋 f/8望遠鏡的對角鏡小軸寬度只有1.16 吋,其視場邊緣的星體比中心暗0.5光等。不過大家可以採用這些比普通實用對角鏡小一些,遮光少一些而價錢又平一些的對角鏡,即表中的第二攔。
焦比主鏡直徑( 吋 )
41/26810121/216
121212121212
f/42.131.532.371.752.662.002.932.253.262.563.713.00
51.881.222.071.402.301.602.521.802.782.053.142.40
61.711.151.871.262.061.372.241.502.461.712.772.00
71.591.101.731.201.891.292.041.382.241.482.501.71
81.501.081.621.161.771.231.901.302.071.392.291.52
91.431.061.541.131.671.191.791.261.931.332.141.44
101.391.041.471.111.591.161.701.221.831.282.011.37
121.291.031.371.081.471.121.561.161.671.221.821.29
實用對角鏡小軸寬度,由公式二算出,視場 0.875 吋。
最小實用對角鏡小軸寬度,由威廉氏算出, 視場 1 吋。
相關網站:
巨眼之門-自組天文望遠鏡 ( 湯大同 )
光軸的調整之斜鏡的偏移
11.1 目鏡的認識 目鏡的作用是把望遠鏡主鏡的影像放大,雖然一塊透鏡也可以造成目鏡,但為了達至最佳效果,大多數的目鏡都是由二塊或者多至七塊透鏡組成。
目鏡主要由兩組透鏡合成,對著主鏡,接收著主鏡光束的透鏡稱為視場透鏡(field lens),接近眼睛的透鏡是目透鏡(eye lens)。 正目鏡和負目鏡
目鏡可分為正目鏡和負目鏡,正目鏡表示望遠鏡成形的實像 ( real image ) 在目鏡之外;負目鏡則表示望遠鏡的的虛像 ( virtual image ) 出現於目鏡內。所以正目鏡可當普通放大鏡用,把擺放在目鏡前的物體放大,負目鏡則不可以。
a. 出射瞳孔 ( Exit pupil )
由主鏡射進來目鏡的光束,再離開目鏡的目透鏡成為細小光束的橫切直徑,就是出射瞳孔,或稱作藍斯登環 ( Ramsden disk ) 。出射瞳孔愈大,影像愈光亮。
出射瞳孔最好能夠配合人的瞳孔在晚間的寬度,約 5mm 至 9mm,這樣在黑夜觀看暗星体最恰當。應該要說清楚一點,出射瞳孔是要比我們的瞳孔細一些,否則進入不到眼睛的多餘光,便給浪費了.
出射瞳孔
出射瞳孔的直徑由入射瞳孔光束的大小所限制,入射瞳孔即望遠鏡的口徑,它們的關係在第一章中己列出。至於量度出射瞳孔的直徑,我們可以用一張白紙或磨砂玻璃放在目鏡後,量度最清晰的光環。得到它的直徑後,我們還可以用下列公式求出不知目鏡焦距的值。
例: 望遠鏡直徑 8 吋, 焦距 56 吋,由望遠鏡系統量度到的出射瞳孔直徑是 1/14 吋, 求自製目鏡的焦距。
第十一章 目鏡
出射瞳孔直徑和觀察用途
倍率出射瞳孔直徑每吋放大倍數觀察對象
十分低倍4~7 mm3~6 x寬視野深空星體。
低倍2~4 mm6~12 x常用倍率,找尋星星和觀看深空星體。
中倍1~2 mm12~25 x月亮,行星,細小深空星體,寬視角雙星。
高倍0.7~1.0 mm25~35 x月亮,在大氣穩定下觀看行星,雙星,星團。
十分高倍0.5~0.7 mm35~50 x大氣穩定下觀看行星和窄視角雙星。
b. 目視距離 ( Eye relief ) 目視距離就是眼睛離開目鏡,而又可完全觀看整個視野的寬度。由量度出射瞳孔與目鏡間的距離便可得到它的數值。配戴眼鏡的朋友,需要最少15mm 至 20mm 的目視距離。
若然寬度太短,視野外圍就會被避擋,形成鎖匙孔現象。傳統設計目鏡的目視距離和焦距成正比。即焦距短,目視距離小;焦距長,目視距離大。 不過,新近設計的目鏡無論焦距長短,目視距離也很長,對戴眼鏡的同好來說是一個喜訊。
而且 Vixen 的 Lanthanum LX 系列,Tele Vue 的 Radian 型 和 Pentax SMC XL 型目鏡更特別,不同焦距目鏡的目視距離也是 20mm 長,這是因為它們應用了巴羅鏡設計去增加目視距離。
Orion 牌 Lanthanum 型目鏡 c. 視埸 ( Field of view ) 天文望遠鏡的視野就是可看見景物的視角 ( angular field of view ) ,以孤角表示。
觀看地面風景的望遠鏡視野 ( linear field of view ) 則以平面距離表示,例如我們可以用一個雙筒鏡觀看離開自己1000 碼,而寬度可達至373 呎的風景,視角便是 7.1 度了。你只要把視角來乘 52.5 便可以用視埸計回平面視距離寬度。例如視角 8 度的雙筒鏡,它的平面視野便是 420 呎了。
視角愈大,可看見的面積愈大。視埸和放大率成反比,放大倍數大,則視埸狹窄。
視埸分為實際視場 ( real field ) 和目鏡視場 ( apparent field )。透過望遠鏡可見的那片天空稱為實際視場α,在目鏡內可看見的天空稱作目鏡視場 β。
目鏡的視場規限於視場環 ( field stop ) 的直徑大小 ( d )。
例 : 一個 25mm 焦距,20mm 直徑視場環的目鏡,求它的目鏡視場。
例 : 一枝 8 吋口徑 f/10 的望遠鏡,應用上述的目鏡,其視場環是 20mm ,求望遠鏡的實際視場。
由上圖可見到,望遠鏡的放大倍數可用入射主鏡光線的夾角(α )
和目鏡的夾角(β) 之比來求出。
放大數倍也可以用視場方式表達。
由上面公式,可知要廣寬視野就要低倍率,亦即是說放大倍率低的目鏡便擁有廣大視場。
例: 一枝 8 吋口徑 Schmidt-Cassegrain 望遠鏡,焦距 2000mm ,目鏡焦距 20mm ,目鏡視場 50° ,求望遠鏡的實際視場。
0.5° 約是滿月的直徑。
11.2 目鏡的種類 公元1703年,Christian Huygens 發明的第一隻利用兩塊透鏡片組合式的目鏡,經過三百年,很多新款由電腦輔助設計的目鏡也相繼出現,同時也應用了現代高質素的玻璃,成像質量已遠超越原形設計的目鏡。其不單擁有大視埸,也大大改進了近透鏡片邊緣像的清晰度。
以往大多數的目鏡都會以發明者命名,而且會把一或兩個大草英文字和數目字刻在旁邊,表示它們所屬類形和焦距。例如 R12 即藍斯登型12mm 焦距目鏡。
普通目鏡框外直徑( O.D. outside diameter )有三種規格︰
a.日本0.95”24.5mm常用平價品
b.美國1.25”31.75mm天文常用款式
c. 美國2”50.8mm 特大口徑的高價產品廣角目鏡
a. 各種類形目鏡構造和用途
目鏡構造目視距離視場特點
短 5~10 mm32°H 型乃經典目鏡。
是第一隻利用二片透鏡組合成的目鏡,它矯正了單透鏡目鏡旁邊緣出現的彩色現象。但焦平面在鏡內,所以能加十字線。
因為有場曲缺點,只應用在長焦比如 f/8 以上望遠鏡。 H 型現在有多種款式,
AH ( 消色差 H achromatic Huygens), 和 HM ( 改良形 H)。 1703年 用途:
H 型目鏡多數用於焦比為 f/15 的折射望遠鏡上。
因為目視距離短,較適合用於低倍放大觀察。
焦距: 8mm ~ 25mm
目鏡構造目視距離視場特點
短
~5 mm28°~ 40°R 型也是兩片設計,但凸面相對,而且焦平面在外,可以方便加十字線。
場曲誤差比 H 型少,但亦存有色差和目視距離短問題。
R 型的改良形稱為 SR ( 對稱式 R )。
1783年 用途:
R 與 H 型一樣只有短目視距離,只宜用於中長焦距上。
因為價錢便宜,現多應用在平價的望遠鏡,而 R 型也用於非常高焦比的顯微鏡中。
焦距: 4mm ~ 30mm
目鏡構造目視距離視場特點
短
4~14 mm40°~ 52°K 型乃 R 型的改良形,為了要減低色差和場曲,目透鏡給一塊兩片組合式消色差鏡片所取代。
K 型有 MA (modified achromat),SMA 和 RKE 款式。
1849年 用途:
K 型目鏡仍然只適合用於焦比大過 f/6 的望遠鏡。
焦距: 6mm ~ 25mm
Edmund Scientific 牌 RKE 型目鏡 ---- 12 mm 焦距,目視距離 10.7 mm,視場 45°。 目鏡構造目視距離視場特點
長
5~46 mm42°~ 52°Plossl 又名 Symmetrical 由兩塊兩片消色差透鏡片所組合,最新設計的還在中間加上了第五塊透鏡去減少誤差和增加目視距離長度。
Plossl 式在任何倍數上也表現很好,在短焦比的望遠鏡上表現也比 Or 出色,光學變形也完全改正了。
視野寬、目視距離又長、價錢不算貴、質素又高,Plossl 是天文界最流行最受歡迎的目鏡。 1860年 用途:
適宜觀看任何目標。
焦距: 3mm ~ 55mm
Vixen 牌 Plossl 型目鏡 ---- 7.3, 9.5,13, 26mm,目鏡的焦距愈長它的尺寸愈長,焦距愈短目鏡愈短,目鏡長度是和焦距成正比的。
目鏡構造目視距離視場特點
中 ~ 長
5~27 mm40°~ 45°Or 又名 Abbe
由十九世紀至今也很流行。
Or 是四片式設計,它的三片組合式消色差鏡片,完全改正了光學的變形。實際上 orthoscopic 字義即 "改正變形" 的意思。它不單有寬視場,而且也擁有長目視距離。
1880年用途:
最適合觀看行星。
焦距: 4mm ~ 34mm
Edmund Scientific 牌日本製造的 Or 型目鏡 ---- 12.5 mm 焦距,目視距離 10.41 mm,視場 44°。 廣角目鏡構造目視距離視場特點
長
~15 mm60°~ 70°Er 型是擁有寬視場的廣角目鏡。視場有 70 度之多,當用於深空低倍觀察,會令你印象難忘,很多時配合高質素的天文雙筒鏡,而 K 款式則配普通雙筒鏡用。
在高倍放大時目鏡的視場邊緣會出現散光影像,購買時要打聽清楚每隻牌子目鏡的實際表現。
改良了的超廣角目鏡的視場可去到 85 °( Meade 牌子的 UWA ) , 使用者更要前後左右移動眼睛才可看到全景,它和 Televue Nagler 超廣角目鏡很相似。
1917年 用途:
廣角型目鏡最適宜用於觀看星雲星團等深空天體。
焦距: 16mm ~ 40mm
目鏡框外直徑: 1.25" 或 2"
Vixen 牌 Super-wide LVW 型廣角目鏡 ---- 3.5, 5, 8, 13, 17, 22mm,目鏡框外直徑是 1.25",目視距離全部是 20mm 長,這種設計令到它和普通目鏡外型有明顯的分別 ------ 焦距愈長目鏡尺寸愈短,焦距愈短目鏡身愈長。
廣角目鏡構造目視距離視場特點
中~長
10~18 mm82°Nagler 型是擁有寬視場七片透鏡組合成的超廣角目鏡。視場有82° ,是較早出現的設計。現已有第五代---Nagler V,目視距離也增長了很多。
使用者亦要前後移動眼睛才可看到全景。
20 世紀用途:
廣角型目鏡最適宜用於觀看深空天體。
焦距: 4.8mm ~ 31mm
目鏡框外直徑: 1.25" 或 2"
第4代 Nagler b. 免重調焦目鏡 ( Parfocal eyepiece )
當目鏡廠商宣稱它們的目鏡是 Parfocal 的,這即是說當我們轉換不同焦距目鏡時也不用重新對焦。這是因為它們的目鏡焦平面與目鏡肩托是相隔同一位置的。通常用同一目鏡牌子的同一系列目鏡也有這種特式,但購買時要先查看清楚說明介紹,但不同廠商的產品則多數要重新再調校焦點了。
Meade 牌 plossl 型目鏡 ---- 5, 6.7, 9.5, 16, 25mm 是 parfocal,
最右面 40mm 目鏡除外。很明顯左方五個目鏡的框至肩托之長度是相同的。
11.3 目鏡的選擇 普通的目鏡焦距有 6mm至 40mm ,我們應採用目鏡外口徑 1.25" 和目視距離長的款式,經濟的可採用 0.95" 的目鏡。
磨鏡者自製的望遠鏡質素若果不是很高的話,作者提議首先應選購一隻低倍的 25mm 焦距目鏡,其後再買隻中倍目鏡,這時可考慮 12.5mm 的 K 或 Or 式,再高倍的目鏡便要 6mm plossl 式或 Or 式了。
理論上目鏡最短可用到焦比除以 2 的焦距,即 f/8 最高可用到 4mm 焦距。但短焦高倍目鏡要求高的鏡面質素才能全面發揮功能,否則磨鏡者只能看見白濛濛一片的影像。磨鏡者選購高倍目鏡時認真要檢定一下自己的主鏡質素,看看是否可以承受這樣高倍的放大。
相關網站:
自製目鏡可參考
巨眼之門-自組天文望遠鏡 ( 湯大同 )
第十二章 望遠鏡的配件和組裝 關耀平 黃隆
12.1 光學部份的機械配件 主鏡完成後,下一步是製造光學部份的機械的配件。 在望遠鏡光學系統的整體結構圖中,除主鏡和副鏡外,需要的配件是主鏡座、副鏡架、目鏡座、鏡筒和尋星鏡。這些配件部份可往儀器社購買廠製成品,但自製比較便宜和有實踐意義,以下一一介紹各種配件的製造方法。 1) 鏡筒
望遠鏡鏡筒是用來支撐光學配件的框架,要確定它是否堅固,是否有足夠的強度去承托主鏡、副鏡和目鏡座,絕不可以彎曲變形或斷裂,但重量又不應太大,以免在設計腳架時要相對地增加重量。 鏡管更要防止不必要的光線進入目鏡,和可以附加上尋星鏡。
理想的鏡管應該是一枝既擁有足夠強度而又輕巧的框架,塑膠、玻璃纖維、木、紙和鋁都是最普通的材料。 鏡筒主要分封閉式(closed tube) 和開放式 (open framework"truss tube") 兩種。
開放式鏡筒 封閉式鏡筒
通常我們都會先考慮封閉式鏡筒,開放式鏡架多應用在大口徑主鏡,以減低整體望遠鏡的重量。
a) 鏡筒的長度 大概的標準就是鏡筒的長度相等於焦距,可以再加 50mm 至 100mm (2~4 吋 )。這樣鏡筒前端便會預留有約50mm遮光罩,鏡筒底部也有足夠空間放置主鏡座。
而最短的長度度基本上沒有什麼限制,不過你要儘量避免光線經過鏡筒前端走進入目鏡座。 至於鏡筒的最大長度,應該是以鏡筒不會妨礙有用的光線進入主鏡為準(vignetting)。 b) 鏡筒的直徑
鏡筒的直徑大約是主鏡直徑加上 25 mm 至 100 mm (1~ 4 吋)。
鏡筒的直徑必須要比主鏡直徑大一些,以便主鏡座放置在鏡筒內。因為主鏡座通常都比主鏡大,原因是它有三塊鏡匝抓主鏡,避免主鏡在轉動時掉下來。
鏡筒太窄,或鏡筒前端遮光罩太長,就會把部份入射光線( a )切斷。
鏡筒直徑、主鏡直徑和鏡筒長度的相關公式如下
很多時鏡筒的直徑是以光的入射角度 θ 計算出來。通常 f / 8 的入射角度定為一度,而 f / 6 的為二度。而 tan 1° = 0.018 , tan 2° = 0.035 。
例: 主鏡直徑 = 120mm, 鏡筒長度 = 焦距 = 720 mm
焦比 f / = 720 / 120 = f / 6 這樣入射角度 θ = 2° , 那麼 tan 2° = 0.035 代入公式
鏡筒直徑 = 120 + 720 x 0.035
= 145.2mm 計算結果鏡管是145.2mm,鏡管直徑比主鏡直徑大25.2mm,即段落開始時鏡管直徑大約的數值。
很多時,市面現成的材枓,例如膠水喉管的直徑尺寸是固定的,所以我們只可計算鏡管的長度。 捲造鋁片鏡管可以找五金店舖的師傅代勞,鋁片厚度約1.2mm。鏡管口兩端要加上鐵匝,以增加鏡管強度。
c) 鏡筒的內部
鏡筒做好了,就要把鏡筒內壁塗上一層不反光的黑色油漆(黑板油)或貼上絨紙,以避免光線在內部反射。反光的鏡筒,反差低,成像劣,背景白濛濛一片。而開放式鏡筒設計便只可以在外面圍上遮光物料了。
d) 鏡筒的表面
表面多數會塗上一層保護油漆。有些製鏡者則喜歡用自黏貼膠牆紙裝飾。它的顏色鮮艷,款式眾多,實用美觀,又容易貼上。 貼這些膠牆紙時,可先用噴壺噴上一層水在鏡筒表面上,這樣貼膠紙時會容易一些趕走氣泡,貼膠牆紙時平面可用膠片和布幫助,彎曲面則用布抹擦去趕走氣泡。
e) 鏡筒的底部
至於鏡筒的底部,通常我們都讓它留有空間,以加快主鏡適應外間的溫度。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別讓背底的光線透過空隙走進副鏡範圍,影響成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