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教授上书建议中学课本停用《出师表》

[复制链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4-13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教授上书建议中学课本停用《出师表》
2007-04-13 07:10:00 来源: 三秦都市报 
   
*   核心提示:西安市委党校65岁的历史学教授胡觉照日前写给国家教育部教材司一封建议信,认为应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以华歆的《止战疏》代之。

三秦都市报4月13日报道 西安市委党校65岁的历史学教授胡觉照日前写给国家教育部教材司一封建议信,认为应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以华歆的《止战疏》代之。

信中说:在《止战疏》中,华歆认为:“战争是在不得已时才发动的,不可以轻启战端,要等待时机的成熟。”

(原文为:“夫兵,不得已而为之,故戢(收藏、收殓、止息不用)而时动。”)。

诸葛亮的《出师表》发动北伐战争的原因是,刘备曾“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所以要报恩于刘禅。表现出的是一种愚忠。

《止战疏》中,华歆认识到三国鼎立已成定局,极力主张积蓄国力:“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治二王之业。”即以周成王、周康王作为榜样,先治理好曹操、曹丕留下的基业,成就一个太平盛世。同时提出了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它强烈地反映了华歆民本思想和止戈为武的战争观。

谈到用《止战疏》替换《出师表》的实际意义,胡觉照认为,《出师表》作为范文被选入初中课本,对于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来讲,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战息兵”的观念。
--
vincent 发表于 2007-4-13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西城区 联通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花楹 发表于 2007-4-13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河东区 联通
个人觉得这篇文章还是不错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都巽风 发表于 2007-4-13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电信
不要把母语教育搞得跟思想品德教育一样,更不是军事理论教育。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空星夜 发表于 2007-4-13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电信
可以两篇一起上,没有必要撤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zhangqnick 发表于 2007-4-13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门头沟区 联通

感觉挺好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万紫千红 发表于 2007-4-14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鹏博士宽带
华歆:止战疏

  兵乱以来,过踰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 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

文采不如出师表哈。上这篇还不如上《孙子兵法》,第一句“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就够学学军事了

华歆为人自古也黑黑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清夜星蓝 发表于 2007-4-14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BGP
没必要的  记得当年我背出师表时  就用了一个小时呵呵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IIIT-OOO1 发表于 2007-4-14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雅安 电信
风兄说得在理啊!严重同意,不要任何问题都上纲上线嘛,这些教授也真是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4-17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从《出师表》的存废说开去

选稿:项凌  来源:东方网  作者:苏立芬      2007年4月16日 08:56
  
  日前,西安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胡觉照写给教育部教材司一封建议信,认为应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胡觉照认为,诸葛亮《出师表》发动北伐战争的原因是,要报恩于刘禅,表现出的是一种愚忠。因此,《出师表》作为范文被选入初中课本,对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来讲,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战息兵”的观念。(4月13日《三秦都市报》)  

  这一消息一经新闻披露,便引来几乎一面倒的批评。计有张贵峰先生发表于《新京报》的《出师表不可从教材删除》、徐德国先生发表于《扬子晚报》的《炮轰〈出师表〉疑似“学术炒作”》、辛木先生发表于《大河报》的《问一句,中学生会向谁“愚忠”?》、王学进先生发表于《南方都市报》的《〈出师表〉存留无所谓,教师指导更重要》等。综观上述批评文章,除张贵峰先生的之外,其他大致都可令人接受。尤其是王学进先生的批评,让人觉得很中肯。他认为,《出师表》的存废与否,涉及到的是选编教材的指导思想和大纲原则。《出师表》及许多入选教材的古文所表达的思想观念,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确有不可取之处,但论其文章的文学价值均臻一流。  

  王先生说出的是体现在《出师表》及许多古文上的实际问题,其实,这是由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所具备的自然特征所决定的。这里我们首先必须承认,没有任何一个文学作品不是文学性和思想性兼具的。但是,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在价值表现上一般是不变的,所谓历久不衰、不朽之作,大都是在这种意义上来说的,比如李白之诗,柳永之词;然而,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在价值表现上则极容易体现出一种时代性。即在某一时代被奉为珍宝的思想,在另一时代则可能被视为垃圾。就比如《出师表》的愚忠思想,甚至其所谓的“汉贼不两立”,又何尝不是垃圾呢?  

  基于此,语文教材的选择当然应该以文学性为主,而思想性次之。也就是说,语文教材的选择首先应该着眼于对一种不变价值的把握,而不应该把跟风时代放在前面。何况,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毫无疑问是要教授学生们如何使用语言,而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文学作品的文学性甚至具有唯一的价值!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材过于强调它的思想性,这种强调思想性的要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甚至发展为对革命性的要求,由此使得我们的语文教材文学性严重不足。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比如当今我国大学生的母语写作能力普遍不足,比如媒体曾有报道称外国留学生居然在上海的一次汉语辩论赛中击败诸多国内学子而夺冠。

  而胡教授批评《出师表》宣传了一种愚忠的观念,甚至批评其宣传了一种好战的观念,大致还是强调教材思想性的一种表现吧。所以,笔者与所有人一样,认为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删除《出师表》是没有必要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ositron 发表于 2007-4-18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海南–海口 电信/海航集团有限公司
原帖由 成都巽风 于 2007-4-13 21:03 发表
不要把母语教育搞得跟思想品德教育一样,更不是军事理论教育。


同意。出师表挺好的,没必要换。况且有几个人在学出师表时会想那么多?反正我当时就没想(应该不是因为我的IQ吧?!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天上冰雪 发表于 2007-4-18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武子 发表于 2007-4-18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阜新 联通
从上了中学从来就没学好过语文
说有文才都是听别人说的,自己也就默认了,既然文才相当好那就要学它的笔功,没必要去想的那么多而撤除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Eldghost 发表于 2007-4-18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电信/沈阳广电电信合作宽带
又是党校人的大作……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angxn 发表于 2007-4-18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濮阳 联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活动星图 发表于 2007-4-19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电信
把语文课撤了吧……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Eldghost 发表于 2007-4-19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电信/沈阳广电电信合作宽带
原帖由 活动星图 于 2007-4-19 12:25 发表
把语文课撤了吧……


撤了倒不用,课文全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外加和谐社会的内容就行了
绝对政治正确!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4-21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出师表》易去,奏折情结难弃

2007-4-18 0:04:41  红网

盛世多大言,有时候,不免言过其实。但正因为其“大”,往往能够博得名声。李世民端详着一棵大树问:这棵树?宇文世及答:远望亭亭如华盖,近观枝叶纷披,高可及天……李世民说:魏征常要我远离佞臣,我不知道谁是佞臣,现在看来,你就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宇文的回答很有些“政治正确”的味道,话语也很“大”:何谓华盖呀?帝王脑袋后边那个花哨的东西呗;帝王是何人耶?上天之子呗!
  
  这样“正确”的“大话”,在心思缜密的唐太宗跟前没有奏效,宇文世及因之倒霉,优游林下去也。但“大话”其实是不绝如缕,越是盛世,越是花样叠出。比如,前两天西安市委党校的一名教授说,《出师表》主张战争,不和谐;强调愚忠,不科学,所以,为了让下一代免疫,应该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删去。
  
  高论引来很多人的认真狙击,这些可爱的人们告诉这位教授,语文教育是真善美的教育,中华文化精神价值的嬗变和传承也在其中,以及文法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区别,等等。这些说法都很好,基本上厘清了以往大家习焉不察的一些概念。大家在争论中,共同进步,共襄教育大业,还不知不觉维护了言论自由的理念,这是多么大快人心的事情呀。
  
  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我惊讶地注意到,这位教授所陈述的理由是如此的贴近现实,不仅拿古人的文章来比附当代的主流价值,更表达出以今日流行价值“斧正”传统文化的意图。现在国家强调“和谐发展”,就有人跳出来说,《出师表》这样的文章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战息兵”的观念;明天要是强调应该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是不是应该把《桃花源记》也删掉呢?
  
  这个也怕误导下一代,那个也怕毒害青少年,七删八删,我们的花朵们能够接受到的,大概只剩下无色无味至纯至正的标准读物,其结果,亦可以预见得到。
  
  过去在极左思潮猖獗的时候,我们曾经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其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传统文化遗产被彻底否定,中国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遭到了系统的破坏。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前年连战访问大陆,其优雅的风度、良好的修养深深折服了大陆人民,而我们大陆最牛的清华大学,其校长连一首诗都读不下来,在世界华人面前大大出了一丑。
  
  另外一个例子则有关原台北“文化局长”龙应台,这些年来,龙应台以《文化是什么》、《紫藤庐与星巴克》、《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台湾》等一系列雄文震惊大陆知识界,这些文章既有着宽阔的国际视野,更显示了作者深湛的国学根底,遍观国内学者,无人望其项背。想来会有人不服气,可那又能怎么样呢?也许这些人的“不服气”本身,正是其狭隘、短视、自大的表征。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在那个偏僻的海岛上竟然蔚为大观,在我们这里反倒日渐衰微,不断产生畸变,总是有人出一些排毒的馊主意呢?根源就在于中国读书人心中,大都有一个“奏折情结”,有一根“政治正确”的弦。每每到一个比较繁荣、讲求文化的时代,这种情结就开始露头,并葳蕤蓬勃起来。而其包装就是忧国忧民的姿态,政治正确的表达。
  
  所以,我以为,一篇《出师表》易去,而游动在中国知识界的“奏折情结”不会轻易剔除。因为,即便是这些主张删文的人,也并没有读懂《出师表》,没有理解了诸葛亮深沉的历史责任感,没有理解了刘勰所说: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陆游所写:《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所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我们说,这样的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文人的精神,怎么能用一个简单的“愚忠”来作为判词呢?
  
  文化教育的繁荣,离不开对于教材的审慎遴选;国家千秋万代的教化,更不能没有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但同时我们应该记取的是,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一定要警惕图解和比附,历史的看待历史,而不是以今绳古,更不是简单粗暴。至于,一些别有所图的倡议者,当不在论者关心的范围了。
[稿源:红网]
[作者:胡印斌]
[编辑:潇湘行]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2-5 16:51 , Processed in 0.53784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