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秦始皇遗体可能保存完好(更新)

[复制链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4-17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来源:东方网  作者:郭志坤      2006年12月26日 09:47

2006年10月6日,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是打开始皇陵墓的时候了》的文章,认为如果打开秦始皇陵,每年仅门票收入就可达25亿元。这是多么诱人的经济增长点,于是,吸引了广泛关注,两周不到的时间,点击量就超过了23万,跟帖评论者很快也分成赞成和反对的两大阵营。

    赞成者认为,秦始皇陵墓充满了神秘,打开肯定能给世界一个不小的惊喜。不打开始皇之陵,是因为打开会受到氧气的侵蚀,部分文物会受损。问题是如果永远不打开,等于没有,或有等于无。要打开才有价值,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

    反对者认为,目前国内的文物保护手段和技术还不成熟,谁敢保证出土的文物万无一失。如果只图一时的冲动与快感去开掘始皇陵墓,那么,后人非但不会赞扬我们的聪明睿智,反而可能会痛责我们这种因急功近利而导致无可挽回损失的愚蠢之举。再说,从现在始皇陵墓的安全性角度来看,那里的安全防范措施、手段,大可不必担心会给一些盗墓贼有可乘之机,偷走国宝。

    正当赞成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之际,有位教授站了出来呼喊:别争了,你们这场争论,完全是一场空论,它是建立在虚幻基础上的,因为秦始皇陵地宫已被盗掘一空了。作者一口咬定项羽盗空了秦始皇陵地宫。如此说来,赞成和反对发掘秦始皇陵的立论基础就不存在了。

    项羽果真盗空了秦始皇陵地宫吗!最早说到项羽发掘秦始皇陵,是楚汉两军对峙广武时,刘邦列举了项羽十大罪状,其中第四条就是“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 自后,对于项羽“掘始皇帝冢”的谴责,虽然沸沸扬扬,千年不息,却并没有什么实证的材料。就此问题,笔者在二十年前曾先后访问过数十位历史学、考古学家,后来辑其要点以题《秦始皇陵地宫猜想》刊于《文汇报》(1993年8月27日)“独家采访”专栏。

    今重读《史记》,你会发现司马迁在记述秦始皇陵是否曾被盗掘这一事实时,处理得非常巧妙,掌握很有分寸。在《秦始皇本记》、《项羽本纪》中,他对项羽掘陵一事只字不提,仅在《高祖本记》中,记述了刘邦对项羽的指责。至于太史公自己,只说到“项羽遂西;屠烧咸阳宫室,所过无不残破”为止。这位素以治学严谨著称的史家,对于项羽盗掘秦始皇陵一案所持的分明是一种极为谨慎的保留乃至否定态度。有感于上,现再辩证如下:

    一,史书的记载有异,让人无法确信项羽盗掘秦陵。《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有楚汉相争之时,刘邦曾列项羽十大罪状,其中第四项是“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物”。《水经注·渭水》中说得更详:“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同时,在刘向写给汉成帝的一篇谏书中也有记载,书中说:“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人其凿,牧煮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从这些记载来看,秦始皇陵不仅被盗过,而且地宫中的物品似乎也荡然无存了。《汉书》里虽然有些记载中也说到秦始皇陵遭到盗掘,但是发起人与主持人却似乎并非项羽。《论衡》也没有明确讲是项羽盗掘,只是说:“秦始皇葬于郦山,二世末,天下盗贼掘其墓。”白居易《草茫茫》诗有“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句,鲍溶《经秦皇墓》诗也写道:“白昼盗开墓,玄冬火焚树。哀哉送死厚,乃为弃身具。”都说秦始皇陵在秦末动乱中被盗掘。而“三月火”一句,暗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史事,但没有说盗墓的组织者是项羽,更没有说被盗空。这些史书记载虽各不相同,但从中至少让我们了解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盗发秦始皇陵确有其事,但没有被盗空;再者,并非项羽组织的军事行动。这一点很重要。若是项羽的军事行动,就会产生“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结果。也许是义军部众的盗掘,而且又是在军事活动的匆忙之中,掘不到什么也就走了。也正是这一结果,大多典籍没有肯定说秦始皇陵被项羽盗空。

    史书中的记载,也不能全部排除含有道听途说的成分。所谓“牧羊儿火烧地宫棺椁”的记载即为一例,说的是一个牧羊的小孩在秦陵一带牧羊,其中有几只羊掉入地洞中,牧羊儿打着火把到地洞中去寻找羊,不料越走越深,看不到底,因为他走进了始皇陵的地宫,最后火把失火,洞内燃烧,竟把秦始皇的棺椁燃烧了,所有洞内的奇珍异宝也在大火中消失了。这可能吗?乍一听,似乎有道理,细细一想,又觉得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常识,牧羊儿单凭一根火把照明就能独自钻入地宫,烧掉了埋藏在地下偌大的棺椁吗?更何况地宫里严重缺氧,水银弥漫,不少专家认为,此牧羊儿不等接近棺椁也许就一命呜呼了。

    再翻检历朝历代的史籍以及金石著录,两千多年来也没有发现一件被确认为来自秦始皇陵墓内的文物。这种奇特的现象也就更使人们恍然大悟了。

    二,从项羽的性格来说,并非一味“以掘秦陵复仇”。项羽与秦始皇确有世仇,发掘仇敌坟墓以雪恨也是在情理之中。据史料,其祖父项燕是被秦将所杀,项羽曾发誓要“取秦而代之”,当他得势以后果然采取了雪恨的措施,一次就活埋了20余万秦军投降的士兵;当他统率大军入关中并杀掉秦王子婴后,便把秦宫也作为发泄仇恨的目标,把秦宫以及秦陵豪华的地面建筑焚烧殆尽。《史记》载曰:“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由此可知,当时秦宫被焚烧所留下的残破景象也是项羽亲眼所见的,仅此而已。

    至于项羽发掘秦陵地宫就不在推理之中了。在古代社会,掘墓,剖棺,鞭尸,是政治惩罚与政治迫害的一种形式,同时又都用以发泄仇恨,《左传》中就有掘墓复仇的史例。司马迁记述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的故事,在民间有相当的影响。项羽从其强烈的复仇心理出发也许会以掘墓、鞭尸来雪恨,但情感问题往往还有人性善的一面,即深受传统礼制影响的项羽不能不受到 “谴盗”的社会舆论的制约,“盗墓”毕竟是两个野蛮的字眼,当时也流行着“盗墓时也会遇到崩雷晦雨、狂风大雾或者神异动物”的警示,如果不理会这种警告,常常会遭致严酷的报复。对此,在用兵当务之时,项羽当也是有所敬畏的。

    再说,项羽也是讲情感、有理智的人。鸿门宴中,范增多次给项羽使眼色,三次举起身上所佩饰的玉示意项羽当机立断杀掉刘邦,可是,项羽“默然不应”。这里充分反映了他的性格并非后世想象的那样“残暴”,范增当时就对项羽性格作了“为人不忍”的评述。应该说,作为贵族后裔的项羽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有一次攻城久攻不下,项羽愤怒不已,一气之下,便下令准备将外黄城中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活埋。外黄县令舍人的十三岁小儿,前去劝说项羽:“若此,再也没有人肯投降您了。”项羽听后觉得言之有理,很快就赦免了准备被活埋的外黄人。此为理智之举,很得人心。到了睢阳,人们都争着归附项羽。可见,最为神圣的复仇就是宽恕。当项羽处于“四面楚歌”之时,他慷慨悲歌,作诗抒情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唱了好几遍,虞姬作诗应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项羽听后大哭一场,流下了一行行热泪,身边的人也深为感动,跟着哭泣。由此看来,项羽并非铁石心肠。1981年7月28日,笔者访问周谷城先生,讲到项羽盗掘秦陵时,他说:“挖坟雪恨是最不人道的,刘邦就抓住这一点来揭露项羽掘秦陵,以此搞臭项羽,其实,项羽也是有理智、图霸业的人,怎会去干那种傻事呢?”此言正是对“为人不忍”的诠释。

    三,从防盗的严密性来看,秦始皇陵也难以被盗。史籍记载中,可知地宫采取了种种防盗措施。在陵墓修完不久,所有参加修陵的工匠、刑徒都被关在地宫中,成为秦始皇的殉葬者。因为这些工匠、刑徒对地宫构造太熟悉了,杀了他们也是以防后患,此为一。其二,有暗箭防盗。有些史书还记载了秦始皇地宫安装弩弓的事实,此种弩弓是否能真正发生作用,也是研究者和好奇者甚感兴趣的话题。秦始皇兵马俑坑曾出土一种远射程、大张力的劲弩,单靠人的臂力拉开恐怕是困难的。但如果把装有箭矢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发使之丛射或是连发,就可达到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暗箭。秦始皇陵为了防盗,完全有可能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上这种触发性的武器,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幕穴,就会被这些暗箭射杀。始皇陵的这一做法,被以后汉唐陵墓所继承,有些史书也详尽地记载了这一史实。其三,用毒气防盗。秦始皇地宫以水银为“江河大海”,除了象征气势恢宏的大自然景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防盗。因为水银在常温下的液态极易挥发,而汞本身是剧毒类药物,人一旦吸入高浓度的汞气,即可导致精神失常、肌肉震颤而瘫痪,以致死亡。秦始皇地宫中“以水银为池”,便可扩大汞的蒸气挥发层面,使毒气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从修建的坚固性来说,盗掘亦并非轻而易举之事。秦始皇在世时着手修建,他以其权势征集了最优秀的工匠,采用了最好的材科,应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所以,地宫开掘极深,建筑得非常坚固。它“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塞以文石,敷以丹漆,深极不可入”,就是说,它不仅远远超出浅层地下水深度,而且穿透深层地下水,采用熔化灌注金属、敷涂生漆等技术手段,浇封缝隙,使之密封。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说:骊山已经挖得很深了,连火也点不着了,凿时只听到空空的声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样,再也挖不下去了。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八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地宫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宋人卢氏注张华《博物志》)说:“秦氏奢侈,自知葬用珍宝多,故高作陵园山麓,从难也。高则难上,固则难攻。项羽争衡之时,发其陵,未详甚至棺否。”事实上,始皇陵封土的高度达76米,像一座山一样;而封土下还有墓坑,据记载,墓坑“穿三泉”,既然是穿过了三层泉水,应该是相当深的。结合商周时期墓葬的情况,其深度当在20米以上,也有人认为可能要达到40米。要挖掘近百米深的盗洞,别说古代,就是现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为了比较确切地了解秦始皇陵封土以及地宫的情况,考古人员在陵冢及其周围打了四千多个探孔,这就等于对地宫及其周围地区作了一次非常严密的扫描。钻探结果表明,夯土层清晰规整,既没有大规模被掘开与焚烧的痕迹,也没有发现接近地宫的盗洞或被盗扰的痕迹,仅仅在陵冢东西两侧发现两个深不到9米、直径约1米的盗洞,而且均在远离地宫墙外就废弃了,地宫的宫墙也没有被破坏的痕迹,更没有对地宫造成任何威胁。

   考古测量结果,在陵区中有广达1.2万平方米的强水银辐射区,为陵外其他地方水银含量的八倍,这一有力证据再次证明了《史记》中秦陵记载的准确性,即地宫中含有大量的水银。考古学家据此认为地宫没有被盗,否则水银就会早已挥发。

    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考古工作者通过运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表明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墓室宫墙坚固尚未坍塌。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在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并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这说明秦始皇至今仍好端端躺在地宫里。

[ 本帖最后由 meteorobs 于 2007-4-18 19:28 编辑 ]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benlinliu 发表于 2007-4-17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中移铁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Eldghost 发表于 2007-4-17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电信/沈阳广电电信合作宽带
挖出来保护不了
还不如不挖

杀鸡取卵的事儿咱们不能干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花楹 发表于 2007-4-17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听说这墓坚硬得得用原子弹炸开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angxn 发表于 2007-4-17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濮阳 联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空星夜 发表于 2007-4-17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电信
越是不挖,越是值钱,我赞同不挖!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4-18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考古早就发现了,阿房宫根本没来得及建成,烧啥烧了。
烧的是咸阳宫,项羽干了。所以汉初国库匮乏,刘邦何必另建新都,以为他傻小子? 秦都被毁不得已嘛!
刘邦新取咸阳宫,几失雄心酒色沉溺下去,后,不经历拮据,怎么要大骂萧何建未央宫?
主要就是始皇陵规模巨大,以至于过分引人注目,自按匹配逻辑虚构必有同级奢华的附属宫殿群了。查秦当时史料去吧,看看有没有关于阿房宫落成和使用和就地发生某大事件的证据、人员用品进出的建筑配套遗迹等;刘邦怎么在咸阳宫贪享欢乐却不去所谓更堂皇的阿房宫,他蠢笨没欲望? 再想想,陈胜吴广大军逼近,怎么会调用建陵(就放一马说是建阿房宫又如何)大群劳役充军抗击? 连阿房宫都建好了驱使那么多劳役在那何意?
只能说想象力太丰富了,读《阿房宫赋》跟看戏说三国似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万紫千红 发表于 2007-4-18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鼓楼区 电信
路过,“NND 又在背后说寡人的事。各位继续”
1BA022.gif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天边微微兰 发表于 2007-4-18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陕西–西安 电信
不赞成挖
应该继续保存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hlwq 发表于 2007-4-18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和平区 联通
都挖光了,子孙们还干什么?
留点东西,让他们过手隐!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XKLQB 发表于 2007-4-18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湛江 电信/(吴川/霞山)
像埃及一样弄个探测器爬进去不就行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独孤信 发表于 2007-4-18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皇姑区 联通
还是不挖的好~~有些东东拿出来::0023:: 还是处理不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爱祖祖 发表于 2007-4-18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联通
现在挖掘,那就是败家!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xubuzhuo1 发表于 2007-4-18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湛江 电信
现在挖技术还是不够成熟,到以后技术更好一点,再挖吧。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vincent 发表于 2007-4-18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联通
当初挖定陵就是郭某某等等一大批著名专家支持的,因为他们也好奇,想知道皇陵里有啥,结果怎么样,好多随葬品都毁了,还挖?败家!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清夜星蓝 发表于 2007-4-18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BGP
定陵当年挖了 结果呢 赶上文化大革命 弄的现在只能在记录片上追忆西日的辉煌


关于这  不言而喻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Mikhail 发表于 2007-4-18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陕西–西安 电信/西京大学南校区
好多人也是想在有生之年能饱眼福吧....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4-18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秦始皇遗体可能保存完好

来源:东方网  作者:郭志坤      2007年1月16日 09:28

拙作《让秦始皇好端端躺在地宫里》在东方网刊发后,对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引发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持“始皇遗体已腐烂”看法者认为:秦陵地宫虽然没有被盗空,但是秦始皇只剩下一把尸骨了。其理由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正值酷暑,遗体不易保护;当时“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

  这些说法似乎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说的:“棺载輼涼车中……会暑,上輼车上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魚,以乱其臭。”不过这里只说到“臭”,并没有说明是秦始皇的遗体腐烂所发出的尸臭,所用鲍魚“以乱其臭”,必有奚跷,当作别论。按常理说,秦始皇的遗体不至于腐烂到如此地步,对此,后世学者一直持有不同看法。

  持“始皇遗体完好”看法者认为,就当时的防腐水平以及秦始皇至尊的身份而言,始皇死后乃至入葬时的遗体是保护完好的。此说,二十世纪七十年初更加盛行。因为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发现西汉辛追遗尸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这是震惊世界首例历史悠久的湿尸。

  西汉辛追女尸为何能保存如此完好?解释颇多。

  有的说,这是木炭、石灰、白膏泥密封的作用,让其处于如同沙漠干燥的环境之中,细菌无法繁殖。

  有的说,棺木密封很好,与外界空气完全隔绝,避免了细菌对尸体的侵蚀;再者,马王堆墓一直没有被盗。地质条件加上人为因素,使得辛追的尸体奇迹般保存下来。

  有的说,辛追生前追求长生,有服用丹药的习惯。虽然生前滥服丹药没能长寿,但丹药的毒性对于细菌却有杀灭作用,使得她的尸骨能长久保存下来。

  有的说,在陪葬品里,有大量的中草药,一定程度上为配制防腐药水准备了条件,成为古尸保存的重要原因。

  有的说,从墓壁上雕刻的道家养生图和出土的目前最完整的两部老子《道德经》,不难推测,辛追夫人是道学养生方法的研究者,并有所成就。
  ……

  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很自然联想到秦始皇遗体的保存,认为上述条件都为秦始皇时代所具备,并更加优越。中南大学马王堆汉墓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罗学港教授认为,单从遗体保护技术来讲,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够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

  1980年10月初,笔者曾就此问题访问过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见1980年10月9日《文汇报》),他对于学术的探讨是广博而严谨的。他明确地说:“从马王堆女尸保护完整,皮肤仍有弹性,可以想象到秦始皇的遗体,说秦始皇遗体完好,就当时的防腐水平,以及中央集权、秦始皇的独尊身份来说,并非不可能。”

  李先生说,在马王堆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材里注满了一种红色的棺液。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液体是使辛追两千多年来不腐的“神液”。棺液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掺加了朱砂,朱砂的化学成分中含有汞。可以肯定,这种红色液体具有杀菌作用,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联想,不会使认识固化。狄德罗说过:“想象是提高智慧的翅膀,可以使人摆脱因时空束缚而造成的苦恼。”由西汉女尸联想到秦始皇的遗体,会扫除一些心头上的认识尘积。

  从地点来说,秦始皇病死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西北)。这里的七月(丙寅日)天气还是比较凉爽的,不像今人所想象的那么酷热难熬。

  从乘舆的设备来说,秦始皇的遗体放在輼凉车里,即有窗牖的车,闭之则温,开之则凉。

  从秦始皇自身的条件来说,他是去海滨寻找长生不死之药的,路途中有所不适,也吃了不少“长生不死之药”,这些中药虽不能救命,但能杀菌,这对遗体的保护也能起作用。

  这里还有两点不可忽视的:一是死亡之地,二是死亡时身边的人。

  死亡之地在沙丘。沙丘乃商代后期商王的离宫所在。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地方即在此。战国时,沙丘成为赵国名城,著名的沙丘宫就在这里,自然也成了秦始皇的离宫。应该说,其生活设施乃至必要的治疗药物是具备的。御医在始皇病危时,必施丹药之方。在古代中国,方士炼丹,吹嘘水银“久服神仙不死”。炼丹术是人们追求长生的主要方式之一,也许秦始皇妄想长寿,竟然服食多量丹药,而炼出的丹药,本身都含有汞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当时人们意识不到,但是汞对于细菌却有杀灭作用。所以,虽然始皇生前以及病危时大量服用丹药没有疗效,身后却阴差阳错,丹药的毒性却使得他的遗体得以防腐而长久保存下来。

  再说,秦王朝的核心高官胡亥、李斯、赵高个个都在场。丞相李斯掌握朝廷大权,赵高是始皇贴身宦官,胡亥是典型的孝子。始皇身边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医术高超的御医夏无且,面对突发事件,他自会运用当时所掌握的杀菌防腐知识。

  始皇暴病而亡,他们甚为担心,“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便当机立断,决定“秘之,不发丧”。这是出于当时的形势所决定的一策。

  接着,最为重要的是竭尽全力保存好遗体,以免失孝、生变。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亲人死后,即对亲人的尸体视为活人,也谓“事死为生”。所以说,保存好遗体是孝道的重要表现。

  这是先秦时代的“鬼魂崇拜”思想的影响。“鬼魂崇拜”发生之前,人们对尸体弃之不管,如同野兽对待同群的尸体一样。《周易·系辞》中所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正是描写在产生鬼魂崇拜之前人们对尸体处理情形。最初的“鬼魂崇拜”,实际上是崇拜活人的自然本质所产生的活动能力,认为肉体的那个地方负伤,灵魂也同样受伤。此时人们认为死者的灵魂能单独存在,同活人一样生活,所以必须把遗体处理妥当,使它如同活人、真人。人死后,无论埋葬、火葬、水葬,先要把遗体保护好,这是厚葬之首举。

  追溯得远一点,山顶洞人时,就开始了对人体不腐烂的探索了。考古学家发现,当时人死了之后,在尸体的四周撒上一种赤铁矿,红色的东西,这不完全是一种吉利或驱邪,可能这样做也可会使尸体比较好地保存下来。秦汉时期的一段时间,通过所谓炼丹的方式,来服用这种使自己长生不老的这样一种药品,这些,实际上都表明了当时的一种理念,就是希望自己死了之后,第一是不死,第二即便是死了以后肉身不能腐烂。

  其实,古代社会有不少很好的保存尸体的经验和方法。鲁迅先生还说到使遗体不烂的办法,那就是“屁塞”。何谓“屁塞”?即古时人死后常用小型的玉、石等塞在死者的口、耳、鼻、肛门等处,据称如此可以防腐不烂。又古人大殓时,常用水银粉涂在尸体上,“屁塞,就是古人大殓的时候塞在屁股眼里的”(见《鲁迅全集·彷徨》),以保持长久不朽;

  马王堆辛追不朽令人吃惊、连云港“惠平”不烂使人感叹,等等,尽管至今仍然扑朔迷离,但许多防腐措施,古人是知晓的,并在施用着:

  上面,鲁迅先生所言“屁塞”以及用水银粉涂在尸体上,这是常用法。

  有的使用含酒精、甲醛量的浓酒来涂之。

  有的使用蜂蜜、沙砾、盐来抹之。

  如今,某少数民族对尸体作防腐处理亦有多法,其巫术传统给人凭空添上了神秘莫测的诡异色彩,可经有关人士的观察,终于揭开了其中防腐防烂的秘密:

  第一法是以添加一定朱砂特别是水银的药物,或塗或蒸发熏蒸它以后,全身有了一层保护膜;第二法是使用草药熏蒸的方法,把死者装进蒸桶里放上消炎杀菌的草药。熏蒸以后尸体可放很长时间,也不会腐烂。第三法对尸体进行脱水;第四法是使用盐花椒。有的边远地区,按照生辰八字计算,死者要等十五天才能上山下葬,这十五天如果正好是大热天,那怎么办?那就是经常更换被子,去掉身上的一些水,而且那亡者也是越来越干,不像一般人死了以后会胀起来。

  有的专家认为,秦始皇死后,初采降温之法,寻得水银之后再将遗体“洁身”,以多层丝绸包扎起来,再浸泡在水银棺之中。如此想象,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始皇死在沙丘行宫,经一番处理后再入棺。入了棺之后才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言:“棺载輼凉车中。”

  若是秦始皇遗体在途中就开始腐烂,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当时天下独尊的始皇身上,自然是不允许、也是不可能的。

  其实,水银也是那个时代常用的防腐剂,炼丹术所生成的水银,是金属物质却呈液体状态,圆转流动,容易挥发,显得与寻常物质相异。怪异现象使得古人感到神奇,因此炼丹家一直想利用这些物质制成具有神奇效用的“还丹”,又称“神丹”。《抱朴子·金丹篇》说:“神丹既成,不但长生,又可以作黄金。”就是说,这种“神丹”是兼有使人“长生”和“点铁成金”作用的方应灵丹。

  自古炼丹和医药有着密切的关系,炼丹家往往都兼通医药,许多医家也兼通炼丹,如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古的本草学著作,人们视之为医家的书,但是书中把丹砂列为上品第一,把炼丹所用的四十多味金石药分别列入上、中、下三品,而且明确说划分等级的标准是“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天、神仙……”,这就颇有炼丹术的意味。整天拿着药囊的御医夏无且应该是掌握这些医技的。

  最令人神往的就是“不败朽”,盖因水银有杀毒灭菌之效,故谓“金性不败朽,胡为万物宝”(《周易参同契》)。炼丹家认为服用金银矿物等“不败朽”的东西,可以使人的血肉之躯也同样“不败朽”。因此,他们不仅要设法服用这些东西,还要用人工方法炼制药用的金、银。包括秦始皇在内的许多帝王将相豪门贵族都征招炼丹家替他们炼金。

  当时时值暑天,把始皇遗体保护好,也是为臣者当务之急的大事、难事。不过,保护遗体的办法在古代流传多种。那时就出现“水银浸泡”办法了,别说“至尊”之始皇,就是春秋战国的贵族墓冢,以“水银为池”并不鲜见。由此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是“水银浸泡”;死亡入棺直至地宫入葬,皆为水银浸泡。

  根据何在?综上所述,可概三点:一,秦始皇时代的贵族墓冢都使用水银等“不败朽”之药了;二,秦王朝高官李斯、赵高、胡亥以及御医夏无且等有权有术者个个在场;三,如今在秦始皇陵地宫里测有大量的水银。

  二十世纪末,中国考古专家在秦陵地宫表面检测出大片强汞区域,其结论是,秦始皇陵地宫里隐藏着大量的水银。水银的分布走向,分明就是一幅大秦帝国的疆域版图。从史书中得到印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这样一段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2003年,中国考古队再次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无损勘查。经过周密分析,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学理推论,地宫中里的水银正如司马迁所描绘的那样:以百川、江河、大海为蓝本。保守的估计至少有100吨的水银。

  一百吨的水银,不是一百吨的水泥!可能吗?

  有可能。

  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也在反复梳理史料并两次实地取样检测后确认:地宫水银藏量是有根据的。考古的发掘也多次证明,《史记》对秦陵的记载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一些专家分析,在陵墓中使用水银,目的不仅是营造恢弘的气象,更有保护始皇帝遗体的意图,甚至可以利用硫化汞(水银)的有毒气体防止盗墓贼入侵。当时的贵族墓冢以“水银为池”并不少见。但是,在地宫里用水银象征“百川江河大海”并“相机灌输”,却是始皇陵所独有。

  说实话,上百吨水银,别说古代,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个令人瞠目的数字。

  如此水银,来自何方?也许是多渠道。因为炼丹术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的方术,这种方术起源很早,而且“多处出丹”。据《汉书·刘向传》载,淮南王刘安在他的《枕中鸿宝秘苑书》中说,战国时邹衍(约前305-前240)有“重追延命方”。《战国策》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的事实。《周书》更有西周时巴人向周成王“献丹”的记载。

  除了散落的零星炼制外,还有规模较大的矿区,从《史记·货殖列传》获得证实。《史记·货殖列传》说,秦代的巴郡有个寡妇名叫“清”,数代垄断丹砂开采的生意,秦始皇曾为她修筑了一座豪华的纪念碑——“怀清台”,以表彰她的“贞节”。《史记》又说:“江南”出丹砂。丹砂是提炼水银的主要原料。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北师大教授王子今提出了“江南丹砂”的概念,他认为,从今天了解的中国汞矿分布看,以重庆南部及黔东北、湘西,即乌江左近地区,如酉阳、秀山、务川、铜仁、万山、新晃、凤凰等地最为集中。川东南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汞矿的主要产地。

  《汉书·食货志》也说,巴寡妇清,其家族数代垄断丹砂经营,成为巨富。秦始皇将其奉为上宾,并为她修建“怀清台”。自后,史书中凡涉及丹砂无不提到巴寡妇清。以硫化汞为主要成分的丹砂,在古代,除了用作书写、绘画和化妆的颜料外,另一个主要用途是用于医药或提炼水银。由于天然水银非常稀少,当时水银的主要获取渠道,就是用丹砂提炼。

  在史书中记载了巴郡的寡妇清经营丹砂水银盛况,尽管没有提到她与始皇陵的关系,但是秦始皇为她修建“怀清台”之举,这多少带出了秦始皇陵与巴寡妇清的某种关系,若不是提供了秦陵地宫的大量水银,秦始皇又怎会为其修建“怀清台”,并表彰她为“贞妇”呢?

  人们很自然形成这样的看法:秦陵地宫水银来自巴郡的寡妇清。北京大学考古学院秦陵研究专家、“汉唐陵墓制度研究”课题组组长赵化成教授对秦始皇陵的水银来源专门做了研究。他说: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丹砂——丹砂,巴(巴郡)与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之红色矿石。由此看来,上古时代丹砂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巴郡和南越两地。《华阳国志·巴志》说,涪陵郡出茶叶、丹砂。魏晋时期的刘琳引述《续汉志》对这项记载作注释:涪陵出丹砂。魏晋时代的涪陵郡,就在秦朝巴郡的范围内。

  重庆川东南地质队总工邓富银作了更详尽的说明,他说:贵州丹砂矿占据全国重要地位,渝东南地区的丹砂矿属于贵州汞矿脉的延伸,具有开发价值。

  巴郡应是古时丹砂的最大供应地,同时,巴郡又是距离咸阳最近的一个丹砂产地,所以专家们推断,秦陵地宫的水银很可能是由巴寡妇清提供的。如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说:巴寡妇清坐拥丹砂矿,做成天下第一的大生意。

  巴郡的寡妇清经营丹砂水银,支持了秦始皇遗体保护完好的看法。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武子 发表于 2007-4-18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阜新 联通
原帖由 我爱祖祖 于 2007-4-18 13:49 发表
现在挖掘,那就是败家!


祖祖这话说的有点偏激啊,都你那么想的话考古学家就没饭吃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benlinliu 发表于 2007-4-18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中移铁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5 09:23 , Processed in 0.12905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