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闻调查]谁动了我的隐私?(触目惊心!)

[复制链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5-3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6日 18:04 来源:CCTV.com

CCTV.com消息(新闻调查):

内容速览:你有没有经历过自己的隐私正在被别人随意翻动的时刻呢?还记得那一刻的恐惧和愤怒吗?在今天,类似这样隐私权受到侵害的事件已经越来越多。在去年年底,有400位名人的电话号码在网络上被曝光。但是,受到伤害的并不只有公众人物,每一个普通人的隐私也都有可能受到威胁。

被采访人:
    敬一丹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伊炜 郑州市市民
    龚久春 北京市二龙路派出所民警
    小高 《东方今报》记者
    周汉华 社科院研究员,《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负责人
    晁继周 社科院研究员,《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修订负责人
    黄澄清 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
    SPIEZEL 微软公司安全总监
    张新宝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姚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孙东东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心理学者
    不久前,一份收录了近400位名人手机号码的名单突然出现在网络上。其中包括了许多演艺圈大腕,号码准确性接近90%。中央电视台几位知名主持人的电话也在其中。

  敬一丹:有一天就忽然觉得,今天电话怎么这么多?然后打电话的净是陌生人。我就忽然间觉得,出什么事了。然后这个时候北京的朋友就告诉我,说有一些人的电话被在网上公布了,其中有你。
    这份名单被网民迅速地四处转贴,流传开来。随后几天,无数电话、短信涌向了这些被公布的手机。
    敬一丹:有一个电话打了34次,就直到把我手机全都打没电。有的时候凌晨3点多钟就会有陌生人打进来电话,已经到了我没法很平静地、很安静地做什么事情。这电话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打来。
    这样的事并不是第一次发生。2005年就曾有过一次600位名人电话网上曝光事件。还有网站、报纸将一些名人的住址公开发布,电影导演冯小刚曾经因此当众对一家报纸的记者大动肝火。
1174904155095_1174904155095_r.jpg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5-3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冯小刚: 你们那个报纸对我进行了一个特别大的侵害。为什么这么说?你们把很多演艺界人的家庭住址、位置,你们给弄了一张地图登在你们的报纸上,现在有一个神经病,每天到我们家门口那儿去堵着。

    该报记者:说明我们报纸有发行量。

    冯小刚:我觉得这说明你们非常的无耻,因为你们干扰了我的生活。

    有人说:名人就是生活在闪光灯下的,想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当然很难。不过,你是否知道:我们的隐私也不见得比名人更安全。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你的电话号码、邮箱、家庭住址等个人资料也许早已完全暴露在他人面前。就拿我们的手机来说,每天也并不清静,各种陌生人的电话和短信随时会不请自来地闯入我们的生活。
1174904186464_1174904186464_r.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5-3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记者最终拿到了该负责人提供的新人信息。这些新人绝对想不到,自己的信息会被婚姻登记机关这样拿来买卖。这一事件让我们看到:除了商业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也有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而由于职能需要,各政府机关掌握着详尽、准确、系统的海量个人信息。在隐私权方面有深入研究的法律学者张新宝认为,这背后隐私泄露的风险应该格外被重视。

  张新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这些信息过去都是写在纸片上,放在卡片里面,如果说你要去传播比较困难。要去找这些信息,你都要一张张卡片去翻去。那么现在呢,你要是在某一个数据库里面打入我张新宝的或者其他人的名字,那么,你的所有的个人数据一目了然。这样对政府管理是方便了,但是它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隐私问题。被人侵入计算机,或者是政府部门渎职,或者政府部门没有这种隐私保护意识,不当地将它传输到了一个不该接收该信息的人,那么就会产生很严重的隐私保护问题。

    而现在,早有人发现个人信息是一座巨大的金矿,于是,他们把信息收集和买卖发展成了一门产业。互联网上,出现了许多专门买卖个人信息的网页,种类繁多,数量惊人。不仅如此,在街头,也有信息贩子公开推销个人信息。这一辆车里,全是形形色色的个人信息资料。光盘版的、印刷本的,任人选择。

    信息贩子:这是交警队的,手机号啥的。

    记者:这个是什么的呀?

    信息贩子:北京各税务局的嘛。这是北京市各银行的。那是石景山青年联合会的。这是建行各行长的。这是业主的。这是附近一些大写字楼、宾馆的。

    这些册子包含了各行各业的人群,内容也非常详尽。例如这本车主名录,车主的姓名、手机、地址、车牌、车型一应俱全。有些资料上,甚至还有清晰的登记照。能够看出来,这些资料大多数是集体泄露的。

    信息贩子A:这是花钱买来的,几千块钱买的一套资料。而且是多长时间出一期,多长时间出一期。

    信息贩子B:他是上线,我是下线。他就专门收(信息)提供过来,我就拿出去卖。

    他们卖的这些资料准确吗?我们拨打了其中一部分电话进行核实。

    记  者:喂,你好,请问是冯小卿女士吗?

    冯小卿:对。

    记  者:喂,你好,是潘群力先生吗?

    潘群力:对。

    记  者:您觉得这些东西给您的生活带来的骚扰大吗?

    冯小卿:当然,而且我觉得也不安全呀。

    冯女士的担忧是有必要的,已经有不少案例显示:个人信息的泄露不止会打扰我们的安宁,更有可能带来安全隐患。打电话确定没人后入室盗窃、盗用他人资料骗买电话、套用车牌、通过短信和电话进行诈骗…这些都是利用个人信息来展开的犯罪行为。面对这些威胁,我们发现自己赤手空拳,难以应对。现有的法律,暂时还没有为我们提供有力的武器。
1174904305456_1174904305456_r.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5-3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周汉华:我们国家涉及到隐私的概念的法律也制订了一些,但总的来说,现在的立法是散在的,分散的,保护的力度也不够,执法的机制也不健全。个人信息受到侵犯,找哪一个执法机关来保护,没有。通过民事诉讼的方法,维权成本很高,而且很难界定到底是不是侵犯了你的个人信息。传统上根据名誉权保护隐私,保护的范围很窄,我们传统的法律已经没有办法提供解决方案,很难给个人提供有效的救济渠道。

    针对这样的情况,一部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在酝酿当中。周汉华就是这部法律的专家建议稿负责人。他认为,现有法律中对隐私权的界定模糊、保护范围狭窄,与中国人对“隐私”概念的理解有一定关系。

    周汉华:法律里面也好,我们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好,我们觉得隐私是比较负面的东西。比如说一个人离了婚,比如说有什么神经病。中文里面还有一个词叫阴私,体现的就是隐私是一个含义很窄、而且比较负面的这种含义。比如说有六百个明星电话号码被泄露了,我们说,电话号码是不是能构成隐私呢?这样大家会有争论的。比如说你的车牌号是不是隐私?你说你的名字是隐私吗?在传统的文化理解之下,肯定不可能是隐私了。

    对隐私理解的局限,使很多应该保护的隐私得不到重视。究竟什么是“隐私”,什么是“隐私权”?或许,只有清晰地理解了这些概念,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
1174904370304_1174904370304_r.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5-3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晁继周:这个词我们的解释就是15个字,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这个解释我想它有两个核心内容,一个就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一个就是个人的事。至于这个事情是好事情、坏事情,不在这个词义之内。

    周汉华:隐私权最早应该是在美国开始提出来的。后来成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就是布南戴斯法官,在一篇非常有名的论文里面提出来的。隐私权的核心就是自由生活权利,不受别人干扰的权利。

    那么现在,我们的隐私究竟面临哪些威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许多情况是我们最初没有想到的。如果我们告诉你:你的通话记录、短信内容等更私密的东西也被当作商品在出售,你相信吗?
1174904394135_1174904394135_r.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tarling 发表于 2007-5-3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长沙 电信
我觉得这种曝光还是属于人为的、非法的、可控的。
真正可怕的是我们的隐私资料在不经意间被Google、百度这类搜索巨擘永久存档。
这样,我们的个人形象就会被控制在少数几个搜索引擎公司手中。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5-3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先别着急下结论....后面就越来越恐怖了...

::0023:: ::0023:: ::0023::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5-3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这张报纸上刊登了许多带有私家侦探性质的调查公司广告,其中一项内容是:“话单、车档、户籍、身份、住址当日提取”。他们真的能做到吗?我们联系上了一家公司,提出要购买某部手机的通话清单。

    电话暗访:调查公司职员:你把他的手机号告诉我,你想查什么我都可以帮你查出来。短信内容的话是一个月两万。

    记 者:短信为什么那么贵?

    调查公司职员:因为我们也是委托别人去做,价格给我们报得特别高。

    记 者:清单呢?

    调查公司职员:一千三百块钱。

    记 者:能优惠一些吗?

    调查公司职员:没有给您报高了。因为我们只挣中间一个差价。

    付过钱,当晚七点,我们在约定地点拿到了通话清单。

    调查公司职员:刚拿回来。这个是从电信局打的,因为我们同事刚从电信局回来,就是因为取这张单子。

    记 者:你这是怎么的,你是电信局有朋友还是怎么的?

    调查公司职员:那肯定有内部人啊。

    这份通话清单包括了打过的电话、通话时间、持续的长度等详细信息,经我们核对,完全准确。他们是怎样拿到清单的?在调查公司的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诚邀公安、银行、电信人士加盟,报酬丰厚”。我们发现,每家调查公司的网站上都有类似的内容。这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如果有人想获取别人的通讯记录,方法远不止这一种。最近,某公司在网上公开销售一种软件,号称如果安装在手机上,可以监控它所有的通话记录、短信内容。而且,如果你用一个设定好的号码拨打安装了该软件的手机,手机就会自动变成窃听器。

    电话暗访:公司接线员:你就可以听到他在跟他的那些朋友在谈些什么,在说些什么,你都可以听到。

    记 者:那我打过去,他不是知道我给他打电话了吗?

    公司接线员:这个他手机是没有任何显示的,就是正常的待机状态。

    这些难道是真的吗?我们购买了该软件进行试验。将它安装在一部手机上之后,我们发现:该程序是隐藏的,机主根本无法察觉。按说明书进行操作后,我们通过电脑看到了让我们吃惊的内容。这部电话刚拨打过的所有通话记录、通话人的名字、号码、发送的短信内容,都已经清清楚楚地显示在上面,它已经被全程监控。随后,我们来试验它的窃听功能。我们将这部手机放到了同事们正在开会的办公室里,然后,在相隔遥远的另一个房间里用设定好的号码拨打了这部手机。手机没有显示任何来电的迹象,但是它已经悄悄地开始工作。它记录下了周围每个人的发言,并清晰地传到了另一端记者的听筒里。

    我们不禁要想,如果这不是电视台普通的业务会议,而是一个牵涉到商业机密的会议,被别人这样监听,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有趣的是,这家公司是经过正规工商注册的。它还在网站上声明:如果你拿这个软件去侵犯别人隐私,是你自己使用不当,公司不负任何责任。那么,什么样的软件能够公开销售,谁来负起监管的责任呢?一部手机,就已经引出这么多有关隐私的问题,难怪电影《手机》里的人物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资料:电影《手机》片段

    费墨:电影中人:还是农业社会好啊。现在,近,太近了,近得人都喘不过气来了。

    现在已经不是农业社会,而是进入了一个信息社会。我们触手可及的范围变大了,但同时,也可能别人一伸手,就能触及我们的私人空间。

    周汉华:个人信息保护也好,隐私保护也好,实际上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但是为什么到了今天,突然成为不光是一个热点的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热点的社会问题呢?我想最大的一个背景,就是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网络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之下,由于网络的高度发达,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可以说撕掉人的每一寸遮羞布。

    互联网技术给隐私保护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有人说:你以为上网是你通过一方小小的屏幕看到了全世界,其实,是全世界都正在透过这方屏幕看着你。在互联网的某一个角落,或许就有一双眼睛,正在暗处静静地投向你。

    周汉华:比如说你喜欢访问什么网站,经常去访问,他就可以给你记录下来,他就知道你到底爱看什么网站,通过你爱看什么网站,就知道到底你是什么人。这样你自己都不知道,当你在上网的时候,你可能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把自己完全毫无遮拦地暴露给了网站,那更不用说那种有恶意的窥探者。

    有些隐私如果被窥探者掌握,后果很严重,例如你的网上银行密码。看这个网页,全是网上银行盗窃的受害者,被盗金额从几百元到数十万不等。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易,本来是一种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的新业务。但是,看着这密密麻麻的受害者名单,你可能会犹豫要不要使用这样的业务了。网上隐私的安全状况,已经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黄澄清(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那么怎么让他到网上去买东西呢?他一定要对网络信任。如果这个信任没有的话,他就不会到网上去买,哪怕是便宜。哪怕是我便宜买了一件东西,我的账号让人家给我窃取走了,那我损失了不是一件东西, 可能十件东西的成本丢掉了,我就不可能去网上去买。这个影响就是,由于网民对网络的不信任,造成了很多实质性的应用推进不下去。

    互联网的另一大特点,是让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极大地提高。如果你的隐私被放到网上,后果就会象那句著名的广告词:地球人都知道了。湖南的章甫先生就遭遇到了这样的事。一个他根本不认识的名叫“牙疼妹妹”的网友发布了一张“网络通缉令”,将他的姓名、家庭、电话等资料全部公之于众,并编造说:他是一名通缉犯。同时被公布的,还有他更隐私的东西。
1174904547034_1174904547034_r.jpg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5-3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章先生:我女儿不是我亲生的,是我领养的,在天涯杂谈的一个帖子里面就公布出来,把我女儿是领养的这种关系也公布出来。

    章甫接到了无数骚扰的电话,更严重的是,他的女儿也接听了一些电话,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心灵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女儿:他说我爸爸不是我的爸爸,我奶奶不是我的奶奶。我听了就特别生气。

    章先生一怒之下,状告天涯公司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名誉权。最终,天涯公司被判赔三万元。但牙疼妹妹的身份至今仍是个谜。互联网上,发言的人大多是匿名的,真实身份隐藏在虚拟的名字和照片背后,如果有人侵犯了你的隐私,你甚至无法得知他到底是谁。互联网是一个具有媒体性质的公共空间,可每天又有无数人在随意发表各种言论,怎样才能对这些个体的行为有效地管理呢?

    黄澄清:过去的话,比如说所有的信息传播它都有总编。所有的信息记者采集来,总编说发哪条就发哪条了。互联网是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人人都是信息的获取者,这样一来人人都是总编,你能管谁呢?怎么来治理它呢?所以我认为面对这样的情况的话,是不是应该有新的规则呢?我觉得确实需要研究好多问题。

    那么,国际上关于隐私保护有些什么样的做法呢?我们采访了微软公司的安全总监。

CRIAG D SPIEZEL(微软公司安全总监):四个最重要的方面,一是更新技术,二是各商业机构,行业组织的合作,三是对用户进行安全教育,四是国家立法和强有力的处罚。

    黄澄清(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我老说其实人类有两大发明,一大发明是科学技术,一大发明就是法律。科学技术使人类能够驾驭自然,法律要使人类能驾驭自身。现在其实互联网发展了以后,就克服了自然界给人五大洲分割带来交流和信息共享的障碍。但是下一步要解决的就是人类怎么来驾驭自身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觉得确实会制约互联网的发展。
1174904588575_1174904588575_r.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5-3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不仅互联网上有许多窥视的眼睛,在生活中,或许,也有一双双眼睛悄悄瞄准了你。偷拍、偷窥这一类侵犯隐私的行为时有发生。去年,香港明星钟欣桐被偷拍事件,又一次引起了人们对偷拍行为的关注。

    钟欣桐:这件事令到全世界都知道我被偷拍了。

    2006年8月,香港明星TWINS在马来西亚登台表演,反应热烈。然而,三天后, TWINS中的阿娇——钟欣桐在后台换衣服的偷拍照被大篇幅刊登在了一家八卦杂志上。此事激起了香港各界公愤,发起了一系列反偷拍、保护隐私的活动。网上相关的各种议论也热极一时。

    动漫片段

    歌词:这次被偷拍,在更衣室的深夜;一群群狗仔,在街上偷偷埋伏。这里没人察觉,谁又拍到了谁?因为苦难不许人崩溃。我成天光着膀子,怎么也没人拍我呢?

    不要以为没有人偷拍你。许多案例告诉我们:遭遇偷拍的,不止是明星。家住浙江瑞安的李女士和丈夫有一天打开门,发现垫子下有一封快件,里面是一张光盘和一封信。两人好奇地放进机器一看,顿时惊呆了。光碟里是李女士和情人在一家宾馆的房间里约会的情景。信件的内容则是以此为要挟向李女士勒索钱财。

    李女士:就感觉好象被别人剥光了衣服一样。我实在是不忍心看下去了。

    李女士最终选择了报警。警方对宾馆房间作了全面搜索,最终发现,偷拍设备竟然是被安装在电视机的外壳里。只要有人插入房卡,就自动开始录像。而宾馆对此毫无察觉。

    警察:先住进去,然后装了设备以后再退房出来。

    李女士是在宾馆被偷拍,家住太原的小杜夫妻俩则是在家中被偷拍,安装偷拍设备的是他们的邻居。

    小杜:我在这一看,这个地方放着个监视器的探头。我看了一下,我发现还有个微型话筒。

    南京一所学校的女生在上网时,竟然在网上看到了自己在寝室穿着暴露的图片,是被黑客远程操控电脑摄像头偷拍的。宾馆、家中、寝室,这样的私人空间都被偷拍入侵,在公共场合,你更有可能已经被别人偷拍了,自己却毫不知情。甚至,偷拍的内容已经在网上到处传播。在网上一搜索,我们发现对偷拍有兴趣的人还真不少。各种偷拍网站、图片、视频数量巨大,点击率相当高。

    黄澄清:网上的内容越低俗,越能吸引眼球。越吸引眼球,越能增加广告,越能卖钱。
1174904810711_1174904810711_r.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5-3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让你防不胜防的专业偷拍设备有很多,在一家私家侦探社,我们就看到了做成手机样式的偷拍机。

    私家侦探:摄像头是装在这个手机里面的,实际上是一种发射装置,再传输到这里面。

    记 者:这两个中间不需要有任何的线连接?

    私家侦探:不需要,是一种无线传输的。

    记 者:是声音和画面同时吗?

    私家侦探:同时。

    记 者:这个摄像头在什么位置,您能指给我们看一下吗?

    私家侦探:手机的摄像头在这里面,在这个地方。

    记 者:是在这个位置是吗?

    私家侦探(开始拍摄):这是天花板。这是后面。这是本人吧。

    记 者:对,这是你。这是我们。我们一边拍着你,一边也被你拍下来了。

    私家侦探:对,都是同步的。

    记 者:被发现过吗?

    私家侦探:没有,这个很难发现,因为做的比较隐蔽。

    在网上,也有针孔摄像头等各种方便偷拍的设备销售。

    电话暗访:记者:针孔摄像机,有这种东西吗?

    售卖者:有啊。体积有从1厘米到3厘米不等,带发射器,带电池,无线的。

    记 者:那它的隐蔽性呢?

    售卖者:有什么隐蔽的地儿,你往里一塞不就完了吗。有一毫米的洞就可以看。

    记 者:那需要什么手续吗?

    售卖者:不需要。

    记者:就直接拿钱去买就可以了是吗?

    售卖者:对。

    记 者:比如说这种东西要万一被发现了,我也不懂,在法律上会负什么责任呢?

    售卖者:出了事这是您的责任,您去犯法,我卖给您菜刀,您杀了人,我负责任吗?对吧。

    记 者:那就是说卖完了以后就不管了?

    售卖者:我跟您说负责任,我也不可能负责任,对吧?不是说不管了,我们这个产品的质量肯定有保修。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生产、买卖、使用偷拍、窃听设备是违法的。不过现在,不使用法律禁止的设备一样可以很方便地偷拍。手机已经普遍具有拍照、摄像的功能,技术指标也越来越高,各厂商还以此作为一大卖点。甚至有人在网上推荐哪一款更适合偷拍。只要有手机、相机或是DV在手,你可以随时将别人摄入镜头。


张新宝:这种技术它是中性的。它既可能给人们带来福利,它也可能会成为某些人犯罪或者是侵权的工具。技术上面,只有对那些完全是用于侵权目的那些技术予以限制。

    不久前,一个偷拍者就是用相机在北京一家大型商场的女厕所进行偷拍。有趣的是,他偷拍的同时,自己也被商场安装的监控设备拍了下来。

    警察:这就是案发地。这是女厕所的门口,这是那个违法嫌疑人。你看他趴女厕所门口这儿看了一眼,确定有人,然后再回了一下男厕所。然后你看他又在这儿看了一下没人,然后进女厕所了。正好这儿有一个镜子,还能看见他在这儿蹲下,然后拍照的这个镜头。蹲在这儿呢,正好这镜子能照着他。然后你看,他出来了,跑了。逃离现场了,就这么一个过程。

    在这起案件的破获中,监控录像起到了重要作用。

    警察:一方面,监控系统为这个案件破获提供了有力线索。另外,在处理案件过程中,监控录像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

    摄像头在预防犯罪、帮助破案方面能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摄像头的安装涉及到一些敏感地带,就会引发是否侵犯隐私的争议。同是商场,刚才的摄像头安装得当,打击了犯罪;但是,另一家商场安装在收银台上方的摄像头就让人心里有些别扭。因为你输入的密码也有可能被摄入镜头。

    记 者:它不会拍到我们的密码吧?

    营业员:什么?

    记 者:我问你那个东西。

    营业员:待会跟领导反映一下吧,我们没注意到这个问题。

    除了安装位置,录像资料的使用也会引起隐私争议。2003年,上海一所高中的学生魏罡和女友在自习教室接吻,被校方安装的摄像头拍了下来,并将全过程作为不文明行为在全校播出。此事一出,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魏罡:至少它放出来是不应该的,我觉得。它这行为是侵犯了我们的隐私。

    而现在,四年过去了,我们身边的“电子眼”越来越多“电子眼”应用中的隐私安全保护日益成为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办公楼、商场、住宅小区、学校、娱乐场所、交通干道,你走到哪里,都会有眼睛注视着你。和偷拍相比,这些“电子眼”可以说是“明拍”。它们对于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公共秩序起到的重大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的界限在哪里,如何告诉这些眼睛,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呢?

    张新宝:不能够对私人的空间去进行监视。当公共场所安装监控设备,要让这些出入的人知道这里被监视着。它应该有提示,说这个地方我们是有电视监视的。录取的这些资料只能够用于特定的目的,就是用于安全目的,但是不能够用于你在安装这些监视设备的时候所声称的目的之外。

    据了解,欧美国家是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技术防范高峰,开始广为安装监控系统,很多国家经历过一个从无序安装到法律约束的过程。在中国开始进入技术防范高峰的今天,如果我们能够吸取前车之鉴,应该可以及早防范对隐私的侵害。现在,有些城市已经出台了相关规定。4月1日,《北京市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将开始施行。该《办法》中指出,公共场所安装的“电子眼”应当设置标志。“电子眼”不得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涉及个人隐私的图像信息应当采取保密措施。我们期待更多城市能及早出台相关法规,保障“电子眼”下公民的隐私安全。

    周汉华:只有通过法律的规制,当然也包括技术上制度的设计,才能够最有效地利用技术所带来的好处,而把它所带来的负面的作用降到最低。

偷窥,明拍,我们周围的眼睛已经很多了。是否只有在自己家中,才能相对远离这些视线的范围?让人想不到的是:有时,窥探的眼睛就在你家中,来自你身边最亲近的人。
    电影《手机》片段
    中国移动员工:这是费墨的通话记录,这是严守一的通话记录。
    费墨妻子:你看,一天能通四次电话,他一个星期也跟我说不了这么多的话。
    严守一妻子:严守一倒没怎么打,就是昨天的一个电话号码,你看,一气打了一个多小时。
    这是电影《手机》的一个片段。妻子瞒着丈夫,打印出了他的通话记录。这样的事,生活中恐怕也不少。更有甚者,还常常会有人请私家侦探调查自己的家人。
    私家侦探A:一般就是夫妻之间诚信的一个调查,还有父母对子女的一个调查。
    私家侦探B:我有子女的话,学习成绩下降了,我想看看他跟哪些朋友在一起,是不是有些异性朋友,无非就是这些事。
    恐怕不会有孩子想到,自己的行动有可能被父母雇人监视。孩子在老师、家长面前应该有隐私吗?我们来到了一所学校,想听听同学们的想法。
    学生A: 小学时候,老师还经常把日记读给全班听。一些隐私的东西的话就不愿意老师读。
    学生B: 没有秘密的孩子就不算长大,我觉得秘密就应该是一种隐私。
    学生C: 我妈就下意识地就去翻我手机了。她就已经不觉得这是一个什么事情了。好多同学就因为设那手机密码,不想被家长看嘛,很多时候,比如这手机被家长试这个密码,试了三次,那卡就烧了。对吧?好多是这样子的情况。我的卡就被烧过,她的卡也被烧了。
    成人在做出这些举动的时候,可能并不认为这是侵犯孩子的隐私。其他还有些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也是如此,侵权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何不妥。新疆石河子的居民刘女士到医院做妇科检查时,就遇到了让她愤怒的事。当她脱去衣服后,医生忽然带进来了一群实习生。
    刘女士:我周围几乎已经站满了,还有一些人往屋里涌,我当时一下子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感觉呆那了,觉得光天化日怎么这样的事情会落到我的头上。
    事后,刘女士找到医院领导投诉。
    刘女士:我说那我在你这有没有隐私权?他们主任说没有。
    我们当然觉得医院的做法不可取,那么,我们自己有没有过侵犯了人家的隐私,自己还不觉得的时候呢?在《百家讲坛》节目中,人民大学的姚辉教授提出了很有趣的观点。
    姚辉: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人见面打招呼说的是什么呢?干嘛去。跑上来第一句话,两个人一见面首先就打探别人隐私。确实有时候我会被这个问题问了以后,我会愣一下。因为我要去干的这件事情,我确实是有点不想让别人知道。但是如果要撒谎,我在那么短的时间我又很难编出一个谎言来。也就是中国人在这样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当中,实际上表达出来的是什么呢?表达出来的东西就是在我们的观念里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这种东西它并没有成为一种行为的规范。
    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一再于不经意之间把他人的私密领地当作可以任意进入的公共空间。

张新宝:父母亲去了解孩子的情况,上级去了解下级的情况,组织去了解个人的情况,过去这些不当作隐私来看待,但现在有一些会需要反思。
    需要反思的,或许还有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你喜欢偷窥别人的隐私吗?
    有家网站作了一次这样的调查。在参与的七千多人中,相当大比例的人选择了“喜欢,很刺激的感觉”。这,难道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吗?
    孙东东:天生的,是好奇。主要是好奇的驱使。打探人家的消息,好奇是所有人都有的,是人的天性。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理需要,隐私才成为了一种商品,才带来各种利益关系。甚至有人在主动贩卖自己的隐私。
    电影《601个电话》片段
    某演员:我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公布的600个明星电话居然没有我!我现在要把我的电话号码公之于众。这就是我的电话号码,我要让热爱我的FANS随时随地,畅所欲言和我交流!
    而更多人在贩卖别人的隐私。从网络点击率排行榜我们可以看出来,隐私的市场销路相当不错。或许,你也是消费者之一。
    张新宝:你可能说我在新浪网上浏览了某个演员自曝的和哪个导演的私生活关系,没有买单,实际上是买单了。因为你在浏览这个网页的时候,这上面是有广告的,网站是赚了钱的。所以呢,你是花了时间去买单的,尽管你没有直接掏现金来买单。

在多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我们的隐私正被一双双手毫不留情地剥开。窥视的欲望,利益的驱动,观念的局限,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隐私无处可藏。究竟怎么样我们的隐私才能逃脱他人的入侵,找到安全的乐土呢?
    面对种种不安全因素,怎样来保护自己的隐私?目前,我们能想到的方法似乎不多。
    市民:你自己比较谨慎了,不要轻易地露一些你的资料。
    市民:排除了这些干扰就是安全的。你别去参与这些信息交流这些东西。
    这是一个主题为“墙”的艺术展览。就像这些作品里表现的一样,当人们缺乏安全感,就会纷纷修起一堵堵防备的围墙来保护自己的私人空间。当墙变得越来越多,也随之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周汉华: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要求信息的自由流动,要求信息能够交换,否则的话,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信息孤岛。如果我们之间都不能交换信息,那谁还相信谁呢?市场怎么来运转呢?市场运转的基础它一定要有资金流,一定要有物流,同时也要有信息流。如果你走到了某一个极端,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大家都不能够进行信息交流,那实际上也是很可怕的一个场景。
    一堵堵围墙所带来的问题,还不仅仅是对经济发展,信息化发展的影响。
    孙东东:那就是社会都层层设防吧,所有的人都是敌对的。你看我敌对,我看你敌对。
    张新宝:人和人之间更加没有信任,不信任公共机构,不信任周围所有的人。
    种种案例让我们发现:我们建造的保护自己的围墙,在各种窥探的手段面前,或许只是一层透明的玻璃。当我们自认为安全地在玻璃后面游弋的时候,其实,我们正毫无遮拦地暴露在他人面前。这层玻璃的围墙,没有隔绝窥探的眼睛,却隔断了彼此内心的交流。
    张新宝:个人修墙,修很厚的墙,我想它有很重的成本。一个是心理精神方面的成本,还有社会的成本。那么使人们的沟通更困难了,心情更沉重了,从一个单纯的人会变成一个比较多心眼的人。这个成本好象是用钱算不出来的,但是它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成本。建立一个好的法律制度,使得人们自觉地去尊重他人隐私,这样的成本会低一些。
    及早出台法律的意义,不仅是对个人权利的保护,还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
    周汉华:欧盟如果要和其他国家进行数据交换,那么欧盟必须认定第三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也到了一个充分性的水平。如果没到充分性水平,欧盟是不允许向第三国交换信息的。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国内的立法,才能使我们在国际的舞台上有应有的发言权,避免那种不利的后发,因为立法的迟缓被人家认定为不充分,最后信息都不能向你这儿转移,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形成了草案,立法程序正在推进当中。如果有了法律的保护,我们的隐私安全系数无疑会大大提高。
    张新宝:那么在没有法律制订相关规定以前,我们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应当得到保护的。我们去打探别人的隐私,或者是侵入别人的私生活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是不是违法的。那么今天如果说我们有了比较健全的制度,我们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其次,它是一个裁判规则。如果说一个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比较严重的话,是要受到制裁的。那么多数人,我想即使是他有这个癖好,但是想想要到法庭上面去赔礼道歉,要去拿钱来赔的话,他会要谨慎自己的行为。特别是一些经营者,比如说像网站,它会去计算这个成本。宣扬他人的隐私可能吸引很多眼球,多卖些广告,但是呢,这个事情本身他要赔很多钱的话,他入不敷出,我想他就不会去干这样的事。
    法律为我们的隐私划出禁区,并明确地警示踏入禁区的后果,是我们都希望早日看到的。不过,总会有些侵犯隐私的行为处于一个难以界定的灰色地带。
    孙东东:单靠法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侵犯隐私权,很大的程度是道德问题。
    周汉华:张家长、李家短,或者说自己家里人相互之间来打探隐私,那这个就不属于这个法律的条文。因为每一部法律都有它作用的边界,它不是万能的。
    或许,只要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克制自身的窥探欲望,学会如何尊重别人的权利,各种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就还会不断出现。
    孙东东:关键在于观念上,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树立一个观念,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张新宝:我们不去传播他人的隐私,不去打探他人的私生活的内容,这样的好的习惯的形成,好的主流的道德的评判,这都属于隐私文化本身。那么隐私文化的培育,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或许,尊重别人的隐私权就是尊重自己的隐私权。当每个人都不再翻动他人的隐私,隐私的安全乐土才真正降临人间。
    总制片人:梁建增 赵微
    制片人:张洁
    编  导:王晓清
    摄  像:李季
    录  音:刘昶
    解  说::姚宇军
    非线编辑:刘涛
    执行制片人:胡劲草 王猛
    播出主管:孙金岭
    责  编:郑刚 王琦冰
    制作主管:郑曼茜
    合  成:陈越
    监  制:梁晓涛 庄殿君
    总监制:孙冰川
责编:魏宇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武子 发表于 2007-5-3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联通
看了这个以后谁还想做名人? ::0023::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5-3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别说是名人了,在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出台之前普通人的隐私都很难保全啊...

换句话说过来,名人只不过是给普通人的生活提味的佐料,名人从实质上来说其实是普通人的奴隶...::0023:: ::0023:: ::0023::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Argo Navis 发表于 2007-5-3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教育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网
其实相关法规出台以后也不能保证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5-3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不论哪朝哪代都适用....::0023::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ztmnet 发表于 2007-5-3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贵州–贵阳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花楹 发表于 2007-5-3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经查看,LS所发内容中设计的网站带有商业性质,有广告成分,决定: 屏蔽该内容,并罚10牧夫币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花楹 发表于 2007-5-3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回复 #13 meteorobs 的帖子

实际上都是人们在不经意见暴露的,填的各种表格中都有个人信息,有很多不负责任的组织专门用这个赚钱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4 03:24 , Processed in 0.192938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