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红旗渠怎么不能登上《百家讲坛》?

[复制链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5-10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2007-5-10 0:05:24  红网

张敬伟先生在5月8日《深圳商报》上撰文《红旗渠登上<百家讲坛>的隐忧》指出,红旗渠登上央视是对文化栏目的一种错位,我看未必。
  
  由林州市对外联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34岁的李蕾主讲的《红旗渠的故事》5月1日至4日登上了《百家讲坛》。
节目尽管全长才160分钟,以《惜水如命》、《修渠风波》、《英雄悲歌》、《修渠奇观》等4个部分形式出现。笔者还是坐在电视机前认真观看。当然笔者属于年轻一代,70年代的青年。可对于红旗渠听是听过,但详细的听讲座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
  
  首期节目一看,本想有话要说,央视不是在炒作吧?你看一位美女官员,穿着大红大紫的衣服,上来讲解,是不是抢观众的眼球,央视是不是想推出继学术超女于丹之后的官员超女?可看了四期节目和张先生的文章后,笔者还是改变了看法。
  
  我看李蕾的演讲就很有风格,在一般人眼里讲课似乎是教授和教师的事,其他人讲课是不是抢其饭碗。其实作为百家讲坛,就应该讲百家事,让百家人去讲,不能只让教授学者霸住讲坛频道不放,这怎么叫百家讲坛呢?百家讲坛要大家了解的更多,不仅仅是历史人物和事件,现代的人和事也要讲,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要能给观众留下印象,看了后有所启迪,给人以力量,有何不能讲?
  
  至于张先生所说,李蕾的讲座不是讲座是在演讲。可不是吗?讲的人不同,讲的风格自然各异,有人喜欢用煽情的口吻去讲,有人喜欢用娓娓动听的话语细细道来,更有人喜欢手舞足蹈的形式去说;不管是演讲也好,还是表演也罢;不管是什么形式,只要有观众听,达到了传播效果就行。
  
  至于张先生在肯定其是一种主旋律精神的同时,认为其应该可以在央视一套、二套等时政经济频道广为弘扬,却并不适宜在《百家讲坛》开讲。这个说法有点牵强附会,难道是主旋律精神就只能在一二台播放,其他频道就不能播放?事实上,不管是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还是一套的《焦点访谈》,都是符合主旋律的。但也不能规定了什么内容的节目在什么频道中播送,这恐怕外国电视也没有这一条规定吧。只要符合观众的要求,在任何一个频道播出都是必要的。
  
  同时张先生也说,《百家讲坛》要主讲文史百家,讲述历史风雨和人物风流。诸如目前很火热的易中天的《品三国》,还有于丹的《论语和庄子心得》,既便是王立群的《读史记》,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还是其他几位教授的古代经典等。可讲座都与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好像《百家讲坛》不讲“古”就没有生存价值和余地一样。正是其讲古才让《百家讲坛》走红,让一个既将要下马的节目重新找到了定位。可是不管是古还是今,只要有讲的价值,就得拿来讲,我认为《百家讲坛》栏目策划是一位敢于吃螃蟹的勇士。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改革就不可能生存。随着观众的审“古”疲劳,没有必要再“食古不化”。
  
  笔者还是那个观点,不管是“白猫黑猫逮住老鼠的就是好猫”,不管是讲古还是读今节目耐看就是好节目,不管是教授还是普通百姓能讲好讲座就是好讲家。
[稿源:红网]
[作者:渭水河]
[编辑:潇湘行]
丁小二 发表于 2007-5-10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电信
我听了,觉得很不错呀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5-10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相关背景:深圳商报:红旗渠登上《百家讲坛》的隐忧

2007-05-08 08:30:36

5月1日至4日,《红旗渠的故事》登上了《百家讲坛》。《红旗渠的故事》讲座全长160分钟,分为《惜水如命》、《修渠风波》、《英雄悲歌》、《修渠奇观》等4个部分。该讲座由林州市对外联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34岁的李蕾主讲。
   
笔者有幸,耳闻目睹了李蕾的风采。若按时下流行的说法,她完全够得上“美女官员”的称谓。可是,一路听了下来,却感觉不是讲坛倒是演讲,不是文化的传播更像是道化的宣传,不是历史的言说更像是现实的煽情。李蕾的口才愈好,愈是感觉到表演的成分愈多。总之,红旗渠登上《百家讲坛》绝对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情。
   
红旗渠作为时代的产物,体现的是人定胜天的豪迈之情。笔者对上世纪60年代林州人的精神干劲发自内心的钦佩,这种精神却也蕴含着国人愚公移山的豪迈和人格魅力。在红旗渠通水40多年的今天,纪念红旗渠的劳动者,弘扬红旗渠精神是绝对应该的事情。但是,主旋律的红旗渠精神可以在央视一套、二套等时政经济频道广为弘扬,却并不适宜在《百家讲坛》开讲。开宗明义,百家讲坛开坛的是文史百家,讲述的历史风雨和人物风流。其独具的文化内涵和大众启蒙的两大特点是《百家讲坛》抓人眼球、开启大众文化潮流及培育“学术明星”的主因。因而,不论褒贬,易中天的《品三国》使得公众理清了那段久远历史的分分合合;无关臧否,于丹用心的体悟和娓娓道来化解了《论语》的艰涩和《庄子》的玄机,使人们品享了一份独特的心灵鸡汤。谈笑间,康震讲述的李白、杜甫、苏东坡的人物风流虽随大江东去,然文采诗篇依然驻留心间,扣振今人情怀;激昂中,纪连海的清代名臣系列拂去了那段离今人并不久远的历史纤尘,催发你我唏嘘之叹和镜鉴之思...讲坛上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文化的气韵始终萦绕。如此,人们才喜爱和追捧《百家讲坛》。所以,作为品牌栏目,其文化定位不能漂移:即解惑历史、传播文化和启蒙大众。
  
  红旗渠离今人生活并不久远,而且在上世纪还是作为政治宣传的物化象征。因而,人们对于这样的人造工程是现实的赞叹并不会产生对历史迷雾的好奇追索。单凭这,《红旗渠的故事》就不会打动人。所以,讲现代人熟悉的生活或并不久远的历史应该是百家讲坛的大忌,因为大家都熟悉的还要你讲作甚?早在去年,徐放鸣教授讲述的电视剧《亮剑》就不大成功。徐教授是我的老师,其学术水平和口才均属一流,但开坛之误恰在老生常谈。《红旗渠的故事》重蹈覆辙是栏目策划之误。
  
  李蕾讲述的四个故事,听起来虽然很美,但内容老旧,是用讲演的方式进行的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对这样的报告会,观众有着本能的逆反和厌恶,谁还会锁住频道?栏目定位失去了文史重心而向政治宣传转移,而这既非栏目所长更不是观众所期待。偏离百家讲坛的文史传统而和央视时政类节目的选题重合不仅达不到宣传红旗渠精神的目的,而且也是对《百家讲坛》精神气质的反动。就此而言,《红旗渠的故事》虽然使《百家讲坛》蒙上了异化的讽刺色彩,真正造成栏目文化隐忧的仍是栏目策划之咎。
   
《百家讲坛》意外走红使得栏目组也陷入了尴尬之中。一方面是要维系文史启蒙的大众讲坛地位,另一方面又要兼顾栏目吸引公众眼球的功利性诉求。在这两种矛盾的掣肘煎熬中,栏目策划的迷惘是显而易见的。制片人万卫如是说,做《百家讲坛》的主讲,一要学识,二要口才,三要风范。讲课不吸引人,再著名的专家也不予考虑。显然,这是口才之上;栏目策划人解如光说,在林州,栏目组深为“红旗渠精神”所感动,要把“红旗渠精神”作为党史内容首选课题。哈哈,既要秀、又要文化、又要政治宣传。鱼与熊掌尚且不可兼得,贪吃的《百家讲坛》又如何消化得了如许多的现实沉重?
    《红旗渠的故事》给《百家讲坛》敲了警钟,讲坛还是要回归启蒙大众的文史专家,而莫成为万事通的杂家。否则,在丧失文化气韵的同时就失去了观众。更为重要的是,电视节目的更新频繁决定了再走红的栏目也不可能扎万年桩。若《百家讲坛》实在江郎才尽,不妨完美谢幕,不必苦苦挣扎!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5-10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红旗渠的故事》登上《百家讲坛》有何忧

文化发展论坛 > 文化眼 > 传媒 > 《红旗渠的故事》登上《百家讲坛》有何忧

2007-5-8


《深圳商报》2007年5月8日刊载了张敬伟的评论文章《红旗渠登上〈百家讲坛〉的隐忧》,认为“红旗渠登上《百家讲坛》绝对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情”,主要理由是:“主旋律的红旗渠精神可以在央视一套、二套等时政经济频道广为弘扬,却并不适宜在《百家讲坛》开讲。开宗明义,在《百家讲坛》开讲的是文史百家,讲述的历史风雨和人物风流。其独具的文化内涵和大众启蒙的两大特点是《百家讲坛》抓人眼球、开启大众文化潮流及培育‘学术明星’的主因。”

也不知是谁规定的,主旋律只能在央视一套、二套等时政经济频道弘扬?我国的电视台作为党和国家创办的媒体,弘扬主旋律是其职责,电视台的频道划分只是内容的划分,决不是主旋律和非主旋律的划分。

最近一两年,在《百家讲坛》开讲的多是人文学者,讲的内容也多是历史故事,已经有些学者对《百家讲坛》提出严厉的批评,说《百家讲坛》已经变成故事会了。《百家讲坛》的选题范围越来越窄,再这样走下去,就不再是《百家讲坛》,而只是《文史讲坛》了。

《百家讲坛》的火爆只是表面现象,如果经常看这个节目,就可以发现它的内容更新越来越慢了,在没有新节目的时候,就重播旧节目,而且不只一遍地重播。一个多半时间用来重播的电视栏目,对观众的吸引力能够维持多久?

五一期间,《百家讲坛》推出了《红旗渠的故事》和《我心目中的陈嘉庚》。前者的讲演者既不是学者,也不是教授;后者不是一个人讲演,而是采用了陈毅明与易中天谈话的形式。《百家讲坛》近一两年讲的大多是古代的故事,现在讲一讲现代人的故事,正是节目组的一种探索,有何不可?我倒是希望《百家讲坛》尽可能扩大选题的范围,不仅仅讲文学、历史,最好也能够增加探讨现实问题和普及科学知识的讲座,把这个节目办得更加丰富多彩。

2007-5-8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Mikhail 发表于 2007-5-10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陕西–西安 电信/西京大学南校区
新闻都是炒出来的......
我同学原先对红旗渠和林县只是有所耳闻,这次他看了这个感觉不错的说...每期都按时看来着...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冥古宙 发表于 2007-5-10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百家讲坛现在真正缺少的是科学内容!这才是真正的隐忧。
讲坛不能只讲历史与人文,尤其是近年来的动辄长达十几集、几十集的长篇文史讲述已经与“评书联播”无大差异。以前节目里还有科学家参与的讲座,现在完全成了文史的舞台。
我虽然是学文科的,但是严重反对国家第一媒体这么偏颇的导向。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Mikhail 发表于 2007-5-10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陕西–西安 电信/西京大学南校区
LS说的也是...应该尽量平均一下内容....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4 12:48 , Processed in 0.098124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