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6.17UFO河南开封张大庆的观测报告
张大庆
2006年6月17日晚上,我在开封市郊外农村我岳父岳母家居住。当天晚上大约十点多,我在二楼平台的水龙头处冲脚,此时偶然抬头看天,忽然发现在西北天空北斗星的勺口处,有一个圆面直径约1度、亮度1.5等的云雾状天体拖着一条纤细的短尾在以普通人造卫星的速度向上(南)移动,尾巴背向移动方向。当时的天气虽说是晴天,但是透明度很差,天顶极限星等仅有3.5等,地平高度20度以下一圈黑看不到星星。
当时我判断出那种空间UFO又出现了!仅用眼睛看了几秒钟,我立即回屋拿10X50的双筒望远镜和星图,进屋时先看了一下墙上挂的石英钟,时间是22点29分(北京时间下同),从开始看到UFO到看石英钟大约相隔1分钟,所以第一眼看到UFO的时间就是22点28分,此时在2000年历元赤道座标的位置为:赤经11时46分,赤纬+61.5度,见星图。我取了双筒镜和星图铅笔很快回到屋外,看到云雾状UFO已移动到北斗星的勺口和摇光星中间,肉眼看上去比刚才更模糊,亮度也下降到3等,用双筒镜则看到的一个0.5X2度长喇叭形的云雾状UFO,喇叭形散开的方向背对移动方向。
在用双筒望远镜看的时候,我用移动手机13837893410拨通了王思潮老师的住宅电话025-83357981,此时时间为22时37.5分,云雾状UFO的2000年历元的赤道座标:赤经13时10分,赤纬+52.5度,见星图。王老师接听了电话,得知我正在现场观测的情况,他立即准备了纸笔钟表协助我进行记录,此后一直到观测结束,电话几乎一直保持通话状态,由我口述,王老师负责记录各项数据和时间。UFO的赤道座标则是我用铅笔点在6.5等全天星图上,等观测结束后总结这次观测时从星图上量取的。
由于双筒镜看不到更多细节,我迅速回屋搬出我自制的寻彗用的口径25CM牛顿式反射天文望远镜,焦距98CM放大45倍视场角1.5度(见图)。此时肉眼已找不到目标,在用天望上配备的5X40视场8度的大视场寻星镜粗略扫描后发现目标并将云雾状UFO定位在十字丝中间,再从放大45的天望目镜里看时,景象令人大吃一惊:1.5度视场里有两个云雾状UFO,一大一小相距20角分,大的像长梭形的M31星系总亮度3.5等约30X5角分,小的像标点符号的“逗号”总亮度6等大小5角分。两者都有星状的核心,大的星状核在长短轴的自然中心,小的星状核在逗号的尖上。两个UFO以同向在星空背景上非常缓慢的做直线移动,假如果这时肉眼观测,则相当于是静止悬停状态。同向移动的同时,两个UFO的距离在慢慢拉开,这时正巧有一个大约6等星的普通速度的人造卫星以90度从两个天体中间横穿,人造卫星的视速度是这两个天体的5倍以上(此时时间22时43至45分,2000年历元的赤道座标:赤经13时40分,+47.5度)。梭形的UFO跑的快些,长轴和移动方向呈60度钝角几乎横着走直线。我对电话那边的王老师喊道:“星箭分离”!因为这景象看上去有点像火箭发射卫星时的星箭分离,梭形的是翻滚的火箭喷出的尾气,逗号是卫星自带调控姿态的小推进器喷出的尾气。我对王老师说,两个UFO的移动速度不一样,现在两个UFO距离越拉越大,不知该观测哪个?王老师当即把梭形的大目标命名为1号UFO,小的逗号命名为2号UFO,指示先观测2号UFO。22时50分1号UFO从北斗摇光星旁向猎犬座方向走,由于已定好1号UFO移动方向,回头还可以找到它,所以定好移动方向后就放弃了1号UFO的观测。22时50分至54在45倍目镜中观测2号UFO,2号UFO逐渐变暗,尾巴消失,只剩星点变暗成9等星,亮度逐渐变暗,在10-12等时相隔1-2秒不规则变光,似是人造卫星不规则固体表面在反射阳光,移动仍然和刚才一样慢,最暗12等时放弃了观测2号UFO。
随后摆动25CM/45倍天望在预计位置扫视寻找1号UFO,约在23点01分重新找到1号UFO,2000年历元的赤道座标:赤经12时40分,赤纬+43度,亮度形状未变,比刚才向西南移动了5度在猎犬座。23点07分时仔细观测1号UFO,发现长梭形是由于中心星状核向两边旋转喷流形成的,喷流大小约5角分长,呈羽毛球状,约6至8秒从左摆到右,循环往复,喷流左右对称且与移动方向成60度夹角。我是从侧面观测的所以把1号UFO看成是梭形的云状物,假如是正面就会是风车形旋转(示意图)。这时还注意到1号UFO移动速度开始逐渐加速,到23时10分时变得和前面提到的普通速度的人造卫星一样快。1号UFO的23点09分时的2000年历元的赤道座标:赤经10时40分,赤纬+23.5度,总星等4等星,视大小仍为30X5角分,见星图。23点09分记录显示1号UFO中心星有一个10至11等星的亮度变化。实际上1号UFO中心星状核和云状物亮度始终都有不规变化,总在轻微闪动而不是恒定的,喷流开始就应该有,只不过是开始时没仔细看清楚是怎么回事而已。
23时11分,1号UFO已落向西边天空的树梢上方,消失在狮子座的背上,准确位置是小狮座最南端的星座边界线缺口处(见星图)。1号UFO消失时形状未变,但亮度和清晰度下降很多,我想这是低空大气消光造成的,实际亮度应该没有变化。
观测者:河南省开封市天文爱好者 张大庆
现场协助记录者: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王思潮
作者:张大庆
2007年6月16日修改稿
-------------------------------------------------------------------------------------
1995.7.26UFO河南开封张大庆观测报告
《1995年7月 26日观测原始记录抄录》:1995年7月26日农历六月二十九。
搜寻彗星和观测UFO起止时刻:20时50分~22时25分(北京时间)
观测用时:1小时35分
所使用望远镜:口径D=20cm,放大倍数26×, 视场 2.5度,焦距f=825mm(自制的牛顿反射镜)。
气象条件:晴明,透明度4,气温+30℃。
搜索范围:冲日天区东南:见M14,M27,M71,NGC6934,东北:搜仙王星座。
搜寻彗星观测结束时见一不明发光物及小移动天体,详见下文:
大约在22时10分(北京时间)之前一分钟,我偶然抬头看天,发现天龙(座)背上竟然有一团明亮的白雾状光斑,光斑有一直径约8度的外环,外环有一半缺口对着南方稍偏西,中央有一球状光团直径3度,其亮度超过银河数倍,估计光团及外环总星等约为-1m(负1等亮度,比织女星亮度高)。
此时,我激动地站起身来看了一下手表,为北京时间22时10分整。我马上离开观测点20多米,看这光斑是否有位移,因为我怀疑它是地面(附近)灯光造成的投影……但光斑毫无位移而且变得似乎更明显,我慢慢走回观测点的望远镜旁,正走着,忽然看到光斑中偏南位置出现了一颗2m星闪烁着,随即又暗了下去,我飞跑到望远镜边要看那个闪亮点,但星已暗下不见,只看见视野中白雾般背景;我正在懊悔刚才的为什么没用望远镜的瞬间,光团中的亮点又亮了(光点用肉眼几乎可以感觉到视面),这回我马上在26×(放大26倍的)目镜中看到了目标--一个亮点,后面喷射着桔黄色的火焰在微微向西南方移动(注:喷焰持续不到1分钟,火焰喷流速度大于此物本身移动速度数倍)。“物体”大小为5′长度,总星等为4m(4等),形状像一只“羽毛球”--毫无疑问,这东西与它正在离开的光团有必然联系。
光团这时已开始变暗。而飞行物的尾巴也逐渐消失,(尾巴始终是背向飞行方向的)。飞行物变成光点后,光点移动很慢,在经过几组恒星时,我默记下了光点位置及时间和星等,我将其标注到了极限8.1等的《Sky Atlas 2000.0》星图上并量取了2000年历元的赤道坐标:
光团中心位置(北京时间22时10分)
赤径:16时10分;赤纬:52°
光点移动位置和亮度:(7月26日北京时间)
22时16分 赤径 15时50分 赤纬43° 星等6等
22时18分 赤径 15时47分 赤纬42.5°星等6.5等
22时25分 赤径 15时32分 赤纬40° 星等9等
光点在飞行过程中是逐渐变暗的,最后一个记录位置时已暗到9m,可以从位置当中看出,光点移动5°花了大约10分钟,这比一般人造卫星要慢得多。最后我用100×(放大100倍)的目镜看了一眼光点,没有视面,仍然为一光点。然后就结束了观测。
图①光斑位置及形态;图②飞行物形态;均在《SRY Atlas 2000.0》P7
(说明:以上是当晚的即时记录。其中光团中光球的直径估计3度,可能有误,因为仅是肉眼粗略估计,后据星图上的描图测量,内光球直径应为5度。)
------------------------------------------------------------------------------
1995.7.27上午与《航天》杂志编辑(010)8372161通话简况:(回忆)①我叙述昨晚看到的现象及我用望远镜观测全过程,目的是为了向航天部门反映情况,看此是否系航天发射。②他询问我物体高度,我只能答曰仰角约80度;问我光团大小,答曰如同北斗星勺口那么大;问有否别人同时见到,答没有。③他说这现象非常高的,要比一般人造卫星高(据其运动速度),但如果是向同步轨道转移的火箭应在赤道上空啊,而且若是星箭分离等动作也不会在我国上空进行(指外国航天器)。我从飞行物的运动方向可知绝不是从我国西昌、酒泉基地发射的,而来自东北方的可能是日本国的航天器,是否是H2火箭?他说发射卫星要凭借地球自转力自西向东发射,没有火箭会采用昨晚那种运动方向。他说是不是彗星啊?我笑了笑说彗星没这么快,又补充一句说我就是专门找彗星的,言外之意是说我对彗星很了解,而这东西绝不是彗星。
1995年10月5日
张大庆
附:致王思潮老师信
王老师:
您好!来函今日收到,非常高兴!
关于1995.7.26天象事件,我在寄给您报告之后2天才收到您早寄给我的那封“快件”信,看了信,我知道有些情况没有按您要求写出;另外,您今信又问一个问题,现一并作答。①我的手表计时精度很好,误差小于±3秒,平时常注意校正(广播时号),半个月才误差1~2“时秒”;②我当时用的口径为20cm,焦距f=825mm牛顿镜光学质量很好,恒星最大像斑直径约1〃(即1“角秒”),因为设计用来寻彗,故而没有必要磨制到0〃.58的理论值;③光点亮度是逐渐变暗的,没有见到在后来的过程中有任何的亮度突变光点移动很慢,如果不是开始看到喷焰,那么后来很难把它从恒星背景中认出来,当然如果移动快的话,我也不可能从容确定位置和相应的时间。星图上标的6m、6m.5、9m,就是当时的亮度。
另外,我据您告知的光团高度,我粗略计算了一下,感到很吃惊!因为假设喷焰是平行于地面,移动也是平行地面的话,那么喷焰长达2千米多,而移动速度仅相当于音速,这太离奇了!什么火箭也不会喷出那么长的火焰,而在那样的高度,物体怎能仅以音速这样的慢速度运行。另外,大光团在大气层外,气体怎会在“太阳风”下保持外形不变而渐渐消失?
信写至此,余言再叙!
谨祝
工作顺利!
张大庆 敬上
1995年11月7日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