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找回密码
 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俄启动"火卫一土壤"探测器项目 将搭载中国卫星

[复制链接]
寻找拉玛 发表于 2007-6-19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x
第七届关于降低地面飞行保障系统和航天探测器指挥系统成本的国际研讨会近日在莫斯科举行。俄罗斯太空问题研究所所长列夫·泽列内表示,俄罗斯太空问题研究所正在准备一系列将于最近几年内实施的太空计划和太空试验项目,2009年将发射“火卫一土壤”无人探测器,2011年该探测器将从火星卫星向地球运回土壤样本。
      研究火星从火卫一开始
  火星,这个神秘的红色星球,始终吸引着人类探索的目光,前苏联和美国等国家先后对它进行了探测。它有两个十分著名的卫星,分别为火卫一和火卫二。火卫一是火星的两颗卫星中较大的一颗,直径有26千米,是太阳系中最小的卫星之一,也是离火星较近的一颗。火卫一与火星之间的距离是太阳系中所有的卫星与其主星的距离中最短的,从火星表面算起,只有6000千米,而且它一直没有任何地质变化,至今还保持着原始的模样。
  因此,研究火卫一土壤物质的构成情况,确定火星土壤的成分及其物理机械性能和磁性,将拓宽人们对火星的认识,了解火星的过去和演变过程,并预测未来,尤其是考察火星上有没有水源和水质如何,从而最终找到火星上有没有生命这一重要线索。这也将推进人类对太阳系形成的探索,也有利于科学家们进一步了解太阳系以及地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火卫一土壤”探测器的发射和开展探测任务的时间初步定为2009年10月,届时火星距离地球最近。参与“火卫一土壤”探测项目的俄罗斯科学院数学物理博士埃弗拉伊姆·阿基姆说,探测器发射升空飞行11个月左右的时间后才能进入火星轨道,探测器进入环绕火星轨道后,将在火星800至8万千米的高空轨道上进行多项科学探测,2011年8月左右“火卫一土壤”将取回火卫一上土壤和岩石样品后,启程返回地球。按照此前的构想,“火卫一土壤”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后既而转向火卫一轨道并着陆。着陆舱和探测器分离后,将自行按照设计的程序完成计划操作。探测器在火卫一表面进行科学实验项目,提取土壤样本,然后依靠自身的引擎返回地球,而探测器的主体部分将留在火卫一表面,作为将来长期研究的平台,继续对火卫一进行探测,观测火星气候状况并对火星附近的太空进行探测研究。
  “火卫一土壤”承载新希望
  自前苏联于1962年发射“火星一号”探测器前往火星探险失败后,前苏联和俄罗斯从未放弃过登陆火星的梦想。虽然俄罗斯多次向火卫一发射探测器,均以失败告终,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在星际探测领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米哈伊尔·马洛夫院士表示,探测火星小卫星的最大考验在于远距离测控水平,如何对于3亿千米之外的小卫星进行控制和通信,将是火星探测的关键。要达到远距离测控水平,各项数据要求都非常高:一是探测器登陆火卫一的地点误差要控制在1—3千米范围内,因为整个火卫一的直径仅有26千米;二是要保证探测器登陆时的安全,其降落速度要控制在每秒1米左右。这是一项极其困难的探测任务。同时,马罗夫院士强调,“火卫一土壤”探测器将使用最新材料打造,与其他国家发射的此类星际探测器相比,“火卫一土壤”探测器的重量要轻得多。此外,为了保障探测项目顺利完成,俄罗斯科学家还将开发全新的地面高精度跟踪观测与指挥系统。他相信俄罗斯此项探测计划一定会取得成功。
  火星上空将出现首个中国火星探测器
  继载人航天、嫦娥工程之后,在不久的将来,首个中国研制的火星探测器将在更遥远的火星上空出现,中国将展开自己的火星探测活动。根据中国国家航天局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共同签署的《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关于联合探测火星—火卫一合作的协议》,双方确定于2009年联合对火星及其火卫一进行探测,届时,俄罗斯的“火卫一土壤”探测器将搭载中国的一颗用于探测火星环境的微型卫星(该火星探测卫星暂名为“萤火一号”)。“萤火一号”被送入火星椭圆轨道后,将自主完成对火星空间环境的探测任务,并与“火卫一土壤”探测器联合完成对火星环境的掩星探测。
  据悉,从1985年就开始研制标准化的火卫一火星探测器,在设计制造探测器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俄罗斯著名拉沃奇金科研生产联合公司和其他数十家大型航天公司都将参与“火卫一土壤”探测项目。目前,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都没有火卫一探索计划,俄罗斯科学院院长尤里·奥西波夫认为,俄罗斯的“火卫一土壤”样品提取计划是独一无二的,该项目是俄罗斯在重返行星探测道路上所迈出的决定性一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